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挽周》

5重礼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即使是猎人,也不会在动物喝水时发动攻击。

九月九的蓝田热闹了起来,因为丰、荡二族近三十位头人与巫师来了。伴随着他们而来的,还有数以百计,周人提供的小舟亦或是自己扎成的简易竹筏,而来的戎人。

秋日的阳光下,水都是那么的明媚。

在一艘较大的船只上,不过20出头,但看上去却像一个三十大汉的丰戎族,少族长韦,望着水面上大大小小的吃水不轻的船只,满是感慨与贪婪。

“若是这些船只都是我族的,那么即使天子又能奈我何呀?”

当然他也只是想想而已,因为没有谁敢在这个时间攻击水面上的船只,谁敢违背此条铁律,将会迎来关中各方势力的联合绞杀!

因为对于8月的关中而言,水面上满载着货物的船只,无论对哪一方而言都是性命攸关的东西。

莫说先秦,哪怕在隋唐时,关中的水源量也极为充沛,号称陆海天府。

更有一桩,由于关中独特的山川构造,四周高中间低,关中主要支流,如灞、沣,大多是南北走向,加上些许小支流又是东西联通,甚至到夏季暴雨之后,秋季水涨,还会出现一些季节性的河流,这些大大小小,或南或北,或东或西,如同毛细血管一般的水流,在关中打造出一张完美的水上通途。

西汉之所以会将水军楼船,设为四大兵种之一,想来正是与关中这独特的构造有关。

只要拥有了水军,至少在秋季,从位于关中平原核心都城出发的军队,几乎可以靠着水网,到达关中的任何一地。亦或者是通过这密集的水网,在短期内完成军事动员。

相比因为损耗太大,以至于有了千里不运粮的陆运而言,水运,在古代,绝对是最为便宜也最为实在的运输方式。

古代,千里之外的征战,几乎必须要依赖水运,否则对于任何一个帝国而言,都将是一场灾难。

无论是汉武挥鞭取朝鲜,还是隋唐对盘踞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上的高句丽用兵伐国,水军的作用,皆是至关重要。

在西周,关中并不能算太平,戎人部族之间的厮杀,戎人与诸侯间的冲突,总是伴随着刀与剑,血与火。

可是在水上却是一片净土,而这片净土被造就的原因,除了周人牢牢掌控了水上的绝对武力外,还在于秋日的特殊。

入秋后的水网,却仍然为关中带来了独特的繁华,入秋后是各地来往最为密切的时候。

入秋,农人五谷收割完毕,牧人牛羊正肥,当真是交易的好时节。

各地周人的贵族们会纷纷派出自己的船只,满载着陶罐粮食不薄盐,甚至还有少量的铜,沿着水路南下,北上到达戎人居处进行交易。

戎人们则会将自己的牛羊,在山中打猎得到的兽皮,或者些许上好的药材,送上周人的船只。然后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粮食,陶瓷之类。

这些贸易,无论是对于需要在年终大祭中为祖先奉上牛羊祭品,为自己的家人添上一件夹着羊毛冬衣的的周人,还是自己要熬过牛羊瘦骨嶙峋冬春苦时,靠五谷活命的戎人,都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冬天,无论是对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而言,都是一个极为不善的时节。

冰雪封地,使得人们无法像往常一样在野外采集渔猎填饱肚子,而滴水成冰的寒冷更让人们比往常更需要热量(御寒的冬衣以及足够的食物)。

所以,交换是必不可少的。后世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之所以那么重视与中原王朝的贸易,其中原因也正是由此。

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中原王朝需要更多的牛。

而数千年来,始终以畜牧业为主,真正意义上靠天吃饭的游牧民族,则需要获得稳定的粮食来保障自己的部落,不会在一场雪灾或者旱灾后自此消失。

每逢8月,关中暴雨中止,水面涨停后,周人的船队便会如同跃龙门的鲤鱼一般,四处活跃游走在关中大大小小的水系上。

这些周人除了带来自己所需的货物进行交易,也会接受戎人的租凭。允许这些戎人租凭自己的船只用来贸易,当然掌舵的人必须要是周人。

(先不说戎人自己到底能不能打出合适的大船,单说在关中,在周人的老巢里,为了保障自己对关中的绝对掌控,周人也是绝对不会允许戎人在水面上拥有挑战自己权威的可能。)

也正是由于这些不成文的商业贸易,使得关中的诸侯与戎人部落达成了默契,

:8月之后,秋季,各部之间不得掠夺、攻击那些在水面上的舟船。

同时,在9月中,渭南三大戎人部落的主要首领们还会在各族巫师的陪同下,沿着水流一路先向东到达蓝田,而后在此地,与周人交换用来祭祀的玉器。再继续向东到达骊山,参加祭祀。

一年一度几乎从未中断。

对于祭祀那位传说中的女神,韦倒没什么反感,对于贵族而言,无论自己心里对于神灵到底有多大的敬畏,但至少在公开场合上他们需要神灵。

“只是为什么不能够直接用我们勇士,以汗血得来的东西作为祭品,而非要从周人那里换得无用的玉器?!”

