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君王》

第22章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这一天,曾参要把从白袍老者那里听到的道,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写下来。他想到那天所听到的道,是最伟大的学问,这最伟大的学问要旨就是在天下万国万民中彰显美好的德行,于是他写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又写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要使民众更新改变,悔改恶行,追求达到最高的良善。)

然后继续写下去:“知止而后有定”(确定了止于至善这样伟大的目标之后,人生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还去寻寻觅觅地求别的什么呢?不用求别的了,只为达成最大的良善的这一目标而活,对其他无所求,就信仰坚定,不会左右摇摆;就持定目标,不动摇、不彷徨,不会无所适从。)

“定而后能静”(有了那样的定力,才能安静下来学习知识,完善自我,为达成目标做准备。)

“静而后能安。”(这样静下来就能安于当下,安心做事,不做无谓的奔跑,不在与目标不相干的事上徒劳。)

“安而后能虑。”(这样的静与安,才能思想专注,集中精力探究。)

“虑而后能得。”(有了这样专注的探究,就必然会有收获,获得达成至善的途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世上万物都有本有末,万事都有终有始。是本决定末,是始发展成终。要有一个好的终末结果,必须先确立一个好的起始本源。人生确立了止于至善这样美好的理想,让这个目标来当作人生的开始,其过程和结果就是好的。如果人没有确定好的人生目标,没有一个好的本源,却想要一个好的结果是不可能的。因此,人生要先确定一个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三观为本,生命过程和结果是末。确定这样的本末次序,就接近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在古代,那些想要在全天下彰显美好德行的人,必须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使美德在本国彰显。)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使美德在家庭中彰显。)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果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必须先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家人作表率,以仁爱来温暖家人,以真理来约束自己和规范家人,不对自己的家人有偏私。)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如果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必须使自己的心正,不偏邪,客观公正。)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如果要保持一颗不偏邪、客观公正的心,必须意念诚实,不自欺欺人。)

“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获得真理的知识,在于探究事物,从自然探究,从内心探究;在于谦卑学习,勤奋地追求。)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曾参写到这里,停下来,低头沉思一会,继续写下去……

最后,曾参写成了两千多字一篇文章,取名《大学》,成为中国的经典。

在有些故事里,会出现一些秘笈之类的书,据说得到那样一本书,就会拥有绝世武功,号令整个武林,乃至统治整个世界。许多人常常梦想能够得到这样的一本秘笈。但是,这样的机会不多。

其实,《大学》就是一本了不起的书,不要说精研全文两千多字,单单开篇的一百多字,读懂了,实践了,就足以帮助人建立一个伟大的国家;读懂了,实践了,就足以消除许多血流成河的战争,给国家,乃至世界带来更多的和平,能够造福天下。

可惜的是,后世读懂的人不多,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悲剧产生,都和没有人读懂《大学》有关。

曾参接受老师托付的时候年龄不大,才二十七岁。但是由于他恭敬谨慎,诚实得让人感到愚钝,稳重可靠,看起来就像很年长的人一样。

曾参诚实不欺,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流传至今。说有一次,曾参的妻子去赶集,儿子哭闹着非要跟去。曾参的妻子就哄这孩子:“乖孩子,别哭了,你在家等着,我从集市上回来,让你父亲杀猪炒肉给你吃。”小孩果然不再哭闹着跟她去了。可是等她回来,却看见曾参已经把猪捆起来了,拿着刀正准备杀呢。她连忙对丈夫说,我是哄孩子的,你怎么真要杀猪呢?

曾参说:“你要知道,孩子是欺骗不得的,你今天欺骗了他,以后你的话他就不相信了;我们做父母的欺骗孩子,等于教他学欺骗啊!一头猪是挺贵重的,但是诚实更加贵重。我们都要做诚实不欺的人。”于是,曾参就把猪杀了。这就是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不负孔子所托,尽心教导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

子思潜心学道,心无旁骛,终成一代宗师,他写了《中庸》一书,与《大学》、《论语》和后来的《孟子》并称“四书”。真正地做到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子思安贫乐道,许多次拒绝做官。他继承和发扬了孔门学说,他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将他的学说继续传播。子思的门人中著名的不多,但是他们的门下却出了一个著名的学生,就是孟子。

阅读在野君王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在野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