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

第六十八回 赵武灵王伐中山 乐池拒敌暗布兵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六十八回赵武灵王伐中山乐池拒敌暗布兵

回前词《唐多令》

年少继国主,青壮即掌兵。多年征战显威雄。展拓国疆图强盛,挥劲旅,豪奋冲。唯有中山国,痼疾令头疼!弥集大军誓灭终。老将挂帅抗敌攻,施谋略,处不惊。

话说张仪以欺骗楚王手段,使楚齐失和,达到了分离两个大国的目的,那楚怀王被欺后,攻秦失利,竟愿献出黔中之地,索要张仪伏罪受诛。张仪便主动使楚,意为进行谈判,却被楚王囚禁,准备随时诛杀解气,却被张仪事先买通谗臣靳尚,设计让其利用楚夫人郑袖,以吹枕头风之策,救自己脱险。却还真是灵验,那愚昧的楚怀王竟然中计,不仅放了张仪,还给以厚待,又被张仪一番花言巧语,骗其让回到秦国通好,却被屈原识破,怀王命人追赶无果。张仪脱险回秦后,却也兑现诺言,退还汉中五县之地,使楚王认为张仪守信无欺,再加上互相通婚姻结好,由此实现了和解之策。张仪便借机游说列国,以实施其连衡策谋,却也颇有成效,可却遇老秦王去世,新秦王继位,顿时失宠遇险,便施妙计脱困去魏,衣锦还乡,安然辞世。因怀王莽然赴会,被秦所执,欲索黔中之地,后忧愤而死,屈原忠谏不从,得罪新王,被罢官回乡为民,心怀悲愤难释,愤激投江而死,却落赞名。

纵观屈原一生,本为官卿氏族,又具才情,深得国君信任,可说是一帆风顺,未见遭受挫折,忽遇坎坷,便自灰心丧志,却无抵御风险能力,实堪悲怜。虽说其忠君爱国,似是无可厚非,但却略显愚忠之弊,看不到国君昏庸,屡被欺弄而不悟,终会落得惨果。与其力保堪忧,何必死心塌地,非要一棵树吊死,自可另寻出路,照样意气飞扬,或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说不定更辉煌耀目。还有便是性格脆弱,遇到坎坷,不能奋发自拔,接受现实艰难的考验,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却以死来抗争,看似勇于赴难,其实是无为的表现。再与张仪相比,却是相差甚远,其智谋心胸和坚韧无畏精神,竟是天差地别,看来还是缺少历练,或是未经高师教导,暗存性格缺陷,此不足为取也!而苏秦张仪却受教导,竟能经受挫折失败考验,终会取得应有辉煌,相比之下,高低立分,后世可鉴也!

其实在社会当中,凡是有高才者,多被平庸谗佞之辈所妒,排挤打压,尽所难免,可说比比皆是,甚或不被人赏识,形成孤芳怀忿,竟被边缘化,却多有之。这是世之常情,绝非个例,只因展才示能,便有技压群芳之嫌,多被由妒生恨,暗欲除之,是所谓掐尖去芒,或会经历艰难险阻。此所谓“秀林之木,风必摧之”之理。世上很少有一帆风顺,途永昌硕之人,多是各有一段好运,过后平庸无为,甚遇水火交融,不堪回首往昔,此为天道轮回之律也!不足为奇。本人也曾遭人白眼,说是不自量力,还要写书展才,岂不笑掉大牙!不屑讥讽常闻,甚或至亲皆如此,待见到所印书稿后,还说未能出版,就不为好书。奇谈怪论,贬语充耳,无所不历,虽在网上发表,却多不被无知者认可,也曾遇鼓励赞佩。但却无私无欲,奋志进取,坚定信念,而屈原之道不可效之!此乃题外话。

别话少叙,言归正传。却说赵肃候,却是个有为的国君,自苏秦倡导合从抗秦之后,赵国因为首倡,又在洹水立坛结盟,共约誓言,名响列国,威望自是隆显。苏秦去赵赴燕之后,也是励精图治,利用中原各国大战之际,见魏国屡败于秦,惧怕秦兵迫近国都安邑,即将都城迁到了大梁,致力经营中原争夺。这时赵国趁机,收复了南地重镇邯郸城垣,也是庞涓率魏兵攻占之地,并威胁征讨了南面的卫国,抢占了如今安阳鹤壁等地,迫使卫国将都城,由朝歌迁到了濮阳。赵军经过东征西讨,扩大了不小地盘,为巩固其南部城地,进而争夺中原小国,赵肃候便将原都城晋阳,也就是如今的太原,暂迁到鹤壁境内,以利集聚大军。不久感觉鹤壁之地,距离魏都大梁太近,又有魏重镇邺城,威胁其东翼,便又将都城定迁邯郸,正对着南面的邺城,只有百里之地,便好防守魏军攻击。

