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说鼠人》

我的抗战“记忆”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我是抗战胜利后出生的人,照理说对抗战是没有什么记忆的。但母亲、兄长述说的人生经历,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那个时代的难忘印象。

一、竹林边的惨剧

最早的“记忆”是儿时听母亲讲的一段悲剧故事。“日本人来时,原本住在县城的我们一大家七八口人,匆忙逃到西沙礼士桥你外婆家避难。”母亲告诉我说,“你外婆家是个大家族,房子还能够住下来。虽然拥挤,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还是很高兴的。家里有个二舅舅,有时把大家集中起来,教认字,学唱歌,也很不错。可好景不长,”母亲深深叹了一口气,接着说,“鬼子下乡扫荡,我们又逃到更偏远的县域边境的表妹蒋家。说起来也是你的表姨娘家了。你那个姨娘可是个胆儿大、好奇心强的人。日本兵从东高岸过,她就想躲到屋东头竹林里看,以为不要紧的,可刚出去不久,就听一身枪响,她中弹了。抢着拉回来,不一会就断了气。她当时怀有身孕,小孩还在肚里动呢!立时,一桩丧事牵动大家了。”母亲说着,不禁又伤心,感叹道:“唉!‘乱离人不及太平犬’噢,找谁说理去?”已然泪水涟涟了。

此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极恐怖的印象。小鬼子怎会这么凶残无道?看一下又怎样啦,竟要了两条人命,这些衣冠禽兽!长大后终于知道:力胜一时,理胜长久。侵略者的倒行逆施,早已埋下了失败的因子。

二、城门前的骨气

母亲还说过这样的事:“日本鬼子占领中国,到处狂轰滥炸,连我们这小县城也不放过。普通的民宅,因为式样别致新潮一点,竟被炸毁。造孽哟!城北吴家花园就是这样被炸的,真是没有一点人性。

鬼子进城,城里老百姓早逃空了。占一座空城有什么意思,他们想点子笼络百姓,让进城。我听说了,倒是想进城看看,毕竟,城里的家好一阵没回了。那天起了个早,走了两三个小时,25里地呢,腿都走酸了,远远看到老城门,按说可以进了。但门前有日本兵站岗,一边一个。进城的人不多,挑担的,背篓提篮的,手拿行李的,都要停下来搜查。临走,还看到每个人都弯腰鞠一下躬才进去。日本人还搞这一出?在城门前,我思量再三:不行,“男儿膝下有黄金,女子颜面大如天”,进个城要受这样的屈辱,——那,就不进了!于是转身往回走,又是25里,虽然走得腿发软,到家都要瘫了似的,但心里是硬朗的。后来,我一直不进城,直到鬼子被新四军赶跑,才回城里的家。”

母亲的骨气令我崇敬。其实,反抗,有存乎心者,有形于外者。万众一心,心心相印,“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何坚不摧,何敌不克?

三、投笔从戎,那年他16岁

在家乡,三哥投笔从戎、参军抗日的故事是年长的邻里乡亲经常会说起的,也早让我耳熟能详了。

三哥原本在当时的“苏北中学”读书,因为离家远,需要在学校附近的人家寄宿。平时差不多每星期都要回家带粮草,很正常的,可有一段时间,他不回来了。这自然急坏了家人。到学校打听,说可能是去北边参加新四军了。父亲知道这情况,反而不那么急了,又让老熟人张子元去帮找。所以说“又让”,因为原先家里老二也去过北边,是张子元去把他找回来的。这次子元很自信,背个包袱夹把伞,二话没说就走了。半个月后回来,不过身后没见到老三的影子。他对父亲说:“地方是找到了,可三公子不愿回,不出来见,我也没法子。”

阅读鼠年说鼠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鼠年说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