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学里的亿万富翁》

第320章 打造华芯国际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人永远不可能获得认知以外的财富,比特币那么便宜,在这个年代,又有几个人看重。如果不是陈平点提点,王聪打死也不会想到这玩意。

如果说两个人以后再也没有打交道的机会,陈平江将这个消息透露给王聪和勤奋,实际上是有点在坑他俩。

因为比特币在10年间那么多次起起伏伏,没有几个人能够扛得住,拿到最后。

抛开这件事,陈平江在隔天低调前往和平饭店。

在相关部门的撮合下,他在这里见到了两位梦寐以求想见的人。

张汝京、梁孟松。

如果问对中国芯片贡献最大的人是谁,那一定绕不开张汝京和梁孟松。

至于有人说什么陈进、王阳元、严晓浪、邹世昌、许居衍,那纯粹是在反讽。

陈进是汉芯造假的主谋,涉嫌骗取国家经费,后面四人是审核四人组,一手将陈进抬了上去。

要知道审核四人组没一个是简单的,什么北大微电子研究院院长、浙大信息工程院长、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里都不敢写的情节,现实中居然存在。

见到张汝京和梁孟松二老的一瞬间,陈平江心头的激动难以言表,脑子里就一句话:“说服他们加入即将启动的华芯项目,芯片就一定能做的出来。”

张老梁老此时正坐在一起仔细品茶。对待陈平江他们一来是对这个人好奇,二来也想看看他是什么想法。

说到张老梁老,就不得不提到台积电,也不得不提到张忠谋,更是不得不提到中芯。

他二人的人生轨迹都离不开台积电、张忠谋和中芯。

张忠谋是谁啊?就是那个叫嚣,大陆砸10万亿也造不出一颗高端芯片的家伙!!!

先说台积电。

2004年,是90纳米元年,那一年奔腾4采用了90纳米制程工艺,性能进一步提升。

而当时能达到90纳米制成工艺的厂家有很多,比如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IBM,以及联电和台积电。

8年后,2012年制程工艺发展到22纳米,此时英特尔,联电,联发科,格芯,三星等,世界上依旧有很多厂家可以达到22纳米的半导体制程工艺。

但从22纳米开始,成了一个分水岭。

当制程工艺进入14纳米时,联电(台湾联华电子)止步于此。

台湾地区的“联电”和“台积电”,曾被誉为世界芯片制造双雄,这两家公司,占据全球60%以上的芯片制造份额。

联电,更是曾经的老大,但是联电的制程工艺就止步于14纳米了。

2017年,工艺步入10纳米,英特尔倒在了10纳米,曾经的英特尔芯片制程独步天下,台积电三星等都是跟在屁股后面追赶的。但是当工艺进入10纳米后,英特尔的10纳米芯片只能在低端型号机器上使用,英特尔主力的I5和I7处理器,由于良率问题而迟迟无法交货。

而在7纳米领域,英特尔更是至今无法突破,而美国另一家芯片代工巨头“格芯”,也是在7纳米处倒下的。

美国自己的代工老大英特尔倒在10纳米,格芯倒在7纳米,而进入更难的5纳米,只剩下三星和台积电。

三星在14纳米的良率比不上台积电,在10纳米的效能比不上台积电,在7纳米的研发制程比不上台积电。

你只有达到正式量产且高良率的时候,才能谈成功,后来台积电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能力量产5纳米乃至3纳米的代工厂。

视线回到国内,中芯国际是唯一一家能拿得出手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的14纳米工艺芯片,力供华为。

哪怕到了2023年,世界上也只有四家企业可以造7nm,分别是中芯、台积电、三星、英特尔。

中芯是怎么起来的呢?

没错,张汝京是创办者,梁孟松是扛旗者。但同样他二人最后也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中芯。

1977年,张老进入美国半导体巨头德州仪器,那时候他只是个小工程师,张忠谋却是资深副总。

这两人在职位上天差地别,也没人能想到多年后双方成了“宿敌”,一个在台湾创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芯片代工企业,一个帮助大陆打下半导体代工的基石。

因为德州仪器放弃DRAM产业,张汝京选择提前退休,回到台湾找到投资、利用人脉创办了世大半导体。

这一年是1997年,值得注意的是张忠谋85年就回到台湾创办了台积电。

世大半导体创办的这一年,台积电刚好在纽交所上市。

而世大半导体,有着德州仪器校友会的支持,在技术实力上拥有相当实力,仅仅用了三年,世大半导体代工就实现了盈利,可谓神速。

2000年,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高价买下张汝京创办仅三年的世大半导体。张汝京并不想卖,但是股东都同意,最后谈价格的时候他都没露面。

