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焉神战》

【随机掉落的创作资料】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好久不见啊各位读者老爷们。

作者开学已经一周了,学校实行一周七天中放假半天的假制,所以新书可能会拖后很久很久......大概会是暑假?谁知道呢,据说咱这不放暑假了。

一周没看,收藏有一些波动呀......

那不行,我还打算苟到千收呢。

写番外好像又没什么人看的样子,没啥动力。

这里放一些写作资料,尤其是对本书出现的一些“读者看不懂但不明觉厉的词汇”的解释。

对辣,如果有什么想看的同人,包括且不限于蓝白社同人、终焉神战同人、王者请闭眼同人、信息全知者同人的话,可以在本章说里留言哦~(苦逼学生党开学后就碰不到手机了,pc端也看不到评论区)

就这样。

......

HawthorneEffec霍桑效应或称霍索恩效应,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eElton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座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其内容:1)让员工将自己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2)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www.qixinyuan.com.cn 米妮小说网

ThePeterPrinciple彼得原理,正是彼得根据千百个有关组织中不能胜任的失败实例的分析而归纳出来彼得原理。其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职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导出的彼得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定律有联系的。“墨菲法则”、“帕金森定理”和“彼得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帕金森定律鸡尾酒会公式:会议与鸡尾酒会(饭局)同在。把会场从左到右分为A-F六段,从进门处到最远端分为1-8八段,则可划分出48个区域;在假定酒会开始的时间为H,且最后一名客人离开的时间是最初一名客人进场后2小时20分钟,则,重要人物都会在H+75至H+90的时间在E/7区域集合,最重要的人物自然会在其中。(额外注:本文中蓝月亮运用了该公式的神战适配神级版,以选择合适的入场时机)

不明确性效应(Ambiguityeffect)或厌恶不明确(aversetoambiguity)

决策时倾向避开资讯不足的选项。

锚定效应(AnchoringEffect)

为不熟悉事物估值时,会把熟悉的类似事物或不久前接触到的无关数值当做“锚”,估出来的数值会大大倾向“锚”。

人类中心思维

在孩童身上观察到的一种倾向,以人类当作类比来推测其他不熟悉的生物现象。

注意力偏差(Attentionalbias)

平时常想的事,会影响我们的感知。

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heuristic)

容易想到的事,其发生概率会受高估,然而一件事是否容易想到还受发生多久、激起情绪的程度等因素影响,无法反映实际的发生概率。

可获性层叠(Availabilitycascade)

一件事越常被公开谈论,就越加相信其真确性(类似“三人成虎”)。

逆火效应

遇上与自身信念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它们足以完全摧毁原信念,否则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原信念反而更加强化。

从众效应

倾向做很多人做的事或相信很多人相信的事。

信念偏差(Beliefbias)

由于相信结论,而认为推理出该结论的过程是有道理、合逻辑的。

偏见盲点(Biasblindspot)

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能辨识认知偏差,也较不易受影响。

啦啦队效应(Cheerleadereffect)

处在优秀的团体会比单独看起来更优秀。

支持选择偏差(Choice-supportivebias)

对自己先前选择的评价会比实际上更好。

集群错觉(Clusteringillusion)

过度期待从小样本或小型测试中发现的规律,然而这些小样本或小型测试是从大样本随机抽取,大样本往往并无这种规律。

舒适区效应(Comfortzoneeffect)

对于过去常用的方案,高估效益或成功机会;对于过去少用的方案,低估效益或成功机会。

确认偏误

关注、寻找、诠释、记忆资讯的方向多半是能确认自己成见的方向。

相合性偏差(Congruencebias)

直接检验假设,却没想到要检验其他可能的假设。

保守倾向或退缩偏差(Regressivebias)

倾向保守中庸,低估高价值高或然率的事而高估低价值低或然率的事。

保守倾向(贝叶斯)(Conservatism(Bayesian))

新证据出现时,对既有信念的修正幅度不足。

对比效应(Contrasteffect)

感受特质的程度主要是受与其他相关事物的对比程度影响,而非受其实际程度影响。

知识的诅咒Curseofknowledge

懂得多的人非常难以懂得少的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诱饵效应(Decoyeffect)

评估对A与B事物的偏好时,如有个C与B相近却略逊一筹,就会觉得B事物更好。(即以C为诱饵)

