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宋993年》

第21章高粱河车神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两宋三百年,向来以文弱示人,一贯的形象,就是被周边邻居轮番暴打,继而腆着脸年年纳贡,岁岁称臣,除嘴上强硬以外,既不敢反戈一击,也缺乏雄心壮志,只是一味浑浑噩噩,岁月静好,犹如咸鱼一条,把汉唐雄风丢了个精光。

有鉴于此,人送外号“铁血强怂”,真正是十分合理。

然而,大宋固怂,却并非生来如此,事实上,从五代乱世中脱颖而出,大宋可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存在,所谓“铁血强宋,气吞万里如虎”,那绝不是在吹牛。

但匪夷所思的是,正当巅峰时期,“强宋”竟直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瞬间化身为“强怂”,看似无厘头的转变,解释起来倒也不难,因为一个人走上了前台。

这位以一己之力将“铁血强宋”拖入“怂途”的人物,即——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三弟,在吃瓜群众眼里,这位仁兄口碑极差,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其道德问题所致,诸如弑兄篡位、荒淫无耻、下毒谋杀一类的传言,的确容易招人恨。

赵匡胤在当皇帝的十几年间,将赵小二的位置一层层提拔,提拔到开封府尹的时候,基本就是确定了他储君的身份,五代期间执掌中原的帝王,都是把储君放到开封府尹的位置,以示锻炼执政能力的手段。

有一位年富力强的君主执政,往往会比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强太多,赵大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两位皇子成年,但一个封王的都没有,而赵光义却被早早封为晋王,位列百官之首,这般的对二弟百般信任,这不得不说这是有意为之。

不过,时隔千年,赵光义的名声都臭大街,可想而知当年在朝堂上要承受的压力,尤其是登基之后,引爆街头巷尾谈资的“烛影斧声”悬案,更长期令其备受煎熬,抬不起头。

因此,举目四望,这位仁兄便产生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想法,试图仿效唐太宗,在疆场上挽回离散的人心,以稳固统治。

而一旦成功,则不仅可以彰显魄力,威望盖过兄长赵匡胤,乃至成为新一代的“天可汗”也未可知,等光环真正到手,一切反对者必定消声灭迹,“伟光正”的赞歌也必将嘹亮响起。

赵光义打定主意,说干就干,于是顶着千年来“烛光斧影”的骂名,赵光义走到了台前,一番威逼利诱后,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吴越国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然后,赵光义用余光扫了一眼手中的精兵强将之后,当即拍板,决心亲征不听话的小邻居——北汉。

之所以一定要亲征,其实也大有学问,除北汉实力强劲,外加有契丹人在背后撑腰外,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曾屡次三番征讨北汉,却都以失败告终。若此番赵光义一战而胜,那威望无疑是蹭蹭地往上暴涨,这种便宜,绝对要占!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赵光义命潘美等人率大军直趋北汉都城太原,又命郭进率部扼守石岭关,阻击契丹援兵,自己则率另一部主力开向河北边境,牵制幽州地区的契丹大军。

就在宋军蓄势待发之际,一个小插曲也从侧面印证了此时赵光义的万丈豪情。

得知宋军要对自己的小兄弟大打出手,契丹立即派出使者斡旋,质问为何无缘无故就来砍人?赵光义的回答言简意赅:“河东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并放下狠话来,契丹小儿最好少管闲事,如若不然,连你一起砍。

硬气,相当硬气!

于是,宋军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接冲入北汉境内,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北汉瞬间被砍得不成人形。危急时刻,契丹老大哥坐不住了,赶紧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率重兵搭救,行至白马岭,恰巧撞到了等候多时的郭进,两军隔河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但这场恶战终究打不起来,因为,一场屠杀即将上演。

耶律沙等人自恃勇武,以为宋军立足未稳,便直接向对岸发起冲锋,想来个突然袭击。

岂料郭进技高一筹,趁契丹人还在趟水之时,反手就是一招“击其半渡”,杀得耶律沙大败,光阵斩就一万多人,还连带五员大将,若不是名将耶律斜轸及时赶到,耶律沙大概就真的会被砍成沙子。

