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工读学校》

第二十七谈:防止孩子走极端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16岁的花季,原本该是最纯真、最烂漫的时刻,两名初二年级的女生却在花样年华留下遗书,将双手紧紧地相互绑在一起,跳进了城郊的水库……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逝去的两个女孩都是学校的尖子班学生,其中一个女孩学习成绩拔尖,还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的掌上明珠。她们对人世间的毫不留念,让人们感到震惊、感到惋惜,究竟是什么让孩子走上了绝路。其中的一位学生在遗书中说,这些年来每次回家父母都要逼问她的成绩。她这次月考的成绩比上次降了两名,父母询问时的眼神让她感到绝望。父母对她的期望太高了,她不敢面对父母,也不敢面对自己。

如果仅仅是父母一个眼神就让孩子绝望,那么一句话就让孩子跳楼的事也曾在某重点中学发生过,跳楼的孩子同样是一个优秀尖子生,因为上网,母亲批评了他一句,承受不住便爬上二十层的高楼纵身一跃。

我在工读学校当校长的时候,一个刚入学的新生在她的作文里这样写道:我需要一根绳子,我要用它来上吊。没有人在乎我,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帮助我。为什么我真心地对待别人却总是得不到回报,为什么我把心里话告诉别人,反而被别人出卖,就连我最亲爱的妈妈,在我最需要的时候,也总是换来她冷漠的眼神。无助的我,多么需要那根绳子,或许只有这样我才能忘记烦恼。

生命的花蕾如此脆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都有未成年人自杀的案件,这不是个例。

加强对孩子心理危机的干预,已不再是个理论领域的课题,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起跑线上的人才竞争,给我们的社会干预机制的建立,和对孩子心理援助都带来新的课题。

不知道我们许多家长想过没有,家庭环境好了,生活条件改善了,学习条件优越了,可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呢?从普遍现象来看,孩子交往面窄了,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大了,从一懂事开始,父母就给他们制造了一个生活的“笼子”,在一定层面上剥夺了这些小鸟的自由。孩子活得很累,因为父母的希望,学校的课业负担,全部压在他们稚嫩的肩膀。

有一位家长曾经告诉我,现在就是给一个市长让我当,也没有意思。只有孩子成功了,才是我人生的成功。成功是延续的,父母不成功,但是期望孩子能成功。父母已经失败,不能允许孩子再失败。有这种想法的不在少数,可是谁能说这种想法有错?

有人统计过,成人的工作量远远无法与一个高三的孩子相比。曾经某城市做过一项调查,进入初中以后,孩子的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十小时,进入高中以后,孩子的平均睡眠时间不足八小时。97%的学生在高考第二天最希望干的事就是:好好睡上三天,再痛痛快快地玩上三天。

在当年作者上班的路上,分别路过三个重点中小学,每到上下班时分,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全是接送孩子的家长。家长们怕,一怕交通不安全,二怕孩子遇上坏人,三怕孩子不能及时回家,影响课业……这就让我想到了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多么的脆弱。

在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所面临的是标准的两点一线,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家门,除了吃饭、上课、做作业、补课、睡觉,父母和家庭还允许他们干什么?完全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成长闭环。

根据作者调查,未成年人中出现的心理危机现象主要有:

1、性格孤傲、自闭。

前面作者说到女孩父母在女儿走上绝路之后深深自责自己“望女成凤”期望太高,他们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读书几乎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将来读大学有个好工作。为了能让女儿有个好的上学条件,家庭想尽了一切办法,包括托关系花钱“择校”,放着自己的家不住,去在学校门口的小区“租房并陪读”,给孩子请了三个“一对一”家教,每天都给女儿加餐补充营养……这位母亲哭诉,每年投入好几万,别无所求,只希望女儿能拿出更好的成绩来回报他们。

