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齐国风云》

第12章齐景公第52节司马攘苴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关于二桃杀三士,历史对此的评论不一。有人认为,这是虚构的,因为春秋时期的史料并未记载,而只是在后来的《史记》中才见此故事,最后是越传越经典。

也有人认为,晏子对三名齐国勇士的死是要负责任的,因为三名勇士既然能够慷慨赴死,又怎么可能是田氏家族的人呢?能够把荣辱看得比生死更重的人,怎么可能随波逐流?

连后世的诸葛亮都认定伟大的晏子这一次是看走了眼,他在《梁父吟》一诗叹道:“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诗仙李白更是写了一首《惧谗》诗,其中便有一句“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但不管如何,在晏子看来,这三人已经是严重威胁到了齐景公作为国君的权威!更何况他们更是田氏家族的人,或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段历史是真的,那至少田氏家族已经在拉拢这三名勇士了。

为了齐国国家利益,晏子不惜担一个骂名,或者说,在维护齐国公室权力上,宁可错杀也不能放过!

在笔者看来,晏子之所以下决定除去此三人,是因为他看到了齐景公中兴齐国的宏愿。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国君越来越勤政,越来越关心国际国内大事,越来越渴求齐国的富国强兵。他爱勇士,是希望勇士能够为他在他想象中的战役中冲锋陷阵,大败敌军。而军事上的优势,是霸业的最直接最有力部分!

但齐景公却把重点放在了只知道英勇善战的勇士个人能力上,所以他会纵容象田开疆这样的勇士居功自傲,直到晏子提醒他这是对齐国公室的巨大隐患,他才忍痛除去。

在晏子看来,齐国一直以来不缺勇士,勇士再勇,如果没有优秀的统帅,那也只能是战场上的流星,在局部争斗中会放出一定的光芒。但如果没有良将指挥,或者统帅无方,最终只会沦为炮灰!

晏子的心中早就有了一位能够替齐国带兵打仗的良将,一名优秀的统帅,他已经完成了对这位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将材的考察。他现在需要做的,便是替这位名将全面接管齐国军事铺平道路。

如果田开疆这样恃功而骄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人存在,那是这位名将的巨大障碍。这位名将,那是大名鼎鼎的田穰苴!

田穰苴,生卒年不详,田氏家族一小宗庶士,也就是说,田穰苴也是田完的后人。我们前面讲过,田完还有一个后人叫田武,即兵圣孙武,但现在的孙武已经在国外定居了。

所以那位叫田完的陈国公子,确实令人佩服,从陈国流亡到齐国,不但在齐国整起了一个豪华大家族,还为后人留下了两位兵家奇才。孙武,我们要放到吴国去讲,这里,我们大致讲讲田穰苴那些事。

据说,田穰苴是一个兵学奇才,兵家巨著《司马法》便是由他而著,或者说是他在学习了大量先人关于军事知识后整理而成,所以《司马法》后来干脆便成了《司马穰苴兵法》。

一个能写出一部兵法的人,能是一个普通人吗?想想看,后来的孙武无非就写了一部《兵法十三篇》,就被称为《孙子兵法》,而孙武在实践中,最伟大的功绩就是辅助吴王阖闾率三万吴军,彻底击溃当时世界超级大国楚国的二十万兵马!

田穰苴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非常高,如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专门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设置了武庙,主祭姜子牙,以西汉的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这十位名将为战国时秦国白起、西汉韩信、三国时期诸葛亮、唐朝李靖、唐朝李勣,西汉张良,春秋时期齐国田穰苴、春秋时期吴国孙武、战国时期魏国吴起、战国时期燕国乐毅。其中春秋时期两名将,即齐国田穰苴和吴国孙武。

到了宋代,这个中国历史上堪称武功最弱之一的朝代倒也整了一个为古代名将设庙的事,而且规模比唐朝更大,供奉了中国古代七十二位名将,其中田穰苴赫然在列。

但史料对于田穰苴如何率兵打仗却没有多少记录,只有聊聊几笔,说田穰苴后来率齐军与晋、燕联军作战,一举击溃两国联军,收复了失地。

那田穰苴为何没有多少上战场的机会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时齐国的战事并不多。

凭着对史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时的世界总体还处于和平时期,而没加入弭兵运动的吴国,主要的是与楚国在死磕。至于晋国与燕国联军侵犯齐国,估计也是杜撰之事,当时的齐景公虽有中兴齐国之大志,但当时的世界局势却是中原霸主晋国与南方霸主楚国达成的和平协议仍旧是有效的。齐国能与谁打仗?

失去战场的将军无疑是痛苦的,而和平时期的将军最出彩的时刻便是军事演习时。所以,史料记载了田穰苴的一次整顿军纪的事。

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春秋之齐国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