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你个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

第三十四章 直臣酷吏,至暗时刻!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三连问。

让坐着的,坐不住了。

让站着的,站不住了。

众御史纷纷抬头,看着新上任的总宪大人,眼神中满是困惑之意。

新官上任三把火。

是官场循历。

虽然御史们不服总宪是举人身,商量着给新大人下马威。

但是谁没想过在新总宪大人刚入衙就施展权术。

毕竟。

人有见面之情。

再不济。

不看僧面看佛面。

内阁次辅大臣的面子,还是好使的。

都察院中,有不少人出自刘次辅门下,或是受刘次辅提拔。

官场中。

背景,远比其他更重要。

可这总宪大人,开口就是要踹窝子,令人发懵。

在场唯一的明白人,或许,只有人老成精的都察院右都御史史琳了。

这些问题。

是刘总宪说给监察御史听的,更是说给陛下,说给文武百官听的。

这是在给以后都察院的参奏定下方向。

是如此的强硬。

这与传说中,次辅三子“懦弱无刚,不堪大用”的评语,不符合啊。

国朝官员,又要遭重了。

“你们,都先归职吧。”

史总宪摆摆手道。

连左右副都御史和左右佥都御史,都让退去了。

“我今年六十有八了,与次辅大人是旧相识,倚老卖老托个大,唤你声小杰如何?”

史总宪自我介绍,笑道。

朝廷六部中,吏部、户部、兵部、工部的变化,文武百官皆在感叹新人气象。

御史们偶尔闲聊,也会附和几句。

没想到,这新人气象,这么快轮到都察院了。

“史老客气了。”

刘杰点点头道。

朝廷中。

讲究官大一级压死人。

但更讲究实权的重要性。

作为一步登天,在都察院没有底蕴的左都御史,还是要多多倚仗这位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人。

“小杰,想来次辅大人给你讲过,同朝为官,为同乘一船,先落水,后落水,谁也不能幸免。”

史总宪松了口气,讲述道:“要是把朝廷比作一艘大船,那这都察院,就是一叶小舟。

小杰入朝为官,便登临九卿之位,心比天高,自是可以理解。

然而,小舟就这么大,使不得那么大气力催动。

倘若风浪过大,该避的锋芒,还是要避的。

眼下的朝廷,正是大风大浪之时,这又是何必呢?”

都察院人多嘴杂。

尤其是那百多位道御史,更是人人皆碎嘴。

那入衙三问。

必然会随之流传出去。

户部尚书刘成学,是刘总宪的亲侄儿,即便再不满,也不敢说什么。

定国公、成国公和保国公,却不是心胸开阔的人,本就因清丈田亩的事,生着刘次辅的气,这下子,等同火上浇油,日后,少不了来都察院问罪。

至于那诘问众监察御史的话,更是显得都察院内部不合,让内阁和六部听去,倒没什么,顶多,招来几句嘲笑。

但要是让陛下听去,恐会对刘总宪能力起疑。

直臣的牌子,可以立,但不是这个立法。

再有。

陛下临政称朝,诸多事物变化,就连阁老们都琢磨不透,何况他们这些专干参奏,得罪人事的。

什么样的人,会飞上枝头,什么样的人,会打入尘埃,谁也不知道。

一不小心,被圣眷者反攻倒算,都察院就会跌入万丈悬崖。

帝心难测,都察院要想在乱中安稳,不参不奏,岁月静好,是最合适的。

“史老,在我父和我的书信中,常常提及,当今陛下,有汉武大帝之风,这是真的吗?”

刘杰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淡笑道。

乱久人思安。

陛下亲政虽说还不久,但国朝的变革是显而易见的。

这对一些历经两朝,三朝,乃至于四朝纹丝不动的老臣而言,一日“乱局”,能比作一年乱象,难免会惜身,而不去做事。

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无法接受的,接下来的都察院,必然会出现在一个又一个朝廷大事的最前面。

“的确如此。”

史总宪重重点头道。

我皇。

有汉武大帝之风。

是国朝上下的共识。

“史老,都察院在前朝叫什么?”

“御史台!”

“史老,您是通儒达士,可告诉小子,汉朝武帝时期御史台御史大夫是谁?”

“张汤!”

史总宪面色难看道。

汉武帝在位五十余载。

其朝廷中的御史大夫,肯定不止张汤一人。

公孙弘、倪宽、商丘成等人,俱为任之。

可汉武帝最为英明神武的那些年,御史大夫是张汤。

“史老,张汤是个什么样的人?”

“酷吏!”

刘总宪话音刚落,史总宪的回答声随之响起。

随后。

就是无垠的沉默。

张汤,被汉武帝所赏赐,正是因其为法过酷。

“史老,凡是武德之君,朝中不平之音,皆是甚嚣尘上。”

刘总宪眼中流露出无奈之色,叹息道:“汉武帝,需要张汤那样的御史大夫,当今陛下类武,自然也需要张汤那样的都察院左都御史。

不然,迎接都察院,迎接我,迎接我刘家的,将是灭顶之灾。”

父亲的书信透露。

内阁,逐渐被陛下隔绝在绝密国事之外。

除了清丈田亩这样“天怒人怨”的事,被陛下抛给了内阁,被父亲接下,掺和进来。

像三级主政官制、佛道辩论大会,以及那日北征大元帅入宫面圣所奏之事,内阁完全无法插手,甚至连知情都做不到。

全被陛下亲手提拔的人总理。

直到现在,朝廷中,具体到文官集团中,被陛下提拔的,吏部尚书杨一清,户部尚书刘成学,兵部尚书梁储,工部尚书杨廷和,大理寺卿李兆蕃,和他这個都察院左都御史。

侄儿成学,尽管在户部,是个傀儡尚书,但还是上谏陛下全国选妃的事。

对,与错,暂且不论,总归是做事了。

唯一没做事的,就是内阁首辅大臣李东阳嗣子、大理寺卿李兆蕃。

陛下圣命为国朝祈福,令李兆蕃为大理寺卿,审查过往十年冤假错案,予以平反。

时至今日,大理寺一桩冤假错案没有查出,没有平反。

而冤假错案的造成,往往是与达官显贵有关。

那些混账世子和衙内,经常触犯国朝律法后,打点好主事官员,再把苦主给解决。

阅读大明:你个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大明:你个暴君,竟成了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