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霸宋》

第21章权知府与捉杀使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虽说小朝廷宰相的威权不够。

虽说宰相吕颐浩与御史中丞赵鼎不合。

但是两人都不是投降派。

吕颐浩算是主战派,赵鼎主张维稳。

还有一点很重要,赵鼎推崇洛学。

而洛学源自程颢、程颐二先生。

二程又是杨时的老师,杨博是杨时的侄孙。

一脉相传的关系捋下来,赵鼎算是自己人。

宰相跟御史中丞赞成,投降派也就无力反驳了。

但最大的投降派是赵苟爷。

虽说不能推翻宰执的任命,添堵还是没问题的。

杨博附尾的那首诗,不仅嘲讽了朝臣。

此时心惊胆战、敏感异常的赵苟爷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见投降派哑火,这位直接给杨夫子加了担子。

江南东路捉杀使,这个临时统帅的大帽子,扣在权建康府的小帽子上。

官帽子自温州行在,砸向了还在江岸组织南渡的杨博头上。

以匪首杨某为捉杀使,拾掇江南东路的乱匪。

倒是符合赵宋皇家的一贯家风。

看着跟自己上书风格差不多得任命书。

杨夫子也在腹诽着小朝廷。

除了朱泥大印依旧红亮,赵苟爷如今也算过的拮据了。

赏赐、官服没有不说,旨意下来也是随便的很。

不见递来旨意的韩太尉,一脸吃屎的样子,用着单手吗?

“贼配军,态度恭谨一点。

不然杨夫子、杨太尉给你扣个乱匪的帽子,就地捉杀了你。

温州行在,是不是看不上你这贼配军。

江东捉杀使跟你的浙西制置使可是顶着的。

莫不是你这制置使,遭了朝廷忌惮?

在下面擅作威副可不好。”

双手接过旨意,杨博大体看了一下,字迹不错、印泥也是好货。

边看边调笑着韩世忠。

杨夫子的话让老韩脸色一变,显然还是自家事自己知。

“杨太尉,答应咱的一万五千两银子呢?”

建康府火焚的粮食,虽说卖相不好,但也是口粮。

小孱儒答应的一万五千两银子,至今没有下文。

传达旨意,本不用韩世忠前来。

但银子是好东西,韩太尉是来讨债的。

“贼配军,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是说的军粮吗?

哪家的军粮还需要花银子?”

杨夫子的无耻,让韩太尉目瞪口呆。

自己说过是军粮吗?

看着对面一脸坦然的小孱儒,韩太尉不由无名火起。

都说兵过如篦,他这个贼配军还没见过这么薅丘八的文人呢!

“小孱儒,你有银子赏赐船上杂役,没有银子给本太尉会账?

可是当咱是泥捏的?”

韩太尉这话真是带着火气,这两天他收到的供银就有几百两。

那是船上杂役送上来的。

算一下,这小孱儒至少给了船上过千两的银子。

上千两银子不放在眼里的,必然会有万贯身家,小孱儒这是打算赖账啊!

“咋?

想跟杨夫子打嘴上官司?

再给弄个三千石,我给你两万两。”

杨夫子一句话就让韩太尉哑了火。

跟文人打嘴官司,胜率不大。

官官相护的道理韩太尉明白的很。

跟真州一个小知州的官司已经打的焦头烂额。

再跟这位江东捉杀使打一场,韩太尉没那个心力。

“先给一半!”

阴沉的看着对面的小孱儒,韩太尉心里也有了定计。

“贼配军,瞧瞧杨夫子脸上有没有字?”

扯皮,是嘴上的功夫,杨博杨夫子不怵任何人。

更何况如今的长江南岸,是杨夫子的地盘。

十几万人盘踞于此休养生息呢!

“小孱儒,敢消遣韩爷爷!”

想当年韩太尉年轻的时候,也是能镇住几条街的遮奢人物。

小孱儒的腌臜话,韩太尉怎能不知。

当时火起,就要弄一下对面的杨夫子。

“杨夫子身后的十二力士,俱是汴梁城的内等子。

摔烂了你这贼配军,杨太尉就只能给你扣上乱匪的帽子了。”

跟军中高手扯皮,杨夫子怎能孑然一身。

已经着甲的十二力士,就在身后站着。

老韩的手如果沾到杨夫子的衣角。

那这些所谓的内等子,就等着沉江好了。

“孱儒欺我太甚!”

