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

第一百二十回 稳帝国焚书坑儒,施暴政短命王朝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一百二十回稳帝国焚书坑儒,施暴政短命王朝

回前词《六州歌头》

扫六国,混海内,成一统。雄志扬,平定四方,三十六郡行。破除分封制,开新宇,辟始景;称皇帝,改旧规,违严惩。文字度量,车辙按秦承,不得曲拧。造宫殿园林,铺驿道驰骋。修筑长城、陵巨塚。

妄想成仙体,欲长生,迷信方士哄。闻乱议,诽谤语,兴流派,各争宠。毁言止百说,遵法吏、罪必整。术骗逃,恼君甚,似悟醒。怒焚书坑儒,暴政强逆施,危机未省。欲寿反命短,亲奸佞宦臣,大厦顿倾。

话说秦王政处心积虑,决意不失时机灭掉六国,派老将王翦率兵六十万,终于用计打败了楚将项燕,楚王被虏,项燕新立王弟,却被流箭射死,项燕遂自杀。楚国灭后,大势已定,遂后灭了燕代齐三国,又派出大军征岭南之地,很快告捷建立三郡,至此实现了江山一统的宏图大志,于是王称换号,改为始皇帝之恭称,以示尊贵。又迁六国旧属于都城,便于监管严治,收甲兵武器铸为金人,防止作乱之患再生,崇尚黑为官服旌旗色,国内统之,屡改骤变,推陈出新。大功臣尉缭却突然不辞而别,秦王很是惑然不解,当问及群臣原因时,却有人说是因功成名就,而得不到分封,所以离去。秦王便问裂土分茅是否可行?李斯力排众议,以周朝分封弊端为例,道出了实行分封制的不利败失,主张改为郡县制。这实合秦王政想法,遂定三十六郡,进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文字量衡均效秦制,统为全国实行,大刀阔斧,砥砺开创。

秦朝一统天下建立,结束了国内数百年来,动荡不安,乱战频发的世间惨情,使民众看到了平安度日,生活向好的希望,殷切盼望安居乐业,幸福美满。此时,本应实行宽政待民,休养生息的国策,可秦始皇却按照法家治国思想,排斥儒家治国理念,延续战时的法令国策,变本加厉,采用高压政令,残酷对待国民。李斯看到秦国的成功,认为实施严刑峻法,确是有效管理手段,以此制定了更加严厉的法条,以实行皇权至高无上,法行至酷的统治策谋,视民众为羔羊,任意鱼肉宰割。所以秦朝最初所行,皆为统官驭民制术,只为锐意施改,不惜代价,忽视民生,未虑成败,完全违背了吕不韦所倡国策,执意要实行易旧换新的一套规制。这或许算是一种探索,无所顾忌,认为周朝礼道是失败的,当用新规制所替代,却违背了盛世治国之道,显露急于求成欲望,必然会导致失误结果。

秦始皇不法古人,任意而为,虽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实行一套新管治办法,依靠皇帝亲任的命官,治理地方,收缴赋税,使之难于独立割据。的确显现出其独特优势,及海内一统的显著效果,也看到集权制的巨大能量,和皇帝的权威不受制约,竟可滥用无度,激起雄心勃发,好大喜功之念膨胀。于是便大建宫室园林,以供自己享受,好显示大国风范,还因北地胡患之忧,便不惜人力物力,修建万里长城,以备边疆稳固,再兴修国内驿道,要求平坦宽阔,能奔驰车马。也是为调军平叛之用,还便于巡视各地之情,想的满为周全,却耗费了国中资财无数,不顾民生困苦,实行竭泽而渔之策,与民愿相违。更令人叫苦的是,征发全国大量工役到骊山,去为始皇帝修陵墓,务要高大宏伟壮观,超越历代帝王,惟其独尊,雄耸豪华,不惜资费支出浩大,实为劳民伤财之举。

