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齐国风云》

第12章齐景公第45节苛政猛于虎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曾经想在齐国谋求一官半职,齐景公也听了孔子的一番宏论后便想重用孔子,当时是想任命孔子为大夫。但晏子却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

晏子认为孔子这个人的政见不切实际,孔子本人也是夸夸其谈的一个家伙,可以说,孔子的理想很美好,但春秋江湖的现实很骨感。晏子举例道,孔子来自鲁国,鲁国是一个最讲礼仪的国家,但这个国家讲了几百年的礼,结果现在是弱爆了的一个诸侯国。没有晋国罩着,鲁国老早便完了。

而齐国呢?一开始便是一个重现实的国家,这与当初建国始祖姜太公的理念是分不开的,简言之就是“因其俗,简其礼”,正因为如此,所以齐国在改革创新上可以说是走在中原前列的,才会在与东夷各国各族的交往中找到了正确的定位,齐国才蒸蒸日上,直到后来称霸中原。

孔子提出的主张,则是不切实际的恢复周礼,要知道,周礼之复杂与繁琐,最终只会导致一个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象丧葬之礼,恢复周礼的话,那便是要求普行厚葬之风,那需要浪费多少物力财力?而官吏大夫们要么因此而使家境陷入困顿,要么就不择手段去敛财,而廉洁是从政的首要基础。

晏子对齐景公说:“主公啊,您想想看,如果孔丘真的是个人材,那为何鲁国自己不重用呢?象他这种人,连鲁国都不敢用他,我们齐国又何必重用他呢?”

齐景公如梦初醒,从此再也不提任用孔丘的事了。孔丘在齐国呆了一段时间,见没有前途,心里非常郁闷。当他听说晏子在齐景公面前进了“谗言”,便对晏子非常不满,但晏子毫不在意。

晏子在意的只有一件事:如何忠君爱国。但当时的齐景公为了谋图齐国霸业,不断建造战车,扩军备战,这便需要积聚大量财富,于是在赋税很重。史料记载,当时齐国的赋税是农田收成的三分之二,普通民众的生活之苦可想而知。

晏子虽然认可孔子,但并不代表他不尊重孔子。他只是不赞同孔子的执政理念,但对孔子的“仁政”思想是很赞同的。有一次,孔子对晏子说:“当初,我来齐国时,在齐鲁边境遇到了一位老妇。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死了,因为她家所在不远处出现了老虎,老虎经常下山咬死人畜。当时我很奇怪,问她为什么不搬家,那妇人道此地无苛政,相比猛虎伤人,苛政更伤人啊。夫子啊,你们齐国的苛政猛于虎啊。”

孔子故意借此来奚落晏子,因为他对晏子阻挠他在齐国出仕非常不满。晏子听后默然无语,孔子是对的,他晏子是大度的,他知道孔子的用意,自己作为辅政大夫,居然让国君实施如此苛政,确实是有责任的。

晏子向孔子作了一揖,也不说话,因为他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只是国君有自己的打算,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君想要脱离晋国的压制,实现自己的霸业,而这就需要大量的财力作为支撑,这便是赋税重的主要原因。但齐国赋税之重,确实已经到了需要国君高度重视的地步了。

晏子需要的是一个机会,而机会终于来了。这是老天爷的帮助,因为天上出现了彗星。彗星,也称扫帚星,在当时意味着是灾难降临的先兆,每次出现总会引发一种恐慌。

齐景公便很慌,而当时应对之策便是祭祀。晏子趁机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主公,彗星出现乃是天道正常运行,出现在齐国上空的慧星,当然也出现在其他国家,臣认为国君如果没有做出违反天道的事,这就不值得惊慌。

彗星之所以被称为扫帚星,那是因为彗星的按天道而现,是警示要扫除人间的污秽。我们应检查一下国家是否存在污秽,而不是浪费人力物力去搞什么祭祀。”

齐景公听了觉得有理,便问晏子:“先生认为我们齐国现在有什么污秽呢?”

“比如苛政。主公啊,我们齐国现在不见诸侯来朝,是因为诸侯轻视齐国。诸侯之所以轻视齐国,是因为诸侯认为我们齐国人民游离、国人逃亡很多。国人为何逃亡?是因为赋税太重。主公啊,有人说我们齐国苛政猛于虎啊,许多国人为了逃避繁重的税赋,宁愿逃到深山老林猛虎出没的地方生活,也不愿在城邑居住啊。

国人们已经开始怨恨国君了。主公您自己想想看,您养了多少条狗?几十条啊,这些狗本仅仅是畜生而已,可主公您给这些狗居然给予大夫级的享受,每天供肉食用,死了还给予棺木安葬,而国人们则生而不饱食、死而无棺木,人民离心啊。

人民对国君您不再亲近,他们却很亲近田氏。田氏数代来,为齐国作出过什么丰功伟绩呢?没有,但他们却能够得到人民的亲近,就是他们薄敛赋税,厚施予民啊。主公啊,现在我们齐国民众对于田氏,已经到了民归之如潮水的地步了,大家都跑到田氏封邑去了。国君失去人民,这是大灾啊。

所以,彗星出现,就是在警示主公您,要重视现在齐国出现的污秽了,唯有轻徭薄赋,救济百姓,召回国人,整顿吏治,士农工商如能各安其事,则民心所向,从而可以禳除灾祸啊。”

齐景公沉默了,晏子所言,可谓是针砭时弊,直入齐国内部根本矛盾问题。齐景公决定采纳晏子的意见,整顿吏治,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齐国民心渐稳。

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春秋之齐国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