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化神诸天》

一人之下 历代天师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一阶段:秦汉世家阶段

第二阶段:两晋世家阶段

第三阶段:大唐世家阶段

第四阶段:两宋世家阶段

第五阶段:元代世家阶段

第六阶段:明代世家阶段

第七阶段:清代世家阶段

第八阶段:民国世家阶段

第九阶段:现代世家阶段

第一阶段:秦汉世家阶段

这是天师道的形成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天师,以及相应的法术“吁天事帝之科”,并且积极吸收符箓思想,使天师道迅速在乱世获得了大量教众;

在秦末的楚汉争霸中;术士张良将太公奇门精简为了阴阳各九局的留侯奇门,保留了对地盘八卦规律的控制权,又献计策反项羽手下的异人-英布,进一步为刘邦奠定了楚汉之战的胜局,因此被册封为留候;

但是,张良作为术士的直觉告诉他,留在朝中,难免兔死狗烹的命运,所以他选择了归隐;只带走了一方刘邦当年赏赐的“阳平治都功印”(后世称此印为天师印玺)

第一代天师张道陵

顺帝刘保年间,留候张良的后人张道陵,总结了上古异人皇帝和春秋异人老子的修炼方法,在鹤鸣山创建了正一盟威道,被后世尊为:张天师,因为张天师后来在江西得丹,丹成而龙虎现,所以这座山,后来就被叫做龙虎山了,正一天师道从此也以此地为祖庭了。得丹后张天师将他领悟到的奥秘,通过禁制术的形式藏在了天师度里;

此外他的以自己沟通天地气象能力总结出的法术“吁天事帝之科”,被认为是雷法的雏形;

二代天师张衡

张道陵成仙后,正一道盟传到了第二代天师张衡的手里;道盟的出现,标志着后天异人的修炼开始有了门派与理论体系;

第三代天师张鲁

随着乱世的到来,汉王朝的实力衰弱,比起普通人有压倒性优势的异人们所属的各大势力开始崭露头角,各大民间门派也开始出现;

道家出现了太平道与天师道等流派,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南华老仙,这是个一切都是迷的神奇异人。传说他仙术,巫术,卜筮之术无所不通,开创了南华派,更有甚者,说他可以为人逆天改命,于吉、张角、左慈、李意、紫虚、管辂都被称为是他的门生;

第三代天师张鲁,继承了天师度,在祖辈的基业上不断扩充实力与地盘,吸收了术士张修所建立了五斗米道,请炼器师蒲原打造了三五邪剑(后世称为天师剑),截断斜谷道,使巴蜀与外界隔绝,割据于汉中,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异人门派;

传说,张鲁在原本的道家异人修炼方法的基础上,又受南华派启发,研修了符箓,早期的符箓,并没有形成定式,种类样式较杂,既有针对鬼魂的驱鬼符,也有吸收了医术的符水,张鲁把家传法术“吁天事帝之科”和符箓相结合,成为了早期正一符箓的源头;

张鲁在归顺曹操后。被封为原侯,期间经历过一次死亡,但据《真诰》记载,此后张鲁又复活了,在他完成了一些事后,大笑而亡(虽然听起来很扯,但是正史和部分演义都有相关记载)

第四代天师张盛

张鲁成仙之后,长子张盛继承了第四代天师之位,奉魏王曹操之命,回到江西龙虎山重组正一道盟,也就是流传至今的龙虎山天师道;

第二阶段:两晋世家阶段

这是天师道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天师道摸索出了适合普通人修炼的系统;金光;并以此获得了世家大族的支持;使天师道晋升为本土第一大派;

第六代天师张椒

第六代天师张椒,传说他有异术,能通过独特的符箓找到鬼怪的所在,曾今为晋帝治鬼;在这一时期,道教势力快速发展,很快成为了本土第一大宗教;传说张椒游历鄱湖时,晚上总有一个老人跟在后面,下人问时:那老者答到,闻师家,以仙道立教,诚心向往,原意拜于下风(在船的下风向)这就是成语:甘拜下风的来历;

后来张椒的门人之一孙恩,带领部分五斗米道教众造反,史称孙恩之乱,在造反失败后,孙恩逃到海上,成为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海盗,被奉为海盗之祖;

