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7开始》

第25章 开学了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开学已经有一个多星期了。

周林也只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心里有些打鼓。

等一堂课上完,他整个人就平静了许多。

以前的感觉也回来了。

这所小学校现在一共有四名教职工,其中还包括看大门的老钱头。

也就是说,一共就三名老师,除了周林外,就只有两位了。

赵玉茹老师,其实也是这所小学的校长,她是一个年近四十的女教师,也是这所学校唯一的公办老师。

她可是从中等师范毕业的,正宗的科班出身。

听说她原本是在县里小学教书的,后来她丈夫下乡锻炼,调到永红公社革委会办公室任职,她就跟着一起过来了,本想安置到永红公社小学里教书的。

当时正逢十大队组建乡村小学,缺人主持工作,她听说了,就自告奋勇过来,当了这个校长,这一当就是七年。

另外一个是名男老师,是民办教师,叫姚海兵,本地一队人,年纪比周林大了六岁,初中毕业生,当初这所小学刚成立的时候,他作为由赵校长亲自选拔的矮子里面的将军,成为了赵校长唯一的同事。

他是六五年初中毕业的,所以相对来讲,他的文化知识还是很扎实的,反正他的数学比周林要强了不少。

说起来,让两个人包揽一个学校三个年级所有的课程,确实是挺累的。

尤其赵校长时常还会有些行政工作在身。

也是因为如此,去年大队干部推荐周林过来,赵校长面试完了后,因为周林的过硬的语文知识,立马就聘用了他,还特地跑了趟镇教育办,为周林要来了这个民办教师的名额。

这也是前世的时候,周林不好好教学的时候,赵校长一手就可以撤了他民办教师身份的原因,因为这个名额本来就是人家帮着争取过来的。

说起来,确实也是周林对不起人家的信任。

所以他决定了,这辈子他一定不会再这样了。

复习归复习,他不会再因为这个而影响工作。

再说了,这辈子他可是多出了七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呢。

要是这样他还考不上,那就真的是能力问题,而不是时间问题了。

再说回学校。

自打周林过来以后,几人的教学任务就做了重新规划。

赵校长干脆把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全都压到了周林身上。

而数学和其它课程,仍旧由她跟姚老师分担。

其实小学课程除了语文跟数学,再加上一个思想品德,其它也什么重要课程了。

姚老师负责一年级跟二年级的数学课,另外兼全校的体育课跟劳动课。

这倒是跟后世人常说的一句段子有了点关系,那就是:我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赵老师负责三年级的数学课,还有全校的音乐课,美术课以及思想品德课。

算下来,还是周林最轻松。

小学语文,尤其是现在的小学语文,并不难教。

唯一的难点恐怕就是,他得针对三个年级,做三份教案。

不过这也不怕。

现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幼儿园教育,也就是说,这些娃娃们,在上小学一年级之前,都没有几个接触过书本的。

所以,一年级是最好教的,但也是最难教的。

好教就在于,一年级的内容相对很简单,就是拼音、最常用的生字,连课文也是极其简单的句子。

就像什么:今年我也七岁了,高高兴兴上学校。

读起来朗朗上口,就跟儿歌似的。

有些难字,干脆就直接以拼音代替,省得给这些刚接触文字的小娃娃们带来心理压力。

但为什么说是最难的呢?

那是因为一年级就是一个比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不容易,对于一些聪明的孩子来说,学东西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但对一些学习困难户来说,那就是太痛苦了。

在这个时候,因材施教就变得尤其重要。

而且还得有非凡的耐心。

再说二年级,可以少学一个拼音了,不过要开始学组词了,所以重点就是:生字、词语和句子。

到了三年级,比二年级又多了一个,因为这个时候要开始学习写作文了。

其实,纵观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语文,周林总结下来,主要就是:拼音,生字,词语,句子,以及由各种句子拼凑而成的,符合要求的小作文。

拼音对于语文来说,是基础,基础打好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周林很是庆幸,他是在沪市学的小学,而他的母亲是中文老师,他读小学一年级的那两年,正是刚刚开始普及普通话跟拼音的时期,他很有幸,正好赶上了这艘船。

所以,他的普通话跟汉语拼音的基础还是很牢的,最起码教起这些小屁孩来是足够了。

接下来就是教生字了。

其实生字跟课文是相结合着来教的。

只要拼音学好了,生字的读音就肯定不成问题。

当然,只会读还不行,还得要会写,所以第二步就是教笔画了。

学生字就没有别的捷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多读跟多练。

不过农村的孩子们,家里条件都算不上富裕。

如果写字全用纸笔的话,那将会是很大一笔开销。

所以,当周林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的时候,下面的孩子们,都会用自己的手指在课桌上跟着比划。

