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医案解读》

第23章 心血管疾病 2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四章心血管疾病(2)

低血压病多属于中医“头晕”、“头昏”、“虚劳”等的范畴。本案患者即是低血压病症,深观病情,职是气血不足,脾肾俱虚,气血不调之故。施师治之,着重调理脾胃,补益心肾,健脾胃则生血有源,补心肾则上下交通,气血协调,心脑安泰,诸症消除,精神旺健,患者前后服丸药80天,已照常工作。

厚朴花——玳玳花(见第21页)。

半夏曲——建神曲(见第34页)。

砂仁壳——豆蔻壳(见第17页)。

朱茯神——朱寸冬(见第26页)。

生枣仁——熟枣仁(见第162页)

白薇——白蒺藜(见第48页)。

野党参——炙黄芪(见第109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焙内金——漂白术(见第89页)。

杭白芍——川桂枝(见第2页)。

漂白术——炒枳实

枳实辛散温通,破气消积,泻痰导滞,消痞止痛;白术甘温补中,补脾燥湿,益气生血,和中消滞,固表止汗。枳实辛散性烈,以泻为主;白术甘缓补中,以补为要。枳实以走为主,白术以守为要。二药参合,一消一补,一走一守,一急一缓,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助其升清降浊之枢机,以达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痞除满之功。

枳实、白术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治水饮停滞于胃,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者。

张洁古以白术60克、枳实30克组方,名曰枳术丸。治胃虚湿热,饮食壅滞,心下痞闷等症。李杲曰:“白术苦甘温,其味苦除胃中之湿热,其甘温补脾家之元气,多于枳实一倍。枳实味苦温,泄心下痞闷,消胃中所伤。”《医宗金鉴》谓:“枳实破结气,白术除水湿,李杲以补为主,然一缓一急,一补一泻,其用不同,只此多寡转换之间。”

笔者体会,枳实、白术用药分量的多寡,临证之际,应详尽辨证,审因增减、若体壮新病者,则以枳实为主,白术为辅;反之,体弱久病,脾虚胃弱,消化无力者,应以白术为主,枳实为辅,否则易伤人也。

另外,枳术汤与枳术丸的运用亦有法度。《张氏医通》云:“金匮治水肿心下如盘,如用汤以荡涤之;东垣治脾不健运,故用丸以缓消之,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

川续断——川杜仲(见第48页)。

白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油当归——肉苁蓉(见第101页)。

第三节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水肿)

朱某男52岁病历号52、4、720

患者从事商业工作,平日站立较多,两年前发现两足水肿,下午较甚,逐渐四肢酸楚,骨节疼痛,全身乏力,气短心悸,经两个医院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近4个月来全身疼痛,手臂不能高举,两足水肿,心悸,小便少。

舌苔白滑,脉沉涩。

【辨证立法】

风湿为患,伤及经络,血流不畅,瘀阻不通,症现周身酸痛,手臂高举不能。经云:“不通则痛”。拟活瘀通络利水祛风法为治。

【处方】

川桂枝3克

赤、白芍各10克(同炒)

金狗脊15克

炒远志10克

桑寄生

枝各18克

川续断

杜仲各10克

片姜黄10克

豨莶草12克

冬瓜

葵子各12克(同打)

旋覆花10克

新绛5克(同布包)

车前草

墨旱莲各10克

炙草节

梢各3克二诊:服药5剂,周身疼痛减轻,腿肿亦见消,小便量增多仍色黄。

【处方】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3克(同炒)

炙黄芪15克

冬瓜

葵子各12克(同打)

片姜黄6克

鲜生姜3片

豨莶草12克

桑寄生

枝各18克

汉防己10克

墨旱莲

车前草10克

6克

炒远志10克

大枣3枚

旋覆花6克

新绛5克(同布包)