第十代天师张子祥

第十代天师张子祥,在静心中领悟了金色的遁光,传说这些金光不仅和普通的遁光一样可以保护自身,还可以自如的控制其形态;(这可能就是金光咒的原型)

第三阶段:大唐世家阶段

这是天师道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天师道开始发掘金光和符箓中法术的可能性,并开始规范异人道术的使用;

第十二代天师张恒

第十二代张天师张恒,有过目不忘的能力,曾与唐高宗讨论治国之法,回山时对弟子说:差点要陷在那红尘俗世中了;传说他尤其擅长幻术,但他自己认为,这些不过是不入流的把戏,于是他的幻术就没有流传下来;但是他非常注重教导弟子对金光的运用;

第十四代天师张慈正

张慈正曾离开龙虎山前往圣井山修行,只在每年的三元节(上元,中元,下元)出山传道,有人传说,他能用金光降服山中的虎豹;据传他有一次出山传道时,是骑着一只黑色老虎下山的;他曾被朝廷多次征兆而不出山,所以圣井山后世又被称为征君山;在他之后,龙虎山天师有了每年于三元节出山传度四方的传统;

第十五代天师张高

传说他的酒量惊人,一石不醉,且掌握着异能;曾经在长安城的酒家里遗忘了自己的玉印,有少年们想拿起玉印却拿不起来,第二天他轻松的取走了玉印;他受唐玄宗之邀,入京设法坛传法箓,并被赏赐金帛,从他这一代起,龙虎山被免去朝廷的租税;

第十六代天师张应韶

传说张应韶爱好音律,每当在井边吹铁笛的时候,声音能传出去好几里,所以被民间称为“铁笛仙”;后隐居于龙虎山旁的南龙须井边,张应韶羽化前,拿着天师的法印和法剑给儿子张颐说:“我们世代传承真人的教派,对这个世界有很大用处。我现在马上要羽化了,你应该传承守护。”说完,端正坐在井上,闭着眼睛羽化了。这一年他九十九岁,于是后人将他的衣观葬在他常坐的那口井边;

第十七代天师张颐

张颐信奉忠孝,曾经出任贵水县尉,接受父亲的托付后,弃官回乡,接任了天师之职;

第四阶段:两宋世家阶段

这是天师道的创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天师道开发出了雷法这一实用的法术体系;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宗教方面的话语权;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北宋仁宗嘉佑三年,京城汴梁瘟疫肆虐,老百姓伤亡惨重,仁宗为此减免税赋,大赦天下,以抗衡瘟疫,不料瘟疫反而越来越盛行。正当仁宗无计可施时,下面的大臣、参知政事范仲淹出主意,请龙虎山天师来开坛做法,以降瘟疫。仁宗大喜,遂命太尉洪信前往江西信州龙虎山,宣请张天师来朝禳疫。

洪太尉领旨来到龙虎山上清宫求见天师,主持真人告知天师不在宫中,,太尉“志不诚”故不得见,洪太尉只好硬着头皮,独自上山求见天师以显心诚。一路上,洪太尉经历老虎和蟒蛇的惊吓后,只碰见一位骑牛吹笛的道童,仍不得见天师,只得怏怏下山。下山后才被告知,原来那位道童就是天师。洪太尉不但不信,反而认为是道士们戏耍他,因此极为郁闷。次日,早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太尉游山时,行至“伏魔之殿”,竟不顾众道士的劝阻,打开“伏魔之殿”大门,从镇妖井里放出妖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遂闯下大祸。这些被张天师镇压又被洪太尉放出来的妖魔,正是《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

张继先发现,仙人流传下来的“吁天事帝之科”是一种用自身小气候沟通天地大气候的法术,于是他将他的发现加到修炼中把原本的“吁天事帝之科”改良成了雷法,一种直接沟通天地气象(以雷雨为主)的法术;其弟子中有创建了神霄派的王文卿(后发扬出了神霄雷法),以及后世四大天师之一的萨守坚,他们都学了天师的部分雷法;

三十一代天师张时修

传法雷法与罗登,这个罗登,有可能就是《水浒传》中入云龙公孙胜的师傅,罗真人;《水浒传》中公孙胜正是借了师傅的雷法,才破了巫师高廉的巫术;

阅读一人之化神诸天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一人之化神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