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医案解读》

第3章 传染性疾病(外感病) 3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一章传染性疾病(外感病)(3)

《金匮要略》云:“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本案即为暴受风寒,入里化热而又月经适至,以致热入血室。症见头痛项强,甚则谵语妄言,宜气分血分双治。加晚蚕沙、皂角子以润肠通便。就诊两次,服药4剂,应手而愈。

赤白芍——桂枝——柴胡(见第11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姜半夏——姜竹茹

半夏体滑性燥,能走能散,能燥能润,降逆止呕,燥湿化痰,消痞除满;竹茹味甘而淡,气寒而滑,可清热止呕,下气消痰。半夏性温偏热,善化湿痰而止呕;竹茹性偏于凉,长于清利热痰而止呕。二药参合,一热一寒,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健脾燥湿,和胃止呕力彰。

施老临证处方,常用姜半夏、姜竹茹,意即半夏、竹茹用生姜制之,其目的是增强温中散寒,止呕止痛之力。

丹参——牡丹皮

丹参味苦色赤,性平而降,入走血分,功专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消肿止痛,养血安神;牡丹皮功擅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肝降压。牡丹皮性寒苦泄,其气清芬,色赤入血,长于凉血散瘀,清透阴分伏火;丹参善于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二药伍用,凉血活血、祛瘀生新、清透邪热之力增强。

牡丹皮、丹参伍用,治疗范围很广。治血证(吐血、鼻衄、齿衄、下血)多与生艾叶、生荷叶、生柏叶、生地黄伍用。治瘀血诸疾,多与生蒲黄、五灵脂参合。治阴虚发热、低热不退、久久不愈者,可与青蒿、鳖甲、白茅根配伍。治热痹,风湿性关节炎,有风湿活动者,常与黄柏、苍术、、没药参伍。

晚蚕沙——炒皂角子(皂荚)

晚蚕沙又叫原蚕沙,为家蚕之粪便,以晚蚕的屎入药为佳,故又名晚蚕沙。本品可祛风除湿,活血定痛,和胃化浊,升清,防腐;皂角子为皂荚树的成熟种子,故又名皂荚。皂荚降浊润燥,润肠通便,祛风消肿。晚蚕沙以升清为主;皂荚以降浊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协和,清升浊降,消胀软便甚妙,上能治头晕、中能消胃胀、下能通大便,均为清浊升降功能失调的治法。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惯以晚蚕沙、炒皂角子并书,它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宣清导浊汤。用于治疗湿温(指夏秋之季感受湿热之邪所引起的一种热性病,症见发热持续、头重身痛、胸脘痞闷、苔白腻或黄腻、脉濡)久羁,弥漫三焦,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吴鞠通云:“晚蚕沙化浊中清气,大凡未有死而不腐者,蚕则僵而不腐,得清气纯粹者。故其粪便不臭不变色,得蚕之纯清。虽走浊道而清气独全,既能下走少腹之浊部,又能化浊湿而使之归清,正人之不正也。用晚者,本年再生之蚕,取其生化最速也。皂荚辛咸性燥,入肺与大肠。金能退暑,燥能除湿,辛能通上下关窍,子更直达下焦,通大便之虚闭,合之前药,俾郁结之湿邪,由大便而一齐解散矣。”二药伍用,升清降浊甚妙。吴氏用此对药,以导湿浊从大便出,固具巧思。然而施老颇有发挥,告云:“二药参合,升清降浊,上能治头晕,中能消胃胀,下能通大便。”对于清浊升降失调引起的头晕、腹胀、腹痛,以及大便秘结难下,或初硬后溏者均有良效。皂荚以炒品为佳,其滑肠润便,降浊通便的力量增强。

砂仁壳——豆蔻壳

砂仁又名缩砂仁。味辛,性温。入脾、胃经。本品辛散,气味俱厚温通、芳香理气,醒脾消食、开胃止呕、行气止痛、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白豆蔻又叫白蔻仁,为姜科多年生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性温。入肺、脾、胃经。本品味辛香燥,其气清爽,上行入肺,以宣发肺气、行气止痛;中入脾胃,以化浊散寒、开胃消食。