此战过后,契丹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各路救援大军纷纷跑路,任凭北汉哭爹喊娘,权当没听见,只是一味缩在城里,再不敢出动。

而赵光义也终于认识到了手中的实力,惊喜之余,索性率军直扑太原,亲身体会了一把攻城鏖战的瘾。

失去契丹的保护,北汉要独自面对三十万龙精虎猛的宋军,无疑只能等死了。当年五月,撑得吐血的北汉国主刘继元终于撑不下去,打开城门投降,北汉灭亡。

赵光义总算喜提军功章一枚,且还是在兄长赵匡胤跌倒的地方获取,遂英姿勃发,仰天长啸,一激动,环顾四周,暴喝一声:“还——有——谁!”

话音未落,本着一个业余军事爱好者的敏锐嗅觉,以及常年纸上谈兵的深邃智慧,在飘飘欲仙之下,赵光义的脑海中闪过一个目标——契丹。

是的,我攻打北汉你小子也敢来碍手碍脚,那就别怪洒家不客气了。更何况,“天可汗”的梦想太过遥远,不干脆趁此良机,一鼓作气收回幽云十六州,到时候,先来个“宋武大帝”的名头过过瘾,岂不美哉?

踌躇满志的赵光义在消灭了北汉政权后,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他想借灭北汉余威,趁势拿下燕云十六州,完成统一大业。

在御前军事会议上,宋太宗提出了收复幽州的想法,众将士认为将士疲累,粮饷不足不宜出征,唯独殿前都虞候崔翰给他点赞支持:“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取之易。”,意思就是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于是决意出兵。

于是,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赵光义从太原出发,先后收复了易州和涿州,一直打到了高粱河,高粱河战役之初宋朝军队频频报捷,宋太宗大喜认为胜利在望,便下令猛攻。

当然,纵使宋军战斗力爆表,连续作战数月之久却也身心俱疲,而且打了胜仗,奖金也不发,不免士气低落。

但赵光义管不了许多,因为兵书有云:“出奇制胜,攻其不备。”要知道,这位仁兄可是出了名的尖子生,兵法铁律,熟稔于心,因此,也就没太把士气当回事。

不出赵光义所料,契丹人果然毫无戒备,见宋军势大,沿岸州县纷纷奉上降表,北伐进军顺利无比,很快便打到了幽州城下。

而望着一路上箪食壶浆的群众,赵光义在脸都笑歪了的情况下,也越发确信——此行,必定建立不世之功!

于是,惨烈的幽州攻城战正式打响。

不知是自信还是自负,此役,赵光义并没有玩什么“围师必阙”“围点打援”的把戏,而是将手头的军队全部拉过去,围城三匝,四面猛攻,企图一口气吞下幽州城。

而重压之下,幽州守将韩德让也异常坚挺,非但毫无惧色,反在城头上指挥自若,数次击退登城宋军。

见顿兵城下,屡进不前,赵光义气不打一处来,遂恶向胆边生,不惜把“以备非常”的预备队尽数投入战斗,且亲赴城北督战,以鼓舞士气。

皇帝陛下亲临一线,效果还是相当显著的,宋军为之一振,开始死命攻城。韩德让奋力坚守,却也深感不支,幽州城人心浮动,摇摇晃晃,看似指日可破。

关键时刻,一个人拍马赶到——耶律休哥。

这位号称“契丹第一名将”的兄弟,得知宋军攻打幽州,主动请缨,率三万精锐五院军日夜兼程赶来救援,恰巧与在城北督战的赵光义撞个正着,两军遥相观望,高粱河之战正式打响。

