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齐国风云》

第4章齐桓公 第28节 鄄地会盟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柯地会盟使齐国又一次赢得了外交和政治上的巨大利益,要称霸,一切都妥了么?没有。还有一个大国必须搞定!哪个?就是在北杏会盟时中途退出的宋国。

当时,由于宋桓公对自己是公爵地位而齐国只是侯爵地位,却没能当上会盟的主持人非常有意见,虽然在会盟书上签了字画了押,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便中止了会盟,私自退出。

这令齐桓公非常生气,按他的意思,老就想修理了。但管仲认为,宋国不管如何是奉天子之命参加了会盟,道理上讲直接讨伐比较牵强,而鲁国则是违反天子令,所以应先修理鲁国。

现在,鲁国服软了,齐桓公便将大棒指向了宋国。公元前680年,齐桓公根据北杏会盟的决议精神,约请曾参加“北杏会盟”的陈、蔡二国一起出兵伐宋。

为了突出尊王的完整意义,齐桓公还专门赴洛阳向周天子作了请示。周天子已经在齐桓公的北杏会盟中尝到了作为一个有利用价值的傀儡的甜头,巴不得齐桓公多打打天子的旗号,一口答应:舅父,去吧,痛扁一顿那个不争气不听话的宋公。

在当时,周天子一般会尊称同姓诸侯为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舅父。因为同姓不婚嘛,周天子的夫人们,一般都是来自象齐、宋等非同姓国。

周天子还将手头那点可怜的兵力,派出一部分,跟着齐桓公去讨伐宋国。

那意义完全不一样了哦,天子派出部队,哪怕就派出几个小兵,也叫王师。王师都归齐桓公统一指挥,齐陈蔡联军士气高涨。

这便是前面讲过的宁戚刚在齐国出仕,便自告奋勇代表齐桓公去见宋桓公的事。听宁戚叭叭叭一顿说,宋桓公傻眼了:这叫寡人怎么敢打天子之师啊?自己又不是当年那个牛哄哄的郑庄公。算了算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君子服软还是君子嘛。

于是,宋桓公急忙派使者来见齐桓公,讲了一百多句认错赔罪的好话,只求罢了这次刀兵之祸。

齐桓公未出一箭,仅搬出个周天子,便让当时也算为比较强大的宋国认怂了,心里非常高兴:看来,这个尊王尊得太对了。好吧,既然你宋国软蛋了,那便写保证书吧。

公元前679年,齐、宋两国,再加上柯地会盟后积极要求上进的郑、卫两国,共四个诸侯国,在周天子的代表的见证下,于鄄地召开国际会议,四国正式会盟。

鄄地,就在今天山东菏泽市鄄城县,鄄城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的故里,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主要有尧王墓、孙膑墓、舜王庙、庄子钓鱼台等,还有因鄄地会盟而建的会盟台,是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城市。

我们再讲讲会盟。会盟,是我国古代经常使用的用于解决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之间重大问题的协商、合作、交往方式。

根据《周礼》的约定,会,必须是定期举行,大家先约定好,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处由某些人参加。但如果是临时性的,那便不叫会,而有一个专称,叫遇。所以我们读史书有时会读到谁与谁在哪里遇,指的就是没有先前的约定而临时安排的见面。

鄄地会盟的最终会议决议只有一个,那便是大家要在齐国的领导下,团结起来,为尊重天子、保卫王室、讨伐戎夷而共同努力!

这便是齐桓公与管仲为齐国争霸而制订的尊王攘夷国策,而且是在实力强大的齐国在平息郑宋矛盾、征服了鲁国等中原诸国的前提下,得到周天子应允而组织的。

这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前的几次会盟完全不同性质,因为齐桓公向周天子和各个诸侯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信号,齐国要扛起“尊王攘夷”大旗,听我指挥,安内御外,这标志着春秋已经进入齐国霸业时代。

从此,诸侯想要称霸,必然通过会盟形式,这也是鄄地会盟的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如后来的宋襄公欲称霸,举办了鹿上会盟。晋文公称霸,搞了践土会盟。甚至后来的吴、越等国,在后来的争霸中,也都选择了北上会盟和邀请周天子参加盟会的方式。

但是诸侯国之间,矛盾重重,齐桓公单凭一两次会盟便可以解决国际争端,那是不可能的。如鄄地会盟中,本都说好大家团结一致结成同盟的郑国与宋国很快又动起了刀兵。

这里必须要交待的是,一直以来,宋、郑不和,但都喜欢利用对方的内部矛盾获得利益。比如,郑庄公在世时,就接纳了宋国公子宋冯,后来趁宋国内乱帮助宋冯回国当上了宋国国君即宋庄公,两国关系融洽了。

郑庄公去世后,宋庄公又趁郑国内乱而扶持了郑国公子姬突,后来帮助姬突回国当上了郑国国君,即郑厉公。宋庄公便自以为对郑厉公有大恩,所以不断索贿,导致郑厉公对宋国恨之入骨,两国便陷入了互相攻伐中。

鄄地会盟,两国在齐桓公的主持下都签订了同盟条约,但郑国首先变卦,对宋国发起了突然袭击。郑国之所以敢发动对宋国的突袭,是因为宋国国内空虚,有机可乘。

那宋国在做什么呢?此时的宋国,正联合了齐国、邾国在讨伐郳国。这里,我们来讲讲这个有意思的小国郳国。

郳国,又称小邾国。在殷商之前,有黄帝后裔在峄山(今山东邹城市内)南边聚集,史称邾娄部落。周武王灭商后,将邾娄部落封为诸侯国,从而建立了邾国。

但周王室当时对这个邾国根本不怎么友好,虽然封了国,但没有级别,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邾国连子爵都不是。

没有爵位的诸侯国一般是作为诸侯国的附庸的,国君只能称君,而不能称公侯伯子(男爵诸侯的国君亦称子)。

邾国说到底是东夷部落,为了鲁国的安全,同时也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王朝采取了对非姬姓诸侯分而治之的办法。于是在周宣王时期,借口说邾国国君夷父颜有功于周王朝,封其次子公子友于郳地(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东江一带),建立了郳国。

因为郳国是从邾国分封出来的,所以许多史料称为小邾国,在地位上比邾国更低,只能是邾国的附庸国。

前面说了,邾国国君夷父颜有什么功劳于周王朝呢?实在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周宣王曾经在位后期率王师讨伐东夷部落,结果还经常打败仗,难道是这个邾国曾经帮助过王师?

这个就不多说了。单说夷父颜,首先他原本姓曹,即邾国国君原本为曹姓,其先祖是晏安。晏与曹相通,所以也称曹安,成为曹姓的始祖,其来源于传说,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后裔陆终娶于鬼方氏妹女嬇,生有6子,第5子名晏安。

晏安的五世孙曹挟被周武王封于邾地,建立了邾国。曹挟七世孙曹颜当了邾国国君,就是那个夷父颜。

夷父颜其实是姓曹名颜,字夷父,故称夷父颜,还有称他叫邾娄颜、邾子夷父或邾颜公的。

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春秋之齐国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