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挽周》

1斧钺之用太史寻鬼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姬静刚刚收到了消息,厉王告诉他,如约前往骊山与诸戎会盟,表示友好。

当然,方叔小规模的敲打不能停,这帮戎人记吃不记打,但是大规模的冲突需要制止。

一句话,以打促和,但不能大打,只能小打。

这就代表着,周厉王暂时停止了对渭南戎族的清理。

甚至在信中,周厉王直接明示:若有机会,姬静不妨将戎族中的贵族少年也收入东宫侍卫之中。

嗯,对这封180度大转弯的信,姬静的脑壳有点疼,倒不是他对信上的任务难度有什么意见,只是他有点转不过弯来,之前还一副气壮山河,要犁庭扫穴的架势,怎么转过头来就要拉拢示好了?

话说,周厉王之所以成为了西周唯一一个活着下岗的天子,丢了江山,是不是就因为这么反复无常,左右横跳呢?

在姬静的上一世思维中,像这种国家大政方针,制定之前一定要慎之又慎,可一旦下定决心,哪怕咬碎牙也应该挺下来才对嘛!

像这般朝令夕改,不仅是浪费资源,损害中央威信,更会让执行任务之人无所适从啊!

姬静很纳闷的在心中腹诽着周厉王,说真的,如果有可能,他其挺想趁这个机会,将关中的戎人好好收拾收拾的。

这倒跟什么不共戴天的民族情感没多大关系。

只是因为,他也觉得关中的戎族确实太多了些,尤其是最近接连接到靠近丰镐的几个诸侯国,竟然被这些戎人给干掉了!

又联想到西周末年,申侯联合戎族叛变的那场大乱中,姬静隐约的觉得,在那场几乎将大周彻底摧毁的内战里,关中的这些戎族部落,只怕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会太光彩。

所以,还是清理了比较好。

对此,只站在了第一层,不知道后世历史的共和谆谆教诲,太子殿下还是太年轻,嗯,确实,小孩怎么会懂得什么叫做政治的深奥?

共和笑呵呵的为郁闷的姬静解惑:“太子啊,你看那天子之钺,乃是天子斩杀叛逆的利器。

可年终大祭之时,天子亦可操之分胙肉予诸侯大夫,以示宗亲之义啊!”

节操?

节操能值几个钱?

坚持?

为何而坚持?

对于政治家而言,别的不说,但是手段一定要足够灵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雷霆雨露,君心如海,这才是合格君王应具备的素质。

坦诚待人?

出门,左转,跳楼,不送。

不过,抛开这有的没的不谈,若有所思的姬静皱着眉头问道:

“太傅,你说又发生了何事,会让父王如此着急安定诸戎?”

“这”。

本来还笑意盈盈的共和,当场哑然失声,神情也严肃起来,开始低头认真思考。

他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能够让天子有如此巨大的转换。

政治家的手段,确实要灵活,但也是要考虑厉害得失的。

尤其是规矩不能坏。

一旦太子前往骊山与渭南诸戎签订盟约之后,那么,至少十年之内,除非这些戎人公然叛乱,否则天子也是不能发兵攻讨的。

盟约未定,一切便皆可未知。

盟约若成,鬼神共鉴,不可背之!

为何春秋时,同样都是被视为蛮夷的秦楚二国。

绑票了宋襄公的楚国,其名声在后世要比秦国好?

不为别的,人家楚国虽然绑票勒索搞诈骗,但有一点,人家楚国一直都只在前往会盟的路上,可从没在盟约上签字啊!

所以,你怎么能说楚国背信弃义呢?

呃…

完美的解释。

盟约这玩意儿确实只是一张纸,但是在这个时代,一纸盟约所代表的便是天下规矩,乃是当今天下,诸侯与诸侯之间可以相安无事,携手抗敌的信任基石,也是戎人与华夏能够相爱相杀,却能共生共存的保证!

一旦盟约失效,那么紧接着,信任便会荡然无存,而后便是人人皆可杀,人人人皆不可信的黑暗年代了。

后果太大,周天子也不敢背上。

算了算了,反正自己这个太子,也就是个工具人,爱往哪搬往哪搬吧。

已经接受了事实的姬静,只得转移了话题:“

“对了,太傅,太史,现在何处?”