既视感

对某些事物有强烈的熟悉感,似乎曾经接触过,且能预先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面额效应(Denominationeffect)

即使金钱总额相同,带小面额(如多量硬币)比带着大面额(如少量纸钞)更容易消费掉。

差异偏差(Distinctionbias)

相较于分开比较,两件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差异会显得更大。

过程时间忽视(Durationneglect)

评价不愉快及痛苦的经验时,其持续时间影响不大。(参见峰终法则)

移情隔阂(Empathygap)

情感冷淡时,低估他人情感的强烈程度;情感强烈时,高估他人情感的强烈程度。

原赋效应或禀赋效应

拥有或即将拥有某物品或资产时,对其价值的评估会比没有时高出许多,因而不愿失去或放弃它。

本质主义

认为人与事物有一些不可或缺的本质,并据此为它们分类,其他的分类方式是错误的。

极端预期(Exaggeratedexpectation)

实际上的情况通常不如我们所预期的极端。

功能固着(Functionalfixedness)

受物品的一般用途局限,无法想到用特别的方式利用物品。

聚焦效应

过分关注事情的某些明显面向、忽略不明显面向,导致不恰当的预期。

佛瑞效应或巴纳姆效应

人们会把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人格描述评价为高度准确,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能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很多人。

框架效应

同一资讯以不同方式呈现方式会带来不同想法,例如“有十分之九的存活率”和“有十分之一的死亡率”。

频率错觉

因最近注意到一件原先没注意到的事,就觉得这件事到处都在发生。(参见近因错觉(Recencyillusion)及选择偏差(Selectionbias))

难易效应(Hard-easyeffect)

高估自认困难之事的难度,低估自认简单之事的难度。

后见之明偏误

又称“我早就知道了”、“马后炮”、“事后诸葛”。在事情发生或发展后,以为自己事前就能预测其发生与发展。

敌对媒体效应(Hostilemediaeffect)

对于立场与自己不同的媒体,总认为它们有偏见、不客观。

当下偏差(Currentmomentbias)、现时偏差、或双曲折现(Hyperbolicdiscounting)

看重当下利益、低估长远利益。得到利益前的延迟时间越长,对利益的价值评估便打越多折扣,两者关系近似于双曲线。

可辨识受害者效应(Identifiablevictimeffect)

对于少数而容易辨识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反应过大,而对多数而不易辨识的受害者或潜在受害者反应过小。

宜家效应

对于需要自行组装的东西给予不成比例的高评价,而不管其实际品质。此称呼出自于经常贩售组装家具的宜家。

控制的错觉(Illusionofcontrol)

高估自己对外在事件的影响力,认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响,但实际上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

效度的错觉(Illusionofvalidity)

高估面谈或直接观察的效度且能用于提供预测,即使证据指出它们影响甚微。

错觉相关(Illusorycorrelation)

认为两件事应该有关系时,便会在检视经验与数据时觉得它们经常一起发生,即使它们一起发生纯粹是随机现象。

影响力偏差(Impactbias)

高估感觉的强度或持续时间。

资讯偏差(Informationbias)

倾向寻求更多资讯以做出决策,即使寻求的资讯对决策没有帮助。

沉没成本谬误或不理性增值

由于先前已在某事上投资很多,即使新证据显示那是不好的选择,仍倾向于加重投资。

妄下结论(Jumpingtoconclusions)

根据少许的资讯即做出判断与决策。如诛心、预言、贴标签等等。

公正世界理论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应得的,把难以解释的不公平归责于受害者的报应。

少即是好的效应(Less-is-bettereffect)

分开评估时倾向选择较小组的东西,一起评估时倾向选择较大组的东西。

损失趋避

认为放弃一件事物的效益损失大于得到一件事物的效益所得。(参见沉没成本与原赋效应)

多看效应或单纯接触效应

对熟悉的人与事产生过多的好感。

货币错觉

专注于货币名目上(表面上)的价值,而非其实质购买力。

道德认证效应(Moralcredentialeffect)

由于得到了某些高道德的评价或认证,而认为自己做得够好,反而在其他面向做了相反的事。例如投身环保活动并受到表扬的人,往往忽略了许多自己的不环保行为。

正面效应(Positivityeffect)与负面效应(Negativityeffect)