这时的赵国地域,主要是今山西省北半部,包括太行山东北部,还有如今河北省南部大片土地,中间却夹着个中山国,便在如今河北省中南部,省会石家庄周边地方。就如个楔子卡在中间,使赵国分成两个部分,南来北往却要绕着圈走,十分不便利,赵国本想攻占中山之地,却被复国后的中山军抗击,不仅无何进取,还屡屡吃败仗。只因中山国军帅乐池,亲学于兵家大师王栩,深通兵法韬略,战法娴熟,还拥有一支强悍的骑兵队伍,极是战力非凡,几次以少胜多,打的赵军大败而逃。这成了赵肃候的一块心病,却也没有好法可解,只好迁延下去,让中山国长期存活下来,后来赵肃候去世,世子赵雍继位,即后来的赵武灵王。却是个大有作为的君主,能为更胜于其父王,自幼习武学兵,善率军伍征战,大有开拓进取之心,是赵国从此走上强盛的国君,但在其继位时却遭困境。

这正是:论古说今各抒怀,不惜笔墨评良才。道罢张仪谈屈子,利弊得失史册载。赵国首倡合从计,筑坛结盟威望抬。拓地迁都窥中原,新王更比先君骇。

且说赵肃候在位时,其军力强盛起来,与各国征战多次,全不落下风,尤其夺取魏国多城,扩大了不少土地,因此结下了较深的仇怨。而他死后,魏国想趁机报复,因当时赵雍才刚十五岁,还不能执掌国政,魏国就想乘赵国君弱小,暗中联络秦,齐,楚国,各派精锐军队一万人,打着为肃候会葬的幌子,相机侵犯赵国,大有吞灭赵国之意。面对如此严峻局面,赵国原有国相肥义,也是继苏秦之后任相国,却是个精明能干的人,本出自北地边远部族,却有着非凡才干,被肃候所重用。便帮着赵雍部署对付的策略,也是动员了赵国全员之力,首先是命邯郸郡,上党郡,太原郡,代郡,四个郡的军民全部戒备,准备抗击四国来犯之敌。又暗中联络与赵国结盟的韩国,其都城在郑州南面的南郑,让其攻击魏国后背,使魏国腹背受敌,难于招架,又拉宋国牵制齐国,布成品字形阵势应对。

宋国都城就是,如今河南商丘睢阳之地,也是个中原不小的国家,自会形成对齐国边境威胁。再重贿越国君无疆,就是如今江苏浙江两省之地,让其进攻西面楚国,用以牵制这个南方大国。还有中山国也欲趁机取利,便让西面的娄烦小国攻中山,扰乱其边境不得安宁,使其无暇南侵,还派军兼备燕国进攻。竟然布置得十分周密,也是想与这四国决战,以保卫赵国疆土,可说是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做好了应战准备。待那四国吊唁队伍到了赵国边境,便将其军队阻拦下,只让各国所派的吊丧使臣等人进入,还被军队监押陪送入邯郸城中,其余一律不准入国境,可说是到处戒备森严。这四国使节已接到边报,知道赵国早有准备,又见邯郸兵马戒严,到处都是兵士林立,充满了杀气。却都不敢轻举妄动,怕战乱被害,参加完大丧仪礼后,便都乖乖返回各国,均没敢对赵国动手。

赵国成功挫败了四国阴谋,从而显露出了中原霸主之象,为赵雍国君继位,竟然开了个好头,这都赖托孤重臣肥义等助力,也使赵雍经受了一次凶险考验。这次危机经历过程,对其后掌国操兵尤为重要,待其过了四五年,已是近二十岁时,便逐渐成熟起来,大展雄威。赵雍长得身高八尺八寸,虎面龙颜,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俨然成为一个雄武天人模样,使人看后惊奇畏惧,赋有神韵之感,一举一动,都带有国之君主的威严。便娶了韩国君女为夫人,第二年便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叫作“赵章”,因而立为太子。可是等到其三十一岁时,有一日,却梦见一个美人弹琴,觉得那女子美丽非常,心中甚为仰慕,实想见到其面,便对群臣说起此事,并形容美女情态。有个朝中大夫叫胡广,听说后想到女儿孟姚,却与大王说的相象,且善于抚琴,便对国君说知此事。

