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儒家第一莽夫,开局惊呆婠婠》

第六章:儒家六艺,登峰造极!(求收藏,鲜花,月票,好评!)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取出白灵参果,放入口中。

霎时间,一股澎湃无边的药力便涌动开来。

那股药力如同排山倒海一般,顺着手三阳经涌动全身,传遍周身百穴,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与此同时,在叶正文的周身之外,笼罩着一层三尺清光。

这清光乃是叶正文内力所化,用来保护他运功之时不被外物所伤。

在体内运行了十二个周天之后,白灵参果的药力最终归于气海,纳入丹田,化作叶正文本身的力量。

“呼…..”

缓缓舒了一口气,叶正文嘴角泛起一抹笑容。

这颗白灵参果,竟然给自己提升了五十年功力?

让自己的修为一下子突破到了先天九阶!

真不愧是六阶灵草啊。

在这个世界,武者在修行时,大多都会用灵草丹药来进行辅助。

而灵草也好,丹药也罢,都掌控在武林世家,各大门派,以及皇族的手里。

在市面上,即便你有钱也买不到!

儒家,一个早已破败的门派,一个早已断了武学传承,一心搞文化的门派,自然不会有那种东西。

事实上,诸子百家中,除了道家之外,所有的门派都已经没落了。

兵家,法家,杂家,名家,小说家等等融合一处,成了圣门两派六道。

从某种角度看,他们还不如儒家呢。

儒家至少还有一个稷下书院在那立着!

虽然破败了点,但怎么着也是个门派不是?

灵草丹药共分作九个等级。

一阶最低,九阶最高。

不过,五阶以上对于武林门派来说,也是极其稀缺之物。

若是有一棵六阶灵草现世,必定会引来武林各派的腥风血雨,你争我夺。

这也是叶正文避开婠婠,独自来到一处山谷吸收白灵参果的原因。

虽然婠婠不会争抢,而且以她的后天八阶的修为也打不过自己。

但,万一她将此事透露出去,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呢?

这可是说不准的事情。

要知道,任何人服用灵草后,三个月内,血液之中都会保持药力。

叶正文有莽夫状态加成,比自己高出一个境界的他根本不怕。

但若是有宗师高手觊觎自己的白灵参果呢?

胡思乱想了一会,叶正文收敛心神,将那颗玉衡丹服了下去。

玉衡丹的效果虽然不及六阶灵草,可毕竟是十几种三阶灵草炼制的,给他提升了整整十年功力。

让叶正文仅差一步,便达到宗师境界了。

随后,他取出那张功法参悟符,陷入了沉思之中。

昨天晚上想了一夜,叶正文也没想好自己该修行哪门功法。

在这个世界,功法分作,初窥门径,登堂入室,心领神会,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六个境界。

而叶正文所学的六部功法,都只是心领神会而已。

自己该学哪一种呢?

想了想,叶正文最终决定修行《六艺》。

之所以如此决定,乃是因为《六艺》包含甚广。

儒家六艺,包含吉、凶、宾、军、嘉,五礼。

五礼,是为心法。

……

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乐。

六乐,乃是音波功法。

……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射。

五射,乃是暗器手法。

……

鸣鸾,逐水,过君,舞衢,逐禽,五御。

五御,是用内力操控物品的法门。

……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

六书就比较特别了,这门功法可以说是一个神技!

因为这门功法不是直接使用的,而是用来记录的。

这么说吧,叶正文可以将自己的招式功法记录在书册之上,然后可以用极少的内力便将书册上的功法催动出来。

比如说,叶正文在书册上写了一招剑法,在对敌之时,他便可以用很少的内力,从书册上激发出那一招的剑气。

如果仅仅是如此,那还不算什么,最重要的是六书的记录量是九千个!

试想一下,这九千个招式同时激发而出,那就相当于九千个叶正文同时出招,何人能够抗衡?

当然了,这门功法也有它的弊端。

一个是招式的威力会打一个折扣,不如自己亲自使用那么强大。

另外一个是书写六书时,普通纸张根本承受不住书写时的滂湃内力,必须用一种特殊的纸才可以。

还有就是书写时耗费的内力实在太多,会是亲自使用功法时所需内力的十倍左右!

最后一个弊端,乃是每个招式在使用前只能记录一次。

也就是说,叶正文记录了一种招式,必须在使用之后才能重复记录。

要想将这门功法的威力发挥到最大,他还要学习更多的功法才行。

但,即便有着如此之多的弊端,六书这门功法依旧是一个神技!

完全可以当做杀手锏使用!

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数。

九数,是阵法,暂时对叶正文没什么作用。

…….

下定决心后,叶正文沉声说道:“系统,使用参悟符,参悟《六艺》。”

【叮,使用参悟符成功。】

【请宿主立刻修行六艺,以便快速提升此门功法的境界。】

春节看书天天乐,充100赠500VIP点券!

立即抢充(活动时间:1月31日到2月15日)

阅读我,儒家第一莽夫,开局惊呆婠婠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我,儒家第一莽夫,开局惊呆婠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