秦朝在天下一统之时,便相继实施了几项重大工程,不顾当时经过长期残酷战争,所带来的重创伤累,民众痛苦伤疤还未抚平,经济尚未复苏繁荣。便以秦国从前一切为了征战,所制定的经济政策,拿到全国予以实行,目的是转向为几大工程筹资,所采取的强硬措施,弄得各地民不聊生,劳役繁重且苦险。仅在北地山区修长城,就有三十万大军驻守,还从全国征调了数十万劳役民众,由军兵监督修筑长城,且并未定出完成时日,使百姓困苦不堪,看不到苦难尽头。修建驿道也是一项全国性工程,因为国大幅员辽阔,修路遥远艰难,耗费了各地无数劳工和财力,给国家造成了严重负担,使民众不能安心乐业,徭役繁重。非但如此,还修筑宫殿皇苑,动辄十万之众,多则数十万齐集而作,无疑更加重了国民负担,再加修建始皇陵墓,更是工程浩大,集中更多工匠劳役辛苦建造。

按照秦朝统一天下时,全国的总人口数,虽无准确数字记载,恐也不过有两千万之量,偌大之国,还不足今台湾岛人口多。要负担如此沉重的劳役,动则数十万,甚至更多之众,其惨情可知。再加护边南征军伍,总共也不少于百万,且背井离乡,难于返回家乡,工程长久无期,伤死必重!国民何能担负得起?财力物资供给无度,只能从全国百姓身上获取,傜赋必繁,榨取必狠。朝廷这样做事情,岂能获得民众拥护?只能是暗自忍受。谋划六国豪富到国都,将其财产金钱掠夺一空,使之均趋于贫穷,再让民众勒紧裤带,在严酷秦法压迫下,长期忍受苦难,反抗思想定会不断积加,造成了秦朝内存隐患。所以后来流传的“孟姜女哭倒长城”,渔阳戍边者逃隐反抗之事,骊山修墓逃亡之徒造反传闻,都是对当时悲惨之状,无情的揭露和控诉,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尽缘于此。

由此看来,若是秦朝初定之年,利用国家财力物力,帮助各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做一些有利于民生之事,必然得到民众的拥护,定会被传誉天下。后实施必要工程,且量力而行,花费有度,自会收到很好效果,易达目的,而秦始皇却不顾这些,不解古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道理,一意孤行,不虑后患。李斯为相辅政,却也便迎合皇帝爱好,阿谀奉承,不作劝谏,一味推波助澜,致使隐埋了国朝倾覆大患。对秦始皇十二年的作为,史册曾多有褒贬,肯定其历史作用,对推动我国从分封奴隶制,向封建时代转变,创立郡县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自有公正评价。今人看秦始皇时代,古迹文物,遗留颇丰,便认为是民族骄傲,称誉赞颂,诿过饰非,不能明辩功过对错,当公正评价前人的功过是非,是我们今应所秉持态度。

这正是:雄才伟略论始皇,好大喜功却荒唐。开创新规郡县制,奋推治政弃封疆。文字度衡尽统一,驿道车辙合距量。浩大工程劳役繁,民怨哀痛怀恨藏。

秦始皇由于对吕不韦恨意难消,因此对其治国之道心怀抵触,决意实施法家之道,排斥儒家治国策略,又有曾任廷尉的李斯,推崇秦国商鞅法条,形成固定概念。其实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遵从礼道为基准,由此教化民众,遵从国家法度,树立君臣思想,设立约束机制,乃为盛世哲理,颇具长治久安之术。这也是其长期担任鲁国要职,就任司寇治国理民的实践中,逐渐悟解形成的思想意识。孔子早年治国,手段强硬好杀,曾灭三权臣,坠三城,杀少正卯,率军与齐国交战,却收效甚微,乃情势也!晚年逐步悟出,“治大国如烹小鲜”之理。后因所著“春秋”史书,总结了前人利弊得失,结合己见,而书写的专著文本,传授给弟子,获得文士等普遍尊重。可惜当时处在乱世中,纷争不断,只顾吞并征伐,无人照行其论,但若放在安定盛世,却凸显其应用价值,因谓之“盛世哲理”,或盛世治国之道,得到后世广泛运用,行之显效。后人多不解此情,以为孔子只为教书先生,何其愚哉?

