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爱无痕》

058“大巴扎”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霍尔果斯口岸在公元1881年正式通关,是我国最早向西开放的口岸。

也是新疆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它与哈萨克斯坦隔河相望。

距哈萨克斯坦雅尔肯特市35公里。

距离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378公里。

在历史的更迭中,作为“西北国际大通道”的起点担负着重要的外贸运输职责。

抗战时期,曾被誉为“红色口岸”、“生命通道”。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霍尔果斯口岸正式恢复开放。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霍尔果斯口岸边民互市市场。

同年8月15日,中哈两国政府同意霍尔果斯口岸向第三国开放,这使口岸具有国际联运地位。

霍尔果斯口岸市场正式开业。

开业两年来,已是全国最大的内陆边民贸易市场。

霍尔果斯被誉为“西北口岸第一市”。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霍尔果斯口岸成为很多人的淘金之地。

国门前狭窄的马路上几乎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不少具有经商头脑的内地商人来霍尔果斯口岸做边贸生意。

随着边贸生意的繁荣发展,霍尔果斯口岸也对国门进行第二次改造扩建。

建于60年代的那排用红砖砌成的那排平房早已拆除。

骆波站在一栋高约三米多、很气派的砖木结构检查厅前,打量着着装饰一新的国门。

高大的墙体刷着粉色的涂料。

一块白色底色长方形木板上,用黑色笔用哈文、汉文两种字体写着“伊犁地区霍尔果斯口岸”。

骆波踏上霍尔果斯口岸这块土地的这天。

他就发现,这里并未他想象中的那样神秘。

在骆波眼里,霍尔果斯口岸顶多算得上是一个古老的小镇。

破旧的街道停着一些大货车装货卸货。

霍尔果斯口岸跟菜市场、巴扎一样喧闹无比,充满了人气。

人挨人,人挤人,就是个巨大的自由市场。

在这里,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疾步如飞。

素以散漫悠闲而著称的西域人的生活在这里竟然步调猛然加快。

骆波从脚步匆匆的人们奔去的目的地知道,在这里时间真的就是金钱。

拥挤的街道上,拉货的壮汉一边跑一边喊:“让一让,让下。”

拉拉车上堆积的货物高如小山,沉重地让旁观者担心,生怕拉拉车受不住或是担忧货物会随时掉下来砸到行人。

可是,骆波发现对于这些娴熟的汉子来说,他的担心都是多余的。

当一辆辆装载着境外客商的班车抵达口岸。

早已等候多时的少数民族汉子们又是打着响亮的唿哨,又是挥舞着手中的毛巾,有人甚至把帽子朝天上扔,试图引起境外客商的注意。

这些都是在口岸做生意的中间商或翻译。

这些少数民族汉子既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又通汉语,会多种语言优势的中间商和翻译这两年在口岸赚的盆满钵满。

这些看似穿着普通的少数民族汉子,可不能让人小觑。

他们不少人都身价几百万,上千万的也多得很。

霍尔果斯口岸的民间贸易市场之兴旺,在这两年享誉全国。

境外客商大都是身材高大体胖的俄罗斯、哈萨克汉子,他们在口岸这个自由市场各个摊位间穿行,挑选着自己中意的商品。

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商品有着极度饥渴的需求,他们每次的要货量非常大。

骆波发现,每一个客商的身边都围着好几个中间商或翻译。

这些人殷勤地为境外客商介绍着商品,然后转头利用语言上的优势再跟汉族摊主讨价还价,从中牟利。

骆波来到口岸后并未急着找王仪,他先走走看看,初步了解下口岸的商贸情况。

他转悠了小半天的功夫,就看见一个身材瘦削的维吾尔族汉子赚取的中间费用近两千块钱。

这一幕激起并坚定了骆波留在口岸当翻译的决心和信心。

在人头攒动的人流中,骆波看见一位个头不高的汉族年轻女子踽踽而行,背上巨大的货物压弯了她的身躯。

她的左手紧拎的面口袋眼看着就要拖地,右臂还要揽着襁褓中的婴孩。

让骆波感动和震撼的是她正抬头望着前面的路,一双眼睛显得笃定而有力。

骆波看着眼前这位为母则强的坚韧母亲,不由想起了自己的身世。

他穿过人群走上前,从年轻妈妈身上接过沉重的货物,帮着送到东边等候的班车上。

在跟女子交谈中,骆波知道这位年轻妈妈是个赶巴扎的个体户。

她每周都会来霍尔果斯口岸提些进口的货物,去赶巴扎。

年轻妈妈告诉骆波,身上的货物再重,挣得钱再少,赶巴扎的日子再苦,但也算是一门营生。

这些苦累都挡不住悉心呵护怀中婴儿的温暖,挡不住她多挣钱把日子好好过下去的勇气。

目送着年轻妈妈乘坐班车渐行渐远,骆波知道在霍尔果斯口岸无数个平凡的人,就如这位年轻的妈妈,刚才那位拉着一拉拉车货物的汉子,以及做中间商的翻译们都在用力活着、坚定前行、努力地生活着。

他们谋生的手段和方式不同,但大家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挣钱,挣更多的钱。

这,不正是他骆波奋斗和追逐的目标吗?!

骆波陷入深思。

突然,骆波的肩膀被人从身后拍了下。

他转身一看,竟然是许久不见的王仪。

穿着长风衣的王仪笑眯眯打量着骆波,“老远就看到一个学习雷FENG好榜样的热心人,看着像你,走过来一看果然是你。怎么样,想好了?决定来口岸当翻译?”