瞪着面前的杨家小儒,韩太尉真是没了办法。

这小儒是真有本事的,万余甲士,看的杨太尉心痒难耐。

可之前不知这小儒真弄了过万甲胄。

如果知道,杨太尉不刮干净这小儒。

断然不会让他过江的。

作为曾经的遮奢人物,韩太尉自然见过相扑手。

经小儒提醒,扫了一眼,就知道所言非虚。

近身无兵刃磕内等子,韩太尉可不是没脑子的夯货。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此次不蒙你。

各地乱匪、义军如果来了。

你不要计较,一起送到老灌河故道。

对行在,就说是各地义军。

此战若顺遂,截江是首功,你韩太尉必将威名震寰宇。

如果有一万石粮食,我给你三万两银子。”

捧住韩世忠,杨博这边也正经起来,粮食依旧是个大问题。

三千石粮食,不到四十万斤,都不够十八万人饱餐一顿的。

当然喝稠粥,就是三五天的口粮了。

加上乱七八糟的辅食,七八天也能凑活。

有一万石粮食,加上越来越暖和的天气,支持月余时间不是问题。

若一战而胜,必有马匹作为肉食可用。

若不胜,大队之中还有千余牛马,也可食用。

而且战败之后,损失必然不小,粮食的需求也会大减。

“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说完韩太尉转身就走,这小孱儒不好对付。

但完颜宗弼更不好对付。

如果人多就能战胜铁浮屠,汴梁城也就不会两次陷落了。

且等这小儒兵败如山的时候。

韩太尉自然会好好料理的。

现在,还是算了吧,万余甲士,水军还弄不了。

送走了韩世忠,杨博继续带着流民休整。

渡江的位置在黄天荡上游,现在还不着急扑进战场。

如今权建康府的任命已经下来了。

最近这段时间,建康府就是十八万流民的就食地。

打下几乎无人防守的府城,夺了岳爷功劳。

也有利于岳爷加入黄天荡战场,有肉大家一起吃嘛。

“三娘,唤上官悟过来。”

让金三娘去找上官悟,有些后路杨博需要布置一下。

肉是猛虎恶狼肉,吃不吃得下再说,后路需要留好。

黄天荡离着建康府城很近。

只要还有些城防,不失为一个避难的好地方。

一路走来,杨博也体会到了贼配军们的难处。

为将大不易,除了战场的胜负。

粮食、军饷、士气、家眷无一不需要将领操心。

有一处处置不好,直接就会影响战争的胜负。

宋军跟雇佣军也差不多,而且是带着家眷的。

贼配军的称呼,想想军饷就高不了。

还要经过军官们层层克扣,到手的寥寥无几。

前因军饷不足,后有家眷牵挂,一旦战事失利。

死战保家眷,那就是想多了。

不如降了干脆利落,临战做降兵。

对面无论是金贼、辽人还是西夏,临战绝对不会杀戮降兵。

史料记载,许多宋军出发之前,还要打短工凑集军资。

经商做买卖的也不在少数。

大部分宋军,充其量也就是拿着武器的流民而已。

杨夫子的流民大队,不算拣选的青壮,可能都比一般宋军精锐。

兵不成,将领再勇猛,也很难有作为的。

种师中临战面对讨要开弓钱的军汉。

想必心里是感同身受的吧?

