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医案解读》

第31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七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2)

朱寸冬——朱茯神(见第26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月季花——玳玳花

玳玳花(见第21页)。

月季花又名四季花、月月红、月月开,为蔷薇科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月季的花蕾或初开发的花。味甘,性温。入肝、脾经。本品气味清香,甘温通利,长于活血调经。消肿止痛;玳玳花香气浓郁,甘平行散,理气宽胸,开胃止呕。月季花重在活血,玳玳花偏于行气。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调经活血、行气止痛甚效。

月季花、玳玳花伍用,为施老所习用。盖二花入药,气味芬芳,舒调气机,疏肝和胃,解郁调经之力益彰。花类入药,宜选鲜品,入煎剂时亦宜后下,不可久煎,否则影响疗效。

秫米——磁朱丸(见第164页)。

全瓜蒌——薤白(见第74页)。

陈橘红——陈橘络(见第66页)。

生地黄(干地黄)——细辛(见第49页)

茯苓——茯神(见第29页)。

青皮炭——陈皮炭(橘皮炭)(见第82页)。

注:青、陈皮炒炭入药一则去其辛散峻烈之性,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二则用其炭末解毒防腐;三则保护胃肠黏膜,促进炎症的早期吸收愈合。

第二节面神经炎(面瘫)

王某男20岁病历号52、3、466

春节外出,寒风劲冽,返家后即感周身酸楚,当夜即恶寒发热,次晨盥洗时,水经口角自流,始见口眼均向左侧歪斜。病已两日,求医服药未见大效。现症除口眼仍斜外,时作寒热,畏风,大便两日未行,小便短赤,食欲欠佳。

舌苔薄白,六脉浮紧。

【辨证立法】

《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Z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此中风之证,前曾服小续命汤治之,风寒稍解,而肌肉拘紧之症,尚未消除。拟祛风活络为治。

【处方】

独活各5克

北防风5克

双钩藤12克

炒蒲黄10克(布包)

白蒺藜15克

僵蚕5克(炒)

节菖蒲6克

制全蝎6克

明天麻5克

冬桑叶10克

苦桔梗5克

酒地龙10克二诊:服药2剂,寒热均除,口眼Y斜,稍觉松缓,前方去桑叶、蒲黄,加川芎5克,当归10克。

三诊:药服4剂,口眼Y斜已见好转,左腮微肿。

【处方】

制全蝎6克明天麻5克双钩藤12克

白僵蚕5克生鹿角15克酒地龙10克

蒲公英15克(酒炒)山慈菇10克节菖蒲6克

川芎5克

【解读】

面神经炎是颞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引起周围神经面瘫。可能为病毒感染、面神经肿胀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轴突髓鞘变性而致麻痹。症见晨起发现耳后(翳风穴周)疼痛,面颊发僵、动作不灵,额部皱纹消失、眉低下、眼裂扩大、口角下垂。患者没有皱额、蹙眉、闭眼、鼓颊、撅嘴功能。鼓颊吹哨时一侧口角漏气。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齿之间,唾液自口角外流。中医称之为“口Y”、“卒口僻”、“口眼Y斜”。恙由正气内虚,风邪外袭,邪气阻滞,经筋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使然。

本案职是感受外邪所致,施师喜用地龙、僵蚕、全蝎等动物药物施治,每得良效。笔者体会首用祛风解毒之法,待耳后疼痛消失之后,继投养阴通络等法,常收意外之效。

羌活——独活

羌活气雄而散,味薄上升,行上焦而理上,长于祛风寒,能直上巅顶,横行肢臂,治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等症;独活以一茎直上,不为风摇而得名。其行下焦而理下,长于祛风湿,能通行气血,疏导腰膝下行腿足,治伏风头痛、腰腿膝足湿痹等症。二药伍用,一上一下,直通足太阳**经,共奏疏风散寒、除湿通痹、活络止痛之功。

羌活、独活伍用,出自《外台秘要》。唐·王焘以独活、羌活、松节各等份,用酒煮过,每日空腹饮一杯,治历节风痛。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说:“羌独活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本草求真》说:“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活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羌有发表之功(表之表)。独有助表之力(表之里)。羌行上焦而上理(土属气,故云羌活入气)。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下属血,故云独活入血)。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笔者体会,二药参合,直通督脉,疏调太阳之经气,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项背拘急、疼痛等症,均有良效。

白僵蚕——白蒺藜(见第44页)。

全蝎——钩藤(见第43页)。

钩藤——天麻

钩藤(见第43页)。

天麻又名明天麻。甘平脂润,厚重坚实,独入肝经,长于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治风之圣药,治晕之要药,不论内风、外风均可应用,尤宜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症,尚有通络止痛之功;钩藤甘而微寒,偏于清肝热,息肝风,用于肝热动风之惊痫抽搐及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二药伍用,平肝息风之力倍增。用于治疗肝风内动之眩晕、头痛、肢麻瘈疭,以及肝热惊风抽搐、癫痫等。