见宋军人多势众,耶律休哥不敢贸然出击,反倒是一同赶到的耶律沙坐不住了,老毛病一犯,率先进入战场,但一触即溃,被宋军追杀十余里。

时值黄昏,耶律休哥认为战机已到,便命手下士兵人人手持两支火把,以迷惑宋军,已经杀得筋疲力尽的宋军不测其多寡,纷纷面露惧色。

于是,耶律沙返身再战,耶律休哥率精骑包抄侧翼,在外围观望许久的耶律斜轸也适时从另一侧杀出,宋军突遭三面围殴,被打得措手不及,阵脚开始松动,形势极为不利。

慌乱中,赵光义急调西、北面攻城部队增援,岂料宋军一撤围,城中的韩德让又率军杀将过来,顷刻间被四面包围,赵光义大惊,看样子要挺在幽州城下了。

但说实话,宋军固然危急,契丹却也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人员劣势明显,且主将耶律休哥也战至重伤昏迷,倘若赵光义拿出柴荣在“高平之战”中的勇气,胜负尚未可知。

很遗憾,赵光义只是赵光义,且还是一名人尽皆知的尖子生,而作为尖子生,最大的本领就是熟悉一切书本知识。

紧要关头,这位仁兄的脑海里闪过一句名言——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遂匆忙向南奔逃,临行前,屁股上中两箭,不得已,只能坐驴车,于是,幽州城下,“高粱河车神”的传说不胫而走。

皇帝都跑了,那还打什么,于是群龙无首的宋军瞬间大败,阵亡万余人,高粱河之战,赵光义彻底现了一回眼。

不过,纵使失败,大宋的战斗力却不减当年,只要精锐还在,“铁血强宋”就有逐契丹于河北的一天,很快,赵光义智慧的火花再次闪现,一个洗刷耻辱的计划摆到了面前。

七年之后,赵光义倾全国之力派遣潘美、杨业、田重、曹彬、崔彦进五位大将分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

然而,他的雄心壮志被平庸的将军糟蹋成一地鸡毛,宋军大败于岐沟关,还折损了名将杨业。

一个能与秦皇汉武齐名的机会失去了,赵光义的勇气可嘉,但运气实在是太差,高梁河一役的失败,失去最好一次夺回汉家江山的机会,而第二次的北征,只是赵光义心中的执念而已,两次大败后,宋朝已丢掉了再次进取的心态,转为维护微妙的边界政策。

第二次北伐失败后,赵光义放弃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念头,对辽国采取守势。

而且宋朝在以后对外战争中开始由盛转衰,并处于被辽国压制的状态,收复燕云十六州已遥遥无期的梦想。

同时,宋辽之间的战争却给了西北党项人可趁之机,李继迁抓住机会,到淳化元年的时候李继迁已经陆续夺回了银州、夏州等地,此过程中李继迁多次战败,但是一直没有放弃武装斗争,之后被辽圣宗册封为夏国王。

北宋一时讨伐无力,只能默认李继迁的统治,任命其为银州节度使,至此,党项人实质上已经割据出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党项族人并非全部效忠李氏。

就在川蜀的王继恩毫无进展时,

此时,赵光义手中拿着的便是与和李继迁那支的党项贵族本是拓跋氏一个姓的永安军节度使折御卿的捷报。

嗯,杨继业得管折御卿叫“小舅子”,佘太君即为折御卿的亲姐姐,说书人以讹传讹,把折误作为佘。

历史上杨业的妻子并不姓佘,而是姓折(两个字同音),他的父亲名叫折德扆。折家并不是汉人,而是属于党项族,自唐朝开始就一直居住在府州地区,在当地很有势力。

自从唐朝末年,折家就控制了府州,不过他们很聪明,一直向中原王朝称臣,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折家“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国赖之”。

到了后周时期,折家更是得到重用,折德扆被封为永安军节度使,他的父亲折从阮担任邠宁节度使,“父子俱领节镇,时人荣之”。

在与北汉、党项的作战过程中,折德扆屡立战功。

北宋建立后,折德扆入朝,得到了宋太祖的召见,获得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权,可以世代担任府州的知州。

北宋建立后,在宰相赵普的建议下,宋太祖赵匡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变,其中有一项内容就是废除世代承袭的藩镇,在地方上改派文官担任知州,这些知州都是有一定任期的,不可以承袭。

不过,鉴于府州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折家的名望,赵匡胤打破惯例,授予折家世袭的权力,可见重视程度之高。

乾德二年,折德扆病死,他的折御勋、折御卿先后出任府州知州,官至节度使,而且都是当时的名将。

“子河汊设伏,大败辽军,人马坠崖谷,死者相枕,此战歼敌五千余人,缴获战马千匹,称号是突厥太尉、司徒、舍利的契丹将领二十多人战死,擒获吐浑一人,主将韩德威仅以身免!”