“呃,不知。”

对于太子这略微有些跳跃的思维,提共和略有些郁闷的摇了摇头,神情中却颇有几分羡慕道:“

别看太史年事已高,但身子骨还真是硬朗,老臣也是难寻踪影啊!”

“太傅,你有没有觉得这次太史忽然出宫?随行来此是否另有所图呢?”

姬静小手摩擦着下巴,若有所思的问道。

共和对这个敏感的话题,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堆,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的废话,有意避开了这个敏感的话题。

意料之中的姬静也没再多说什么,又闲聊了几句后,共和便以还要准备盟约事宜,离开了。

空荡荡的住所,又剩了自己一人后,姬静伸了个懒腰,对北宫吩咐道:给我打通热水来,我要泡个澡。

姬静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好好清醒清醒。

之前一直都在关注骊山那档子事,想要看出热闹。

但现在热闹没得看了,只是定盟约,那就没什么可看的了,也出不了多大事,毕竟之前传过来的军报里,方叔和南仲两人可是带着虎卫对着骊戎一顿狠揍,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面对着两大名将指挥,再加上手下也皆是武装到牙齿的精锐部队,就是以一当十都没问题的那一种,姬静都想不到该怎么输?

后视镜就是好,知道谁能挺大梁啊!

至于安抚骊戎之职,姬静不屑的撇了撇嘴,他现在算是对自己的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尊贵的,橡皮图章。

反正会盟的各项是以轮不到他这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插手,自己只需要到时候像提线木偶一般任人摆布就成。

很无聊的,无聊的程度堪比听领导讲话。

为了打发这无聊的时光,就只能想想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了,比如琢磨太史,这尊大神为什么忽然来了兴致,非要出王宫,而且是到这渭南诸戎之地?

最难得的是,平日里恨不得把这位太史塞进保险箱里,然后埋到地里的周厉王,竟然答应了!!

现在好好想想,好像自己这次出宫一直都有鬼在里头。

自己这个太子真是很不错的幌子,成功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自己身上。

大多数人的目光都只会仰望着高处虚幻的光明,却主动忘了脚下确实的阴影。

姬静在思考,反思自己这个盖子下面盖着到底是什么东西?

所有人都以自己为中心展开计划,但却只有自己这个中心一无所知,这种感觉挺让人郁闷的。

将自己的身子泡在热水中,姬静闭上了双眼,在脑海中归纳,分析起了现在已知的信息。

太史潜行,

诸侯不稳,

戎族生乱,

天子…??

等等!!

国人暴动?

厉王出奔?

诸侯呢?!

国人暴动那一夜,天子五官之中,怎么只有周丶召二公?

大司马毛公丶大司寇单公丶大司空荣公何在?

左司马方叔丶虎贲申季,这些手握兵权又算是天子亲信的大将,又在哪里?

他们后来都还在史上出现过,也就是说没有死,那他们去了哪里?

还有自己那个便宜老爹,是怎么逃难能逃到霍国去的?

霍国除了位置尴尬外,位于临汾盆地与太原盆地夹缝之间,是河东诸侯北方门户。

其政治地位也很尴尬,

霍国,伯爵,王族姬姓,始祖正是西周初年,三监之乱中的霍叔。

所以,厉王要真是逃难,放着谁不好,非要去找霍国?

想到这些。

姬静猛然睁开了双眼!

……

太史在哪里?

答案:开始先跑了一趟骊山之后,又收到了尹吉甫的传信,(尹吉甫属于太史下属,所以发消息时是天子一份,太史一份),又径直北上前往魏国去了。

当然,出于安全考虑,姬静令姬白带着百名甲士随行保护,至于太史为什么去,双方心有默契都没有问。

沿着大河逆流而上,船上,太史略显孤独的身影在秋风中傲然独立。

而在不远处的带着甲士巡视的姬白,则一直有意无意的关注着那个老人。

自从上了船后,姬白就一直想要问问太史,到底是在找什么?