评价喜欢的人的行为时,把他们做好事归因于内在本质,而把他们做坏事归因于环境因素。评价不喜欢的人的行为时,把他们做好事归因于环境因素,而把他们做坏事归因于内在本质。

负面偏差(Negativitybias)

容易回想消极的回忆而不易回想积极的。

忽略可能性(Neglectofprobability)

对于不确定的事,无法准确评估其发生几率,不是完全无视,便是过分高估。

正常化偏差(Normalcybias)

根据过去的经验了解情况,低估大灾难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力,因而平时没有预做准备,或在灾难发生时轻忽严重性、缺乏应变。

不作为偏差(Omissionbias)

认为主动作为导致伤害比被动不作为导致伤害更糟糕、更不道德,即使后者伤害与前者相当或比后者更多。

乐观偏误(Optimismbias)

低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遇到不好的事。(参见一厢情愿)

鸵鸟效应

忽视明显的(负面)情况。

结果偏差(Outebias)

评价决策好坏时,根据其最终结果,而不是根据下决策当时的决策品质。

过度自信效应(Overconfidenceeffect)

过度相信自己回答、决策、判断的正确性。

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

从模糊、随机的影像中看出有意义的东西,例如从云朵中看出脸孔。有时也延伸指听觉,如录音带倒播时听出特别的讯息。

悲观偏误(Pessimismbias)

高估负面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容易遇到不好的事。患有抑郁症的人尤其明显。(参见悲观主义)

规划谬误(Planningfallacy)

低估完成一件事需要的时间。

正面结果偏差(Positiveoutebias)或情价效应(Valenceeffect)

认为好事比坏事更可能发生。

购后合理化(Post-purchaserationalization)

购买后把之前的购买决定合理化,即使买下的产品太过昂贵或发现瑕疵。

*支持创新偏差(Pro-innovationbias)

对新技术过度乐观、高估其实用性,忽视其限制及弱点。

假确定性效应(Pseudocertaintyeffect)

预期结果是正面就选择避开风险,预期结果是负面就选择寻求风险。

对抗心理(Reactance)或抗拒心理(Reactance)

他人要求做或不做某事时,有做相反事的冲动,尤其这要求对自由、自主造成威胁时。(参见逆反心理)。

反动贬低(Reactivedevaluation)

贬低敌对者的要求或方案,或当敌对者在某事让步时,觉得此时不再有吸引力。

新词错觉(Recencyillusion)

感觉某些字词或语句是新发明的,然而它实际上历史悠久。例如英语用“they”表达单数不确定性别对象、“youandI”(而非youandme)。

自制偏差(Restraintbias)

高估自己对诱惑的自制力。

韵律当理由效应(Rhymeasreasoneffect)

认为有韵律的语句比较有道理。

风险代偿(Riskpensation)或佩兹曼效应(Peltzmaneffect)

感觉情况安全时,会倾向冒更大的风险。

选择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Selectiveperception)

由于对人或事有特定期待,因而倾向于注意符合期待的事件,忽略或忘却不符合期待的事件。

塞麦尔维斯反射(Semmelweisreflex)

条件反射般地否定、拒绝新证据或新知识,因其抵触现有的常规、信仰或价值观。

社会比较偏差(Socialparisonbias)

抗拒雇用、提拔与自己有相似专长的人。

安于现状偏差

倾向于维持现状。(参见损失趋避、原赋效应、系统正当化)

刻板印象

根据事物的所属类别或群体判断其特质,而忽略其独特性。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被害者认同加害者的某些观点和想法,并觉得自己不再受到威胁。

分开加总效应(Subadditivityeffect)

评估可能性时,对整体直接评估低于对各部分分别评估再加总。

主观验证或主观确认

相信某事是对的,就感觉它是对的。也会把巧合的事当做有关联。

幸存者偏差

专注于从某个过程中存活下来的人或事寻找弱点意欲补强,却忽略了最大的弱点更可能在未存活的人或事之中。

省时偏差(Time-savingbias)

低速行进时,低估可节省的时间或高估会损失的时间;高速行进时,高估可节省的时间或低估会损失的时间。

单位偏误

认为计量单位反映合理程度。例如认为一瓶、一碗、一盘食物是最合理的食用量。

熟悉路线效应(Welltravelledroadeffect)

低估采用熟悉路线的时间,高估采用陌生路线的时间。

只看整体效应(Wholeonlyeffect)