韦望了望船舱里,那里有族人辛辛苦苦用命换来的十张虎皮、二十张狼毛,还有200张上等的羊皮,想到自己族人这些珍贵的战利品。

每一年都必须要拿出这些珍贵的皮毛以及数以百计的奴隶,从周人的手上换成那些好看但毫无用处的玉器,然后交到骊山巫师处,用来所谓的祭祀。

看着那些带血的玉器被那些巫师从高山上扔下去,韦都有一种拿刀杀人的冲动。

浪费,太浪费了。用珍贵的皮毛和奴隶换来的这几块破石头,就这样像普通的牧羊人扔石子一般随意扔掉。

然后就能够得到所谓的祝福?扯淡!我拿这些东西去周人那里换来些许的粮食也比就这么糟蹋了好啊。

可是,他对这些却无能为力,因为族中的巫师告诉他,如果不能够用女神所需要的祭品满足祭祀,那么女神就不会再保佑戎人。

对于巫师的这番警告与说辞,韦表面上自然是要毕恭毕敬的,可心中只有不屑,

“保佑?保佑什么?保佑原本生活在关中核心膏腴之地的丰戎,战败后只能像一条受伤的狼犬一般,跑到贫瘠险恶的山岭之下,向自己的敌人周人低下头颅,苟延残喘?

若是女神的保佑只是如此?那我还不如索性彻底投靠周人算了!”

韦狠狠的用手猛拍着船弦。

直到披着半张象征着勇猛虎皮做成上衣的带刀勇士余,来到了他的身后,颇为随意的喊了声:

“少族长,巫师叫您进去议事”。

余对少族长毫无尊重,就如同一个普通家长叫家中贪玩的孩子回家吃饭一般,没有行礼,也没什么敬意,甚至还颇有几分居高临下的意味。

韦对此倒也没什么恼怒,因为这是高级勇士的特权。

相比于自己这个到底能不能够登上族长大位的少族长,这些带刀的勇士才是真正核心中坚。

只是这并不代表韦,就是任人揉捏的软柿子。

“祭祀之事,不是向来都由巫师自行决断,我不过就是当个摆设嘛,找我做什么?”

没好气的韦翻了个白眼,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反正对于那些成天神神叨叨,跳着看不懂的舞,念着听不懂的话,韦的心中是一点好感都没有。

余对韦的表现颇不以为然,阴着脸教训道:

“少族长,这次周人的太子可也在蓝田,据说会与我族、荡氏戎族,共同前往骊山参加此次祭典,此次事关重大,还请少族长勿要任性。”

大周的太子,可不是他们这些戎人部落中,随时可能被干掉的少族长。那是板上钉钉的大周之王,是可以轻而易号召千军万马,毁灭一切的至高统治者!是昊天之子!

哪怕是丰戎首领平日里根本连见他的资格都没有,这次打听到这位太子竟然也要上骊山,也要参与祭祀后,族中的诸位头人与巫师就一直在准备,希望能够给这位太子也留下个好印象。

作为在大周卧榻之侧小心翼翼求活的败者,韦对讨好大周倒没什么反感,活着嘛不丢人。

只是,一个刚断奶的娃娃,有什么值得重视的?

韦饶有兴致的望了望,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水流,略带嘲讽道:

“听说之前骊山可是有不少戎人部落,很是打劫了一番,怎么?难道那位小太子还敢去?就不怕见了血,被吓出个好歹”。

余对于韦调侃那位不未曾见面的小太子,倒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他们畏惧的是周人的力量,畏惧的是那些,哪怕战死沙场,也仍然前赴后继,冲锋陷阵的天子。

对于一个5岁的娃娃,心中自然不会有什么敬畏可言。

不过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韦到底也还是入了船中。

他们所在的乃是一艘500石的大船,是花费了20头牛的代价,才从周人贵族那里租来的,为期一月。

只是哪怕这时候在当时算是大的船只,船舱中到底也还是有些局促,约莫着不过方圆三丈的船室中,三位巫师,两位头人,加上余在内的九位持刀勇士,以及他这个少族长便是这支队伍的核心成员了。