秦始皇当时不解这些,只是用治乱世之法,实施在盛世执行,违背了治国法则,自然不会有好效果,却适应了好大喜功需要,成了压制文化发展的手段。由于在春秋战国早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期,有孔子、老子、墨子,荀子、庄子等理论开创者,各自对治国驭民,及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进行研究畅想。均都创出了些新理论,并教授后人习学,在民间广泛传播,形成了各类学派,却也相互交流借鉴,或彼此辩驳争论,由此丰富了人们的认知,属文化进步表现。秦始皇却对此反感,又加李斯逢迎出策,认为是异端邪说,扰乱实行新政,便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进行打击,并实施了极端手段,妄图毁灭干净,阻止其扩展蔓延。这时又有方士术士游说,靠巧言怂语蒙蔽世人,使其相信有神仙之事,能让人长生不老,还以仙药进献,竟欺瞒住雄才伟略的始皇帝,成为愚昧的信奉者。

当时最让秦始皇信奉的,便是方士徐福,乃为原齐国琅琊人,也就是如今的青岛地方人,因其自小生活于海边,对当地传说故事很熟悉,编出了许多神话。这些虚无缥缈之谈,让秦始皇听后着迷,只见徐福对秦始皇说道:“东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个仙岛,上面住着神仙,还有仙药可採,人吃了可长生不老,只是神仙不易见,当冒很大风险。”秦始皇竟异想天开,完全相信徐福所编鬼话,让徐福去找神仙,为其寻来长生不老之药。徐福遵旨前往东海边转悠一圈,无法交差,只好回复秦始皇道,说是已见到神仙,那神仙不轻易就给药,除非带千童男女前去,才会得到其仙药,否则绝无可能。其实也是瞎编一通,想蒙混过关,好得到些好处,可秦始皇却愚甚,还真相信了他的话,或是求长生心切,竟然被巧言迷惑,如给洗了脑一般。

秦始皇便说道:“这有何难?就请先生为我一行,所需费用,任汝所取,如何?”徐福一听,不禁大喜过望,于是说道:“去东海仙岛路远,波涛汹涌,险危难测,日久天长,须造大船,才可载得千名童男女,还须有人护送才行,须得皇帝旨准,方敢筹划前行。”秦始皇竟然信其鬼话,爽快答应徐福一切要求,拜其为臣卿国使,监造海船,收集齐郡童男女,奉皇帝令去寻得仙药,赋权甚大,竟可自专,任意实施。徐福便在如今河北省沧州市吴桥之地,花钱购买难民之子女,筑起一座城堡,关押千余名年少孩童,命郡县吏派兵守卫,以防脱逃,半年多后待大海船造好,便准备出海。又花钱召集能工巧匠,种粮能手,士伍军将数百人,组成了一支大船队,经过集训,待海上风向相宜时,便号令扬帆出海,直向大海东方驶去。后到了如今日本国,便与当地居民融合生活,再也未曾回到国土,因徐福创世开化有功,被当地敬奉为神,香火不绝,至今日本奈良等地,据传尚有徐福庙宇神像。

本作者曾到吴桥县千童镇游览考察,原有纪念东渡的古庙,也就是关押童男童女之处,这也是千童镇名的来历,如今庙宇已修缮一新,接待游客。庙殿内墙壁图绘多幅,画出了东渡详情过程,使人看后颇为感叹!据说当地举行庙会,即是徐福开船驶离之日,也是为呼唤亲人归来,乡众聚绕庙院呼喊着:“回来吧!回来吧!”,其声甚悲。还有招魂旗幡排列,设立高车望台围绕游走,使人在上面向东瞭望,以期看到去而不返的儿女亲人,希望其魂魄归来,可见民众怀念亲情的悲伤,已传两千多年而不忘,观后总觉惊悸心酸。

且说因为徐福一去不返,还有方士骗钱逃离,秦始皇不禁心中大怒,认为受到欺骗愚弄,又听闻儒家术士,在私下乱议朝政,以古讽今,抒发不满言论。秦始皇更是怒上加怒,决心整治这些人,以达稳固国政,惩罚异己,以儆效尤,于是便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