赵雍一听便大感兴趣,赶忙说要召见证实,胡广哪能不答应,正是献媚之时,便应诺照办。第二日一早,赵雍便在大陵台召见,只见那孟姚美女,竟着意靓丽打扮而来,也是心存希望,盼望能成为大王夫人,给全家带来荣华富贵,实企望梦想成真。当赵雍看到后,竟与梦中仙女容貌相像,便命其鼓琴奏乐,却极是悦耳动听,不禁君心大悦,便纳于宫中为妃,也是喜爱非常,并起名叫作“吴娃”。事后不久,却又给生个儿子,起名叫作“赵何”,后来韩王后病逝,便立吴娃为后,却轻率废了太子赵章,而立赵何为太子,也是听了枕头风的缘故,或是因赵章失了母亲之故,实难猜透。可这一随意决定,却为后来带来隐忧,以致酿成惨祸,竟使堂堂赵武灵王,中年而身不保,却被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其情惨不忍睹,这些均为后话。

这赵国地理环境有个特点,就是南面邯郸郡上党郡,多为中原农耕民族,而北面代郡或是太原郡,则多为草原民族,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差异很大,所以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貌。为了使国内统治稳固,在赵肃候在位时,便采取了官员交换制度,就是农耕民族的官员,去到草原之地任职,而草原民族官员,则到农耕之地任职,这样就不会出现尾大不掉之弊。这也是接受了过去,赵国前身晋国,诸侯裂国独立之情,以致分成了赵魏韩三国,前车之鉴,不可不防,于是实行了官员轮换使用的策略,却也行之有效。到赵武灵王时期,便沿用了这一统治制度,而朝中官卿将相,便两个民族结合使用,巩固了赵国的两族融合基础,也奠定了基层官制结构,使赵国经济政治稳定发展。赵武灵王在此环境中,逐渐锻炼成长,具有了驾驭国家的能力,年纪不足二十岁,便开始率军征战各地。

赵武灵王时期,由于周边各国君王,都曾被其攻掠边地,因此均为敌视赵国,使之成为四战之地,可说是群敌环伺,可赵武灵王一点都不惧怕。不仅抗击住各国进攻,还相机率军向北扩展,获得了大片土地,增强了国家实力,收获成果斐然。可最让他头疼的,却是插入中间的中山国,由于受到齐燕两国的支持,将中山国当作抵御赵国的挡箭牌,暗地大力给予援助,使中山国有恃无恐,敢于同强大的赵国争斗。赵武灵王几次派兵攻中山,均没沾到什么便宜,甚至被其击败受损,才知道这中山国,确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可眼看着其占着中间位置,竟如鲠在喉,却难攻灭。由于赵国南北较长,中山国位于正中间,使赵国的领土分成两个部分,很难形成一块完整版图,阻碍了交通顺畅,成为心腹之患,赵武灵王决心拔掉这个钉子。

这正是:灵王体貌自不凡,虎背熊腰展龙颜。先后得子堪为贵,后继有人掌国权。南征北战开疆土,更喜率军控弓弦。唯有中山鲠在喉,誓要攻灭相通连。

却说赵武灵王三十三岁时,正值血气方刚,率兵经历业已成熟,已具有了雄才大略之雏形,便决心攻灭中山国,以去掉这块长期存在的痼疾。于是便暗蓄力量,预做准备,找准时机,探知中山国也就四五万军兵,再加一些随时可参战的民众,不过如此抗力,心中实有不服,对历次失败感到羞耻。于是便暗中集结了八万精锐强军,号称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开进到中山境附近,随即展开了对中山国的进攻。梦想一举歼灭中山军主力,再行攻击其都城灵寿,实现扩大赵国土地的目的,好使国土连成一片。为防止燕国和齐国相助中山,赵武灵王还在燕齐边境屯下重兵,以阻击其出兵干预,也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才敢放心大胆的对中山国动武。当一切部署完毕后,赵武灵王便亲率大军,由南向北攻向中山国边境,在房子城前摆开阵势,妄想一举拿下该城,便可一路扫平各城垣。

