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一百三十七章 回到湟水城,百姓夹道相迎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李瑄一直认为他不是贵族,而是百姓。

贵族只能对大唐修修补补,百姓能寻求真正的浴火重生。

“李帅,圣人派人送来诏书,向您质询,请过目。”

刘单说着,才将圣人的诏书递给李瑄。

先家书,后诏书。表明刘单对李瑄的忠心。

可李瑄依旧没有打开诏书,他不用看,就知道李隆基的意思:“常言‘成败论英雄’,如果此次失败,我丢盔弃甲归来,一定会受到圣人的责备。但我此次大胜,完成拯救妇孺的计划,挫敌骑一万,步兵四千,俘虏战马六千余匹,还阵斩攻克石堡城的吐蕃名将没庐谐曲,大涨的大唐声威,体现圣人的仁德。”

李瑄太了解李隆基了,从天宝年间开始,驾驶着大唐这艘巨轮狂飙,大有迈步汉武之意。

谁能为其建立边功,助长他的威名,就会无节制地宠幸谁!

李瑄此次军功如此,必可让李隆基大快。

而弹劾李瑄的监察御史,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定会令李隆基所恶。

“将军有此行径,世人会更加钦佩。”

刘单由衷地说道。

“此次高书记、岑推官与诸典军将战斗细节,战斗环境都记录下来,刘判官整理一篇《青海破蕃贼露布》,呈给圣人。”

李瑄将资料交给刘单,吩咐他尽早整理出来。

这次长途战斗,从头到尾跨度时常巨大,需要一定笔力描述。上次的贺表情绪和环境都渲染的很好,李瑄决定再让刘单书写。

这次是出境作战,用贺表不太合适,所以李瑄选择名为“露布”。

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

“遵命!”

刘单接过军文后,向李瑄拜离,他需要尽早将奏书整理出来。

待刘单离开,李瑄才打开李适之寄过来的信件。

信中告诉李瑄,家中一切安好,虽然兄妹思念,但理解李瑄守边的辛苦。

在李适之写这封信的时候,还不知道李瑄要出征青海。

现在知道了,心中一定会担心。

李瑄当即写一封书信,向家中报平安。

同时,李瑄向李适之寄送两首诗。

一首为赠送南霁云的诗《赠南八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是李瑄在夜间劫营后,送给南霁云的诗,表达南霁云的武勇。

另一首是历史上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李瑄将其诗名改为《河陇曲》,专门描绘漓水之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讲的是守卫平夷守捉城和安乡城。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讲的是将士们日夜苦战。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讲的是河西的援军到来,拉长战线,情景交融。

用易水代替湟水,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显得悲壮。

这首诗对李瑄来说,最关键的地方,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因为李隆基最喜欢听这样的话。

