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

第122章 南北榜;教育改革的想法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偏殿,老朱半躺在榻上,揉着额头。

心中很是烦躁。

“杨轩啊,依你看,此事要如何处理?”老朱开口问道。

“回陛下,臣的意思是,先查清楚此次科举是否有舞弊行为,然后再寻找造成所取学子全是江南人的原因。”

“最后对症下药。”

杨轩缓缓道。

“行吧,那就等着吧!”

老朱很是头疼。

“是。”

这一夜,谁都没有睡觉。

百官在奉天殿挑灯夜战,在次日午时之前,终于阅完了试卷。

而张信等人也选好了试卷。

现在这些试卷全都被送到了老朱面前。

“陛下,选出来的试卷都在这里了。”

“嗯!”

老朱轻轻嗯了一声,然后让杨轩将试卷糊名的地方拆开。

随后,他拿起这些试卷看了起来。

老朱并没有说话,只是时不时的皱一下眉。

最后拿起张信等人选出的试卷看时,却是瞠目结舌,破口大骂。

“娘的,这写的什么玩意儿,狗屁不通!”

原来,张信等人选出的试卷,不仅文理不佳,还有犯禁忌之语。

放下试卷,老朱又头疼起来。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所取的五十一名学子全是凭才学录取,无任何问题。

但就是因为没问题,才让老朱头疼。

若是有舞弊行为,那倒简单了,直接将考官砍了,平息众怒,然后再开恩科,重新录取。

老朱头疼怎么妥善处理此事,眼角余光却瞥见了一旁的杨轩。

他将结果给杨轩说了一下,随即就问:“杨轩,现在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你说,如何才能处理好这件事?”

“平息北方学子的满腹冤屈?”

闻言,杨轩想了想,便回答道:“陛下,既然所取学子全都是南方人,那就再开一场针对北方学子的恩科。”

“就叫…恩科北场。”

“而这一次就叫恩科南场。”

“当然,咱们还得想一个正当的理由。”

“就比如北方学子路途遥远,恩科开始之前都没有赶到京城。”

“朝廷念及学子寒窗苦读不易,特此开设恩科北场。”

听完杨轩的话,老朱的脸上也是露出了笑容。

让他头疼的事,竟然就这么解决了。

“不过…”杨轩再次开口。

“说!”老朱斜眼看了一眼杨轩,道。

“是。”

“陛下,这种南北分场而考,仅此一次就行了。”

“万不可成为惯例!”杨轩拱手道。

“为何?”老朱问。

“陛下,因为长此以往下去,只会有一种结果。”

“那就是朝堂上会出现南党和北党。”

“致使党争出现。”

“也不利于南北融合团结。”

杨轩解释。

这么一说,老朱顿时明白了。

他不是看不出来,只是年纪大了,反应有点慢。

毕竟都七十岁的高龄了。

“照你这么说,那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老朱问道,眸子中有着期待。

“有。”杨轩回答,随即继续道:“陛下,我们可以这么做。”

“每次科举,规定录取的总人数。”

“然后将这些名额分配各省,每个省份,都录取几个人。”

“如此,便可关照到每个省份。”

“当然,根据科举结果,朝廷可以酌情增加或减少录取的总人数。”

听完杨轩的话,老朱暗自点头。

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比南北分场考试更好。

要知道,杨轩的这个办法,参考的就是后世的高考。

各大高校,都有录取指标,需要关照到每个省份的考生。

主打一个平衡。

“陛下!”

“臣想了想,之所以北方学子考不过南方学子,其原因,还是教育资源的不均。”

“自唐末,五代十国开始天下大乱,许多人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南迁。”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

“而北宋灭亡,政治中心也转移到了南方。”

“使得南方进一步开发,经济文化积累也愈加深厚。”

“同时期的北方,还在女真人的统治之下。”

“之后蒙古崛起,辽、金相继灭国,南宋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之后,也被灭国。”

“然后就是元朝近百年的统治。”

“而在这期间,汉人深受欺压。”

“虽然元廷也会进行科举,但具体是出于什么目的,您是知道的。”

“几百年下来,北方的文化底蕴饱受摧残。”

“如今大明立国已有三十年。”

“陛下您虽励精图治,可北方的文化底蕴想要恢复,不知还需要多久。”

“南北方差距如此巨大,北方学子想要考过南方学子,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所以朝廷只能对北方学子进行扶持!”

“臣说的这办法,虽然不错,但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想要拉近南北方学子的差距,还是需要提升北方的文化底蕴。”

说到此处,杨轩对着老朱拱了拱手。

“你可知,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老朱道。

“臣知道,但,这是必须做的事。”

“陛下,臣还有一个想法。”杨轩想了想,再次朝老朱拱手。

他决定,借此机会,推广标点符号。

这个时代虽然也有标点符号,但不成体系。

杨轩从后世而来,对于标点符号的认识自然远超这个时代的人。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想要读书,就得先拜师,不然连圣人经典都看不懂。

毕竟,在这个标点符号不成体系的时代,很多句子的断句,意思,都得请教先生才行。

对于圣人经典,就拿《论语》来说,现在应用最多的就是朱熹注释的版本。

可在北方,应用最多的还是其他版本。

如此便造就了同一个句子,却有好几种不同的意思。

这样的情况下,北方想要科举上榜,难度可想而知。

杨轩说了这么多,意思很简单,统一教材,进行初步的教育改革。

让南北方学子的差距拉近。

……

阅读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