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豪士歌》

挟天子以令诸侯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朱云怡和太子、太子妃、赵王妃向来交好。赵王妃和太子夫妇担心朱云怡已久,此时骤然相见,心中的欣喜自然可想而知。

汉王妃很识大体,见太子和太子妃到来,很快就上前给两人行礼。汉王和赵王虽与太子夫妇不睦,但太子毕竟是储君,太子妃又深受皇上重视,加之亦是二人的大嫂,于是两人也只好硬着头皮给太子夫妇行礼问安。

太子极为和善,示意三人不必多礼,还抱怨汉王与赵王不等他们夫妇一同南下。

太子妃和赵王妃则一边拉着朱云怡的手,一边问她在郁宅是否受了委屈,又问她是怎样逃出郁宅的。

朱云怡知道郁且狂有心保护郁万贯,故而虽然心中极恼郁万贯,但看在郁且狂的份上,还是没把在郁宅遇刺的事儿告诉太子妃和赵王妃,只是说自己在郁宅过得很好,郁万贯并没拿自己怎么样,逃出郁宅则多亏了郁且狂相救。

至于鱼姨娘和吕姨娘的事儿,朱云怡则一个字也没有提起。

说完这些后,朱云怡又问太子妃和赵王妃怎会来赵王和汉王现居的咸阳宫。

太子妃一边为朱云怡整理鬓边的乱发,一边解释起了其中的原因。

“自从母后去世后,父皇便赋予我治理六宫之权。这些年来我兢兢业业,在后宫倒也颇有威望。虽说皇上已迁都北京,我也随之北上,已有两年未在南京皇宫,但这里的宫人依旧敬我如初。云怡你到咸阳宫这件事,便是适才在咸阳宫门口洒扫的太监来长安宫告诉我和太子的。”太子妃一边为朱云怡整理着乱发,一边漫不经心地说道。

听了太子妃的话后,朱云怡想起适才在宫门口却是见到了一个正在扫地的太监,只是她没想到那个小太监的速度竟然如此之快。自己来到咸阳宫还没多久,他便已到长安宫请了太子、太子妃和赵王妃来。

太子妃讲得漫不经心,汉王却听得变了脸色。因为这咸阳宫和长安宫本来都是嫔妃的宫殿,只是随着皇上迁都北京,两宫的妃嫔都已随之北上,留下来的都只是些宫女太监。太子、汉王和赵王都有自己的府邸,按理说不该住在妃嫔的宫殿里。然而因为他们今早才赶到南京皇宫,而他们东宫、汉王府和赵王府又都在宫城之外,故而长安宫和咸阳宫便成了他们暂时歇息的地方。反正两宫妃嫔皆已北上,暂时在两间空殿里歇息片刻也不违反礼法。

让汉王吃惊的是在事先并无任何通知的情况下,在咸阳宫外洒扫的小太监竟十分自觉地把他所见到的情形禀告给了太子妃。一个南京皇宫最不起眼的小太监尚且如此自觉,又如此忠于太子妃,那么北京皇宫里那些权势更大的老嬷嬷老宦官呢?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小小的细节中,足见太子妃在宫里的威望是何等之高!

太子妃到南京皇宫的时间比汉王还晚,而她到达皇宫后便去了长安宫,期间咸阳宫里的宫人从未被召到长安宫,因此汉王能断定太子妃之前并未给那个小太监任何通知,那个小太监的行为完全是自发的。

由点及面,一个小太监尚且如此忠心,那整个后宫岂不已是太子妃的天下?南京皇宫如此,北京更是如此!

想到这里,汉王便觉得不寒而栗。太子妃在后宫的威望如此之高,一旦自己进入后宫,自己的一举一动岂不就在她的掌握之中?而太子监国多年,在前朝的威望丝毫不比太子妃在后宫的少。如此一来,整个前朝后宫岂不都是他们夫妇的天下?

汉王越想越惊,忽然觉得这些年来自己颇有些被父皇的宠爱和赫赫的军功蒙蔽了双眼,以至于觉得太子既不受宠、又无军功,丝毫不足为惧,认为他被废不过是迟早的事,最终太过轻敌。

汉王最擅长领兵打仗,因而自然知道骄兵必败的道理。可惜他虽在疆场上战无不胜,但在与太子的夺嫡之争中,却是此刻才发现太过小瞧了太子夫妇的实力,而自己也太过自信和骄傲了。

太子妃依旧满脸温柔地给朱云怡整理着乱发,几乎没人注意到她还瞥了汉王一眼。见了汉王的反应后,她那端庄大气的脸上露出了一个让人几乎难以察觉到的微笑。

汉王这样的反应正是太子妃想见到的结果:既不与汉王撕破嘴脸,又给了他足够的威慑;虽未直接示威,却已间接告诉外人自己夫妇势力极大,并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可欺之人。

太子妃确实是人中龙凤、马中赤兔,看似漫不经心的几句话便能击敌于无形。她从来不主动惹事,但遇到别人惹事时也从不怕事,绝不会让人欺到头上,且反击得恰到好处。如此能力,足以让世间多少男儿汗颜。

