《春秋之齐国风云》

第4章齐桓公第17节庭燎招士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齐桓公看着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等呈现蒸蒸日上的趁势,非常兴奋。管仲真了不起啊,齐国如果多几个管仲,不是更好了吗?

这位原本只以为自己只想做一个活活公子哥的姜小白同志,哪里曾想到过这么大一顶乌纱帽会戴到他的头上?早知道如此,以前就应该多学学君主之道,年轻时便不贪于吃喝玩乐了,好好把那些怎么治理国家,怎么强盛国家之类的专业课给学好嘛。

大约过了400多年后的公元前202年,有一位叫刘邦的伟大帝王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我不如萧何;统军作战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代的豪杰,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齐桓公便是一位重用人才的君主。而他之所以能够重用人才,说穿了,一开始也只是重用了一个人才,谁?鲍叔牙。

这位鲍先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为当时还只能叫姜小白的齐桓公出过一个规劝齐襄公的馊主意,结果害苦了小白同志,最后是逃离家国,流亡莒国。

一直跟着老大混,一起喝过西北风,这样的人当然会受到老大的青睐。所以,齐桓公当政后,马上便重用了鲍叔牙。那鲍先生呢?他最大的本事便是举荐干部,其中最成功的便是举荐了管仲。

当然,鲍叔牙举荐管仲,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怎么说呢?履行自己的诺言呗。因为他俩本就是铁哥们,史料记载他们是一起扛过枪是战友,还一起做过生意,平时出双入对的,好朋友中的战斗机。

两人都非常有政治眼光,眼看着齐襄公没多大戏了,便约定各自辅佐一名最有机会当上齐国老大的公子。鲍叔牙辅佐的是姜小白,管仲辅佐的是公子纠,无论是哪一位当国君,到时再互相举荐。

看到这里,真心叫绝啊,生意人的脑筋啊,经济学里有一句话叫“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嘛。结果果然是公子纠这个篮子烂了,管仲这个鸡蛋本该也碎了,但由于鲍叔牙的举荐,这个管鸡蛋不但没碎,反而成了金蛋!

在齐国长达数十年的称霸中原诸侯过程中,灼灼生辉,光芒夺目,创造了一个强盛无比的齐国时代,也为中华历史文化贡献了很多很珍贵遗产。因为管仲确实有才能,所以鲍叔牙的这点小九九便可以忽略不计了。

有了鲍叔牙和管仲,齐桓公便省事多了,他大可以继续喝他的酒,打他的猎,泡他的妞,因为人才嘛,鲍叔牙会继续为他举荐的,国政嘛,管仲会帮他处理好的。所以,齐桓公当政时,日子算是轻松的。

看到自己仅仅使用了一个鲍叔牙,一个管仲,效果便非常好,齐桓公便想:如果自己多招一些人才来,那自己岂不是更轻松了?于是,他便出台了一个举措:广纳贤才。怎么纳?这便为中华历史文化创造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叫“庭燎招士”。

什么是“庭燎”?春秋时期天子和诸侯国的君主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以表示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齐桓公为了求得才人,便在自己的宫廷大院里也燃起一个高高的火炬,向全天下表态:只要是为咱大齐国服务的人才,咱大齐国一定不会亏待他。这便是齐桓公的“庭燎招士”。

齐桓公心想,自己这么个姿态摆在那里,还怕招不来人才?但那把火炬烧了整整一年多,不要说人才,连个清洁工都没招来!史料记载“期年而士不至”。不知浪费了多少灯油松香,只见那火炬熊熊烧着,却没有关于人才的声音。

齐桓公正郁闷时,事情出现了转机:有一位老者来应聘了。齐桓公大喜,便很正式地在宫廷接见那家伙。他问老者:“先生有什么本事呢?”老者一本正经地回答:“我会九九算术。”

九九算术啊,一一得一,一二得二,至九九八十一,那不是小学一年级水平的乘法口诀表吗?齐桓公愕然:靠,吃寡人豆腐不成?

但他既然是虚心求贤,便耐着性子问老者:“九九何足以见乎?”意思是说,九九算术,孩童都会,你没有专长我怎么接纳你呢?

老者非常严肃地对齐桓公说:“臣非以九九为足以见也,臣闻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论而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乎?”

意思说,他不是因为只懂得乘法口诀表才来见齐桓公的,听说齐桓公以庭燎之礼招贤,却“期年而不至”,是什么原因?那是因为你齐桓公搞的排场实在太大,致使很多人才觉得齐桓公关于用人的条件和要求实在太高,使他们望而却步,不敢贸然前来。如果他能够以乘法口诀表这一包括孩童在内人人都会背的所谓才学都能够得到齐桓公的礼遇,那天下贤人异士自然信心倍增,纷纷前来投效齐国。

齐桓公听后是茅塞顿开,隆重礼遇了这位老者。消息传开后,果然天下之志便纷纷赴齐,齐桓公因此而重用了不少贤才,为齐国的强盛积累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搞了个庭燎招士还不够,齐桓公接着又导演了一场五顾小吏的大戏:

他去看一个叫稷的小吏,结果去了三次也没有见到。侍从都不耐烦了,便说那家伙太清高了,主公您都三次去见他了也不出来,算了吧。

齐桓公却告诉他们,你们都错了,那个稷同志不见寡人的原因,是他有才能,有才能的人更应该值得尊重。于是,他前后去了五次,终于见到了那位稷同志。此事传开后,大家都说齐桓公真谦虚,没有架子,好吧,大家都服了你了,大家都跟你混了。

这便是“齐桓公见小吏稷”的典故。比较一下刘备同志三顾孔明先生,齐桓公居然搞了五顾小吏!敢情罗贯中老师在《三国演义》里的那一场精彩之作,创意可能来自于“齐桓公见小吏稷”吧。

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春秋之齐国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