再说中山国中之情,如今那乐池还暗为军帅,但已是六七十岁的老将,威风却不减当年,也是得了师爷王栩所传,具有强身健体秘诀之道,尚自身骨强健如常。可是中山国王姬成,如今却已逝殁,便由其子姬厝继位,成了中山国主君,此人并无多大智略,却多注重儒家之道,但也能依靠臣僚,执掌中山国政。此时闻听赵国集结大军,由国王亲自为帅,立志要攻陷其国,不禁有些惊慌无措,便将老将乐池召到宫内,商议御敌之策,也是想依靠这位老将之能,阻挡住赵兵入侵。只见姬厝问道:“如今赵国大兵压境,听说其国君亲自为军帅,看来是想攻灭我国,不知老将军当如何御敌呢?”乐池便道:“国君勿忧,本将自有破敌之计,吾已调动军兵,做好了御敌准备,君可放心安然,只管待听捷报就好。”姬厝忙道:“老将军不可轻敌,听说赵军有十万之众,可从未有如此兴师动众,看来凶险至极呀!本王实为担忧。”看也是说的实话。

乐池便道:“我王不必听其唬人,据我所知探得实信,那赵王所率之兵,不过有五万之众,他还要阻挡燕齐两国军伍,在边境部署了重兵,总算起来或有十万,也许真实无假。所以我军凭城固守,定能挡住赵军攻击,我再设计袭敌,定能击退其进攻,或能取得大捷,也未可知!君主只管稳坐都城,闻听喜信就是。”看似很有必胜把握,姬厝也便放下心来。其实乐池是故意如此说,为的是稳定国君之心,不至因其慌乱,会造成国内不稳,对他在前方指挥抗敌作战不利,也是这位老将的一种策略。乐池深知此次大战,绝非昔日可比,定是一场生死决战,战事当凶险难料,此前也事先得到细作回报,已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但却不敢掉以轻心,时刻谨防应付不测。他在历次与赵军交兵时,知道赵军的战力不凡,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伍,各国与之争斗多是损败,不敢轻视赵军,确有其原因所在,这次是倾全力而来,必须用举国之力对付。

乐池深知中山国南部地域,并无坚城可抵御赵国大军的攻击,只好是稍作抵抗,便主动撤军到房子城,要在这里与赵军展开决战,也是早有准备预谋。这房子城便是当年王栩所定,而后兴建的坚固城池,也是为防赵军突破南境,刻意据守的护都屏障,因此建的很是坚固,不仅城垣高广宏阔,尽可在内屯兵据守。而且在四周城墙下,还挖了很宽阔的护城河,依靠上游山区的槐河之水,环绕流经城下而过,建有吊桥保护城门,是个易守难攻的坚固城池,可抵御强兵围困攻击。西面山区十分广阔,且多山谷丛林隐蔽藏兵,可以预伏暗兵偷袭敌军,却是很难被敌人发现,因此是有备而战,方能与赵军周旋所在,为乐池多年谋划设计经略之地。在赵军开始进攻前后,乐池便已召集中山军将领,具体部署抗敌谋略,在房子城中军帐内,便进行了战前布置,众将听命以待,充满了大战气氛。

乐池坐在帅椅上,身披铠甲战袍,腰悬蟒皮宝剑,也是师爷所遗赠,乃为孙武所佩之剑,两眼坚定放光,并不显得慌乱,大有战胜敌人的信心。这也是武将临阵之态,大将风度展现无遗。只见乐池扫视众将后,便高声说道:“此次大战,决定生死,胜败之分,在于谋划,我军虽弱,定可胜强,大家可有信心否?”众将高声回答说有,声震屋宇,甚为响亮。乐池连忙说好,便继续说道:“我们对付赵军的策略,就是固守城池,以待敌疲,伺机反攻,以弱胜强,彻底击退敌军。即命嫡子将军乐举,率兵一万,外加民军一万,在房子城内坚守抗敌,守住城池,即为建功!”乐举应令。乐池又分别派遣诸将,有命守鄗城的,还有率骑兵埋伏待机的,全都暗授机宜,告知谋略细事,便说吾在西山坡坐镇,亲自指挥这场大战,众将齐声得令出帐。

这正是:欲灭中山大兴兵,

十万将卒从军征。

国王亲率貔貅旅,

旌旗戈甲亮锐锋。

坚守城池谋方策,

暗里却隐诡道精。

战之双方各筹划,

胜负难料变幻中。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阅读战国兵雄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战国兵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