郁且狂知道太子、汉王和

(本章未完,请翻页)

赵王三兄弟间的夺嫡之争由来已久,便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出戏。细心的他察觉到了汉王发自内心的恐惧,也看到了太子妃脸上的那抹笑意,同时他还发现太子的神情几乎和太子妃一模一样……

但他也知道太子妃并非有意炫耀,倘若她愿意,确实有在后宫一手遮天的能力。太子妃张合璧乃河南人士,指挥使张麒之女,亦是太子朱高炽的嫡妻。其于洪武二十八年被封为燕王世子妃,婚后一直用心侍奉公婆,深得公婆欢心,其间亦一直跟着婆婆管理王府事务。后来燕王起兵靖难,四年后夺得皇位。永乐二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张合璧也被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妃。

当上太子妃后,张合璧并未骄傲自满,觉得因自己是太子妃而高人一等,依旧待人和善,侍奉帝后也更加用心,皇上也先皇后也愈加对其疼爱有加。先皇后甚至让她跟着自己处理宫中大小事务,显然是有意让她历练一番。永乐五年,一代贤后徐皇后崩于应天府,皇上便让当时的宠妃权贤妃处理后宫事务,并让太子妃随其协理。权贤妃被害后,宫中地位最高之人便是贵妃张氏,但张贵妃性情过于和善,又一心钻研医道,对管理后宫并不感兴趣,于是皇上便让太子妃全权治理后宫。正如适才太子妃所言,这十多年来她兢兢业业,不但得到了合宫上下的一致好评,连皇上和朝臣亦对其称赞有加。如今皇上年老,后宫妃嫔又少,除了资历深厚的张贵妃和近些年新受宠的怜昭仪,东西六宫再无显眼的妃嫔。但张贵妃无治理后宫之才,怜昭仪有过于粗俗,因而除了太子妃外,再也没人能如当年的先皇后般把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

虽说汉王妃和赵王妃也有才能,但不论是资历、品格,还是才干、能力,都难以望太子妃项背。

因为把后宫治理得极好,这些年来皇上一直对太子妃赞不绝口。

太子妃治理后宫多年,势力已然遍及后宫各处。加之她宽严并济、御下有方,因而在宫人中的威望极高,甚至已超过了当年先皇后在世时的情形,因此汉王的担心的确不无道理。虽说皇上一直未改立储君并非全是因为喜欢太子妃这个儿媳,因爱屋及屋而放弃了易储之念,但不得不说太子妃在其中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

而太子虽不似太子妃那样深受皇上喜爱,甚至因为身体肥胖、不善骑射而不被皇上所喜,但他监国多年,在前朝的威望早已无人可比。

早在皇上起兵靖难时,太子即当时的燕王世子便负责留守北平府,期间他安抚士卒、团结部下,并以区区万人之军阻挡了建文帝手下大将李景隆带领的五十万大军对北平城的进攻,最终成功保住了北平,守住了燕军的大后方,让当时带兵南下的皇上、汉王和赵王没有后顾之忧。经此一役,朱高炽在燕王幕僚中的威望大增,而此役也足见太子只是不善骑射而已,若论兵法策略、御下之道则丝毫不弱于汉王和赵王。

靖难之役后,皇上多次亲征蒙古,其间基本都会带上擅长骑射的汉王和赵王,后几次还带上了他最喜欢的皇太孙朱瞻基,但朱高炽则因为身体肥胖、不善骑射、不便行军打战等原因被留在了京中监国。太子生性仁厚,又格外礼贤下士,同时饱读圣贤之书,十分熟悉治国之道,因此监国这些年不但表现极为出色,还与杨士奇、杨荣、杨溥、解缙、黄淮等重臣关系极好,在前朝威望极高。即便皇上曾多次动了易储之念,但先皇后和杨士奇等大臣总能及时相劝和阻拦,又因为喜爱皇太孙和太子妃等多种原因,皇上最终也没有废了太子。

可以说整个前朝后宫除了皇上、赵王、汉王及其党羽外,几乎人人都对太子敬重有加。

因而放眼观之,整个前朝后宫其实基本都是太子和太子妃的人。又因皇太孙朱瞻基深得皇上宠爱,而他又是极为刚强聪慧之人,因而汉王的对手不只有太子一人,而是太子、太子妃、皇太孙一家三口,而这三个人又都是人中龙凤,个个都极其出众。

见哥哥嫂嫂们都还没去郁宅,朱云怡便放心了。她先前一直担心哥哥嫂嫂们因为记挂自己而亲自去郁宅见郁万贯,好在她回来得很及时,又都见到了哥哥嫂嫂们,不至于让他们掉进郁万贯设计好的圈套里。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郁万贯可谓不择手段,同时也足够大胆。绑架了朱云怡后,他便派人前往北京,并让手下想办法让太子、汉王和赵王知道朱云怡被他所俘的事。此时皇上已带着皇太孙北征蒙古,太子则留在京中监国,汉王和赵王也都住在各自的京中府邸里。他知道朱云怡极受皇帝宠爱,又与太子、赵王关系极佳,他们定不会无动于衷。为了救出朱云怡,也为了不在皇上班师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回朝后被批评,二人定会亲自南下。

