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三十二章 河套腹地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蒙省五原县?

郭阳一时没反应过来在哪儿。

好在很快就有人拿来了几幅地图,有全国的,也有五原县的。

陈司长在地图上指出了五原县的位置。

“五原县地处黄河几字弯外侧,河套腹地,阴山脚下,现有耕地面积230万亩,是巴盟主要的粮食产区,以种植小麦、玉米、葵花为主。

近几年,当地常年超量引用黄河水灌溉,造成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

人均土地的一半受盐碱危害,土地产出极低,严重影响着当地农民的家庭收入。

五原县已经在鼓励农民种草,对种草农户进行补贴,引进了草颗粒生产线,和加工企业签订订单合同。

没有水,就担水浇树,还用一年时间,挖通了10里长渠,引来了水。”

而且,因连年使用化肥,农民只种地不养地,导致土壤板结硬化,耕作性能差;

连年使用大车翻地,犁底层深厚,土壤通气透水性差,根系难以下扎,作物易倒伏。”

“老向,你是这方面的专家,有草案了没?”

“但你小子好久没来了,挖的水渠早就干涸了,现在都是靠机井浇水。”

郭阳好奇的问道:“华叔,这果园20年前真是流沙?”

毕竟大多数农户对盐碱地改良技术没什么研究,对苜禾1号更是极为陌生。”

郭阳点点头,表示认可。www.zuye.org 石头小说网

随后郭阳又问道:“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

“林地有500多亩,果园有200多亩,现在主要是我儿子在打理,我平时就到树林里走走,看看这些树,看看孩子们,心里就觉得敞亮。”

但仅靠县里的力量是有限的,撂荒的土地依然年年增多。

“那感情好,水果管够,管够,随便吃。”

邱振东笑着接过话头,

这确实是块硬骨头!

向天山跟着说道:“五原县盐碱地的盐分类型比较复杂,各种盐类都聚积于同一土层。

具体的盐碱地改良专项资金政策还在研究之中。”

果园里,梨、桃、杏、李、沙枣等各种果树都有,品种繁多,梨更是有十几个品种。

看着华叔思考的摸样,邱振东知道他真动心了。

“算你过关。”

两万亩苜禾1号的大卖,更是让他的内心火热。

五原县农技推广中心的负责人邱振东,是土生土长的河套汉子。

没一会儿,几人便走进了果园。

“后续村里的低产田地和盐碱荒地主要就是流转给他们。”

“陈司长,五原的盐碱荒地并不是完全连片的吧!

应该是分散在各个村镇,由于盐碱过重,村民撂荒而逐渐形成的盐碱荒地。

向天山笑了笑,道:“对症下药呗。”

“哦。”

“20年前?流沙?”

这是近年来,五原县最常见的景象。

30年的合同流转时间,能寿终正寝的毕竟是少数。

“苜禾1号真有那么神奇?”

“盐碱类型以混合物为主,那改良措施就以综合措施为主。”

但两年时间,盐碱地霎时变成金疙瘩。

循序渐进,引领者。

“收入还行,一年果园能卖四五万。”

计划改造面积超百万亩!

而第一期主要是针对县城西郊及更远处的盐碱和沙化土地,涉及面积超50万亩。

这时,林部长敲了敲桌面。

对高等级的种子,对自然能量的渴望越来越强烈。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苜禾农牧在盐碱地治理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说到收入的时候,尹少华笑眯了眼。

在周边地里转悠了半天,基本算是摸清了周围的情况。

这难度一下子就降低了。

最终嘉禾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那时的双桥村也是这般荒芜,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犹如积雪覆盖。

一边含糊的问道:“就这么摘了吃没事?”

以苜禾的经验,苜禾1号种子贮备也够,只需要1-2年就能完成改良成良田。

“那是果园,这几天苹果梨应该成熟了。走吧,带们去尝尝鲜!”

陈司长说道:“政策上肯定有扶持,当地政府也会大力配合。”

郭阳已经倾向于答应下来。

项目分三期建设。

“前五年租金免费,或者是由地方财政承担。”

百万亩确实很诱人,但企业需要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是巨大的。

最终,一份事关五原县200多万亩盐碱地的改良计划流露了出来。

林部长说道:“部里只能协调水务、交通、住建、规划、国土、供电等部门,多部门合力,整合项目资金。

走在田野里,满眼都是荒芜,盐碱地和沙化并存。

陈司长沉吟了下,说道:“涉及的农户太多。”

“这里盐土含盐量大部分超过1.0%,作物很难出苗,只能种植向日葵,产量仅为正常的30%~70%。

但面对广袤的盐碱地也时常一筹莫展。

郭阳心想,正常来说,5年时间刚好能够让盐碱地变为良田。

郭阳说道:“华叔,有没有兴趣再买个几百亩地呢?

这次的盐碱地改良项目县里有很多配套政策,取水设备、草籽,甚至还有直接的补贴。”

没钱买树苗,他们就到附近的林场,把林场丢弃的不合格的两年生、一年生抱条捡回来,泡一个星期,种在自己的沙地里。

郭阳试探着问道:“采用怎样的运作模式呢?农户的土地流转给嘉禾吗?”

阅读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