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2003》

101:反摩尔定律(二合一)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320章101:反摩尔定律

阿有些糊涂:“如果跟不上,就是会落后?”

陈钦说道:“对,一般而言,如果18个月后晶体管数量没有翻倍,那么公司的估值就会减半。”

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陈钦又问:“那你觉得如果18个月后晶体管数量增长勉强跟上了这个速度,那么公司的处境会有什么变化?”

阿好奇:“就是公司的估值没有减半,也许会加倍?”

“不会。”陈钦说道,“公司该咋样还是咋样,撇开市场行情影响,18个月前能赚多少,18个月后也还是老样子;并且下个世代的研发投资不能减少,不然18个月后公司的市值还是会减半。”

“一定会减半吗?”

“基本上都是会减半的。”陈钦道,“这个叫‘反摩尔定律’。”

“好吧……”阿懂了,“那你看的这个公司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不用研发吗?”

“当然不是。”

陈钦翻开作文本,在上面给她比划了起来。

“既然知道了芯片行业最大的竞争力来自研发,而且是持续不断的研发,那么行业分工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比如说你负责做设计,我负责搞封测,他负责代工,大伙各自负责自己的研发,最后一起组成一个生产链条……”

说着画了一条竖线,代表一条产业链。

“虽然研发嘛,正常来说分成一些不同团体,总体成本未必能减少多少。”

“但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一个模式,叫做‘代工厂模式’。就是做代工的可以通过研发先进制程,用自己能跟上摩尔定律的技术、给其他厂商做芯片。”

说着陈钦把竖线分成了好几份,似乎代表产业链上的不同节点。

“这样如果要自己包办所有环节,既要设计芯片,又要研发制程,那么你要负担两种技术的所有研发成本;但如果有一个代工工厂,它可以给四五家公司一起做代工,它的研发成本就能被摊薄到好几个生产链条上。”

这时示例图上又出现了另外几条竖线,它们的‘设计公司’的那段是独立的,但是‘代工厂’的那段却是相连的。这些产业链实际上没有直接交汇,但是因为研发成本本身是可以复制的,它的出现显而易见地帮助产业链上的所有人一起分摊了成本。

“这就是时下最热的代工厂模式,咱们手机的SOC芯片市场出现后,相当于是在市面上出现了一条独立于X86体系的新高端芯片分类,如果能把这个链条上的产能都集中到这个代工工厂当中,那么让它追上台积电、甚至超过台积电,我觉得应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陈钦最后总结了起来,虽然是在说半导体,不过陈钦基本上是在说商业模式,就和昨天季祥林说的那样,看起来好像是技术问题,实际上是商业问题。

当然,这本身不是天经地义的事,高端制程的芯片本身虽然是个硅谷氛围很浓的行业,但本身是一门符合唯物主义科学的学问,不存在只有一种模式能研发、其他模式碰都不能碰的问题。

实际上如果陈钦重生前是个行业大牛,或者知道一些未来的芯片技术细节;甚至可能只要有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人格魅力,给大牛敬杯酒、去厂里讲几番话,让手下工程师能打了鸡血,然后将士用命,上下一心……赶英超美本身也不是什么无法想象的事。

而且就和刚才那个‘反摩尔定律’说的那样,企业实际上并没有什么靠得住的安稳渠道,行业内的情况也不是大家一起跟在摩尔定律后面捡钱,而是被摩尔定律拿着皮鞭抽着往前跑。

那么只要技术不够成熟,或者回报来得不够及时,一家公司很容易就会因为资本层面的因素失去竞争力,这导致的结果就是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喝西北风这种芯片行业的常见格局――换句话说,它反而成为了一个竞争并不充分的行业,‘弯道超车’本身是很可能会发生的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作为一个中学生,要在国内没什么基础的情况下‘弯道超车’……

还是得有个能比别人强的地方才行。

这个优势是什么呢?

要靠砸钱的话,未来的大基金已经试过了,虽然烧出了个长江存储,最后也可以说是那一批秦山监狱雅座的老板的锅才没有太成功,但大基金一万亿呢,自己这点小钱确实还是不太拿得出手。

靠人的话,看起来是个更符合直觉的路子,毕竟芯片行业本身没什么资源要求,基本上最贵的投资还是看人;而根据以前跟业内朋友吹牛闲聊的见闻,东亚人因为文化因素,在芯片行业其实是有一点种族天赋在里面的。

不过工程师有优势不代表公司有优势,天朝能招到2000元一个月的流水线工人、不代表能招到20000元一个月的芯片架构师;而同属于硅谷的代表性产业,实际上大多数工业研发存在陈钦当初跟阿说过的那个管理问题――对外行老板而言,如何才能知道负责脑力劳动的工程师到底有没有在糊弄工作?

所以现在能想到的办法,似乎就只有‘商业模式’了。

只有高度商业化,用商业指标推动公司前进,才能保证公司始终拥有真正的研发效率,而不是不知道从哪搞了个开源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敷衍任务。

并且通过商业模式拿到‘金手指’,能够获得比其他公司更加充足的研发投入,这是目前看来、他作为追赶者‘弯道超车’最大的底气;历史上,台积电就是利用这套代工模式、以及高度市场化的商业模式实现了‘弯道超车’,拿到了芯片产业真正的壁垒技术。

现在自己买了个AMD家的赔钱货,也只能走这条路了――当然格罗方德毕竟不如台积电,不仅历史上始终是个打酱油的,烧了接盘的石油佬老板不少钱还年年亏损,并且还点错了科技树――千禧年以来高端半导体的晶体管工艺主流是FinFET,而格罗方德押注的是FD-SOI,虽然这套工艺良率高而且便宜,但总之它就是不太行。

考虑到能靠抄底买来的资产当然不会是什么好东西,现在当然没什么可挑挑拣拣的了,现在靠自家开天OS和Risc-V,大概可以笼络一些想进军移动芯片领域的厂商来当客户,就算走后做不成,能有历史上格罗方德的水平,总之应该是不会太差的,而且万一成了呢?

“那这不是挺好的吗?”阿听完似乎也是这么想的,“可你说得那么差,什么只能做咸鱼……”

“因为代工模式就是很咸鱼,它虽然看得见摸得着,有了技术之后也能有很大权力,但它本质上还是给人打工。”陈钦道,“打工就是打工,要追求话语权的话,这套模式还是不太行。”

阿倒是没理解,还在陈钦刚才的示例图旁边画了起来:“但按你刚才说的,只要技术能在规模优势下发展起来,以后别人跟不上,市值就会不断减半再减半,这样的话不也有话语权了吗?”

阅读重启2003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重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