太史的职责是护守藏之室,一般是不会轻易出来的。

可这次,太史先是要求孤身前往骊山拜访,而后又立即强令前往已经生乱的魏国,这些种种反常往刀口上撞的行为,让姬白很担忧也很困惑。

他敏锐的觉察到,这位太史似乎是在找什么紧要的东西,但是开口询问,却总是被太史冷着眼,钉了回去。

“算了。算了,别想那么多了,保护好这位大神,别让他出事就行。”

琢磨了半天也没琢磨明白的姬白,也只能摇了摇头,清空了脑袋中乱七八糟的东西。

姬白盯了太史半天,实在有些无聊后,便小声吩咐了十几名赤裸着上身且水性好的待卫,令其随身带着绳索,轮流守护太史,又在太史旁边放了很多木板后,姬白便去别处逍遥了。

相比在这里盯个老头,话说入秋了,大河里的鱼,

“啧啧啧!”

太史没有在意他人,上了船后,太史浑浊的老眼便只是望着尚还清澈的大河,联想诸多。

这条养育了华夏万民的大河,又到底见证了多少刀光剑影,又隐去了多少不得台面的阴险龌龊?

渭水是周人的母亲河,可大河却是周人的天下之路啊!

昔日武王两次伐纣,都离不开这条浩浩大河!

没错,武王伐纣,其实一共发生了两回。

第一回,便是气势磅礴,号称800诸侯齐聚的孟津之会,或“孟津观兵”。

然后,风光无限的武王就在大河边上,被纣王带着飞廉丶恶来一顿爆锤后,屁颠屁颠地坐船跑路了。

当然,这些是不会写在史书上的。

一个昏庸残暴,任用小人(古义卑贱之人)丶听信妇言丶不亲兄弟的帝王。

一个已经腐朽不堪,天下唾弃,即将灭亡的王朝。

怎么能爆发出这么强悍的战斗力?!

让承天之命的天子,险些折戟沉沙呢?

史官的操行是应当肯定的,但西周的史官啊,他们身上可也流淌着王族之血啊!

秉笔直书,是史官的职业道德。

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更是西周宗亲礼法的铁则啊!

于是,春秋笔法,一笔带过,武王以“诸位不知天命”为由,告诉兴致勃勃准备跟随武王砍纣王的一众诸侯:各找各妈,各回各家吧!

可话说,用点脑子想想,在商朝的王都附近搞出这么大的动静来,然后就给诸多冒险而来的小弟,这么个回复?

武王的脑子是过大河时,被流星砸出毛病了,还是被鲤鱼给拍傻了?

800诸侯应该是个虚数,但搞清楚啊,这么多诸侯召集在一块造反,你以为过家家呢!

周人不怕纣王事后算账,可那些叫彩的小弟也不怕?

飞廉丶恶来可是西楚霸王之前的武力担当啊!

有趣的事,次年,武王再次伐纣之时,大名鼎鼎的牧野之战中,只剩下牧誓八国追随的武王,却拿出了破釜沉舟的勇气,一战灭商!

那问题来了?

刚在孟津带着800诸侯气势汹汹,被纣王教训了一翻后的武王,在仅隔一年后,竟然敢孤军深入,卷土重来,还成功反杀,一斧子分尸了空虚的纣王!

世人只会称赞武王天命所归,太公鹰扬威武,可太史却知道,那一战的关键,不在血流漂橹的牧野之战,而在朝歌城内!鹿台之火!

商亡时,不愿为死敌之臣,商朝王族各有下场。

箕子避周锋芒,远走朝鲜,以存宗庙。

武庚不甘为臣,再战受诛!

可大周所封之宋国,其开国之主,也是大商王族嫡脉微子启,却被周人称为“贤者”!

还给予了公爵!

不讽刺吗?

没有鬼吗?

想想西方对戈尔巴乔夫那崇高的赞誉吧!

彼之英雄,我之仇寇!

当敌人赞美你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敌人的责骂,才是对你成功的肯定!

明面上的敌人不可怕,明面上是自己人,却是鬼的存在,才是最要命的!

而大周现在就有这么一只,甚至是更多的鬼!

太史一脉不仅负责修撰史书,记录隐蔽,同时他们也是大周天子的吹哨员,从以往的蛛丝马迹中,为天子预警!

即使很多时候,天子似乎对他们都有误解,或是忌惮,也不忘初心。

太史一脉其实早已发现,大周的王族内部出现了如微子启一般的鬼。

因为他们露过面,那还是在穆王时代。

当时的太史就觉得不对劲,

一月孟春,穆王西征,七月穆王大军已至流沙,会西王母国之际,徐偃王与36方国会盟举兵,席卷齐鲁,几占中原!