三位巫师穿着一身在戎人中极为难得的玄色衣袍,赫然坐在上位,而至于其他的头人与勇士,包括韦在内,身上所披着的也不过就是建议的皮袍,(将羊皮或是狼皮完整的拨下来,略一加工)。

入了室后,余和韦二人先后对这巫师、头人、勇士右手于前,躬身行礼后,方才在巫师的允许下,归位坐下。

相比于周人难受的跪坐,戎人的姿势要舒服多了,大大咧咧,毫无礼态踞坐于席。

见到人都到齐后,巫师的首领,看起来已经苍老得如同古松一般的夋,颇为威严的对着刚刚进来,坐在了左手下方,头人处的韦开口道:

“一年一次的大祭即将开始,今岁,天子特派太子前来,这是我族的机遇,纵然不能结好,也千万不可得罪。

只是对于这凡俗之事,还需凡俗之主来应对。

韦,你乃我族的少族长,到了蓝田,见了太子后,与大周太子交好之事,便托付于你了。”

对此,早有意料的韦,颇为恭敬,略一躬身,低头回道:〝这是小子应尽之责,只是小子素来粗鄙,又与太子毫无交情,如何才能保证不冲撞的那位小太子,还请大巫师解惑。”

交好一位5岁的太子,有用没有?有用,但是这个用,估计得等到10年8年之后了。毕竟,一个太子还不可能在他未成年之前,就能够决定如丰戎这般拥有数万族人的族群生死。

可是,在这交好的过程中,万一出了事,那却是祸从天降,霉在头前了。

所以,这个差是真的不好接。

别扯什么5岁的儿童好忽悠,5岁的儿童还不经冲撞惊吓呢!?

这明显就是铺上了诱饵的火坑,韦可不想上这个当。

“呵呵,这是自然。“

夋一边笑着,一边对自己身旁的两位巫师使了个眼色,那两位巫师缓缓起身,去了后面的箱子处。

随后,两件宝贝便呈现在了众人面前。

三尺竹笼中,装着两只虽是白色绒毛,但己开始长褐色羽毛幼鹰。

熬鹰在先秦,乃至隋唐,都是一种荣耀的象征。

战国《左传》:“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

武将者,天子爪牙,这爪指的便是鹰爪。

后世北宋文人苏轼在想象中,〝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写的正是这种浪漫所在。

普通的驯鹰被称为熬鹰,指的是想办法捕捉成年的雄鹰,而后通过各种办法折磨、比拼意志,使其屈服。

但是这种训法难度高,危险度也强,因为成年的雄鹰,往往桀骜不驯,又有着极为丰富的战斗经验,在捕捉时便是一大麻烦。

毕竟如果是想要单纯的猎杀雄鹰,设置陷阱时,自然可以随心所欲,但若想要活捉将其训练成为自己的爪牙。陷阱设置时,就必须要小心翼翼,不能伤了雄鹰。

其次在成功捕捉后,这些空中的王者,它们是极为高傲的,在打磨它们野性时,它们往往会激烈的反抗,一个不慎便会伤残报废。

更有甚者,它们一有机会便会疯狂的攻击自己所看到的人。

那锐利如刀的鹰爪,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够挡下来的。

最好的训鹰,便是当它们还是雏的时候,将它们从那些高山峻岭中的岩石间隙,鸟巢中,冒着被攻击致死的危险取下来的鹰雏。

这鹰雏也是有讲究的,对于那些见了人后便惊慌失措,胆气尽丧的是不能够要的。因为他们缺乏勇气与胆量,即使将它们带走后精心饲养,哪怕能够勉强活下来,也就只能当一头公鸡了。

只有在见了猎人后,仍然能够镇定的小鹰,才能够成为合适的鹰种。而后,只需要从小将它们培养长大,再加以磨砺训练,待其长大后,或许在攻击力上,比不得那些野生的雄鹰,但是在乖巧听话通人性上,却远远好过野生的。