选项为整套方案时,忽略个别部分有协商的可能。

零风险偏误(Zero-riskbias)

偏好把小风险降为零(例如1%→0%),胜过把大风险降低更多(例如5%→2%)。

零和捷思(Zero-sumheuristic)

直觉判定一个情况是零和的,但实情未必如此。零和一词源于博弈论,是指成功与失败期望值的总和为零。

唤醒的错误归因(misattributionofarousal)

当产生莫名的生理反应或认知矛盾时,人们可能会以不相干的理由来合理化之。又称为吊桥效应。

行为者-观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bias)

解释他人行为归因于内在个性,解释自己行为则归因于环境影响(参见基本归因错误)。

防卫性归因(Defensiveattributionhypothesis)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内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品质、努力等;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外在因素,如运气坏、环境恶劣、任务困难等。

达克效应

能力过差的人由于无法分辨能力好与能力差的不同,因而认为大家都一样。

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bias)

过于依赖自己的观点和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而不合实际情况。

外在激励偏差

认为他人需要外在激励才会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内在激励做好。基本归因错误的反例。

错误共识效应Falseconsensuseffect

高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认为所有人以同一方式思考。

基本归因错误

解释他人行为时,归因于内在特质(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非外在情境(也许是情势所迫,或这个场所有特殊的潜规则)。

群体归因错误

把个体的特质当作其所属群体的特质,或把个体的行为当做其所属群体的偏好。

*团体迷思GroupThink

又称集体错觉massivedelusion。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

月晕效应或晕轮效应

评价他人时,以整体观感评断特定的能力、素质。(参见刻板印象)

认知不对称的错觉(Illusionofasymmetricinsight)

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懂得更多。

外部机构错觉

由于对外部机构有主观喜好,而认为其资讯是有影响力的、有洞察力的、仁慈的。

洞悉的错觉(Illusionoftransparency)

认为自己很容易被他人看透,或认为自己很容易看透他人。

优于常人效应(Better-than-averageeffect)或优越感偏差(Superioritybias)或

高估自己的优点、低估自己的缺点。

群内偏见

认为对方属于自己团体,便给予较好的待遇。

道德运气

评价他人行为的道德时,根据结果而非根据行为时的情境。

*素朴犬儒主义(Naivecynicism)

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自我中心。

素朴实在论(Na?verealism)

相信自己所见所闻即是真相、是客观且不带偏见的,认为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理性人一定会同意自己,不同意的人一定是资讯不足、懒惰、不理性或有偏见。

外团体同质性偏见

认为自己群体的成员比较多样化,而外部群体的成员是相当单一的。

投射偏差(Projectionbias)

不自觉地以为他人(或未来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有相似的情感、思想与价值观。

自利偏差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将失败归因于环境。(参见基本归因错误)

*共有资讯偏差(Sharedinformationbias)

团队讨论倾向花较多时间与精力讨论所有成员都知道的事(即共有资讯),而花较少时间讨论较少成员知道的事。

系统正当化(Systemjustification)或制度正当化(Systemjustification)

人们倾向于喜好与捍卫现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安排,贬低其他方案,即使这样会犠牲个人或群体利益。(参见安于现状偏差)

性格归属偏差(Traitascriptionbias)

认为自己的个性、行为、绪绪是多变的,而他人是一成不变且容易预测的。(参见外团体同质性偏见)

终极归因错误

把问题归因于整个群体,而非群体中的个体。

差于常人效应(Worse-than-averageeffect)

对于高难度的事,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差。是优于常人效应的反例。

怪异效应(Bizarrenesseffect)

怪异的事比寻常的事更容易记住。

支持选择偏差(Choice-supportivebias)

回顾自己做过的选择时,倾向认为是明智的(参见支持选择偏差)。

改变偏差(Changebias)

参与一件事的改变后,不易回忆过去的情况。

童年失忆症(Childhoodamnesia)

难以回忆四岁以前的事。

保守倾向或退缩偏差(Regressivebias)

记忆会倾向中庸不极端,把高价值高或然率的事记成比实际低,把低价值低或然率的事记成比实际高。

一致性偏差(Consistencybias)

记忆中他人过去的态度与行为会变得像目前的态度与行为。

情境效应(Contexteffect)