李隆基高兴和信任,李瑄才会安全。

所以李瑄从来不抄袭消极,嘲讽皇帝、朝廷的诗,除非有一日无所畏惧。

事实证明,一首诗,确实能改变人的看法。

李隆基若是看到李瑄写给南霁云的诗,一定会知道陇右军中,还有一个叫南霁云的将领。

李瑄昨天将《河陇曲》交给高适、岑参观看的时候,让二人非常震撼。

这么多名词交织在一起,构成凝重悲壮的意象。又用六个表示颜色的字去渲染,使情景更加鲜明。

李瑄忽悠他们,之所以现在才写出漓水之战的诗歌,是因为一直在炼字炼句,所以才有这篇《河陇曲》。

高适、岑参也在这两次战斗中写不少诗,但即便最有立意的,也比此诗差一些。

岑参年轻,属于他的名篇还在沉淀。高适正在突破创新的阶段。

同时,李瑄已经学会盛唐的格律,尝试自己写诗,写完一般直接撕毁,他总是不满意。

一天后,刘单就将《青海破蕃贼露布》整理好。

刘单深谙李瑄的意思,开篇就用大量词句表明李隆基的仁慈,天威不可侵犯。

所以才有李瑄的一系列行动。各种描写恰到好处,读之仿佛使人身临其境一般。

露布写好后,李瑄交给驿站,让译卒带着他的家书,一起回长安。

李瑄又在威戎军待三天后,启程回湟水。

安重璋作为军使,留在威戎军城。

至于那些救回的男女百姓,李瑄准备安置在安人军附近。

其实陇右一带适合居住,耕种的地方不少,但多在敌人的兵锋之下,无险要可守,所以不能生存。

唯有拿下石堡城,或者按照计划将吐蕃赶出九曲、青海,才能解放许多土地。

在李瑄距离湟水城数里的时候,城中百姓夹到相迎。

欢呼李瑄归来。

“李将军的兵马回来了。”

百姓们看到马队的身影,纷纷惊呼。

“有李将军在,我们陇右百姓,再也不用担心吐蕃的入侵。”

又有百姓呼道。

李瑄刚回威戎军不久,他救回妇孺的消息,就传到湟水城。

能跃马千里,孤军深入,为平民百姓着想,是他们心中的大英雄。

以前的边帅,没一个人能做到如李将军一样。

边境的百姓都清楚,节度使是陇右最大的官职。

“蛮横的大族现在封闭门户,皆是因为李将军。”

百姓们也感激李瑄能震慑住豪强,让豪强不敢再嚣张跋扈。

“我家原本住在绥和守捉北方,李将军一定可以打败石堡城的敌人,让我再搬回家乡。”

其中一名百姓憧憬地说道,那里有他祖辈辛勤耕耘的二百亩地,由于吐蕃占领石堡城,无法耕种那里。

“真希望李将军永远留在陇右为将!”

一名老者的话,成为所有陇右人的希望。

除了百姓们,还有刘晏、上官青等官吏,迎接李瑄凯旋而归!

“拜见李帅!”

走进的时候,刘晏、上官青等官吏上迎。

“免礼吧!”

李瑄抬手说道

本来李瑄要责怪西平郡长史上官青,弄出这么大的阵仗。

但上官青告知他,这是百姓得知李帅将归,主动来迎接李瑄。

因为百姓们认为李瑄是真正保护百姓的边帅。

河陇百姓,一直是大唐生活最苦的百姓。

其他地方百姓,有被豪强、官吏欺压。但陇右百姓不单要被豪强、官吏欺压,还要面对胡人的欺负。

吐蕃时不时的大举入侵,隔几年就要跃过河湟。

开元盛世,河陇也未太平过,甚至吐蕃在开元盛世的时候,都跃马金城,抢夺牧监马匹,劫掠财富,掳走百姓,屠杀军民。

李瑄亲切地与百姓们打招呼问候,同时下马步行,与军民们一起同回湟水城。

“李帅是否先去库房看朝廷的赏赐,您未归来,所以未分给诸军。”

到达城中后,刘晏向李瑄说道。

朝廷对李瑄的个人赏赐,和军队的赏赐,早已到达。

军中的赏赐在仓库,李瑄的個人赏赐,送到李瑄的府邸中。

刘晏代李瑄接受。

“去仓库!”

李瑄点头。

“诸军的分配理清了吗?”

李瑄在仓库中巡视一圈后,看到仓库中满是绢钱,向刘晏问道。

“回李帅,战死士兵的抚恤,属于府衙统一发放。此战临洮军骑兵功勋最重,按跳荡等记功,共分临洮军绢一万五千三百匹,钱一万四千贯;其次为镇西军,共分绢五千五百匹;钱一万一千五百贯,再次为平夷守捉使;共分绢两千一百匹,钱两千九百贯;然后是漠门军,分绢一千九百匹,钱三千八百贯。最后是河源军、安人军、积石军、绥和守捉、合川守捉等共分……”

刘晏条理清晰地向李瑄说道。

绢,一般都是战功。

钱,为出力的赏赐。

如河源军、安人军、积石军等,虽然经历的战斗很小,但只要出枪出弓,就有赏钱。

“立刻令诸军使派人来,将他们的赏赐领回去。”

李瑄让佐吏向诸军传达军令,同时向刘晏吩咐:“战死者的抚恤,一定要落实到位。如果兄弟们的抚恤在地方被官府贪墨,哪怕是天南海北,我也不会放过他们。”

因为他知道,地方是真有会黑抚恤的。

哪怕李瑄警告,也无济于事。

纵使严刑酷法,也总有铤而走险。

难道因为李瑄到来陇右,陇右豪强就不敢欺人了吗?

