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绝色》

第0195章 九流之论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贾诩看他神情振奋的样子,不得不再次劝说道:“丞相,长生之道非人力可求,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态,此等逆天之事断不可行!”

“文和只管放心就是,我对长生没什么兴趣,我想要的是哪个能炸炉的东西!”张仲季挥挥拳头,“那东西专治长生,一旦掌握在手中,即将无往而不利!”

“炸炉之时,声若惊雷,轰鸣之力,极易伤人。”贾诩隐隐有些明白他要做什么了”。

“你这段时日要将各地的炼丹士都收拢到彭城来,寻一处山中密地探讨此事。”张仲季本来想把此事‘交’给甄洛去做,但让一个‘女’子去‘弄’这个总觉得不好,而让贾诩总督此事却正适合,他又回头看着祢衡,吩咐道:“正平负责具体执行此事,记住,我要的不是长生,而是其中产生的生死之物,一旦有所结果立即回报与我。”

“下官遵命!”祢衡抱拳接下此事。

到这里,贾诩已经大致明白他为什么要寻炼丹之所,却难免有些哭笑不得,炸炉之声虽然惊人,可却只是惊人而已,不管是谁见过一两次之后多是习以为常。而用在战阵之上难免有些异想天开,两军‘交’战之时声震四野,区区雷鸣之声又岂能掩盖男儿豪壮之音!

虽是如此想,他也未曾有劝说张仲季放弃的意思,对他来说,只要自己的主子不是为了追寻长生而去,寻这些奇异之物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再者说,这东西阵战的时候虽然用不上,可用来夜袭却是大有作为!

本来是没必要寻这些炼丹士之类的人物,只可惜张仲季这个大大咧咧的人才很尴尬的发现,他想起了火‘药’却记不得火‘药’的配方,这种德行,说是纸上谈兵都抬举了他。

大概‘交’代清楚,他辞了贾诩径直离开了相府,走了两步又改了方向直往书馆行去。

皇家书馆位于南城,占地不下千亩,要不是彭城一直在扩建,还真没地方容下这么大一处,他从国库中得到的古籍经义虽然多,却也不过千数,纵有万车竹简,也用不上这般大的地方,他是想在书馆成立之后,再借机重建国学,这个国学自然和之前的国子监多有不同,其一面院墙要直接连着城郭,来日若是遇上敌军攻城,这一段城墙可就全靠学院中人自行抵挡了,是以国学之中必然要成就有血‘性’有体魄的书生!

他此时正站在书馆之外,哪怕时候还早,甚至连开馆的日期都没有定下,可每日总有成群结队的儒生前来瞻仰,这地方号为皇家书馆,却没有一丝金碧辉煌的样子,迎面四块巨石相连,上面刻印着皇家书馆四个石体大字,显得万分厚重,至于其他方向却并没有兴建院墙的意思,只是以大大小小的山中石块为界,遥遥排到远方又在城墙处相合,算是划定了书馆的范围。以至于抬头可见其中形状各异的建筑,这些不同特点的房屋样式正是大汉南北不同风格的石匠所雕琢而出。书馆共有十三个关键区域,正是完全按照大汉十三州来排版,其大小形态正与各州气象相合,更有一处却是建在南城之外,寓意塞外之地!

张仲季站在巨石之外,随着人流缓缓的绕着书馆行走,虽无院墙相隔却并没有一人入内的意思,他也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一时都忘了心中的杂事,哪怕曾经见惯了高楼大厦却也深深为之赞叹,这真是一个书生所在的好地方,也难怪随着时日增多,越来越多的儒生从四面八方赶来。

“凡意为学者皆可入内!”一人在一旁读出了院石上的一段文字,其人穿着苍素的布衣,面‘色’隐隐有些发苦,只在一旁感叹一声:“如我等衣食无着之人何谈为学!”

他身后跟着的一干人等一时低头不语。

张仲季正随在他们身旁,听到这话不由得心中一黯,他这才发现他兴建书院的目的太过理想了,什么无论贫富贵贱皆可为学,纯粹是屁话!除了凿壁借光的那位,在封建贫弱的年头,又有几个揭不开锅的穷苦书生能成就学业?

他不由自主的看着石块上标准的几个字,感觉就像在打脸一样,心里也是火辣辣的郁闷,也许随着时日变迁,到后来,这一处国学还是会变成富家子弟的聚集地。

这不是他想要的!

但又能如何?

他遥遥看着书馆中气势恢弘的建筑,一时恨不得一脚把这些都给踏平了!只在原地踌躇了半响,好一会才冷静下来,却也只能想到一个办法,正是勤工俭学。也幸亏他当年干过此事,对此还算了解,不由得稍稍缓和了心情。

想到这里,他顾不得再寻蔡琰帮忙,径直离了此地,一路回往府中。

糜子贞已经知道他一大早出‘门’去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回来,想来他应该还没有吃过早点,连忙让人去备一些。

“子贞,我想到一些事情,还需要你来帮忙。”张仲季不等她询问,就把自己的心思道了出来:“关于书馆,还有一些细则得说明一下。”

糜子贞微微点头,又见张仲季神‘色’严峻,显然是有重要的事情要说,“书馆之事一向都是昭姬姐姐在‘操’办,你看是不是先把她寻过来?”