酒地龙10克

炙草节

梢各3克

沙苑子12克

功劳叶15克三诊:前方连服8剂,效果良好,自觉全身已有力气,心悸、气短均见减轻,手臂已能高举过头。

【处方】

炙黄芪15克

米党参5克

川附片6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汉防己6克

桑寄生

枝各15克

左秦艽5克

炙草节5克

野於术6克

片姜黄6克

酒地龙10克

川桂枝5克

炒远志10克四诊:服药情况良好,连服10剂,诸症均减,配丸方常服。

【处方】

绵黄芪30克

川桂枝30克

泽泻30克

金狗脊30克

地龙肉30克

酸枣仁30克

炙草梢30克

汉防己30克

米党参30克

淡猪苓30克

功劳叶30克

车前子30克

川附片30克

野於术30克

云苓块30克

豨莶草30克

白薏苡仁60克

墨旱莲30克

片姜黄30克共研细末,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

【解读】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心脏瓣膜的病变。临床表现: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见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和急性肺瘀血、肺水肿诸症。更进一步则可出现右心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属中医学的“心悸”、“怔忡”、“咳嗽”、“痰饮”等病症的范围。多由心脏长期受累,心气亏损,阴血不足,久虚不复使然。常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累过度,妊娠分娩等因素诱发或加重。患者常有心悸、怔忡、气短、胸闷、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尿少、下肢水肿、两颧暗红、舌质淡黯、脉沉细或有结代等症。其主要病机为气阴两虚,心血瘀阻。“心主血脉”,心脏的功能依赖心气的鼓动与心血的充盈。心气虚损,无力推动血运,遂有血行不畅、瘀滞。心血不足则血脉不充,亦使血行不畅。心阴、心血本为一体,可以互生,心血虚则心阴亦亏,故血瘀之致多为气虚血少,阴液亏损是也。诚如张景岳所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者无有不滞者。”其治疗大多当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宜。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冬瓜子——冬葵子(见第13页)。

黄芪——汉防己

黄芪甘温补中,补气升阳,行水,利尿消肿;防己苦寒降泄,行经脉,通腠理,利九窍,利小便,消水肿;黄芪以升为主,防己以降为要。二药参合,一升一降,升降调和,故利水消肿的力量增强。

黄芪、防己伍用,出自《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又名汉防己汤。治风水脉浮,其人头汗出,表无它病,但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亦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畏风,还治湿痹麻木。

防己品种有二:一为汉防己,为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一为木防己,为马兜铃科藤本植物广防己的根。汉防己利水消肿作用较强;木防己祛风止痛作用较好。治水肿者,宜选汉防己;疗痹证者,可取木防己。

黄芪、防己伍用,善治肾炎诸症。属急性者,宜与麻黄、浮萍或与麻黄、石膏参合;属慢性者,可与血余炭、炒韭菜子、桂枝等药伍用。另外,对变形性膝关节病、面色晄白、体胖虚证亦有良效。

旋覆花——新绛(见第8页)。

赤、白芍——桂枝(见第6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桑枝——桑寄生

桑枝横行四肢,行津液,利关节,清热祛风,除湿消肿,通络止痛;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逐湿,补血通脉。桑枝以通为主,桑寄生以补为要。二药参合,一补一通,相互为用,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通络道、止疼痛、降血压相得益彰。

注:黄芪又名绵黄芪(出自《本草图经》)、箭芪(出自《医学集成》)等。

第四节肺源性心脏病

王某女47岁病历号51、51、103

患咳嗽多年,初时每届天气转凉即行发作,近年来不分季节,喘嗽已无宁静之时,每觉肺气上冲,咳呛难忍,稍动即喘。去年2月发现周身逐渐水肿、心跳、心慌,经医院检查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

舌苔淡黄、脉细弱并有间歇。

【辨证立法】

夙患咳喘,肺气久虚,失其清肃之权,日久及于心脏。心主血,肺主气,气血失调,水湿不运,遂生水肿,拟强心以养血,平气逆以治咳。

【处方】

云茯苓

神各10克

炙白前

紫菀各6克

炙草梢3克

北沙参各10克

炙苏子

化红各5克

龙眼肉12克

炒远志10克

旋覆花6克

赭石10克(同布包)

阿胶珠10克(烊化)

柏子仁10克

白杏仁6克

冬瓜子24克二诊:服药2剂后,即见症状减轻,遂连服至10剂,水肿见消,咳喘大减,心跳心慌亦轻,饮食睡眠均佳,拟返乡要求常服方。

【处方】

朱寸冬

茯苓各10克

白杏

薏苡仁6克

12克

款冬花5克

旋覆花

赭石各10克(同布包)

化橘红

广橘络各5克

柏子仁10克

阿胶珠10克(烊化)

龙眼肉12克

半夏曲10克

枇杷叶6克(同布包)