尤其是对于身娇命贵的上等人士而言,这样的养鹰的风险最低,哪怕最后玩脱了,也不过就是把雄鹰养成宠物而已,不至于被反咬一口。

同样,这种训鹰成本也是极高的,先不说,老鹰的巢穴都在崇山峻岭岩石夹缝之中,哪是那么容易寻得的。

其次,想要从鹰口夺雏,也是颇为不易,那些老鹰若是发现自己幼崽保不住后,往往会发狠将幼崽杀死。

再者,哪怕侥幸找到了活着的幼崽,若是这些鹰雏不争气,见人便惊慌失措,也要不得。

可以说这一头合格的鹰雏,就需要数10位最优秀猎人的性命。

所谓风险最低,只不过是将风险由驯鹰者转嫁到了猎鹰者身上罢了。

当然,其实倒也并非一定要在野外捕捉鹰雏,只不过人工驯鹰养雏的成本太高。

后世,隋炀帝为了猎鹰的,竟然使万余人靠驯养鹰、鹞为生,已经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

盛唐时期,唐玄宗设立了专门驯养猎鹰的官署,名为鹰坊,也有数千宦官,专门伺候这些祖宗。

这些由人工养殖的雄鹰,他们的鹰雏自然到手的容易。

只是其中所花费的财政太过惊人了。

在人力物力都极度匮乏的西周,哪怕天子也实在没这么大的排场来养的。

周武王只不过是想要养几头猎犬,然后就被训了一顿,玩物丧志。

难道是大臣们求全责备吗?不是啊,是因为当时太穷了。

春秋的卫懿公倒是颇喜欢养鹤,并且不加节制,结果百姓怨恨:

鹤食禄,民力耕;鹤乘轩,民操兵;狄锋厉兮不可撄,欲战九死兮而一生!鹤今何在兮?而我瞿瞿为此行!

最终把自己玩了一个国破家亡,《左传·闵公二年》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这一仗,卫国国君战死,卫国几乎灭国,若不是正好碰上了齐桓公正在搞尊王攘夷运动,卫国就可以支持完结了,但也由于遭此重创后,沦为二流国家。

在生产力落后的西周,每一分钱不说花到刀子上吧,但也不能够把这么多钱浪费在畜生的身上啊!

知道这些,便可以理解这两只鹰雏到底有多么的珍贵了。

这两只小鹰无疑是上品,看着柔弱,可是当面对众人时,却并不害怕,仍然若无其事地相互用尖喙,为对方整理着羽毛。

“之前,部落中那二十三位猎人冒雨进山,就是为了捕捉这猎鹰吧?”

一位头人,满是复杂的望着在自己面前这两只毛茸茸可爱的鹰雏,颇为心痛的问道。

其他人的神情也都不太好看,毕竟用族中优秀猎人的性命换来了这两只禽兽,还要用来送人,实在是有些痛心,只不过毕竟死的不是自己直属的族人,所以。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于这么好的东西就要送人了。

“多好的鹰雏啊,若是养个几年就是一头上好的猎鹰啊。

谁说不是,若与那些周围贵族交换,只怕就这两只鹰雏就能换上五六百石的粟米呀”。

“没错,他们用自己的性命为部落换来了这件珍宝。他们的英灵将会与部族同在。“

夋满是慈爱的望着,面前那笼中的小玩意儿,心中略有遗憾道:

“好东西,这可绝对是好东西,即便是送给天子也足够了。

只是,可惜我族没有见天子的资格呀。“

另一件宝贝,则是足有成人巴掌大小,呈喑红色光泽的灵芝。

灵芝上古时期称为“瑶草”,《楚辞.九歌.山鬼》称为“三秀”,《尔雅》称为“瑞草”,秦始皇时代称为“还阳草”,东汉张衡《西京赋》称为“灵草”。“灵芝”这一称谓在药学著作中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此物一出,更是引起了众人的喧闹,众人皆是窃窃私语,满是贪婪与震撼。

“天哪,这瑶草看起来至少也要四五百年了呀。

是啊,若是卖与那些诸侯,只怕就是让他们割地,他们也愿意啊。”

听得这些头人和勇士的羡慕之言,祭司夋的脸上,也颇有几分自得和肉疼。这可是他珍藏多年,打算用来续命的宝贝啊。

鹰,空中之王,确实是难得的珍宝。

但相比于,这据说可以延年益寿的仙草,又算得了什么呢?

地位越高便越怕死,越怕死,智商便越低。

在面对生死时,哪怕功业赫赫如秦皇汉武,唐太宗都会自动进入智商欠费状态。

(秦始皇被徐福这些方术之士欺骗,留下了坑杀方术之士的血迹与徐福飘扬过海的传说。

汉武帝被术士栾大以长生之术相欺,竟连公主都嫁了出去。

唐太宗更是因误服了印度僧人所赠送的长生丹而亡。)

“但愿这两件珍宝,能够为我族换取些许真正的福气吧。“

阅读宣王挽周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宣王挽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