砂仁香窜而气浊,作用于中、下二焦;白豆蔻芳香而气清,作用于中、上二焦。二药伍用,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和中消食之功益彰。

砂仁、白豆蔻同为辛散温通、芳香化浊之品,故二药常常相须而用。又因其内含挥发油,故宜研为细末冲服。一般用量:每次服1克,每日服2~3次,白开水送下。若入煎剂者,亦宜后下,否则影响疗效。笔者尝治一位虚寒胃痛的老人,自觉心下逆满,继则恶心呕吐,疼痛难忍,水谷不入,曾拟理中汤、温脾汤调治,但药病格拒,服药后即吐,故改为砂仁、蔻仁各30克,共研细末,每次服1克,日服3次。服药1次,疼痛少安,连服3次,疼痛顿除,亦未见呕吐。

施师临证,常用砂仁壳、豆蔻壳,意在增强行气散结功效。

莱菔子——莱菔缨

莱菔子俗名萝卜子。味辛、甘,性平。入肺、脾、胃经。本品既能消食除胀,又能降气化痰、祛痰止咳,还能利气消胀;莱菔缨又叫莱菔叶、萝卜缨。味辛、苦,性温。本品能行气消胀、和胃消食、清咽止痛。

莱菔子以消食化积,行滞通便,祛痰下气为主;莱菔缨以行气消胀,和胃消食,清咽为要。二药伍用,行气消胀、化滞通便的力量增强。

白茅根——鲜生地

鲜生地甘寒多汁液,性凉而不滞,质润而不腻;鲜白茅根,味甘而不滋腻,生津而不恋邪。二药伍用,凉血止血,清热退热,利尿排毒之力益彰。

施师临证,每遇发热病家,宜用白茅根、生地黄的鲜品,其清热、凉血、退热之力更速。笔者近年来,为加速退势之功,常重用生石膏、寒水石各15~30g,其效更彰。

炒香豉(豆豉)——炒山栀(栀子)(见第2页)。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

赵某男25岁病历号56、11、15

两天前外受风寒,症见发热(www.youxs.org),恶寒,头痛,身痛,四肢酸楚,伴有胸闷纳呆,大便偏干,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立法】

时属冬季,天时不正,又遇时疫流行,素有内热,外感时争,正邪交争,遂有恶寒发热,久久不退,治宜清热解毒,疏散外邪。

【处方】

鲜茅

芦根15克

30克

桑叶6克

枝24克

苦桔梗6克

淡豆豉12克

炒防风

芥穗各6克

枳壳6克

蔓荆子5克

青连翘10克(同打)

金银花10克

白僵蚕5克

栀子6克

薤白10克二诊:服药3剂,热退痛除,惟纳谷不香,头时昏沉,舌苔白浊,脉濡缓,拟化浊清热、调气开胃以善其后。

【处方】

厚朴

玳玳花各5克(后下)

佩兰叶10克

黄芩6克

杏仁6克

赤茯苓10克

芍药6克焦内金10克

苦桔梗5克

薤白6克

炒谷

麦芽各10克

连翘10克

炒枳壳5克【解读】

流行性感冒属于中医“时行感冒”的范畴,系由流感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早已用“时行病”赅之:“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

临证特点:起病急,局部症状一般较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具有高热、畏寒、全身酸痛、头痛、乏力等。流行期间,亦可以咳嗽、胸痛等症状为主,或以恶心、呕吐、腹泻为主的时行感冒。中医仍以清热解毒、芳香化浊、淡渗利湿、气血双清、表里双解诸法为治。

鲜茅根——鲜芦根(见第3页)。

桑叶——桑枝

桑叶为桑树的叶子,又叫冬桑叶、霜桑叶。味苦、甘,性寒。入肺、肝经。本品质轻气寒,轻清发散,既能疏散在表之风热,又能清泻肺热、滋肺燥、止咳嗽,还能散风热、清肝热,凉血止血、乌须黑发;桑枝为桑树的嫩枝,故又叫嫩桑枝。其味苦、性平。入肝经。本品长于祛风活络、通利关节、利水消肿,桑叶以散为主,桑枝以通为要。二药伍用,疏通兼备,清热疏风解表,祛风通络止痛益彰。用于治疗外感初起,身热不甚、头痛、周身不适、疼痛等症;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关节疼痛等症;风热痒疹等症。

