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三百六十四章 种禾(二)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再接着往下看。

“麦生黄色。伤于太稠。稠者锄而稀之。”

这一句话很好理解,麦秧如果发黄,那就是太稠了,愁了就锄掉一些麦苗就是了。

麦苗之所以黄,是因为光照不够,光照不够的原因是,阳光被遮挡了,阳光被遮挡的原因是因为种的太稠了,麦子要想正常生长,就要受到足够充足的光照,而种的太密了之后,植株间相互遮挡阳光,以至于所有麦子都受不到正常的光照,因此,普遍有黄叶。

健康的麦子应该是绿油油的,春时浅绿,夏时墨绿色的。

李孟羲虽然没干过多少农活,但是他对农业技术的了解还是有一些的。

“秋锄以棘柴耧之,以壅麦根。”

此一句,与李孟羲印象中的秋耕方式重合了。

印象中,秋天收完麦子之后,的确是用犁或者钯用牛或者拖拉机拉着,把麦茬从地里犁出来,然后,农民伯伯就可以把麦茬给捡走了。

一般来说,麦茬就那么短,还带土,烧着也难烧,不是好柴火。

所以,在前世,麦茬收完,大多是堆在路沟里,然后点火给烧了。

后来,说不让烧麦秸,可是,麦茬农村哪有地方处理,只好就堆在路沟里。

每每下雨的时候,路沟里都是水,麦茬泡在水里,雨水都泡成了一种黄褐色。

这是在前世,麦茬不好处理。

但是,在古代,燃料匮乏,麦茬百姓会抢着要,不愁处理。

故谚曰:“子欲富,黄金覆。”

“黄金覆者,谓秋锄麦曳柴壅麦根也。”

古人真有意思,麦茬覆土,古人谓之黄金覆。

“至春冻解,棘柴曳之,突绝其干叶。须麦生复锄之。”

荆柴,是汉代的耙,春天,田地里肯定生草,用耙可以把草根给钯出来,比锄头锄草的效率高多了。

到榆荚时,注雨止,候土白背复锄。如此则收必倍。

又提到榆荚时节,榆树长出一串又一串榆钱的时候,此时,雨水充沛。

当雨停止,土壤会泛白。

下雨,地里必然冒出很多杂草。

雨后,土也变软了,一锄头下去,用不了多大劲儿,一锄头可以把草连根刨起,是锄草的最佳时机。

“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

雪对于麦子的作用,李孟羲比古人知晓的更清楚。

至于农书中写,怕雪被风吹跑,用席子之类的东西盖在雪上,李孟羲认为,此法难以大规模操作。

大规模农业生产时,做不到拿张席子去一块田一块田的盖。

“春冻解,耕和土,种旋麦。麦生根茂盛,莽锄如宿麦。”

此一句,看不懂。

春解冻就是春天泥土解冻,耕和土,李孟羲迷茫了。什么叫耕和土,和土,是指板结成一块的土吗,耕和土,就是指把板结的土块耕碎。

种旋麦,旋麦是个什么玩意儿。

有大麦,有小麦,旋麦闻所未闻。

“区种麦,区大小如上农夫区。禾收,区种。”

区种麦,区种法与区田法一般无二,此种耕种方法,每收一茬,就轮耕一次。

“凡种一亩,甩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令种土相亲。”

种一亩地,消耗粮食种子两升。

据说,唐朝的时候,中原的农业已极为发达,可以种一收两百。

什么意思呢,就是平均一斤种子,能收两百斤粮食。

而罗马时期,罗马水利工程技术先进,但是罗马,种一收六。

撒下去一斤种子,得粮食只六斤。

后来,罗马灭亡,到了黑暗的中世纪,欧洲农业技术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还退步了。

中世纪,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种一收三而已。

唐代农业技术水平肯定比汉朝强。

这种强,是农耕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后的强。

唐朝一种两百收,汉代决然达不到这个手种比。

汉代,有个一种百收就了不起了。

因此,一亩消耗粮种两斗。

那么,按一比一百的收种比,会收获

粮食两百斗。

大致一亩地三百多斤的样子。

唐代,比汉代农业技术进步了多少呢,李孟羲不由得想。

一个是曲辕犁,一个是唐朝国力强盛,兴修水利,再加上筒车水车等工具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浇灌效率。

其他,应该还有,像是种子进化了。

从汉末到盛唐,中坚还隔了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间间隔几百年。

几百年是什么概念,在已经懂得育种法的中原,几百年,等于是每年秋收都挑最饱满,籽粒最多的麦穗留作种子。

几百年下来,人工育种,已经选育了几百次,足够让麦子的形状得到明显的提高了。

要知道,原始人就是通过这样的选育方法,从狗尾草中,定向选育了大几千年甚至上万年,才把小米选育成功。

“麦生根成,锄区间秋草。缘以棘柴律土壅麦根。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

当麦子根扎的深了之后,用锄头去锄条件的秋草,并用钯再钯一遍。

秋天如果干旱,特别要注意,应该在桑椹落下的时节,一定要浇一边水。

“秋雨泽适,勿浇之。”

如果秋天的雨水是充足的,就不用再教了。

春冻解,棘柴律之,突绝去其枯叶。区间草生锄之。

“大男大女治十亩。”

大男大女,用童男童女相对,指的是成年男女,在此,指的是夫妻两个,一对夫妻可以种十亩田地。

至五月收,区一百。得百石以上,十亩得千石以上。

“小麦忌戌,大麦忌子,除日不中种。”

此此处,戌子,指的是时节,而非时辰,此处有疑,李孟羲不知道戌子这两个时节指的是大概啥时候。

想来,刘备应该清楚。

李孟羲看书看的头晕眼花的,不由得起身狠狠地伸了个懒腰,然后揉了揉眼睛。

往外看去,甲士在把守着大门,门外,一个人也没有。

好好的一个长安城,李孟羲觉得还不如安喜县呢,至少安喜县热闹的很,哪里像长安皇城那么冷清。

阅读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