至于西军跟西夏打生打死,那是在家门口。

而且行军不用带家眷。

守护家园,战力自然是不一样的。

行军带上家眷,本是督促士兵死战的手段。

到如今却成了直接影响宋军战力的根本原因之一。

所谓时移世易不过如此了。

带流民南渡这段时间。

杨博操心的事情,比宋军将领要少的多。

只有粮食跟行进时的纪律,是杨博要面对的问题。

有粮食牵着,难度并不大,却让他焦头烂额。

宋军的糜烂,问题出在了根源上。

将领本事大,还好一些。

一般的将领,带散队伍也不算是稀奇事儿。

比如跑将刘光世。

宋军不成,上官悟的人马也一样不成。

上官悟虽说有行军经验。

但是打金兀术,行伍经验不够。

而且上官悟的人马战力低下。

听着是万余人马,但可战之人不过两三千。

而且很容易临阵倒戈。

上官悟的人马倒戈。

又很容易造成流民的溃散。

一圈推理下来,上官悟就不能留在黄天荡附近了。

安排他带人守建康府城。

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上官悟的人马进了府城,必然要死守。

死守孤城战力自然会高很多。

因为建康不仅被金兀术焚过城。

焚城之前还屠过城。

之前有过守东京汴梁的经历。

对于上官悟的人马而言,也算是轻车熟路。

想到被焚掠杀戮的建康府。

杨博的眉头也紧紧的皱了起来。

金兀术东进江南,所造杀孽不少。

这也是杨博不想放过他的原因之一。

留着他,对于宋民的杀伤,只会越来越大。

这一战,于情于理都要参与一下的,只是结果未知。

看到着甲挎刀的上官悟赶来。

杨博也停了脑中的思绪,许多事儿也就想想。

“杨夫子!”

抵达大江南岸之后,上官太尉乖巧的很。

这厮是害怕小朝廷追责,把他当做替罪羊宰了。

“杨夫子如今是权建康府。

还兼着江南东路捉杀使的差遣。

上官悟,杨夫子命你带人进驻建康府城。

有趁机作乱者就地格杀。

到了府城之后,先给杨夫子置办官印、大纛。

大纛就用江东捉杀使杨,筹备粮草也是要务。

我观韩世忠的粮草有火烧痕迹。

说不得建康的各大官仓还有可食用之粮。

此战之后,杨夫子不死。

太尉之位许不了你,一个统制官还是可以的。

去吧!”

没给上官悟说话的机会,说了也没用。

现在表忠心的唯一办法,只有拿下建康府城。

上官悟自己,就是再次拿下汴梁城也无法脱罪。

但杨夫子一句话,就可以让他脱罪。

有了实权的士大夫就是这么牛。

这种做法,杜充就是前车。

招信县的刘位就是杜相公封下去的。

还有一个叛将李成,也是杜充那不是人种儿的封的。

也不知这次盛会,淮南的李成会不会来。

除了李成,还有盘踞洞庭湖的钟相、杨幺。

除了这些大股乱匪,林林总总还有无数小股。

杨博估计,财帛动人心,这些人多半会来。

慢慢捋顺思路,这次小朝廷给的捉杀使,让杨博有些喜出望外。

这是要给他机会,金贼、乱匪一锅烩。

权建康府灭杀乱匪,或多或少会有非议。

江东捉杀使,弄死几个朝廷武将。

只要帽子扣好,也是名正言顺的。

毕竟现在时局混乱,只要不弄死韩世忠这样的。

只要不大败亏输,问题不大。

对于宗弼的十万人马,杨博反而不怎么在乎。

野战,别说十八万了。

就是三十八万流民,也不是骑军的对手。

限定死区域的野战,那就另说了。

这叫阵战,宋军与金军,五五开的。

守住老灌河故道,就是杨博的任务。

只要立下营寨,只要不是死战,还是可以抵挡一下的。

至于怎么战,杨博也不知道,只能看看再说。

杨博只是历史助教,不是陆军学院的助教。

而且领的人马,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不是职业军队。

能不带散队伍,已经算是杨夫子本事极大了。

为什么敢战宗弼,原因也简单。

史料上双方之间的兵力自相矛盾。

宋史十万,金史四千。

四千铁浮屠是肯定有的,两三万精锐骑军。

其他是沿路抓的壮丁,或是签军壮丁。

这是杨博预估的兵力,两三万精锐骑军,是宗弼纵横江南的根本。

没有这点兵力,宗弼也不敢追着赵苟爷穷追猛打。

打到台州、明州一带要回师。

也说明宗弼兵力不足。

十万人马混杂在一起被堵进黄天荡,这也是机会。

只要宗弼的精锐骑军施展不开。

司马懿的战守逃降死,他只能选后边三个。

大江阻断,宝船牵制。

老灌河故道,是宗弼的唯一出路。

如果宗弼敢于舍弃七百余宝船。

那也只能大好天地任他纵横了。

只要七百宝船拴死了宗弼这只恶虎。

他想全须全尾的渡江北上,也不可能。

坐在麻包、草包,堆成的粮山上。

杨博不断的在脑中推演各种可能性。

并做出各种预案,一遍遍过着想法,过着预案。

就跟当初第一次备课差不了太多。

杨博记得,第一次备课,提前了两天时间,找了好几个教授、导师。

在心里做了无数个预案,结果,很懵懂的就讲完了人生第一课,预案用上没有,下课之后,就没了印象。

阅读夫子霸宋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夫子霸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