“那倒不用,我所说的不仅仅是书馆,你知道一个书馆要不了那么大的地方。”张仲季坐下喘了口气,叹道:“我其实是想建一处国学,书馆却只是其中之一。”

“国学,你所说可是太学?”糜子贞有些恍然的样子,也难怪当初开始兴建的时候他坚持要那么大的地方。

张仲季连忙点头却又摇头,糜子贞等着他解释。

“我这国学却与太学不同,太学养的都是士人,似乎非名‘门’望族或者富贵之家不可入内,且据我所知,所授只是《诗》、《书》、《礼》、《易》、《‘春’秋》之类的儒家经义。”张仲季说到这里稍稍停顿了一下,见她点头,才继续说道:“而我要的却不是这些,国学之中将不论家世、不论财富,只搂识,凡合格之人皆可入学,入学之后由府库统一供养。”

“此事只怕能以成行。”糜子贞低着头考虑了一会,只给了这样一个回答。这事在她看来太过超出想象,若说书馆向所有人开放,她还觉得可行,那么此事一点可能都没有,毕竟家世财富都在那摆着,只要进去了自然有人附庸。

“不,必须如此!”张仲季很肯定的坚持着自己的意愿,他并不怕失败,“我知道你在顾虑什么,但至少在这个圣地之中,出人头地得依靠自身才华!凡入院者将统一服饰,收缴‘私’人物品,按军旅之姿严格管理。”

糜子贞听到这里神情一动,这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可行‘性’。

“此外,国学之中将不以儒家诗书为重,其他道家、法家、墨家等都必须涉及,听说有九流之分,那就在国学之中设九科,就以九流为例。”张仲季说道这里忍不住笑了笑,他自然知道独尊儒术的好处,但是他又不想所谓的千秋万代,自然就让后来人头疼去,“国学之中更要崇尚武事,我会让军中勇悍之士去帮他们练练体魄。

糜子贞一直定定的看着他,她却是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是只要眼前这个男人坚持,她就愿意陪他一起闹下去,“什么样的人可以入学?”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学?这真是一个问题!按照这般标准,又该到哪里寻找这般学生!

张仲季被她问得一愣,过了好一会才有了大致想法,给了一个确定的回复:“每一个不同的流派都出一些问题,每个问题都标注分数,取得分高者入学。”

糜子贞稍稍考虑了片刻,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却在考虑着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又半响之后,她大致把握了一些关键的问题,“既然是学塾,岁数可有限制?”

张仲季一‘摸’头,到把这个给忘了,就算把国学当做最高学府,自然得有年龄限制,虽然说学无止境不在于岁数,可培养一群七老八十的老家伙也用不了几年,还是把岁数给限定一下才行,这里,他却不担心没有人参来报名,一者占着国学的高度,二者包吃包住免费就学,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诱’‘惑’,“过了而立之年的人都不收。”

“班固前辈在《汉书》中将九流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緃横家、杂家、农家。”糜子贞可算是个博学之士,早年所读绝不仅仅是《列‘女’传》,因为两位兄长的溺爱,她甚至连那些街头巷尾都不得一见的史书都有涉及到,而她对这方面一直比较有兴趣,是以能随口道来,“国学既以九流为基设九课,可有先后之分?”

三教九流自然有先后之分,儒、道、‘阴’阳一直位居前列,而其他几类却已经渐渐称不上流派了,如墨家、緃横家几乎消亡殆尽,至于末尾的杂家与农家就更不用说了。

“以法、杂、农三家为重,以儒、墨、緃横为辅,至于道家、‘阴’阳家、名家稍稍提及就可!”张仲季几乎毫不犹豫的定下了基调,他曾经生活在一个不一样的年代,对此自然深有体会,儒家治国虽能长久,但总要阉割男人的血‘性’。

而听到这里,糜子贞却不得不提醒他道:“你可知道天下识字之人,愿为杂、农者百中无一,且不说儒家正统思想已存世间千百年之久,若孔使君、郑大师这些长者群起而呼,只怕我们这国学不曾收得一个生员。”

“世上本无九流之分,先秦之前,百家争鸣不是‘挺’好的么?独独到了大汉鼎盛时期却开始独尊儒术,要不是当年汉武大帝他老人家将塞外的蛮族清缴一空,恐怕他传下来的大汉早已经面目全非了。”张仲季摊摊手,其实汉室还好,是披着儒家的外衣,行着道家、法家的事业,“眼下不是因为书馆的缘故来了许多儒生么?这些人大都是年轻人,年轻人么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应该会有一些人愿意入学的,至于那些抱着儒家学说死硬到底的,我这里却也不需要,待往后也只提拔国学之中培养出来的,‘精’研法、杂、农三者之人。”

他说到这里却隐隐觉得自己忘了一家,那就是兵家!

“怎么不说了?”糜子贞听得正入神,见他打住,也难免要询问一声。

“名家是做什么的?”张仲季还从来不知道九流之中有这一家,他在考虑着是不是把这个名家给替换了,直接用兵家代替。

“正名实,所谓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还在战国之时,局势‘混’‘乱’动‘荡’。很多礼法名存实亡。名家由此崛起,呼吁一切应名乎其实,藉以令天下一切事情恢复正道。”

张仲季听得半是明白,但既然提倡名副其实,倒也不能轻易丢了,不过他突然有些担心他自己把其它的几家给‘弄’错了,法家自不用说,他还算了解,但这时候的农家却是指什么?别个高高兴兴的提倡起来,到最后却发现与心中所想的不是同一个东西,那,到时候真不是‘欲’哭无泪就可以解决的,还是先问清楚为好!

“你先把各种流派简单给我介绍一遍。”

“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与中庸之道。另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亲属;道家认为天道自然,因而提倡无为而治;‘阴’阳家试图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法家重视法度,反对礼治;名家刚刚已经说过,就暂且不提了;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明鬼、天志;緃横家善于审时度势,与诸侯陈明厉害;杂家则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农家主张劝耕桑,以足衣食。”糜子贞缓了口气,“大致就是这个样子。”z

阅读大汉绝色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大汉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