她每次都把孩子的成绩用本子记录下来,为避免孩子与网络和不良少年接近,父母坚持上学放学都去接送,结果创造的条件越优越,孩子的压力越大,最终承受不住。

女儿失踪后,父母在孩子的日记里发现了一些很古怪的话语,“我不是地球人,我想到外星上去,自由自在的生活。”对这些学习特别好的孩子来说,家庭的“隔离政策”,使他们极为痛苦和自闭,作者曾收集了一些学生的座右铭,从中可窥一斑,如“孤芳自赏”、“吾心只有月与笔共知”、“沉默是金”、“要做火山则首先选择沉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面壁十年”、“强者用痛苦折磨别人,弱者用痛苦折磨自己”等等。

心理分析:未成年人的自制能力非常差,模仿能力很强,两个孩子自缚双手跳入水库中自杀,依稀可在某些录像、游戏里找到此类情节的影子。

曾在师范当过多年心理教师的实验中学吴副校长说,我们有些家庭当孩子达不到期望值时,会认为整个家庭都完了。而且还把这些压力设法让孩子铭记在心,使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成绩来报答父母。一旦成绩波动,就使他们心里感到深深的愧疚与自责。两个孩子家庭条件如此优越,而且学习成绩如此之好,按理应该是其他学生所不能比拟的,恰恰相反,父母创造的条件越好,对她们的压力就越大,每次考试成绩都要保证不下滑,因为稍有下滑,父母就会在无形中施加压力,比如随时唠叨成绩下滑怎么对得起父母的一片苦心等等。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很容易在心里反感父母的行为,而对此又无可奈何。因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适当。

2、意志品质的缺陷。

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自身就缺少“抗倒伏”能力,如果父母和家庭再刻意地往这个方向培养。长成的只能是豆芽。

作者曾经亲耳听到一位母亲这样教育孩子: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家里油瓶倒了都不需要你去扶。还有一次看到一位父亲去接女儿放学,一看女儿在班级里打扫卫生,他夺过扫把对女儿说,你站一边去,我来替你们打扫。

这样骄纵孩子,带来的伤害同样不小。比如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尊重,斤斤计较,凡事爱走极端,动辄就向父母发脾气,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在这个家庭,完全不需要自立自强,一切都有父母和家庭呢。

自古纨绔少伟男。对于父母来说,磨砺成人。既要约束孩子的行为,又不要过于放纵和溺爱,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与心理上都正常地成才。

心理分析:父母过分关心,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

针对此事,作者曾请教了某高级心理咨询师刘教授,刘老师说,未成年人因生活没有完全独立,从行为习惯到生活习惯,主要还是依靠家长,所以家庭的行为教育和习惯教育,要张弛有度。家长关心孩子到位,有一个标准,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即可;而家庭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能自然生长。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很多时候不知道用什么办法来解决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更不知道怎样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

父母和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一是做好适度的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利弊,多给他们一些建议;二是多多关心,特别注意跟踪后续效果,与学校保持一个通畅的沟通渠道;三是创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成长环境,所有对孩子的帮助,只建立在父母的范围内,不为外界影响和左右自己的判断。

3、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差。

未成年人面对挫折与失败,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父母和家庭忽视这一点,当孩子的心理

问题积攒到一定程度,再也承受不了这种压力时,就会爆发,就会选择极端与绝境。

而解决这种悲剧的唯一正确的渠道,父母和家庭就要学会疏导,建立起孩子通畅的对话渠道。

倾诉是人的天性,倾听是人的美德。如果孩子心里有话不想和父母说,那就是到了比较危险的境地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许多问题少年和失足少年,都是从“心中的话对谁也不想说,对谁也不敢说,想说也无处说”开始。在出现成长中的尖锐矛盾时,如果家庭和父母都关闭了疏通渠道,他们只能憋在肚子里,最容易通过极端的方式去一了百了。

与孩子正确地沟通,也是父母与家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我们有句话叫做“蹲下来与你的孩子谈话”。一定要以平等的身份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温柔地提出问题,共同参与讨论,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千万不要以一个家长的身份站在高高的位置上,与孩子对话,甚至是训斥,否则,后果也不堪设想。

阅读最后的工读学校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最后的工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