看着折御卿的捷报,赵光义顿时哈哈一笑,道:“这是近日来朕听到的最好的消息了,传旨,赐旗三十杆,以壮军容!”

犒赏完折御卿后,赵光义才正了正色说道:“朕近来的征讨,是为百姓剪除凶暴,如果好功黩武,那么天下百姓都灭尽了啊。”

宰相吕蒙正闻言一愣,随即连忙上前一步拱手道:“隋、唐数十年中,四次征讨辽碣,百姓疲乏不堪。隋炀帝全军覆没,唐太宗运去土木攻城,这样都最终没有成功,况且治理国家的重点,在于国内勤修政事,那么远方之人必来归服,自然会得到安宁。”

吕蒙正知道,官家还在为北伐失利之事耿耿于怀。

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中书门下的长官编制不固定,大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同时不超过五人,或三相一参,或三相而无一参,太宗以后,以三相二参或二相二参居多。

赵光义闻言点了点头,随即又叹了一口气,道:“今北方未复,西北又乱,川蜀也乱,两路大军招讨至今毫无进展,诸位可有良策?”

听到皇上问话,参知政事寇准四下看了看,见一时无人应答后,才出身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川蜀不可失,可加派大军前往平叛。”

“陛下,臣以为不可!”寇准话音刚落,另一参知政事吕端却是出身反对道:“如今我朝北有契丹虎视眈眈,西北的党项之乱已是愈演愈烈,如果我们再调动兵马前往川蜀平叛,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契丹在趁机南下,得不偿失啊陛下。”

吕蒙正此时也出身说道:“陛下,臣也以为不可,如今川蜀叛军据险而守,蜀道艰险,再增派大军,粮草供应恐怕会出问题,此外,臣以为,在现有大军没有攻破叛军防线以前,兵力再多也是枉然。”

寇准没想到自己的提议竟然引来两位同僚和上官的反对,不过他也没有反驳。

赵光义闻言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那诸卿可有对策?”

吕端想了想后便出身回道:“回陛下,臣以为,纵观历史,川蜀之地易于割据,在历史上割据于川蜀的政权也很多,如白帝公孙述、蜀汉、成汉、西蜀、前蜀、后蜀等等,但这些立足于蜀地的政权,我们却可以发现这些政权长则数十年、短则数年而亡,何也?”

“川蜀之地既是养龙之地也是困龙之地,方面是川蜀地区的易守难攻造就川蜀的和平和安全,这导致大量割据川蜀的政权最后沦落到醉生梦死,而另一方面,川蜀地区外人攻不进去,这也导致川蜀政权也很难打出来。”

“所以,臣以为,大军只需采取围困之策便可,此外,可再派出官员前往大力招抚,加之叛军只是农民居多,不懂治军、治政,则必不可长久。”

古代要是想进入川蜀之地,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从长安汉中一代进入,这里是进入四川唯一的陆路,要是攻打四川盆地,只能走这条路。

因为另一条是水路,就是从长江进入,这样攻击是下游攻上游根本没有可能成功,就桓温北伐成功过一次,其他再无案例。而北方的陆地又险峻无比,因此造就了川蜀之地的易守难攻。

同样,川蜀北伐的道路太过单一,先不说要取得汉中这块基本盘,即使取得了汉中,像诸葛亮数次北伐最终都无功而返。

而桓温北伐,即使打到了关中,别人将函谷关一锁,在关中又是关门打狗的局面,这就导致川蜀政权往往很难能够有所开拓。

赵光义闻言仔细一想,好像确实是那么一回事,便道:“传旨王继恩,如果久攻不下,便采取围困之策。”

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赵光义怕了,如今连战连败,他对禁军没了信心,再一个而言,如果再败,他恐怕民心尽失了。

川蜀的问题勘定后,便又有大臣上参道:“臣弹劾秦州知州温仲舒搅动边患!”

阅读葬宋993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葬宋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