只是更为隐蔽了,不敢明目张胆了。

罪恶,是不可能永久消弭的,只要有欲望的地方,就会滋生罪恶。

随后,李瑄又让刘晏将此次青海之战的死伤名单统计。

李瑄会亲自安排对他们的奖赏。

当天下午,李瑄回到府邸。

他的亲卫,替换府中的卫兵。

府中的奴仆们,也都知道李瑄已经回来。

一名四十多字,有学识,叫沈籍的奴仆,被李瑄指为管家,平时帮他管理府邸内的衣食住行。

“老奴恭迎李帅回府。”

沈籍在门前向李瑄拜道。

旁边的奴仆立刻去帮李瑄牵马。

“嗯,辛苦了。”

李瑄点头随意说一句。

“奴婢们清闲,哪有李帅辛苦。”

沈籍笑着说道。

他少年时长辈犯罪,为奴多年。也跟过几个主人,无一例外,那些主人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陇右,未带他离开。

他见识过许多形形色色的权贵,他们权势远远不如李瑄,却无一有李瑄这般谦谦的温和。

万夫不当的猛将,又有无比细腻的一面,从未苛责过奴婢。

李瑄特意叮嘱过他,逢年过年的时候,从账房取钱分给奴婢一些,并置买一些鸡、羊庆贺。

奴仆们都被李瑄的气度所折服。

“李帅,圣人的赏赐您是否先去一观!”

沈籍又对李瑄说这件大事。

李隆基对李瑄的赏赐,在李瑄的府中。

共有黄金二百两,金器十件,银器一百件,精致的漆器一百件,绢三千匹。

这些能将李瑄的府邸,装饰豪华。

另外,朝廷还赏赐李瑄教坊美女十名,由高力士亲自挑选。

李瑄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盖嘉运和哥舒翰在后期会在酒色中,腐朽堕落。

立下边功后,无节制地赏赐财富、美女,但凡是正常男人,都会沉浸在这声望和温柔乡之中,不可自拔。

“不必了!暂放入库房,包括金器、银器,不要摆在明面,有需求我会通知你。”

李瑄摇头,他去湟水城仓库看赏赐给将士的物品,是为公事。

对于自己的赏赐,他不怎么关心。

他会将自己的绢,赏赐给战死亲卫的家属和活着的亲卫,以换取他们的绝对忠心。

本来李瑄想将金银赏赐给军中将士,仔细一想,又不太合适。

他怕监军秘告他拉拢人心,李隆基很忌讳这种。

因为他真是想拉拢人心。

现在还不到时候。

“还有十名教坊的歌妓,被送入府中。”沈籍又向李瑄说道。

“就住在我府邸中吧!”

李隆基赏赐李瑄美人歌妓的目的很明显。

李瑄哪能推脱的!他的文采名动长安,武勇声震天下,刚正果毅,又不贪财。

如果连女色都不近,那不就成圣人了吗?

这天下不允许有两个圣人!

虽然李瑄向李隆基说过“匈奴不灭,何以为家”,但成家立业,和这方面是两回事。

“她们平日练习乐器歌舞,技艺精湛,为首的女子,美若天仙。李帅连月征战,不如欣赏一番!”

沈籍为李瑄着想。

他也是第一次看到那么美貌的女子。

“改天吧!”

李瑄刚回来,没心情。

沈籍只能作罢!

