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不到三百年》

第六十六章 顺治之死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朕想前身的确是僧人,今每常到寺中,见僧家明窗净几,辄低回不能去。”

这番话是顺治到了寺庙之后对接待他的和尚说得,不仅顺治信佛,在顺治的影响下孝庄和他的皇贵妃董鄂妃也信佛。

尤其是在他和董鄂妃的儿子夭折之后,那种难过感让顺治的心里迟迟得不到一种释怀,加上当时的顺治身体也不怎么好,所以心里始终觉得烦闷,幸好还有董鄂妃陪在他的身边。

只不过,在失去孩子的时候,母亲往往要比父亲更难过!

董鄂妃知道顺治的心情不好,可是她的心里也非常难过,只不过从来没有在顺治面前表现出来罢了,而这种积攒下来的情绪最终让董鄂妃没有撑下来,走到了顺治的前面。

顺治十四年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顺治见到了海会寺的憨璞性聪禅师,两个人就这么着进行了一场谈话,一场谈话结束之后,顺治很是惊奇的发现,自己和这个和尚居然如此投缘。

从此之后,顺治的心中就对佛教有了兴趣,不断的召见和尚同他们交流。

其实,关于佛学这种东西,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见到现在一些寺庙的招聘信息,学历都是本科,个别的还有研究生。

有些人觉得,这不就是扯淡呢,当个和尚还有这么多规矩。

以前我也不懂,一直到后来在别的地方旅游见过了一个寺庙的住持,住持告诉我,学佛需要悟性,一般没有慧根的人,别说学就连听都很困难。

当时我不明白,后来我明白了。

从憨璞性聪禅师的嘴里,顺治知道还有许多佛法高深的大师,顺治很想见见他们,而憨璞性聪禅师就像顺治推举了一个人。

这个人自然也是一个和尚,并且一个非常有名的僧人,他的名字叫玉林琇。

关于佛法的问题,本人是不太懂,这里就不多说了,以本人的智商估计连门槛都摸不到,诸位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玉林琇面对顺治的召见却摆出一副不想去的架势,派来传旨的人一看,大师你不去可不行,就用了某种特殊的手段,最终让玉林琇去了北京。

这种手段包括高官厚禄,也包括威逼利诱。

顺治十六年二月份,玉林琇来到了北京,顺治见到玉林琇之后,自称为弟子,并让玉林琇为自己取一个法名,玉林琇一听,当时就拒绝了顺治,毕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玉林琇越拒绝,顺治就越是来劲,最后取了一个行痴的法名。

眼看着顺治越来越上头,玉林琇知道再这么下去,估计这位皇上距离出家就不远了,玉林琇是二月份进北京的,到了四月份就马上要求离开。

顺治也不强迫,既然你想走那就走吧,不过你走之前要给我推举一个人。

玉林琇没有办法,推举了一个自己的弟子,叫做行森的人来为顺治讲解佛法。

行森来到北京之后,顺治当即就和他交流起来了佛法,让顺治没有想到的是,行森的佛法造诣非常符合他的胃口。

顺治十七年,董鄂妃去世了!

这个一生挚爱的女人突然离世让原本身体就不怎么好的顺治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那句话说得好,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也许在这一刻,只有佛法才能让顺治的心平静下来吧!

顺治找到了行森,告诉行森要让他来为自己剃度,行森丝毫不考虑后果,既然皇上吩咐了,那么我就照办就行了,行森真的将顺治给剃了光头。

而当玉林琇进北京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好弟子行森给顺治剃了头,气的玉林琇当场就要把行森放在柴火堆上面,让他圆寂!

在玉林琇看来皇帝是天下之主,让皇帝出家简直就是笑话,行森这种做法也属实是危险,如果顺治真的出家了,你让大清怎么办?

而顺治本人在听完玉林琇的话之后,虽然决定不出家,可是他的心里却已经完全被佛法占据了。

皇帝本人不出家,就选择了一个替身代替自己出家,这个代替顺治出家的是一个太监,叫吴良辅!

这个吴良辅也很有意思,因为很得顺治的宠幸,不仅把持朝政,平时作威作福,甚至还和官员勾结在一起,顺治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因为吴良辅是自己亲信也就没有说什么。

当然了,吴良辅最后死在了康熙朝,这个就是后话了。

而顺治本人在吴良辅代替自己出家之后,就感染了天花,没多久就去世了。

这里说一下天花,天花是一种传染性非常强的传染病,得病的人即便最后治愈了也会在脸上留下永久的记号,这些记号俗称麻子,所以后来有人调侃康熙为康麻子,不是没有原因的。

上个世纪70年代,天花彻底被人们消灭,而在清朝的历史记载上面有四个皇帝都得过这种病,分别是顺治,康熙,咸丰和同治,而顺治和同治这两个皇帝究竟是不是得了天花,有人有不同看法,这个我们后面还会再说到。

而清实录记载中,对于顺治的死亡非常简单,简单到整个清朝皇帝中只有皇太极和顺治的死亡非常简单,几句话就交代了。

关于顺治的死,只能从别人的记载上面来查找蛛丝马迹,当时有一个官员叫张名宸,全程记录了这件事情。

按照张名宸这个记录,我们大概可以看到顺治的死是相当突然的

正月初二,顺治看吴良辅剃度

正月初四,请安的大臣们发现顺治身体不舒服。

正月初八,正当所有人准备去上班的时候,公文却到了,上面说除了礼部和中堂的官员,其余的人全都放假回家休息了,等到中堂和礼部的官员进宫之前,又被告知,进宫之前必须摘掉顶戴,张名宸这个时候才意识到顺治皇帝驾崩了。

礼部大家好理解,中堂在这里跟大家解释一下是怎么来的,清朝的各部尚书,满汉各一个,而各部的大堂却放着三把椅子,中间坐着的就叫中堂。

一般来说清朝的宰相都是大学士,而看一个大学士是不是真的宰相,就要看这个大学生是不是同时管理着某个部门的差事,如果管着了,就是真宰相,如果没有兼着部门的差事,最多是一个虚职。

到了中晚清的时候,就没有这个讲究了,不管你兼任不兼任部门的差事,就算是一个大学士助理,都能被人称为中堂,而那些封疆大吏们,像什么总督们,也能被授予大学士衔,所以到处都是中堂。

得到皇帝驾崩的消息,不光张名宸很震惊,所有准备进宫的人则都是同样震惊,当时的顺治也才二十四岁,平时看上去身体也挺好,这说死就死了!

而在别的记载中,当时的大学士王熙收到了顺治病重的消息,就马上跟着人往宫里走,到了之后才发现是让自己写遗诏。

当时正是冬天,王熙顶着寒冷的北风跟在太监后面,宫里也是安静异常,让人不免直起鸡皮疙瘩。

一进入养心殿,王熙赶紧跪下去请安,顺治强撑着精神告诉王熙,让他来写遗诏。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可是王熙毕竟见过快要死的顺治,而顺治临死之前肯定有遗言要和王熙说,而王熙的态度就非常耐人寻味,一直到王熙死都没有将顺治和自己的谈话说出来,就是自己的儿子问也都闭口不谈。

而关于顺治的死亡原因,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出家了,也有人说是得了天花死了,关于这一点,下一章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阅读大清不到三百年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大清不到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