炙白前

紫菀各6克

炒远志10克

炙草梢3克【解读】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慢性阻塞性肺的病症所引起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扩大,或右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心主血脉,为血液循环之动力。久患喘咳,肺气虚弱,致使心脏受损,治宜心肺兼顾。气为阳、血为阴,血之循环需赖气之推动,而气之敷布又依血之运载。故施师用强心以养血,平气逆以治咳,使气血调顺,水肿即消。本案患者获得意外显效,二诊来时要求予常服方返乡。症状虽见好转,心脏病是否痊愈,因事过10年无法追访,谨选此案供参考。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南沙参——北沙参(见第40页)。

紫菀——紫苏子(见第7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柏子仁——龙眼肉

柏子仁养心安神,益脾润肠;龙眼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二药伍用,相互促进,养心安神,平心悸、怔忡之力增强。用于治疗心动过速等症。

朱茯神——朱寸冬(见第26页)。

白杏仁——白薏苡仁(见第66页)。

半夏曲——枇杷叶(见第59页)。

炙紫菀——炙化红(见第25页)。

第五节心内膜炎(心悸)

邓某女41岁病历号51、3、19

原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闭锁不全,经常心跳,气短,过劳即胸闷气促,3日前发热、心跳殊甚,气促,呼吸困难,某医院诊为心内膜炎症。

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时有间歇。

【辨证立法】

心血亏损,阴虚发热,即拟滋阴、清热、强心治之。

【处方】

鲜生地各10克

生鳖甲10克

嫩青蒿5克

白茅根12克

炙甘草3克

炒丹参

皮各6克

北沙参10克

阿胶珠10克

黑芥穗6克

赤、白芍各6克

银柴胡9克(同炒)

柏子仁10克

炒远志10克

龙眼肉10克二诊:前方服2剂,热稍退,心跳较前好,然效果并不显著,拟前方加力。

【处方】

银柴胡5克

赤、白芍各10克(同炒)

生、熟地黄各6克

春砂仁3克(同捣)

炒丹皮

参各6克

野百合10克

酒川芎9克

酒黄连3克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柏子仁10克

炙甘草3克

阿胶珠10克

生龟

鳖甲各10克

炒远志10克

三诊:服药3剂,发热退、心跳缓和平稳,气促见好,惟心烦,睡不安。前方加生龙齿、生牡蛎各10克(同打先煎),秫米12克、磁朱丸6克(同布包)。

【解读】

心内膜炎是指心瓣膜和心壁内膜与大血管内膜的炎症。临床表现:多数起病缓慢,有不规则的持续低热,进行性贫血,乏力,盗汗,体重减轻。

青蒿鳖甲汤治阴虚发热,加炒黑芥穗更助其力。次诊增加清热活血药,用砂仁者,诸多血分药中略加气分药,以沟通气血。最后以敛阴潜阳收功。心内膜炎以滋阴清热法治之,亦是一格。

鲜生地——大生地(见第171页)。

丹参——牡丹皮(见第15页)。

赤、白芍——银柴胡

赤、白芍(见第6页)。

银柴胡味甘,性微寒。甘寒清热益阴,退阴分虚热和凉血除蒸,并有除疳热的作用。善治劳热骨蒸和小儿疳热等症。

赤、白芍清热凉血,养血益营,散瘀退热;银柴胡入走阴分,清肝胃虚热。诸药参合,凉血退热降压之力倍增。

生鳖甲——嫩青蒿

青蒿气味芬芳,性寒而不伤胃,既能达于表,透发肌间郁热,以清热去暑,又可入于里,升发舒脾,泄热杀虫;鳖甲为介虫之类,咸寒属阴,功专滋阴潜阳,软坚散结,清骨间之邪热。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清虚热、退伏邪的效力增强。

青蒿、鳖甲伍用,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治疟疾及温病之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者。同时也治邪热留于阴分(即所谓“低热”)。邪热留阴,阴液已虚,但不可一味滋阴,滋阴则留邪。亦不能散邪,更不能用苦寒,因均可伤阴。只可以青蒿透热,以鳖甲养阴退热,使阴复则足以制火,邪热自除。青蒿退热而不伤正,即古人谓:用之佐气血之药,退阴火,解劳热,大建奇功也。

生鳖甲——生龟甲

阅读施今墨医案解读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施今墨医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