第三节神经官能症(神志失常)

田某男37岁病历号52、1、274

两个月前,因受重大刺激,竟致神志迷矇,健忘殊甚,目呆语迟,口唇颤抖,四肢动作失灵,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苔白舌颤,脉弦有力。

【辨证立法】

精神受重大刺激,致使肝气郁结,络脉阻滞,故有上述各种症状。治以通瘀活络,疏肝镇静之法。

【处方】

草决明18克

10克(同打)

节菖蒲6克

生蒲黄10克(布包)

桑枝

寄生各15克

红新绛6克

旋覆花5克(同布包)

炒远志10克

白蒺藜10克

鹿角胶6克(另烊兑服)

紫贝齿

石英各10克(同打先煎)

酒杭菊10克

双钩藤12克

酒地龙10克

制全蝎10克

炙甘草3克二诊:服药5剂,诸症均有所减轻,效果尚不显著,再宗前法,去石英、贝齿、草决明、石决明,酒杭菊,加豨莶草、生龙骨、生牡蛎各10克,白薇6克。

三诊:服前方10剂,口唇已不颤抖,语言恢复自然,自云尚有头晕,神志偶现迷矇,情绪急躁,此为肝旺热郁,仍本前法兼清肝胆之热。

【处方】

龙胆草5克(酒炒)

忍冬花

冬藤各10克

双钩藤12克

节菖蒲10克

炙甘草3克

白僵蚕5克

黄菊花10克

生蒲黄10克(布包)

制全蝎10克

炒远志10克

酒地龙10克

生龙骨

牡蛎各10克(同打先煎)

明天麻5克

酒川芎5克四诊:服药5剂,效果甚好,神志已然清楚,感觉头痛时晕,仍现烦躁。

【处方】

陈胆星

旋覆花各6克(同布包)

生蒲黄10克(布包)

酒地龙10克

明天麻5克

节菖蒲10克

珍珠母30克

生铁落18克(同打先煎)

双钩藤6克

炒山栀10克

夏枯草10克

黄菊花10克

制全蝎10克

酒川芎5克【解读】

神经官能症又叫神经症,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功能性心理障碍性病症。本案患者初诊时,精神失常,病情均由同伴代叙,施师采用活瘀通络之法,以旋覆花汤为主方,并仿许学士惊气丸意用全蝎、僵蚕等药,解除神经**。三诊时,病人已能自述症状。医治将月,诸病消除。矿、植、动物药并用,亦为治神经衰弱之—法。

旋覆花——新绛(见第8页)。

远志——石菖蒲(见第26页)。

石决明——草决明(见第47页)。

僵蚕——地龙(见第43页)。

钩藤——菊花

钩藤甘寒清肝热、平肝风、舒筋脉、降血压、止眩晕;菊花质轻气凉,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平降肝阳。二药参合,清疏为用,平降肝阳,清热祛风之力倍增。

全蝎——钩藤(见第43页)。

桑枝——桑寄生(见第182页)。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钩藤——天麻(见第254页)。

旋覆花——胆南星

胆南星又名胆星,是将制天南星研末,浸入牛、羊、猪胆汁内,以淹没为度,日晒夜露,干则继加胆汁,至变为褐色时为度,再装入牛胆囊中,悬挂阴干备用。

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燥湿作用很强。胆星则与它不同,经胆汁制后,其性由苦辛温变为苦凉,其燥烈之性大减,既能减除燥热伤阴之弊,又能增强豁痰定惊之功,善治痰热蒙蔽清窍,以致脑卒中痰壅、高热惊厥、惊痫、癫狂等症。

胆南星清化痰热,祛风镇惊解痉;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宣肺平喘。胆南星突出一个清字,旋覆花侧得一个宣字。二药伍用,一清一宣,宣清和化,风可息,痰可去,嗽可宁。用于治疗顽痰咳嗽、胸膈胀闷、痰湿壅滞、气逆痰喘等症和痰窜经络、肢体麻木等症。

忍冬藤(金银藤)——忍冬花(金银花)(见第24页)。

注:生铁落又称铁落,为煅铁时打落的铁屑,去其煤土杂质,洗净,晒干。或煅后醋淬用。含四氧化三铁。味辛、性平。明·李时珍云:“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本草经疏》:“铁落,本出于铁,不离金象,体重而降,故〈素问〉有生铁落饮,以疗病狂怒者,云生铁落,下气疾也。又怒狂属肝气暴升,故取金气以制之也。”清·张石顽云:“渍汁煎药,取其性沉,下气最疾,不可过服。”

阅读施今墨医案解读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施今墨医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