时的张汝京已经心生去意,当年他选择从德州仪器提前退休,就是为了去外面继续他的半导体理想的,在台湾创办世大半导体,虽然3年就发展不俗,但在半导体行业前,始终有台积电和联电两座大山挡在前面。

台积电的并购案完成后,张汝京多次向张忠谋提出要来大陆发展,但张忠谋始终不同意。

但,张汝京依然下了决心,抛售台积电股票,渡过台湾海峡,来到大陆。

当时的沪上经贸委副主任和张汝京是老相识,在沪上考察的时候,领导全在,一批大小官员陪着张汝京去张江选地,要哪块都可以,当场就能给你定下来。

2004年4月,中芯国际注册,5月张汝京带领数百名工程师团队和技术来到上海,8月就破土动工,可谓是全世界最快的芯片厂建厂记录。在首批投资名单中有沪上实业、北大青鸟、也有高盛、和新加坡淡马锡。

在张汝京的努力下,中芯国际扩张神速,中芯在沪上一口气建了3座八英寸芯片厂,京城建了2座12英寸芯片厂,随后又收购了摩托罗拉的一家8英寸芯片厂。你不可能看到比这更汹涌的投资手笔了,光一条8英寸芯片生产线耗资数亿美元,一条12英寸的耗资10亿美元。

动用如此之多的资金扩张出来的成果,自然使得中芯快速冲进产能的前三甲。

面对这样的冲击,台积电也急了。

透过其他渠道给张汝京施压压力,先是罚款,而后更是通缉!

另外一头,因为分成几股势力,公司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大,外资认为张汝京盲目扩张,从2000年创办到2009年,这接近十年时间里,中芯没有一年是盈利的。面对压力,张汝京解释:股东只看到中芯业绩差,却不懂其他同行比中芯起步早了20年,中芯国际是在用自身连年亏损,来拉动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升级。

这也正是陈平江为什么不愿意引进资本的原因!

再后来的融资,张汝京选择了国企,大唐电信。2008年11月,国企大唐电信入股中芯国际,成为第一大股东。

好景不长,09年台积电起诉中芯侵权,中芯败诉,要求中芯赔偿10亿美元。

中芯没那么多钱,找台积电和解。

台积电同意和解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张汝京必须辞职,必须离开中芯国际,如果张汝京还掌管着中芯,那就不可能和解。

这也不难理解,在台积电眼中,张汝京可能真的就是那根眼中钉肉中刺,他和他的团队用了十年时间帮助大陆建立起自己的半导体代工基础,虽然和台积电还是有相当差距,但只要发展势头不变,总有一天能挑战台积电。

最终,张汝京主动选择辞职,告别了十年的舞台。

这次之所以能够把张汝京请出山,也是沪上市政府下了很大力的,他们从高层得知陈平江想要做晶圆厂,眼巴巴的希望陈平江将厂设在沪上。

陈平江要人,他们给张汝京请出山,陈平江要地,沪上政府说地图给你,空地你随便圈。

就这么着,陈平江才能在和平饭店见到张老。

如果说张老是中芯的开山人,那梁老则是日后中芯的奠基人,巧的是在这个时间节点中,孟老目前已经离开了台积电,但还没去三星。

梁孟松是被台积电的职场逼走的,他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打败台积电。

梁老牛逼之处就在于加入中芯后,负责技术攻关,短短300天的时间,就成功攻克了长期困扰中芯国际的14nm技术难题,将公司技术水平推上新的高度。这位出色的技术大佬却只有150万美元的年薪,而且据说他连这些钱也全捐给了某个教育基金,用于培养中国的芯片人才。

然而可惜的是,20年梁老与即将加入公司担任副董事长的蒋尚义之间的矛盾激化。梁孟松写了一封辞职信给董事会,表达了他与蒋尚义的关系只能“有我没他,有他没我”的立场。

也幸好最后没走成!

两人的矛盾早在台积电时期就已存在,两人都是台积电的核心人物。梁孟松擅长技术研发,而蒋尚义擅长管理。由于蒋尚义在关键时刻没有支持梁孟松,导致他失去了晋升机会,这使得梁孟松感到极度的羞辱和失望。

正是因为蒋尚义,梁孟松才会从台积电离职,而后去了三星,帮助三星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现梁孟松去了三星后,张忠谋以泄露公司机密为由,起诉了梁孟松,并迫使他离开三星。

随后梁老才去了中芯,但是台积电因为之前的侵权官司和解的事情,也拿到了中芯的股权,立马派了梁老的死对头来担任副董事长,目的就是为了恶心梁老,逼走梁老。

在陈平江看来很可笑的是,中芯最大的问题在于,死对头竞争对手居然是公司的重要股东,说不出的荒谬。

哦,另外!

