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散文集》

第20章 生命与生命的“对决”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通过我这一个学期的体验,我认识到了很多东西,也认识到了一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我认为我们当代的学生所处的阶段是一个“封藏”的阶段,而真正的中医学生是一个“生命动论”。

我给中医找了一个定义:人命关天的哲学。这里的哲学是我个人定义的哲学—————以“无”令“有”的典范。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界。所以其意思就是:人的生命关乎于自然界中的种种物像及其变化的以其无形无状而指令我们行为的一种典范。

去年,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燃放烟花爆竹的文章。我支持燃放烟花爆竹。

我们中医是“道”,但是它逐渐变成了“术”。道是一种“求而不得,不求而得”的东西。现在,并非是到“道”的缺失,而是其自身的完整性致使后人无法在其基础上增添而挫败了人的优越性。在没有外界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多数人不会主动接触给予其大量挫败感或者无法给予其优越感的东西。当代尤甚。

敬畏之心的缺失,使得生命与生命之间变得淡漠。尤其对自然界其他生命的敬畏,它的缺失使我们变得妄自尊大。天道之下,众生平等。

当代的学生,很多是缺乏敬畏之心的,原因有二。其一,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敬畏”的教育;其二,我们生活的思想环境使得我们从小积累下来的自然生成的灵性逐渐蒙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我们很多古人传承下来的文化都不再具有其作用。然而今年的问题使得所有人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

我们对天道以及自然界的不敬畏使得问题接踵而至。

关键并不在于所谓的天道如何,而更多在于我们个人对于天道如何。

当今有很多所谓的国学家,这之中有真材实料的人不多。各种各样的包装让人眼花缭乱,我们中国人突然都变得博学多闻。

我所看到的是很多学生把中医当做一种方法来学习。很多学生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这种情况下无论如何都无法学到中医的精髓。

中医是一种“逆来顺受”的文化,是一种“合和”的文化。我们人与自然界的契合度越高,身体的寿命就越长。问题在于,当代,我们人与人之间是“对决”,人与环境之间也是“对决”。我们形成了一种“对抗”文化,这是不对的。

它需要一种极具仁慈的心。中医所一脉传承的是“医家面前,众生平等”的心。

中医者需要从其它生命体中体会生命。在中医者眼中,世界中一草一木皆有生命。我们用生命换生命,故众多医家对大自然抱有很大的敬意。学习中医的人如果无法体会到生命的同一性,那么他将永远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在那些药材生存之时,它们的生命是自然所赋予的,我们将其无端取之即已经是对其生命的大不敬。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它们。

任何时令都有特定的生命生长,它们夺四时之造化,是天地所生的灵宝。不同时令的动植物由不同时令的天地精气所供养。《老子》云: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久,以其不自生也。生命的长久不在于生命本身造化的长短,而在于适应时令而生长。天地是没有生命的,是造化之主,是永恒存在的;我们是有生命的,是可逝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死,我们每一个阶段的生命皆是适应每一个时令的结果。

天地的造化无不全之理,人若弃之造化则合于造化。但是生命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我们会合于造化,也会离于造化。这完全依赖于自己的选择,我从来是一个喜欢自然的人。它的生命是无可替代的。

只有放下负担才能奔向新生命。而我们也应该从远古走来,向未来走去。

阅读随心散文集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随心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