某情境中的记忆在其他情境下较不易回想。

跨种族效应

难以分辨其他种族的人。

潜抑记忆(Cryptomnesia)

接触后记得某些影像或语句,却不记得是看来听来的,甚至会误以为是自己原创,造成剽窃的争议。

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bias)

回忆中的自己会美化,例如记忆中自己的考试成绩比实际更好。

情感衰退偏差(Fadingaffectbias)

负面、不愉快的记忆比正面、愉快的记忆更快淡忘。

虚假记忆(Falsememory)或虚谈(Confabulation)

产生虚构的事填补记忆空白,即使没有欺骗意图。例如伪造某人的幼年照片给他看,他往往能说出以前做那些事的过程与回忆,但实际上他根本没做过。常见于记忆障碍的患者。

自我生产效应(Generationeffect)

自己生产的资讯记得比较清楚,他人生产的则容易淡忘。

谷歌效应

容易从网络上搜寻到的资讯比较容易遗忘。本词源自于著名的网络搜索引擎谷歌。

幽默效应

幽默的事比不幽默的事更容易记住,可能的解释是幽默的事有较长的认知处理时间,或造成较多的情绪激发(处理难度效应(Processingdifficultyeffect))。

真相错觉效应(Illusionoftrutheffect)

人们倾向认为听过的是真的(即使没意识到听过),而不管该陈述实际上是否有效。换言之,人容易相信熟悉的话胜过陌生的。

错觉相关(Illusorycorrelation)

若认为两件事相关,回忆时就会觉得两者同时发生的频率较高。

延迟效应(Lageffect)

比起短延迟时间的多次重复接触,长延迟时间的少次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亦见间隔效应)

钝化与锐化(LevelingandSharpening)

记忆细节在每次回忆中扭曲的现象,特别重要的事会锐化或得到选取而忆起,事件的细节及详情则会钝化或遗失。时间过得越久或回忆次数越多,这种偏差就越加强。

处理深度效应(Levels-of-processingeffect)

用不同方式“编码”的资讯,容易记忆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列表清度效应(List-lengtheffect)

列表中有越多东西,能记住的比例就越少,但能记住的项目总数会增加。

错误讯息效应(Misinformationeffect)

记忆会受到事后资讯干扰,而变得不准确。错误讯息效应是逆向干扰(retroactiveinterference)的主要例子。

模态效应(Modalityeffect)

对于来自口语的讯息,最后听到的东西印象会较深刻;对于来自文字的讯息则不明显。

心境相合性记忆偏差(Mood-congruentmemorybias)

与当下心境相合的资讯会比较容易回想。

轮流发言效应

轮流发言时,后发言的人不易记住之前的人说过的话。

部分项目提示效应(Part-listcueingeffect)

记忆的东西为一整组时,提示部分项目会使回想后续项目更困难。

*峰终法则(Peak-endrule)

人们对一件事的体验通常是由最高峰的感觉与结尾的感觉决定,而不是由总体决定。

创伤的持续性(Persistenceoftraumaticevent)

经历创伤事件后,往往会不断反复回忆。(参见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图片优势效应

以图片传达概念较以文字传达概念容易学习与回忆。

正面效应(Positivityeffect)

老年人回忆中的内容往往会往正面扭曲。

初位效应、近时效应、序位效应

序列末尾的东西最容易回忆,其次是序列开头的,序列中间的讯息最不易记住。

处理难度效应(Processingdifficultyeffect)

处理难度高的资讯,由于花较多时间阅读与思考,因而较易记住。

怀旧凸隆(Reminiscencebump)

回忆人生事件时,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事特别容易想到。

玫瑰色回忆(Rosyretrospection)

美化过去的回忆,往往比实际情况更好。

自身相关效应(Self-relevanceeffect)

与自身相关的讯息较易回想,与他人相关的较不易。

来源混淆(Sourceconfusion)

把偶发事件的记忆和其他资讯混淆,造成扭曲的记忆。

间隔效应(Spacingeffect)

比起无间隔的重复接触,有间隔的重复接触有较好的记忆与学习效果。(亦见延迟效应)

镁光灯效应(Spotlighteffect)

高估自身言行举止受他人关注的程度。

后缀效应

在资讯尾端加上不须记忆的项目,会使前面须记忆的项目变得特别不易记住。这是近时效应的一种应用。

可暗示性(Suggestibility)