根据20年中芯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梁孟松作为董事及CEO,竟然没有股权!梁孟松没股权,其他董事反倒都有股权,纯纯的打工人。当然了,尽管后来中芯给了期权,但距离梁老入职已经过去了三年,并且这个时候死对头蒋尚义也来了。

更搞笑的是,别的执行董事薪酬+股权都上亿了,连独立董事都有期权;梁孟松非但没有股权,而且2019年相比2018年还降薪酬了。

真是把人家按在地上欺负。

陈平江当年看来这件事情的报导时,也为老人家感觉屈。

梁老后来加入中芯的第一年年薪,仅为税后20万美元,这你敢想象吗?

20万美元的年薪招个资深副总都不够,何况是这样的技术大牛?

这侧面也反应,人梁老来中芯真不图钱,就这20万美金最后还捐了。

中芯真不配拥有这样的人才,连三星都比他们会尊重人。

据网络上流传的梁孟松《致董事会信函》,梁孟松提出有条件辞职是因为:在12月9号,上星期三早上,接获董事长电话告知:蒋先生即将出任公司副董事长一职。对此,我感到十分错愕与不解,因为我事前对此事毫无所悉。我深深的感到已经不再被尊重与不被信任。我觉得,你们应该不再需要我在此继续为公司的前景打拼奋斗了。我可以暂时安心的休息片刻。

好在最后经过中芯内部一系列交锋后,梁孟松留任,蒋尚义走人。

陈平江见到二老后欣慰的笑了笑,张老48年人,梁老52年人,到今年一个63,一个59,不过看着都挺精神抖擞。

而与此同时,张老梁老也在好奇的打量着陈平江。

他二人尽管目前没有工作,但仍旧对造芯有天然般的使命。

“张老,梁老,见到你们我很开心啊。”陈平江笑着走到了桌旁坐下。

张老也笑道:“我刚才还在和老梁说经常在新闻上看到你的消息,真是没想到你也想做晶圆厂,老朋友找到我的时候我都吓一跳。”

梁老点点头:“陈总看着好年轻啊,真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看到你才觉得自己是真的老了,要知道我儿子都比你大将近十岁。”

“哈哈,年轻或许是我的优势吧,真是年轻我才想冲一冲,圆一圆造芯的梦啊。”陈平江见两人杯中茶水不多,就要站起身来给两人倒水。

张老梁老也是吓一跳,连忙摆手。

倒完水后,陈平江问梁孟松:“梁老,听说你原本都打算去三星了,最终还是被劝过来看看?”

“嗯,想见见你,也想见见你的野心。”

这时,一旁的张老开始转入正题:“我听老江说了,也知道了国家正在进行的芯片产业扶持。其他的晶圆厂都是多个资本集团注资才能承担天量的费用,你为什么要一个人做呢?你真的有考虑过其中的苦难吗?”

也不怪二老担心,正是因为他们太熟悉芯片制造产业,才知道想凭借一己之力来做会多难。

陈平江点点头,道:“我想了几年了,我做互联网不过是为了快速挣钱,而赚钱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建设晶圆厂,打败台积电。为此,倾家荡产在所不惜。”

听到这话,二老眼睛一亮。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三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投建晶圆厂会遇到的困难我有了解过,资金是个问题,但不是最大的问题,我可以套现人人网集团的股份,也可以卖掉其他公司的股份。不要资本是因为资本天生逐利,会在内部形成掣肘。不要国企的原因想必你们也知道。”

听到这时,张汝京梁孟松会心一笑。

他们当然知道。

之前国企背景的华虹,就打算整一条12英寸厂,可多少年过去了,美国就是封锁着技术和设备不运过来,让你的厂没法建。

只有陈平江以私人名义投建才最可能成功。

并且,还必须是境外注册。

西方国家忌惮中国自己发展高科技,对中国实施技术N-2的封锁,所以只能在开曼注册,用外资名义在大陆投资,这样可以更灵活的进行合资,参股,重组,合并等。

当初中芯就这么做的。

也是这样,即将上马的华芯国际就是个在中国的外资企业,而不是让西方国家敏感的中国国企,这更有利于资本,技术,设备,人员等流入华芯。

张老叹了口气:“陈总不要觉得我问的太多。我们不是不知道你的实力,而是希望你能看到足够的困难,做好足够的准备。没有谁想半途而废,我们也老了,这一次失败了,我们可能没有下一次机会去击败台积电了。”

陈平江笑了笑:“二老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其实我前年就在各个渠道搜罗了不少德州仪器和威盛电子的老员工,现在都在我的大秦芯片设计公司任职。”

“我知道,想建设晶圆厂,不光要资金,还要人才,要设备,更要供应链。在这其中可能会遇到资金不足、项目进展不前、良率不足、研发不了高端芯片、买不到光刻机,这些我都考虑过。”(本章完)

阅读重生:大学里的亿万富翁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重生:大学里的亿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