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豪:开局暴打微服私访的女帝》

第76章平平无奇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其实生存于古代,余胜觉得算是能够领略古人的智慧所在。

对此余胜还记得有人说古华夏大多数领域也就平平无奇……

当是余胜就想吐槽了平平无奇尼玛呢?平平无奇古天乐的梗吗?认真的吗?

华夏这种奇特到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珍奇可比大熊猫的文明,来一句平平无奇?

这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平平无奇,地球上还塞得下吗?

说点有用的:

我们是极早的去宗教化。

世界各大主要文明的早期,无一不是伴随着宗教的发展而发展,直到近代以前,宗教在世界人民当中依然占据首要位置。而咱们很早就出现了去宗教化现象,最有名的当数孔子的“敬而远之”,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讨论的基本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没有任何一家讨论人与神的关系。随后,尽管道教和佛教先后兴盛,但是从来没有达到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程度。这种“去宗教化”现象,在世界主要文明中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与“去宗教化”相适应的,是极早实现政教分离。人类其他各大文明早期,君主几乎都是要借助神的力量来维持统治,上古时期,华夏君主同样承担与天沟通的祭司职能,直到春秋时期,依然有“国之大事,唯戎与祀”的孑遗。但是从战国开始,祭司们的地位直线下降,到秦汉时期,我们已经完全看不到作为一个政治势力存在的祭司集团的存在。相比较而言,世界其他各大主要文明,基本在近代及以后才实现政教分离。

然后是极为早熟的大一统观念和“国族”建构。

至迟到西周,华夏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华夷之辨”。民族称谓上,周人称呼自己为“诸夏”(演变为华夏保留至今),而称呼其他蛮族为“四夷”;语言上,以雅言作为古代普通话;文化上,以祖先崇拜作为突出特点,区别于周边四夷;服饰上,以“交领右衽”的汉服区别于“披发左衽”的四夷;诸夏彼此之间保持着较强的认同感,而与周边四夷相斥。通过包括而不限于以上诸要素的区别,基本实现了国族认同。

对比大体同时间的世界闻名,波斯诸行省几乎是独立王国,波斯民族对帝国内众多民族同化能力几乎为0。

在“国族”观念的基础上,秦国依靠强大的武力和早熟的行政机器实现了对东方六国的征服,并将岭南纳入版图,由此基本形成了日后两千年“诸夏”及其后代的核心活动区域。在这片区域内,人们普遍认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观念,分裂是暂时性现象,统一是大势所趋。因此,无论中古时代各地的经济联系有多么差,大版图帝国的存在价值有多么稀薄(有争议),咱们自始至终基本维持着一个统一国家的形态,这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巨大的宝贵的遗产。

然后是早熟且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和官僚体系。

各民族的早期,都是贵族治国,并不存在什么“官僚体系”。直到进入古典时代以后,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的一批欧洲文明开始出现了以“古典民主制”为核心的官僚制度:即城邦的主要官职通过城邦公民直接选举产生。

古典民主制有2个问题:

1,只能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像华夏这样大的国家,在古典时代使用直接选举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2,依然不能脱离贵族政治的控制。大多数重要职位,依然被几个或者十几个贵族家族把持,所谓选举,往往成为比拼家族财力和暴力资源的平台,并不能为广大平民真正提供有效的参政机会。

因此,罗马在进入帝国阶段后,事实上废弃了这种古典民主制,不过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秦国(秦朝)通过改革和军事征服,基本摆脱了贵族政治的影响,皇帝可以直接人民郡县长官和中央各级官员(在同时期同等规模的国家中极其罕见)。

稍后,汉朝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察举制”,以考察候选人的儒学水平为基础,以当地乡贤的推荐为门槛,以皇帝和中央高级官员的考察为依据,广泛地从各地选拔人才。这种考察方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后在隋唐时期成熟为科举。事实上,汉朝的这一套察举制度,在同时期的世界上已经是天才创举。

所以说我们的华夏绝对不是什么平平无奇的。

阅读腕豪:开局暴打微服私访的女帝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腕豪:开局暴打微服私访的女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