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一百一十七章 献给李帅金字告身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李瑄的神策队已经招募一百三十五人。

但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神策队都留在节度使府衙。

平时都在府衙内的校场训练。

李瑄回自己府中的时候,只会带二十余骑拱卫周身。

清一色黑色明光甲的神策队,腰间挎着宝剑,马侧放着牛皮弓囊,马弓插在其中,弓囊旁边还有箭囊。

另一侧则挂着一柄锐利的长枪。

如此队伍过街,总是会让行人们驻足,他们知道此年轻的将军,是当今陇右军的主帅。

短短两个月,陇右平民百姓,无不感激李瑄。

因为在这两个月,豪强大户,纷纷关闭大门,不敢剥削佃农,更不敢欺凌百姓。

大族子弟行走在路上,也要夹着尾巴做人。

地方官吏亦不敢多向百姓索要苛捐杂税。

他们生怕被李瑄抓住把柄,再出现临海、余姚那种恐怖的结局。

李瑄不是普通的官吏,如果是普通的官吏,豪强被逼急定要杀死李瑄。

但李瑄掌握整个陇右的兵马,随便找个理由,就能将犯上的豪强族灭。

这一日,李瑄正准备前往府衙办公的时候,一名青年拦在李瑄的马前。

他一身粗布衣,背后背着一个皮革裹着的东西,应该是一柄剑或者一柄刀。

“何人胆敢拦路!”

神策队拔剑戒备。

李瑄在队伍中心,就算是有人想用强弩射李瑄,也难以命中。

“我想成为李帅的亲卫……”

那青年开门见山地向李瑄喊道。

“我的亲卫有还有不少名额,每三日都会试验一次,如果能通过,就为我之亲卫。”

李瑄示意亲卫收剑,并向这名青年说道。

看样子他也是一名游侠。

李瑄一直强调,侠是一种精神,为国家大义拍案而起,为一个承诺付出一生。

真正的游侠不会去欺凌人,李瑄还是比较欣赏的。奈何当世许多什么都不会的人冒充游侠,坑蒙拐骗。

“我参加过考验,可骑射未通过。但我最擅剑术,两相击剑,无人匹敌!”

青年坦言道。

“在马上战斗,剑不可行。需弓箭和长兵器致胜。这也是为你们的性命考虑。”

李瑄婉拒这名青年。

自马蹬和马鞍出世,真正的冲阵骑兵,都是长矛、长枪、马槊等长兵器。

只有以骑射为主的轻骑,才配横刀,目的是追击敌人的时候近战。

正面冲锋,拿刀剑和拿枪矛战斗力差距巨大。

所以好剑术能受游侠景仰,却在战场上几无用处。

李瑄不可能无缘无故收这名游侠为亲卫,如果起这个头,对那些力量过关,骑射未过关者,很不公平。

“我不强求李帅收纳,但如果我献上一枚金字告身,能否成为您的侍从!”

青年意料之中,如果只是这样而收纳他,那就不是大名鼎鼎的李将军了。

“郎君知道金字告身代表着什么吗?”

李瑄面色凝重地反问这个青年。

吐蕃的“告身之制”中,告身是吐蕃官吏、将士身份的象征。

吐蕃有“六告身”之说。

分别为瑟瑟、金、金涂银、银、铜、铁。

又按告身的大小,分为六等十二级。

其中瑟瑟是一种宝石,大唐称其为玉字告身。

金涂银是吐蕃词汇颇罗弥的翻译,大唐一般称其为金涂银告身。

告身是一个牌子上镶嵌金石铜铁等,挂在身上显著的位置上,有的会不要牌子,戴在手臂上。

哪怕是最普通的铁字告身,也只有勇士可得。

一般金字告身都是吐蕃的万夫长,以及吐蕃军中大将,且必须是贵族出身。

另外吐蕃与大唐的边境处,也以千户所设有军,有类似于军使、节度使的官职,大唐将其译为军使、节度使。

吐蕃军使也有可能有金字告身。

所以李瑄才会吃惊这游侠会说这样的话。

哪怕是次金字告身,也能以此获得丰厚的战功。

“我明白,三个月内,我必献上金字告身,成为李帅的侍从。”

青年郑重地说道。

“以个人而言,这是难如登天的事情,不需因为成为我的亲卫而铤而走险,要珍重自己啊!”