这正是:只因伤恨久难消,竟将正论国策抛。继施竣法严治世,更显愚甚仙药召。悟被欺耍无获时,又闻术士诽谤嘲。皇帝忿遇两相违,不由怒火心中烧。

却说因七国一统,原六国饱学之士,多到咸阳寻求致仕发达之机,在不如意时,便口出不满言论,抨击时政,以古讽今,以各家论点批驳朝法,甚是激烈。丞相李斯见此情,认为危害朝法推行,便上奏始皇帝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巫,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做的也是决绝,凸显了严刑峻法之弊,势必将原六国经史,和诸子百家之书,被全部烧尽掉,只留下秦国所倡之书存世。这本是过于严狠之策,可却很合秦始皇之意,便即下令执行。于是在全国灭先代典籍,烧尽诸子百家之书,天下学士逃难解散,因禁办私学,所以全国学堂消失,学子哑然禁口,处在白色恐怖之下,几乎灭尽文明。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始皇因被方士蒙骗,徐福不见回音,其身边亲近方士侯生卢生逃亡,还放言诽谤,便大怒道:“吾前收天下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厚待以求仙药。今闻韩众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于是决定严加惩处。秦始皇下令抓捕在咸阳城的所有方士,并术士违禁胡言者,令狱吏严加审问,经过攀咬连带者,共计有四百六十余人定罪,旨令全部坑杀,其情甚惨。按秦法被牵连者,恐不少于千万计,均会得到严惩,冤死迁徙者必众,史册无明记,此举震动全国。在此期间,始皇长子扶苏,因受过吕不韦熏导,学儒道等书,对此很有异议,认为不妥,上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听后大怒,命扶苏北助蒙恬于上郡,去监修长城。

秦始皇这一挟愤举措,实有不当之处,恐未虑及后患,也是长期威权至上,随意而为,所产生的恶果。由此史书战国策中记载道:“任刑法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其它史书中也记载:“始皇言:‘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兼问,或以妖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相传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地。”这就确切说明了,被坑杀者构成之情,但却有人疑为尽方士,而非儒士,为秦始皇之暴行辩解,实为误断,当尊重史实,无须掩过饰非。秦始皇的任意行事,被后代史家所愤谴,也为历代文人所愤恨,所以世称其为“暴君”,其实也不算过分。焚书坑儒,灭绝异类,使各种文化成果消失,文明进步必受影响,秦始皇李斯为始作俑者,应担罪责,虽然后世又大力恢复,毕竟造成部分内容缺失存疑。

在此之后,秦始皇不甘寂寞,又不断走驿道到各地巡视,尤其喜欢东行到海边,也是盼着听到徐福的好消息,能为其找回仙药,就能长寿不死,真也痴迷不悟。可在中原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秦始皇却遇到一件惊心动魄之事,就在车队行进之时,忽然有个大铁锥飞来,竟然将其前面车辆砸个粉碎,显然是想袭击始皇帝。也多亏他平日坐车无定规,备下三十辆相同轿车共行,为防被人行刺而设,使他躲过了死亡之祸,却也被惊吓恐惧,竟未抓到刺客,令其坐卧不安。其实这是汉朝名士张良,为报家仇国恨,唆使一个大力壮士所为,却未能实现愿望,让秦始皇躲过一劫,可却惹恼始皇帝,知国中尚有反抗之人,便对六国贤能者大肆迫害。由于秦始皇常服仙药,也或劳心过度,隐下暗疾,就在其五十岁时,便在东巡路上突病不起,紧返至赵地的沙丘宫时,便一命呜呼了,或是天道巧合,与赵武灵王竟死于同地,后人便称为“困龙地”。