回想事情时,如旁人暗示了某些想法,想到的内容会受扭曲。

伸缩效应(Telescopingeffect)

认为近期的事比实际久远些,久远的事比实际近期些。

考试效应(Testingeffect)

反复书写比反复阅读更容易记住资讯。

舌尖现象

能想起一件事的一部分或相关的东西,却难以想起全部。导致在向他人叙述时,说到一半突然卡住。

逐字效应

话语中的大意比完整字句(逐字)更容易记住。

雷斯多夫效应

醒目的事或特别强调的事比其他的事更容易记住。

蔡格尼效应

比起己完成的事,未完成或中断的事情会记得更清楚。

基本比率谬误或基本比率忽视

只关注针对性的资讯,忽略一般性的资讯(基本比率),导致不恰当的认知。例如因为酒驾较容易肇事,就认为肇事者多半是酒驾,然而由于酒驾者占所有驾驶者的比率甚小,肇事者之中酒驾者的比例不会那么高。

合取谬误

认为较特殊性的情况比较一般性的情况更可能发生。例如对某人的描述很像女性主义者会做的事时,认为某人是替妇女辩护的律师的可能性比某人是律师的可能性更高。

赌徒谬误

认为某事多次发生则未来发生的几率会较小,或多次未发生则未来发生的几率会较大。

逆赌徒谬误

认为几率很小的事发生了,一定是做了很多次。

热手谬误

认为某事多次发生则未来发生的几率会较大。一般是在某人近来做某事很成功时,认为他未来做同一件事也会很成功,而忽略其成功可能只是随机与巧合导致。

回归谬误

非常态的甲事发生以后,用乙措施处理后甲事扭转,便断定乙措施可扭转甲事。然而非常态的事发生后,本来就比较容易发生较接近常态的事。

检察官谬误

泛指多种根据不相关资讯认定被告“无辜的几率”很小的情况。

辩护人谬误

泛指多种根据不相关资讯认定被告“犯罪的几率”很小的情况。

多重比较谬误

广泛比较二个群体的各种特征,从中找出有明显差异的几个,宣称它就是造成二个群体不同的原因。

德州神枪手谬误

即“先射箭再画靶”,常指统计研究做出结果后,把其中的集群当做有统计意义,然而实际上此集群更可能是随机产生。

对样本数不敏锐(Insensitivitytosamplesize)

评估统计数据时,未考虑小样本比大样本更容易观察到极端结果。

戏局谬误ludicfallacy

过度使用统计与几率预测未来。

麦纳马拉谬误McNamarafallacy

过度相信数据、依赖数据评估事情,忽略难以量化的事。

取样偏差(抽样偏差)samplingbias

亦作以偏概全,即以局部事例解释整体原因。

预筛选偏差(Pre-screeningbias)

筛选样本时预先排除了某些不应排除的样本。

排除偏差(Exclusionbias)

研究进行时不当排除某些看似不符预期的样本。

选择性观察偏差(Observationselectionbias)

观察时不可避免受到前置条件的限制而筛选了样本,因而得出不适当的结论。例如问卷调查到的人一定是个性热心、愿意填问卷的人,因而其结果未必能反映不热心、不愿意填问卷的人的想法。

观察者期望效应

由于研究者期待某种结果,因而下意识中不适当地操作实验或诠释资料(参见受试者期望效应)。

受试者期望效应

由于受试者期待某种结果,因而下意识地扭曲了回报内容。常见的例子是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或伪药效应

给予无效的药物或治疗,病人却相信或觉得情况改善。

反安慰剂效应或反伪药效应(Noceboeffect)

给予有效的药物或治疗,病人却相信或觉得情况恶化。

实验者偏差或期望偏差

实验者倾向相信、认可、发布符合他们期望的结果,而不信、贬低、弃置不符合的。

*经费偏差(Fundingbias)

选择研究方法或诠释研究结果时,倾向迎合经费提供者的立场。

社会期许偏差

说明自己的看法时,倾向于多报符合社会期许的意愿或实情,而少报不符合的。例如询及是否有不良嗜好、性伴侣数量时,会有意或无意地隐瞒或淡化实情。

......

有*号的是我自己标注的额外记忆的项,不是用在本书中的标记。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明两天会在老书与本书中随机掉落同人番外创作资料注释等章节~

............

阅读终焉神战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终焉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