李瑄看这青年勇气可嘉,遂劝他一句。

“这不算是难如登天。请李帅等我消息!”

说完,青年扭头离开。

李瑄摇头笑了一下,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许这年青人觉得不可能,中途就放弃了。

“李帅,他是名动河陇的游侠廖峥嵘,据说他的剑术快若闪电,势如雷霆,无人能敌!”

一名曾经游荡在河陇的亲卫向李瑄说道。

“廖峥嵘有什么事迹,能名动河西、陇右?”

李瑄好奇地询问。

“回李帅,开元二十九年时,吐蕃一队骑兵入境,追击逃难的百姓。他引诱吐蕃骑兵下马,杀了十几个吐蕃士兵,又从容离开。”

这名亲卫回答道。

“廖峥嵘既有此事迹,他为何不告诉我呢!薛错,去将廖峥嵘追回来,我以他曾经的义举为由,召他为亲卫!”

李瑄向薛错吩咐道。

“遵命!”

薛错领命策马而去。

不一会儿,薛错回来向李瑄禀告:“廖峥嵘说他已经承诺过李帅,必会将金字告身献上。”

“可惜了,如果因此失去一名猛士,那就太令人遗憾了。”

廖峥嵘的固执,让李瑄对他产生期待。他希望廖峥嵘能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九月中旬,李瑄从诸牧监调集的战马,已经全部到位。

李瑄不得不在湟水城周围,再开辟数个马场,用以饲马训练。

湟水城的战马,早已成诸军之最。

河西最精锐的赤水军,有兵三万三千人,马一万三千匹,私马和缴获的战马上万匹。

可和现在的临洮军比,还差了一大截。

安重璋的兄弟们和叔父到达湟水城,李瑄将他们安排到安乡郡、金城郡的牧监。在郡衙挂职事官。

还有两个安重璋的族弟,在临洮军任职,专门管理临洮军的战马,保证战马的健康,以免出现不必要的损耗。

早在半个月前,李瑄拿下监军郭全的时候,就下令高秀岩开始行动。

他需要一场大军功,赢得李隆基的信任。

与高秀岩随时保持联系,一旦有情况,就会立即备战。

这一日连连发生令李瑄高兴的事情。

他的主事判官刘晏,和车神塞一起来到湟水城。

“近一年未见,君消瘦不少啊!我还以为君不应我幕府呢!”

李瑄先将刘晏请入正堂中。

有刘晏在,他的担子会轻松许多。

招刘晏为主事判官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刘晏擅长理财,李瑄希望在刘晏的运作下,陇右的军需充足,能支持他进行一场大战。

“能得李帅垂青,是我刘晏的荣幸,敢不应召?只要李帅能用得到我,可随意吩咐。”

刘晏向李瑄一礼,今后他就是李瑄的直属幕僚。

虽号为“神童”,十岁得见龙颜,但他深知自己这种祖上不显赫的人,想要位极人臣十分困难。

有李瑄这样的贵人帮助,他更有可能地去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

“今后君就为我主镇湟水城,查政务、支度、营田、盐铁等事宜。我会向朝廷奏你为左千牛卫左司阶,作为职事官。”

李瑄早就想好了,刘晏是主事判官,主节度使幕事。

刘单为随军判官,在李瑄领军的时候,随李瑄一起出行。

刘晏有先后两次治理县政的经历,再加上李瑄对刘晏的了解,宰相之才,对军政事务,能手到擒来。

“多谢李帅!属下必不会让军务成为将军征战的累赘。”