回到卧室,李瑄观看李祎赠送他的《行军录》,此次在吐蕃境内奔袭,《行军录》对他有很大帮助。

比如借助坡势突袭,就是行军录中李祎曾经用过的战术。

但李瑄也有对行军录补充。

他结合行军录与陇右、青海、九曲的地图,思索下一次的战术。

“历史上哥舒翰在青海湖中心筑应龙城,并将神策军移至应龙城。此真能影响吐蕃靠近青海吗?”

李瑄在地图上写写画画,思考这一点。

龙驹岛上有山,在上面筑城,顶了天东西七十丈,南北四十丈。

这能驻扎多少士兵?

就算敌人靠近青海湖牧马,夏天还得划着船过去,去个千八百人有什么用?

倒不如扩大伏俟城的规模,陈以重兵轻骑,让伏俟城成为扼制吐蕃进入唐境的桥头堡。

李瑄看到伏俟城一带,其实挺适合放牧的。

除此之外,九曲的精华之地,一定要收复。

那里有吐蕃建筑的树墩城、大莫门城、宛秀城、百谷城。

更有赫赫有的黄河大桥,洪济桥。

据《行军录》上说,树墩城中,是吐蕃的兵甲库,里面有诸多吐蕃锁子甲、铁甲、兵器。

百谷城,是吐蕃的粮仓之地,九曲一带吐蕃屯田的麦子,都藏在百谷城,甚至青海地区、赤岭地区吐蕃士兵的粮食,都由百谷城出。

而大莫门城至大非川,青海南部一带,还有九曲黄河的上游,皆是吐蕃放牧之地。

曾经吐蕃在黄河上游放牧,还要向大唐申请,现吐谷浑被征服后,吐蕃肆无忌惮。

“如果要取,必先拿九曲。遏制住洪济桥,断其粮仓!”

思考到天黑,李瑄坚定战略。

但肯定不是现在。

春天时李瑄不打算出兵作战。

陇右兵力不够,出兵太频繁。

他的陌刀军也未到位,新兵招募,不能立刻战斗。

李瑄心中希望能凭借这次的战功,让李隆基给予他河西兵权。

有河西军的加入,李瑄才有足够的精兵。

晚饭的时候,李瑄吩咐沈籍准备一些粥和胡饼就行了,一路行军天天吃牛羊肉,都吃腻了。

吃完饭,李瑄掌灯将此次战斗的一些心得记录下来,方才沐浴入睡。

一大早,李瑄在院中舞槊,继续锤炼槊技。

李瑄经过这次大战,突然发现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纯铁兵器挺适合他,往往一击能折断敌人的兵器,战斗的时候更为刚猛霸道。

有机会李瑄会找工匠,锻造一柄铁枪,但马槊之技,必须勤修。

李瑄练习半个时辰后收槊,罗兴跑过来接过李瑄的马槊,并对李瑄拍马屁道:“七郎的槊法绝世,又神一分!”

皇甫惟明走后,整个陇右,估计也就罗兴会在私下称呼李瑄为七郎。

这是主仆之间的密称。

“可惜没人能与我过三槊。”

李瑄对这一点挺遗憾的。

他战过许多号称猛将的吐蕃士兵,皆不堪一击。

与南霁云、车神塞、张兴、辛云京比试,还得防止伤到他们,让李瑄很不痛快。

“哪是三槊,天下间无人能过七郎一刺!”

冲锋陷阵的时候,罗兴一直在李瑄右侧,薛错一直在李瑄左侧,他们各执一盾,防御流矢暗箭。

两场战斗,神策卫死伤百人。他们两人毫发无损,说明皆负勇力。

罗兴还没见过哪个猛将,正儿八经接住李瑄一招,只有一些偷袭者,让李瑄无法先发制人,但也仅此而已。

李瑄只是笑了一下,目前来看,确实是这样!

“我要去洗漱了,你还跟着干嘛……”

李瑄看着罗兴。

(本章完)

阅读大唐天将军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大唐天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