秦始皇追求长生,却落早亡之果,还未及安排后事,便与世长辞,其情可哀。而佞宦赵高为次子胡亥师傅,与丞相李斯等臣随行,便挟私设谋,篡改诏书。因赵高窥思弄权掌政,又知太子扶苏与李斯政见不合,被始皇外遣,李斯担心罢相,便巧言诱惑改诏让胡亥继位,使李斯继握相权,可谓狼狈为奸。李斯竟被其蒙骗,苟同此谋,对始皇崩逝密而不宣,两人设计假诏书,拟皇父命扶苏自裁,派吏送到上郡,失聪少智的扶苏太子,不听蒙恬疑谏,竟遵父命自杀身亡。使得二佞臣阴谋得逞,返都后即尊立胡亥为帝,世称秦二世,又害大将蒙恬蒙毅父子,清除异己,独掌朝权,玩弄胡亥于掌中。指鹿为马,残害忠良,暗施诈谋,做尽坏事,致使天下汹汹,激起陈胜吴广起义灭秦。

秦始皇或因观念相类,宠信两个权谋佞臣,却失明辨,祸致临身,尚未清醒,焉不造成恶果?李斯身自廷尉出身,却被宦臣赵高玩弄于股掌,最后落得凌迟惨死,全家数百口人,多为皇亲国戚相系连,竟无一幸免于难,岂不悲乎?秦二世被赵高逼迫自刎,草乱埋葬,赵高被公子婴设计杀死,全家被屠灭。煌煌王朝,不过两代,十四五年时光,竟成短命王朝,后项燕之孙项羽入咸阳,挟恨复仇,竟将赢姓之人尽灭,斩草除根,断族绝姓,至今已无赢氏矣。不亦悲乎!

纵观秦朝建立,灭六国虽始皇之功,却因其曾祖父秦昭襄王奠基,后有吕不韦助推,创造出扫平诸侯的成熟条件,使之能顺利实施此大计,均功不可没。秦始皇善用谋略,集聚能才为用,计划准切周密,大刀阔斧,连攻皆胜。而诸侯多用谗佞,排挤陷害忠良,难聚合力,方被逐个击破,秦王用将得当,实显雄才大略。待天下平定后,却未用盛世治理方略,而继用乱世之法,显失明策,违背治道,必然受咎。设若扶苏继位,改弦易辙,博采众长,平复仇恨,倡导新风,宽政养民,节俭秉持,或大有改观,秦朝会延续长久。但历史不容假设,秦朝曾为后世趟路,成败均为借鉴之资,灭六国文化,独尊秦法,愚显狭隘,当包容共存,开创新启,方为正道。虽欲尽除异类,却未见新倡明举,理道传承缺失,阻碍文明进步,何能昌顺?世之伟人有高论,谓之:“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那么封建王朝,又何尝不是?此乃成功与失败之至言。

再说李斯学自齐鲁,由儒转法,却反行之,施策阴狠,焚书绝言,灭儒止传,兼及各家,驱才除贤,阻碍文明发展,应属欺师灭祖恶行,当受谴责之。但观其一生作为,又算能臣大才,功绩自具定论,对封建开端始创,确有历史贡献,但却不为忠臣良士,论起应是功过参半,属能才佞诈兼具之辈。后世之人对李斯评价甚多,有说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辙尺距等,认为其功劳甚大,其实均为应做之事,易换任何丞相,恐都会如此作为,否则任意行之,何能理国治世?岂不混乱无序。面对世人看法,褒贬评论不一,各抒己见,多以片面肯定或否定,结论截然相反,只好任由评说,此乃学术争论,属见识不同而已,难确定对错。

唐朝名臣贤士魏征说得好,历史是面镜子,能照看出利弊得失,对比自明,何待多言。有人违背史实,认为秦始皇千古一帝,建立煌煌王朝,只能赞颂高敬,不应有褒贬之辞,似乎不能说其缺失,否则大不敬!本人认为应以实事求是为准绳,完美无缺,显违真实,若煌煌天朝无缺陷,为何会被两个农夫,振臂一呼,不过数月,便彤塌毁灭,又当作何解释呢?岂不难圆其说?所以评史,应秉持公正,不能以个人意气而论。后来汉承秦制,却能宽政待民,虽也有战乱发生,过二百年后,曾出王莽篡国十八年,实行新政改革,号为“新莽”,却终以失败告结,险些中断汉朝。后刘秀复国,光武中兴,汉朝国祚续接延承,史称为“西汉东汉”之分,合总延续四百年之久,成为我国历史上,最为长久的王朝,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足堪令人信服。

这正是:论史评说万古情,

秦皇最是响声名。

开创封建郡县制,

两千多年延不终。

严刑峻法承乱世,

焚书坑儒断文明。

是非功过凭人论,

旷世一帝何人同!