刘晏再次一礼。

千牛卫左司阶是正六品上的官职,这足矣证明李瑄对他的信任。

“吐蕃自占领石堡城以来,兵锋直指我湟水一带。他们的骑兵,随时能依靠石堡城,以及赤岭上的堡垒,在我大唐的境内巡视,这个月绥和守捉和河源军已经六次向我汇报吐蕃骑兵的痕迹,以至于军城,镇城,日夜备战。”

“湟水以南,黄河以北,直至临洮军,千里沃土,无一家百姓居住;水草肥美,马不敢牧,万顷良田,尽为荒芜。”

“不得已在民生之地,拔起一座座军城、镇城、戍堡、据点。马蹄踏在无烟火的国土巡视。就是因为这一座石堡城!”

李瑄带刘晏到堂前的地图。他指着地图,痛心疾首地说道。

自节制陇右后,他真实的感受到石堡城对整个陇右的影响。

从赤岭过来,湟水和黄河间,南北一百多里,东西近四百里,全是军籍士兵,无一家一户百姓。

这里实际上是大唐的领土,却和没有差不多。

如果百姓生存在这里,必然被吐蕃骑兵劫掠屠杀。

所以百姓只能生活在黄河以北的湟水城、鄯州城,更多的是迁徙到金城等较为安全的郡。

怪不得李隆基视石堡城为眼中钉,肉中刺。

也难怪皇甫惟明在未准备充沛的情况下,就去进攻石堡城。

拿下石堡城,才能将百姓迁徙到这一片土地上,不然百姓定不敢来。

在李隆基的心中,功分两种,一种是“胜战之功”,一种是“拓地之功”。

很明显,拓地之功在李隆基心中更重。

拿下石堡城,毫无疑问是拓地之功。

“李帅,看石堡城的布置,赤岭上十几处吐蕃堡垒。一旦我们进攻石堡城,吐蕃在青海湖、九曲之地的军、千户所皆可以之快速支援,那将是一场旷世大战。”

刘晏以为李瑄要进攻石堡城,

他一个不善军事的文人,都觉得石堡城难以进攻。

“我并不会去进攻石堡城。当年信安王的战绩不可复制。吐蕃在石堡城周围的据点,时不时的骑兵入我唐境,就是为防止我大唐再突袭石堡城。据说吐蕃从赤岭到九曲,再到青海湖,烽火相连。一旦发现我军的动向,就会点燃烽火。吐蕃的大军在数日内会陆续到达。从攻城与吐蕃援军野战,必然要付出重大伤亡。”

李瑄告诉刘晏。

吐蕃的烽火百里一亭,已成制度。

“那将军该如何?”

刘晏问李瑄。

“我任期内,拿下这里与这里,让石堡城变成废城,把吐蕃堵在高原上,绝入我大唐之路。这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啊!”

李瑄要将刘晏引为心腹,自然要让刘晏知道他的战略。

他希望刘晏随着熟悉陇右,能制定更完善的战略。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他不会自大到只他一人去推测战术。

不单单是刘晏,杨绾、高适、岑参,也该知道李瑄的战略。

更多人去出谋划策。

这才是幕府的意义!

“恕属下直言,这比攻破石堡城更困难。”

刘晏眉头拧在一起,郑重地向李瑄说道。

“我迟早要与吐蕃在九曲、青海,进行一场决战,像薛仁贵大非川大战论钦陵那样。但我会在这之前,尽可能地削弱吐蕃的士兵人数,打击吐蕃的士气。决战之地,我会选择在唐、吐边境,不会远至大非川。”

李瑄向刘晏说道。

“属下不善兵事,但会全力支持李帅。”

刘晏坚定地向李瑄拱手。他投笔从戎,要学习的地方还多着呢!