骆波点下头,笑答:“想好了,正打算找你呢。”

王仪下巴朝东边摆摆,“走,吃饭去,我忙得早饭午饭都没吃,饿得顶不住了。”

骆波跟着王仪到市场边的一家维吾尔族面馆吃了拉条子。

他眼皮子活,提前结了饭钱。

俩人走出饭馆,街上的人流少了。

王仪抬眼望着西沉的太阳,抬腕看着手表上的时间,“算了,今天我就休息下,批发的大生意没啥了,就是点杂七杂八的小零售,走,看样子你是第一次来口岸,带你转转,熟悉下情况。”

俩人来到我国和哈萨克斯坦边境的霍尔果斯河的界桥上,桥中间用油漆画了一道红线。

骆波环顾四周,没看见界碑,纳闷地问着,“界碑呢?”

王仪指着桥两侧,“界碑离这里有段距离呢。”

骆波谈着自己对口岸的初步印象,“我还以为,怎么看上去这口岸就像个大巴扎呢?外国人能过来做生意的大巴扎。”

王仪闻言神秘地一笑,“第一次来这里的人是有些失望,不过,当你的钱包塞得鼓鼓囊囊的,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从我国地界走过来一位身穿绿军装的军人。

他跟王仪很熟悉,笑着提醒道:“王大姐,在对方的地界别待太长时间。”

骆波听了快步朝军人身旁走去。

王仪笑呵呵介绍道:“向连长,这是我兄弟骆波,以后在口岸给老毛子当翻译,你给他灌输下爱国主义思想呗。”

向连长也算是个热心人,他向骆波讲述了18号、20号、21号、22号界碑的历史。

骆波听后激情蓬勃,激起了心中的家国情怀,他对着语重心长的向连长承诺道:“向连长,放心,我做边贸生意肯定会遵纪守法的。”

向连长给骆波讲述的是“耻辱碑”(也叫“警示碑”)的往事。

18号、20号、21号、22号戒备是1881年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条约》竖起的界碑。

当年由清政府出资、沙俄政府制作,并被刻上了沙俄的双头鹰标记。

在埋设界碑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竟然没有派官员到现场监督。

俄方乘机将界碑向我国境内推移了20公里。

清政府发现后拒绝承认此碑为界碑,由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积极捍卫领土主权,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进行不懈努力。

向连长告诉骆波和王仪,今年中哈两国总理在阿拉木图签订了协定,对历史遗留的争议区进行重新划分,这40多平方公里有27.4平方公里归我国。

同时和这块土地归还我国的还有18号等四块石碑。

王仪带着骆波朝她的门店走去。

她告诉骆波,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商人、游客都汇聚于此。

这里的商人数钱都是论摞,存钱都是扛着麻袋,甚至有时候都用美元来交易。

俩人走到霍尔果斯口岸那排门面房的最显眼处。

王仪指着门上的牌匾“友谊商店”告诉骆波,“这就是我的店,进去看看。”

骆波看着这间简陋的砖房也就40来平米,墙边摆着柜子,东边的柜子上摆放着境外的巧克力、糖果、香烟、红酒、望远镜、皮草等。

南边和西边的柜子上摆放着内地出产的小工艺品。

地上也摆了不少货物。

骆波望着一屋子的货物,讥诮地问:“就这点货物,还用麻袋装钱?”

王仪从柜台取出两包香烟和一个笨重的打火机扔给骆波,“你笨呀?!这门面摆放的是样品,我有两间大库房呢,里面装满了货物。”

她自己打开一盒香烟,点燃后吸了两口,继续介绍着,“我主要是把内地的小工艺品往对面发,这些老毛子的东西也就是做个零售,拉拉人气罢了。”

骆波好奇地问:“从内地进货,那你每个月要到内地采购,不浪费时间嘛?”

王仪吸烟的动作稍稍顿了下,脸色不自然地瞟了眼骆波,答非所问,“怎么样,要是决定留下了,你这两天先住在我的仓库里,记住千万别抽烟。”

骆波把烟放回柜台,“我很少抽烟,基本上不抽烟。”

王仪把两盒香烟和打火机硬塞进骆波的裤兜里,“你不抽烟,跟人家谈生意不给人递根烟呀?!”

跟王仪接触半天,骆波发现王仪算是个豪爽大气又热心的女人。

当夜,他就住在王仪的仓库里,开始了他在霍尔果斯口岸翻译的生涯。

商场如战场。

骆波既然要在霍尔果斯口岸安定下来,他就要做到知己知彼。

他来到口岸的前两天,并没急着当翻译。

而是跟王仪打听哈萨克斯坦国的民俗风情。

从王仪和口岸工作人员的嘴里,骆波加深了对哈萨克斯坦的印象。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

哈国有哈萨克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等140个民族。

这里的哈萨克族族源比较复杂,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后来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

阿拉木图是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早年盛产苹果被称为苹果城。

哈萨克语是哈萨克斯坦的官方语言,属阿尔泰系中的突厥语种,跟新疆的哈萨克族说的语言一致。

唯一不同的是哈国用西里尔字母书写,而我国的哈萨克族用阿拉伯字母书写。

骆波还了解到,哈萨克斯坦的人民也是能跟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也会搞各种文体活动。

哈国的哈萨克族也开展弹唱、对唱、跳舞、猜迹、踢毽、放风筝、赛马、摔跤、姑娘追、叼羊、马上角力、射箭等活动。

哈萨克斯坦地广人稀,当地人大多是游牧民族,不喜欢种地。

当地政府鼓励百姓去种地,能种多少就种多少,没有限制。

在哈萨克斯坦种地,种三年以上的地,永久归农户,还可以世袭。骆波做到心中有数,才开始进入市场当翻译。

阅读疆爱无痕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疆爱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