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中的那些故事》

第169章 村里小酒房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我们浩良河小镇虽然不太大。可小酒房就有两个。东大桥头附近有一家小酒房是后开张的。主要酿六十度的高粱酒,化肥厂后山有一个小酒房,年头比较长,我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父亲那几年腿疼,就去后山那个酒厂买酒糟烘腿,把酒糟烧热了,腿放在上面,热气一熏,腿上就出水珠,熏几次后,我父亲的风湿腿疼病就熏好了。别说,酒糟还真管事的了。

家里条件差,父亲也不善喝酒,家里也就很少买酒的。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各种小商小贩就多了。做买卖的。开工厂,磨米房,酒房的就多起来了。我们东北地区,以大豆,玉米,高粱为主要的粮食做物的。而玉米,高粱,大米都是酿酒的好材料的。

我结婚以后,我去过这两个酒房买过酒。都是高度数酒。

东大桥头的酒房是离大桥头很近的地方,建的酒房。那是开木器加工厂的老板王五家开的酒房,都是请师傅来做酿酒师的。他家酿的高粱酒是高度酒,香甜可口,有一种纯香味道,都非常好喝,远处的都打车来买酒,那时候酿的酒都是卖给自己镇上的人喝的。散装白酒,也叫小烧,后来,做买卖的小店,食杂店,都进他家的酒卖,王五家的酒房一直都开着,在后来也酿五十二度的酒,也很好喝,如今的酒房都是王五的儿子接管了。

后山的酿酒房是姓郭的一家人开的酒房,家里雇了好几个工人干活呢,他们家酿的都是大米酒,也叫大米小烧,每年秋天,他家都会下屯来收粮食的。大米酒很好喝,度数不太高,有许多中年妇女都能喝这种酒的。

后山酒房和大桥头的酒房,每年都上交国税的。工商,管理费,卫生费,他们生意好了。也给我们镇上居民带来了好处,农民喝酒可方便了。

这两家酒房也有竟争力度。做买卖就是这样的。家多,份多了,就得看酿酒的程度了。在质量上就要求就高了,为了酿出好喝的酒,这两个小酒房都采取了优良的稻谷做原料,在技术上也更精进些,东大桥头的小酒房不仅仅酿高粱酒,还酿玉米酒,玉米小烧也纯凉可口,好喝。有些女同志都能喝的。度数也不太高。

北山后面的酿酒房,大米酒,度数低,小烧更好喝,为了扩大生意,他们送货上门,订购生意。外村的,有做买卖的。开店的,都去这两家进酒卖的。

后来,后山的小酒房,又做酱油,散装的。还做大酱,黄豆大酱,都用大缸装着,可好吃了。大酱是东北人常用,常吃的家常食品。我们常去那里买大酱吃,我们这里的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咸菜和大酱的。吃三顿饭,几乎每顿饭都得有小咸菜和大酱吃的。那是最好的下饭的菜了。

这两个小酒房一直都开着,只是这几年生意没有那些年好了。

小镇上的买卖人多了,开超市,小卖店的人家也多了。交通运输又方便。有的店铺都去外地进酒,各种酒都有,老百姓的需求量有限。小酒房也都是自己家人在干着,有的都不雇太多的员工了。小酒房那些年可真是火的。去买酒的人都要排队。有的先订购。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

人生也是如是啊,辉煌的时候过去了,也得承受萧条的时刻了。人这一辈子干什么都是如此的。不过,这两家小酒房,还是坚持着酿酒。这两家的买卖都是他们的儿孙干着,

今年这疫情期间,这两个酒房都没有在酿酒,家里有陈酿酒卖着陈酿和小烧。其实,生活中,钱挣的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身体康健,平安就好啊!

阅读村中的那些故事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村中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