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字七书》

第53章 荣获满分的刮骨疗伤手术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杨坚头都大了。

他继承了一地鸡毛,乱成一团的政治遗产.

州多,县多,官员多,不干事,耗费国家资财的人更多。

这是毒瘤,是必须切掉的毒瘤。

杨尚希老于谋国,他既抓住了问题的症结,也提出了八字解决方针。

“存要去闲,并小为大”,这是一种渐进式的治理方式。

但杨坚是一代雄才,他要重开天地,比肩秦始皇。

他准备从根本上切掉这个毒瘤。

杨坚采取了一种非常激进而彻底的方式。

他对于帝国的管理层级进行简化,重新恢复秦汉的郡(州)县二级管理体制,撤除郡一级行政机构。

这立即面临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裁撤的几百个郡,多余的官员如何安排处置?

这是一个真正的难题。

稍微处理不好,社会的根基就会动荡,新的王朝,就会风雨飘摇。

杨坚天才地采取了二种方式。

一是向上延伸,二是向下沉淀。

向上延伸,非常容易理解,郡虽然废除了,但州却依然存在,在二级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在战术上可以增加州的数量。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吸纳一部分,在社会上和乡里举足轻重的人物,让他们加入新的政权,他们依然能够享受胜利的果实。

这是一种必须的过渡。www.zbcxw.cn 星星小说网

于是,隋朝的州从北周末年的211个,迅速膨胀,超过300多个。

这种情况,当时隋朝有识之士就曾直接批评“今州三百,其繁一也。”

认为虽然取消了郡,但却过多地,不受控制地增加了州的数目,换汤不换药,只是变了个名称,一样是扰民。

但这样做的好处也非常明显。

虽然增多了州的数目,但从根本上,完成了帝国管理体制的扁平化,这有利于直接控制基层的县一级单位。

撤郡为州的运动中,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人群需要重视。

他们就是刺史们辟属的幕僚们。

他们数量巨大,如何让他们支持新的政权,而又不至于引发动乱,需要更大的智慧。

因为这部分官员才是帝国真正的末端神经,这一批人,大部分都是这个社会基层的乡绅,豪强和传统势力的代表。

他们的职位,很多都是以武功或金钱交换而来。

他们在当地,有根有家,有财有势,并不是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无关紧要人员。

杨坚给这部分人发明了一个新的词汇“乡官”。

他们没有正式的编制,但依然可以在乡里呼风唤雨,依然可以享受到新政权的权势和利益。

但这只是种过渡。

当天下大定,乡官慢慢消融于最基层的社会,影响力日渐衰弱时,杨坚知道是时候恢复正式的二级管制了。

他颁布了一道诏令,“罢州县乡官”。

于是,失去正式编制,又失去正式身份的这个群体,逐渐转成乡绅。

他们只能以宗法,道德,财富或家族的传统,去维持其在乡村的统治和影响力。

在后来的历史之中,乡绅自治,乡村自理,实际上成为中国农村和基层的一种常态的政治态势。

乡绅和乡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他们是这个社会赖以存在和稳定发展的,最基层最末端的因子。

杨坚经过二次跳跃式改革,完美地重新树立了,国家的二级制管理,并且解决了官员过多,财政负担过重的问题。

伴随这个裁汰过多冗员的政治活动,杨坚进一步做了一个根本性和革命性的改变。

那就是如何处理功臣。

这同样是一个二难的问题。

执照北周的传统,关陇贵族集团以军功换取权利,以达到和北周宇文皇族共治共享共理天下的目的。

这形成了一个弊端。

即不管一个有军功的武将合不合格,他都可以取得实际的权力,甚至成为封疆大吏。

这个时候,他以前的英勇的战场表现和无上的军功,反倒可能成为他虐民的保护伞。

以军功入仕的弘农燕荣,被任命为幽州总管之后,利用权利,为非作歹。

“每巡省管内,官人及百姓妻女有美色者,辄舍其室而淫之。贪暴放纵日甚。”