一遍不行,那就两遍,两遍不行,那就三遍。

等孩子们把生字都认识了的之后,就可以开始教孩子们读课文了。

先领着他们通读一遍,给他们解读课文中所讲的内容。

三年级的课文当然不会难到哪里去。

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最怕的恐怕就是写作文了,因为一二年级的小孩子是不写作文的。。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三年级的学生还好,因为是初学,对他们的要求相对就会低一点,只要他们把语言写通顺,把需要表达的意表达清楚,这就是一篇成功的作文了。

可是,要做到这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林只有跟学生们慢慢磨了。

……

现在的周林,生活可有规律了。

每天天刚亮,他就跟着秀云一起起床。

两人把自己收拾利落以后,秀云去队里上工,周林去学校,因为看着孩子们早读。

因为没有英语课,早读自然是成了语文课的专属。

早读课六点半准时开始。

学校一共三个年级,他也不坐班,就干脆捧上一本自己的高中课本,一边看,一边来回在三个教室之间晃悠,主打的就是起一个震慑的作用。

早读课有半个钟头,门卫老钱头负责打铃。

听校长说,当初为了教会老钱头学会认钟表上的时间,她简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好在老钱头不是个真正的朽木,最终还是让他学会了。

最起码周林教书的上个学期,老钱头还没有打错过铃。

七点钟,下课铃声响起,早读课结束,孩子们一窝蜂似的冲出教室,跑出校门,一路打闹着四散开去。

七点到八点之间,是吃早饭的时间,这也是为了配合各个生产队的上工时间。

生产队也差不多是这个点儿歇工吃早饭。

周林自然也不例外,早读课结束后,他也会慢慢晃回宋家去吃早饭。

至于学校为什么不跑早操,原因很现实。

孩子们一大早从家跑到学校,然后为了吃早饭,又要从学校跑回家,吃完饭,再从家又跑回学校,这个运动量已经是够够的了。

这年头的孩子可不一样,都是糙养着长大的。

在课余时间,后世那些孩子要么是在家里写作业上网刷手机玩游戏,要么就是去外面上补习班。

而他们呢,只要会走会跑了,就没大人管了,都是大的管小的。不光要管小的,还得管家里的牲畜,像什么打猪草啊,放羊啊,喂鸡啊,全都是大孩子的活儿。

所以,这个时候的孩子,根本不缺运动量。

周林家离得近,吃完早饭一般也就七点半不到,不过,他也不会在家耽搁,而是早早回到学校,准备接下来的课程。

上午一共有四节课,每节课四十五分钟,课间休息一刻钟。

中午十一点四十五放学,下午一点半上课。

中午饭同样,大家都是回家吃。

算下来,每天这些孩子要在学校跟家之间往返三趟,离家近的还好,像离得最远的一队,足足有三四里地远,一天下来,三趟差不多要走上二十里左右。

周林自然也是一下课就直奔宋家。

生产队中午的收工时间比学校略早,等周林到家的时候,秀云跟秀云娘一般都把午饭做好了,回家后刚好能吃。

吃完饭,他一般不会急着回学校,而是帮着收拾碗筷,回家做点简单的家务,比如给新捉的那几只小鸡崽子喂食,给门口的菜地少少的浇点水,如果有草,也要及时拔除。

地上的灰要扫,桌上的东西乱了要整理,等等等等。

反正,家务活儿是永远干不完的。

至于秀云,就这么会功夫她也不会闲着,而是回屋里去踩她那台宝贵的缝纫机了。

然后在一点左右,秀云回队上上工,他也会出发回学校,到校后如果有剩余的时间,还可以趴到办公桌上睡上那么一小会儿,这样下午的精神头就会充足一些。

下午说起来有三节课,其实真正上课的只有前两节,最后一节是劳动课,就是给操场拔拔草,给教室打扫打扫卫生什么的,到了时间就放学了。

语文课下午安排得相对少一点,只有两天有课,其余时间,他基本都待在办公室里备课,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他偶尔也会拿出高中课本来复习。

不过得偷摸着点来。

有的时候,校长有事要外出,他还会帮校长代一下课,一般都是思想品德这门课,这对他来说也很简单,对着校长的备课笔记照念就是了。

放学时间是下午四点半。

这个下班时间,对周林来说非常友好。

阅读从1977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从1977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