终篇词《莺啼序》

前贤著书立说,后世阅读欣。史册繁,喜好挑选,历代典故原因。逢迷惑、务须弄明,不遗余力细究根。春秋战国情,紊乱断续迷津。观览多遍,思连系统,未能如愿寻。皆为年代久远事,人物众多难分。採关要、摘捡充实,文精彩、单独述申。立章节,相对窄狭,贯穿硬抻。今捋纲线,乐氏族脉,通络进程伸。开创新作试通撰,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紧密匀均。兼顾系列,统筹延续,多见将人写成神,施反逆、将神写成人!功力深浅勿论,全凭坚韧恒贞。

习练有素,六百万言,意念底蕴深。启宏志,敢负担当,勇争冠军;冲破迷雾,何惧眩晕!透析籍本,奇思妙想,综合毕生资料聚,勤探察、四十万里奔。考证古迹对错,终获卷止,梦寐成真。

终篇诗语:

周朝鼎立规,春秋战国随。

泱泱中华久,贤圣英名垂。

古卷成经典,世代曜日晖。

宏论百家辩,浩繁聚精髓。

后人争继承,历来崇尚追。

著书以延展,不乏传统归。

大凡盛国情,自闪文脉辉。

诗词曲书戏,史贯竞扬飞。

抚育出新举,进步竖高碑。

敬佩先辈智,开创文明推。

天下众瞩目,灿烂展神威。

学继难透懂,皆因理深邃。

课题非易解,坚韧俱可摧。

努力攀阶上,峰巅待君岿。

冲破迷蒙障,恍然醒欲醉。

回望惊叹息,功成喜风吹。

欲知后事,请看本作者所著“秦汉智雄传”一书,乃为紧密衔接之作品,延续历史演绎读本,特此奉告。

至此本书完。

注:写作日期为:2020年6月初,至2021年7月12日写完初稿,进入修改阶段,三个月后完成定稿,10月初印出文册自存。后争取出版无望,只好于2022年6月4日在网上连载发表,至10月14日完毕,时势世道使然,亦为无奈之举,敬请读者同道及后人品评。

后记

这是一部历史年代久远,宣扬中华先人的文学作品,是继写出两部文学书籍后,又不惜辛劳年迈,决心立志与古人较比高低,聚毕生学识智能,而坚韧写出的同类作品。代表了本作者基本水平,或是最高的实践成果,欲与古代经典文学名著,竞艺一较高下!看我们今人的创作功力,能否超越先贤祖辈,也算是给华夏民族争口气,展示我子民的无畏情怀,和对我国文化的贡献。因为数百年来,我们的先辈过于谦恭,并无人与古贤叫板,敢拿自己的作品,与古代经典比高下,或许觉得太过骄狂傲气,不自量力,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其最后结果,定会是头破血流,身败名裂,贻笑后人,损誉之举。我却认为后浪推前浪,后人超前人,乃是符合逻辑的历史定律,万事总得有人开头,后者才能跟进,若是将古贤当神看,后者将永无抬头之日。

自认曾酷喜古代经典之作,却只有少量存世流传,不能看到更多更好的书籍,始终是个缺憾,感觉不够过瘾,于是想自著其书,以留给后人阅览,企望甚笃。经过数十年的浸润,刻苦习学,深入了解研究,觉得经典之书作者,也不过是普通人,并无三头六臂,只是其怀才不遇,又具奇思怪想之能,方才激情奋发而为。虽然后人钦佩其才华,奉为神作高崇,认为是民族骄傲,敬予先贤称誉,其实他们并未亲见到成功,只是做了个激情尝试而已,并不知结果如何。甚或是觉得天道不公,志向难达,为展示才能,以此道标示不服,即为表达愤懑之情,并不在意得失成败,所以未将其做法经验,传布于后世,使后人对此迷茫难解。