徐国统辖今淮、泗一带。建都下邳良城(今江苏省邳州市)。

先北上击败山东齐、鲁诸国,又转头向西击败中原卫丶曹诸国,兵锋直抵成周。

大军转战千里,诸侯莫有与之能战者!!

得亏当时大周从西戎那里抢夺了足够多的马匹,以及极善造车的造父一族玩命造车,周穆王才能够以几乎耗尽了大周战马储存的代价,总算是在中原彻底沦陷之前,带着大周精锐回到了战场,又联合荆人偷家,这才堪堪将徐国拍下去。

但也并没能灭得了徐国,实际上,徐国一直等到春秋中后期才被吴国所灭。

《韩非子·五蠹》:“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

时任太史在记录时,便留下了疑问:

徐偃反周之战所需,无三年战备,断无可能。

而巧合的是,穆王也是在三年前下定决心西征,进行战备的。

可穆王西征,不仅连中原诸侯也未告知!甚至为了迷惑他人,还屡屡大张旗鼓的去联合与楚人相邻的荆人,摆出了一副要准备南征的架势。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信了,如他因为上一任天子周昭王就是南征而死,为昭王报仇,这个理由很强大,没人会怀疑。

何况,徐国偏居东海之滨,且不服王化,不知王命,丰镐如何?他们根本得不到消息!

可穆王西征与徐偃叛乱,两者中间只差了半年!

而且,是穆王西征将尽全功的前夜!

为了那一战,穆王准备的极为充分。

游牧之民看似逍遥,但却比农耕民族更加受制于天时。

夏秋则居北,冬春则南来,四季轮转,逐水草而居。

稍有差错,便是灭族之祸!

穆王当时的战略为:初春,戎狄皆在南方,且草原牛羊丶马匹最为羸弱,不可迅速迁移之时出击。

戎狄若战,一战功成!

戎狄若走,夺其六畜!

大军不需浪战,只需不停向北方追赶,让刚刚窝冬后,本就瘦骨嶙峋的戎狄牲畜得不到草料,一点一点的耗尽戎狄的生机。

狭长的河西走廊上,无数戎人只能疲惫不堪的赶着数不尽的牛羊,不断的向北方那雪还未化开,牧草仍在大雪之下的牧场逃窜。

徒劳的消耗着自己的体力,看着部族的生机,一点点的消散在蓝天白雪之下。

当然,他们也可以回过头来,像周人那如井田一般的战车徒卒发起攻击,然后如以卵击石般洒下自己的热血。

穆王所率领的军队,就如同一只巨大的磨盘,没有疾风的讯猛,只是一点一点的将戎人的血肉磨成粉末!

戎狄人是逃还是战?对他们而言,都只有一个死字。无非是快一点,慢一点的区别罢了。

穆王的远征到底走了多远,已是难以考证,但确实,他已经将戎狄逼上了绝路!

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徐国反了!

更关键的是,徐国击败齐鲁后,并未先进军山东,而是马不停蹄的立刻向成周进军。

不管后路,直取成周,孤注一掷!

劳师远征,后方不稳,本是兵家大忌。

如果徐偃王不知当时成周丶宗周守备空虚,哪来的胆子?!

有鬼呀!

大周上层有叛徒,敌人就在宗周。

而现在,多么熟悉的味道,当周厉王下定决心要对关中南部的戎人动手,并且已经准备就绪之时。

然后呢?

河东魏国又是大乱!

又是如此啊!

每当大周即将解决一个大敌之际,总是能在节骨眼儿上蹦出新的麻烦来,逼得大周不得不留患于后世,不仅做不得斩草除根,反倒是左支右绌。

想到这些,太史疲惫的闭上了双眼,他隐约的看到:周人的火凤已被无数黑影笼罩,那些黑影构成了一条条锁链,一个个囚笼,压得那只本该翱翔九天的火凤,喘不过气来。

太史神情落寞对着大河低语:

“大河啊,你可能告诉我如何才能洗尽污浊,涤尽人心呐?”

阅读宣王挽周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宣王挽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