至于汉王,郁万贯知道他与朱云怡不睦,定不会南下相救。故而便修书一封,并在信中谎称朱云怡已发现《洪武要略》的内容,可她始终不肯告诉自己。为了明白书中到底写了什么,汉王还是亲自南下当面问朱云怡的好。

果然如郁万贯所料,三兄弟都中计了。

然而郁万贯只是想把太子、汉王和赵王骗到郁宅,却没想到太子妃、汉王妃和赵王妃也跟着南下了。

郁万贯在下一盘极大的棋:等北京的太子、汉王和赵王中计后,他又给清平卫的方入骨写了一封信,说自己抓到了朱云怡,并已知晓建文帝的遗腹子现在何处,要方入骨师徒立即赶来郁宅相聚。看了郁万贯的信后,方入骨又惊又喜,急忙带着齐丘雁和黄青鸳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虽不确定建文帝是否真的还活在世上,但郁万贯还是通过对朱云怡和郁且痕的两次伤害,成功让那个埋伏在郁宅的建文帝的旧人感受到了危险。只要建文帝真的还活在世上,而那人又感受到了朱云怡和郁且痕又生命危险,他便不可能不通知建文帝。

虽不知建文帝是生是死,也不知若是建文帝还活在世上,他又藏身何处,是真的乘船逃到了海外,还是藏在泉州的开元寺、苏州的普济寺,又或是隐居在某座深山里,但郁万贯敢肯定只要建文帝还活在世上,又知道朱云怡和郁且痕都在郁宅,而他俩又都有生命危险,他便绝无不重新出山的道理。

郁万贯知道太子、汉王和赵王一定会来郁宅找朱云怡,届时他便摆下一个鸿门宴,假装向三人道歉认错,却在宴席上杀了兄弟三人。太子善文,汉王和赵王善武,三人乃是当今皇帝的左膀右臂,只要杀了他们,皇帝便断了双臂,成了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实力已大不如前,届时便会好对付得多。

而方入骨师徒三人也是他这一盘棋中十分重要的三颗棋子,毕竟方入骨乃方孝孺之兄,而黄青鸳和齐丘雁则是黄湜、齐泰的后人。这些年他们在山高皇帝远的清平卫秘密发展反抗朝廷的力量,已有不少人手,同时还收留了不少靖难遗孤,因而势力也不可小觑,而这股力量也恰好可以为他所用。

毕竟若是建文帝出山,方入骨不可能不认旧主。只要郁万贯控制住建文帝,便可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所有忠于建文帝的力量都听命于自己,例如方入骨、齐丘雁和黄青鸳。而建文帝乃是太祖钦定的大明之主,当今皇帝不过是夺位得到的天下。只要建文帝重新出山,便是名正言顺,届时定能一呼百应。而太子、汉王和赵王这三个皇帝最重要的所膀右臂又都被自己所杀,身边已只剩下皇太孙一个毛头小子,届时岂有不胜之理。只要建文帝重新夺回皇位,他郁万贯便是最大的功臣,又何愁改变不了当下的重农抑商之策。再者只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可像当年的曹操一样权势滔天。不,他不能只满足于做曹操那样的枭雄,他得做曹丕那样的勇士,敢于取朱明江山而代之,建立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新王朝。

这便是郁万贯的野心,他从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小小的商人。既然太祖朱元璋尚且能以贫穷落魄之身建立大明王朝,他郁万贯这样一个富甲一方的有钱人岂能没有效法之念?难不成所有的王侯将相都是天生的好命吗?

即便建文帝确实已死,又或者始终不肯重现于世,但绑架了朱云怡,杀了太子、汉王和赵王后,郁万贯便已注定要与朝廷决裂。但他也丝毫不惧,毕竟他建文帝的遗腹子还在他手里。只要牢牢拴住那个遗腹子,带来的效果丝毫不弱于建文帝重现于世。他依旧能以此命令方入骨、齐丘雁和黄青鸳,并通过他们知道更多的靖难遗孤。只要有那个遗腹子在手,出兵北伐时依旧名正言顺,依旧能够一呼百应。事成之后他依旧是最大的功臣,依旧可以挟太子以令诸侯,甚至那个遗腹子要比建文帝好控制得多……

这些人中最可怜可叹可悲又可笑的莫过于汉王,还一直觉得郁万贯效忠于自己,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了郁万贯的一颗棋子。

然而他这个天大的阴谋还是被鱼姨娘和吕姨娘听到了,鱼、吕二人又把他的这个阴谋告诉了朱云怡,而朱云怡也成功逃出了郁府,太子、汉王、赵王也没被他所杀。

虽说不知道建文帝是否会重现于世,也不明白郁万贯有何能力能让建文帝重现于世,但朱云怡还是觉得很庆幸,最起码哥哥嫂嫂们的性命是保住了。同时她越想越后怕,觉得郁万贯是如此让人恐惧:其心思之缜密、遇事之果决、手段之狠毒、处事之圆滑、志向之远大、为人之奸绝,确实非常人可比。

(本章完)

.

阅读扶风豪士歌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扶风豪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