本人在学习与追赶前人时,经过了数十年的努力,无意中与前人步调相合,方才体悟到其内功劲力,或是所走的道路相近,采取的方法步骤合拍,从而解悟了其中的玄机奥密。因此也有误打误撞的感觉,竟是写作了五六百万字作品之后,才恍然悟透此情,深觉愚昧至甚,不堪回首往昔。同时也醒悟了“实践出真知”,这句哲理之言的正确性。若无前期迷茫受困,而采用最为笨拙的实践之法,空想解开这数百年来的历史难题,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只能是懵懂始终,有待所谓智者,胡猜乱道,似是而非,迷惑误人。尚若此难题一旦解开,就如同解开病毒源头相似,很快就明了跟从之道,使后人找到了方法道路,也就能写出同类作品,就有了实施发展超越的途径。否则还是迷茫困顿,就很难达到古人的水准,自是个难解课题,这或是一个文学功绩,让后人永远记住,因是实践者之言,具有无可争辩的可信度,其它论述将暗然失色。

文化文学,本就是一门科学,而且是最复杂的科学,难度极大,涉及多门知识综合运用,如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文学知识,哲理知识等。乃为与物质文明相对的精神文明范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物质文明的科学,一旦发明出来,定然受到人们的赞佩。就如陈景润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难题,不过是证明了一个偶奇数的关系,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或是明显作用。却受到世人的追捧,被尊称为“陈氏定理”,而享誉世界。本人身价也陡升无限,甚至载入名人史册,获得了崇高待遇,享名久远,受益立现,何其荣耀之至。而精神文明成果,或是文学科学成果,则多与之不同,许多历史经典名著,在其出现时,并不会受到世人认可,甚或多遭到挑剔指责,在当时年代意识下,经受压制排挤,甚或被歧视打击。只是经过多年之后,才被历史长河中的人们所认识,从而成为赞誉追捧的范本,这需等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光,远离了出现时代,对此情当有清醒认识。

一个真理的证明,需要时间的检验,较之自然科学成果立见,精神科学成果现世,当要困难百倍,这是历史所证明,所以从事此行之人甚少,皆因利之不同也。精神文明成果,或需经过长期等待检验后,才会产生出来,却能光耀长久,历代宣扬不断。但随着社会政治变化,也会有黯淡失光之时,但浮云终究难遮太阳,自会再有发光之际,这也是政治变化所决定,此为观察历史所做出的结论。精神产品出来后,有时会大放异彩,发扬光大,但因政治倡导变化,也会出现反转,或会受到批判,甚至禁止传播查禁,历史上不乏其例。那些至今流传的文化作品,大都经历过湮灭复现,出世过程曾异常艰难,古人也多受磨难翻覆,精华自然传承下来,而糟粕即行淘汰,这是历史定律。

本书是一部比照古代经典书籍之作,篇幅回目却也相近,字数略高于诸书,意为与之相比较易,或好得到大家认评,不知能否如愿?总之是有此项目的。参考书籍主要有,史记及战国策和东周列国志,还有些对战国故事的著述短篇,但却只是参考,引用部分章节事例。书中主要构著,是由本作者创作而成,也借鉴了少量内容,以作充实填叙。本书中除故事之外,还自行创作了诗词五百余首,外加借用古人评诗数十首,共有五百多首长短诗词,较古代经典之作数量超众,体现出与之教比之资。因为文学之巅,古今以诗词为最高,乃文学之皇冠,文学之源端。无此项内容充实,书文内容再佳,也不能成为巅峰之作,亦难成为才子之书,四大名著等杰作即为范例,无可争辩。

战国时代,是我国数千年历史中,最为复杂纷繁的时期,具有其特殊性,因长达二百年之久,涉及数代人接续,是最难连贯的题材,为写书者所忌惮。因此东周列国志一书,参照史记所载资料,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历史,以独立故事分述,或单以人物书写,列成回目,熔铸一书,虽是精彩纷呈,却难连贯通络。且将战国写的较为笼统,使人读后只明故事,却难辨别前后关联,成为阅读者的一大疑难,本作者多年思盼,要是有一部贯通始终的书,该有多好哇?可惜始终未能如愿。或许是此书太过难写,无人能著述出来,数百年来未见其成,由此萌发了自写之念,但经深入研究思判,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也是有些望而却步。本想写汉光武帝刘秀事迹,或是汉末黄巾军起义故事,因均发生在河北省之地,周边流传故事甚多,实好收集素材,或容易成书,但难把握评论定向,因此搁置。