当时有军功的武将,大多担任刺史,也大多不称职。

积习成弊,因沿成习,不可胜数。

这本来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旧的传统,总会有过时的一天。

在杨坚的新朝之中,这也是必须改革的弊端。

导火索是和干子被任命为杞州刺史。

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柳彧,他立即上了一道奏疏。

他写道:“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瘖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渠道。乃云:老禾(和干子)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这反应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一是因为军功,八十岁了依然还能被授予刺史,二是授予刺史后,没有任何的考核和退出机制。

那些不合格的身怀军功的官员,就可能祸害一个又一个地方。

柳彧接着提出自己的意见,他举出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故事。

“共治百姓,需任其才。昔汉光武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与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任职。”

“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刺史),所损殊大。”

柳彧此言,合情合理,杨坚下令撤销对和干子的任免。

但在现实中,政策需要弹性,也需要过渡,杨坚并没有一刀切,那可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但却会引来事实上的麻烦。

杨坚在对待功勋武将的政策上,开始实行二元双轨制政策。

即利用武将打天下,而将治天下之职,却授予有专长的文官。

这种文武分治的政治理念,从此成为后世的滥觞。

但对于功勋武将,肯定还是要着意笼络。

必须让他们有相当的权势和权威,才可以让武官们心满意足,继续为王朝卖命。

因此,杨坚设立了勋官制度,“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

通过勋官制度,杨坚将中下层功臣武将阶层,有效地纳入体制之内,但又排挤出帝国的权力核心之外。

这是一种天才的制度,杨坚逐渐减低了这个群体左右政局的能力。

杨坚的中央集权制,日益强化,已接近达到大成之境。

但国家机器,制度再怎么完美,核心还是人才。

社会,需要人才,去管理、执行和推动。

清除掉旧的官僚群体,确立以高颎为首的新的领导核心之后,帝国面临的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去找寻合适的官员人选。

杨坚没有沿袭魏晋以降,通行于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这是一套以门第和出身为选材标准的用人机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出身决定一切。

这一套制度,不是以官员本身的才能和品行,而是以家庭出身,以家族在帝国和社会的位置,决定官员的清浊和重要性。

毫无疑问,这也能选拔到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最大的问题却是,官吏的任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和家族影响力,逐渐成为世袭,甚至于皇帝也被这种传统的力量制约。

因为九品中正制真正的核心,就是和皇帝的分权和共治。

通过对政府权力和高级官吏的垄断,支撑整个王朝的几大传统家族,和皇帝分享权力。

日积月累,高级官吏背后的家族,他们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力量,会更加胶固而根深蒂固,成为左右朝局的力量。

甚至完全可以和皇权较量,抗衡,共治共享共理天下。

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关陇集团,更宽泛的概念是世家大族。

这并不只是一个概念,他们已经形成一个牢固的实体,左右北周、杨隋和李唐的朝局几百年。

杨坚要重开天地,他想建立一个超越秦汉的新的帝国,就需要建立一个绝对的中央集权或者说是皇帝集权的政体。

杨坚在努力,但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取得成功,这种传统而顽固的力量,很难靠行政力量,自然消化。

几百年后,一场席卷南北大地的大起义大暴动,将他们成肉体上彻底消灭,才让他们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杨坚自己也出自这个群体,他只能改良,而无法改革,更不要说革命了。

他采取了渐近的方式,逐步取消行政官员和军事人员的世袭制。

于是,杨坚对于官员的选用,一样采取了二元双轨制。

九品中正制,虽然不是明面上的制度,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因缘沿袭,同时,杨坚采用了推荐和考试制。

他开创性地继承了发展了考试制,通过考试,固定的或指定的题目,来找到适合的人才。

这就是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的起源,也是文官集团的滥觞。

这也是一种幸福的烦恼。

阅读隋唐天字七书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隋唐天字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