李瑄与刘晏谈论两个时辰,让小吏带刘晏安排住所。

同时,令刘单将自己的工作交给刘晏。

从今日起,刘单可以随时巡查军队,把事情从“政务”,偏向“军务”。

下午时,李瑄请车神塞入府衙。

车神塞比李瑄稍高一些,但他古铜色的皮肤,看起来非常魁梧、健壮,不像李瑄看着像是个子高大的文人。

史书上对车神塞记载的不多,李瑄只记得在安史之乱后,车神塞在某次攻坚战上中流矢而亡。

现李瑄看车神塞的第一眼,就觉得车神塞是一名猛将。

“车神塞拜见李帅。”

车神塞见到李瑄后拜道。

“君在陇西仗义之事广为流传,我遗憾于英雄流落他乡,而壮志未酬。所以召君回来为我的都虞候。”

李瑄扶起车神塞,娓娓向他说道。

“承蒙被李帅看重,能再归家乡,属下不胜感激。在太原府中,属下一身勇力,无用武之地。希望将来有战斗的时候,李帅能允许属下随军冲锋陷阵。”

刚拜见李瑄后,车神塞就向李瑄请求道。

他说话直来直去,非常痛快。

“嗯……看来车虞候不喜欢都虞候这个职位啊!如果立下军功,抚恤好军队,将来会举荐你为主将。”

李瑄知道车神塞有些学识,才会让他当都虞候。

现在看来,都虞候不一定合适他。等有机会,再提拔适合的位置。

“多谢李帅!”

得到李瑄伱同意,车神塞更加兴奋。

“车虞候来湟水城,有无将家人到来。”

李瑄关心车神塞生活似的,向他问道。

“属下路过武功的时候,住几天看望亲人。属下想等稳定后,再将家人接过来。”

车神塞向李瑄回答道,毕竟他们世代生活在陇地,迟早要重归故土。

“嗯!我会举荐虞候为西平郡折冲都尉,算是很稳定了,有时间可以将亲人接至湟水城。”

李瑄点了点头。

西平郡折冲都督空缺,正好举荐车神塞担任。

府兵制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天宝初年,各郡的折冲都尉还在,基本上都是混吃等死的人,或者给予将领们职事头衔。

“谢李帅!”

车神塞再次谢过。他见李瑄还关心他的家事,更为感动,有一种肝脑涂地的念想。

实际上李瑄想问问车光倩有没有来。

等车光倩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将车光倩召为亲卫。

以后不一定会待在陇右,却一直会带在身边,为谋大事准备。

和车神塞也交谈两个时辰,他主要是从车神塞口中了解一下太原府的事情,还有关于北方的动静。

现在李隆基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骨力裴罗得到大唐天子的正式册封后,开始壮大实力。

回纥人口不多是硬伤,但骨力裴罗抄掠其他草原族部,使其成为回纥族,以壮大自身势力。

李瑄得知,回纥除了每年的上供外,还每岁与大唐互市。

以良马换取大唐的绢。

李瑄决定用陇右充沛的绢,前往朔方再换一批战马,以充实军用。

虽然他是陇右群牧使,但不能一直去薅牧监的马匹。

……

又过五日,现在是安乡别驾的高秀岩,日夜兼程来到来到湟水城。

“拜见李帅。”

高秀岩向李瑄拜道。

“不必多礼!是关于围歼吐蕃的计策而来吧!”

李瑄请高秀岩入座,高秀岩这个时候到来,明显是得到一些吐蕃的传回的信息。

“吐蕃好生警惕,我派两名奴仆去告诉他们我投诚的消息,他们却把我的奴仆打得一死一伤。”

想起这件事,高秀岩就气愤不已。

“吐蕃定会怀疑你投降的真实性,也必然会让探子探查我是否与你有矛盾!你应该没把真正的计策告知奴仆吧?”

李瑄回复后,又向高秀岩问。

这种大事,都会长一个心眼。

吐蕃的刑法严峻,普通小罪都会剜鼻挖眼。

高秀岩的奴仆定没少受罪。

“末将并未告知奴仆,我的奴仆以为我真要投靠吐蕃。”

高秀岩回答道。

要是事情败露,他必然不敢再来见李瑄。

“吐蕃怎么回复!”

李瑄问高秀岩。

(本章完)

阅读大唐天将军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大唐天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