金银花(忍冬花)——青连翘

金银花又名忍冬花、银花、双花。味甘,性寒。入肺、胃、心经。本品质体轻扬,气味芬香,既能清气分之热,又能解血分之毒,且在清热之中又有轻微宣散之功,还能凉血解毒。连翘味苦,性微寒。入心、胆经。本品轻清上浮,故善走上焦,能泻心火、破血结、散气聚、消肿毒、利小便,为疮家之圣药。金银花、连翘伍用,并走于上,轻清升浮宣散,清气凉血,清热解毒的力量增强。二药参合,还能流通气血,宣导十二经脉气滞血凝,以消肿散结止痛。

金银花、连翘伍用,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银翘散。用于治疗温病初起诸症,亦治多种热性传染病之初起诸症。笔者体会,还可治疗疮疡肿毒、脉管炎诸病,但用量宜大,15~30克均可,也可与紫花地丁、蒲公英参合。

注:连翘分为青翘、老翘两种,青翘多不开裂,呈绿褐色,表面突起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翘,黄绿色。一般而言,青翘力盛,老翘力弱。

蔓荆子——连翘

蔓荆子辛苦而凉,轻浮升散,直奔头面,既能凉散风热,又可清肝明目,通窍止痛;连翘既能散肺热,又能清心火。二药伍用,其功益彰,专清上焦风热,以解表清热,解毒止痛。

施老以蔓荆子、青连翘伍用治疗头痛。证属风寒头痛,常与荆芥穗、防风同用;证属风热头痛,常与桑叶、菊花配伍,其效更著。

炒芥穗——炒防风

荆芥穗即荆芥的花穗,味辛芳香,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炒黑入药,又入于血分,可发散血分郁热。防风气味俱升,性温而润(昔谓:“风药之润剂”),善走上焦,以治上焦之风邪,又有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凡风药皆能胜湿)。二药伍用,相辅相成,并走于上,发散风寒,祛风胜湿之力增强。

荆芥、防风伍用,名曰荆防散。《本草求真》说:“荆芥……不似防风气不轻扬,驱风之必入人骨肉也,是以宣散风邪,用以防风之必兼用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荆芥发汗散寒之力较强,防风祛风之力较胜。二药参合,既能发散风寒,又有祛经络中之风热,故凡四时感冒,恶寒怕风,发热无汗,全身疼痛之症,均可配伍应用。施师认为,若属外感表证,用麻桂(辛温发表重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辛温发表轻剂)用之最宜。

厚朴花——玳玳花

厚朴花味苦、辛,性温。本品气味辛香,具有生发之气,能宽胸理膈、化湿开郁、降逆理气;玳玳花又名代代花。味甘,微苦。本品香气浓郁,具有生发之气,能疏肝和胃、理气宽胸、开胃止呕。

厚朴花与玳玳花参合,相互促进,生发之力倍增,芳香化浊,理气宽中,降低血压,醒脾开胃,增进食欲之功益彰。

厚朴花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花蕾,玳玳花为云香科植物玳玳花的花蕾。前者为棕红色,后者为黄白色。二者均是香气浓郁之品,具有生发之性。施师生平善治胃肠病,每临证处方之际,常运用厚朴花、玳玳花,或取玫瑰花、玳玳花,以起画龙点睛之妙用。但入煎剂者,均宜后下,以免有效成分被蒸发,影响疗效。

赤茯苓——赤芍药

赤茯苓以清热利水为主,赤芍药以凉血散瘀为要。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热利水、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力增强。

赤茯苓、赤芍伍用,为施师所习用,诸凡用治血热夹瘀之小便不利、水肿、血尿,血热所致鼻衄、齿衄、吐血,均有良效。

第三节温邪内伏

马某男61岁出诊

病已4个月,反复发热不退,曾自购成药服用未见效果,体温在39c左右,头痛如裂而晕,口渴多饮,大便稀溏灼热,小便短赤,烦躁不安,时发谵语。

舌质红,苔黄厚,脉数。

【辨证立法】

阅读施今墨医案解读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施今墨医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