正在犹豫不决之时,却发生了居所旁赵王墓址,被开发商占据盖楼之事,本人觉得不妥,应向政府提出建议,于是写了秦汉名人张耳墓探源,上报建议阻止。但却人微言轻,难获相信,便决意写出了“秦汉智雄传”一书,被出版社拒绝付印,说是文风非俗难懂,不好出书销售。无奈之下又递书稿,想求领导帮助,却又碰壁难达,实为灰心丧气,只好发到网上,供众人阅读。后考虑战国故事,乃为许多成语之源,又有本地名人乐毅,可作为基本素材,或可写成一书,经探询得知,并无人写乐毅故事,便想自己动笔,来介绍本地历史名人事迹,也好提高本市影响力。后来在创作构思过程中,觉得乐毅事迹过于贫乏,却发现其祖上数辈先人,均为兵家将帅,后人也算显赫出众,均曾出现在史册中,可贯穿战国始终。

于是结合所掌握的,鬼谷先生之传说,也是河北之人杰,再有中山国的历史过程,竟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相关,逐渐形成了总体思路,使素材宽泛起来。又经到邺城,灵寿,易县,宋子故城遗址,和沙丘宫遗址房子城遗址等地,进行广泛的考察走访,竟行了数万里路,均是在艰难中进行,逐渐使这部书的轮廓清晰起来。后来想到若能写成此书,不仅在历史文学方面,算是做了些贡献,还可与前书联接起来,便可成为战国秦汉间接续之书,总字量可达百万之多,将是一部宏篇巨著。因此心中十分高兴,觉得若能著成此书,说不定会实现,与古典名著比高低的目的。由此想到所设篇幅,要与经典名著相等,或是超越其字数规模,这才确定为一百二十回,预计八九十万字。但却心中无底,不知能否承担此任,也是心怀忐忑,后经不懈努力,竟终于完成这部深耗心力作品。

本作者今年已近六十八岁,经过十余年努力,已写出三部文学书籍,前两部已在网上发表,均为历史题材,一两千年前的故事,总体也有九本厚书,总量已超五百多万字。因为可能再也写不出,能超越本书水平之作,决意听从友人之劝,止笔停歇,或写些短篇理论文章,但有一志愿,就是能写出一部自传,不过二三十万字。意将平生写作经验,谱出来供后人借鉴,附上自作考察诗篇七百余首,书名已思定,也许读者会欣赏,凑成十本大书,每本平均达五十万字。完成“两铭两传”四部书,便算完成一生宏愿,若是此书还不能出版,第四部书再费力写,也恐失去意义,或只留下书稿,有待后世人处置,不意再行发表了。

说到要与古人比高低,是因为古人不会笑我狂妄,或许还愿意看到后来者,能超越先辈,为自己民族争光,我也很希望有人超越,就可看到衷意好书。本人无意与今人相比,因为多是学外国,且颇为自负,有人曾发大言,说古人之作已淘汰,今人之作替代之。过时之品,何以争辩?我曾问过,如今新诗盛行,超越李白杜甫苏轼者何在?新的诗仙诗圣为谁?且多著新书,超越经典名著者为何人何书?我怎没听说过?均都哑口无言。至此,想起龚自珍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本人不过是一个小学生,竟胆敢与古人叫板,实显倚老卖老,聊表少年狂而已,谨请大家不必介意,难比那些自诩高人,今竟自谓之“永远是个小学生”!无可改变,却安心乐意。生平理想就是,能亲眼见到该作品出版,少受冷言蔑视,即算最高奢望,就看天意若何?自当会努力争取,免至落得古人悲怜下场,或将抱憾终生。

作者王占福与同道共勉!

阅读战国兵雄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战国兵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