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汉末举明旗》

第230章 有所为有所不为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一边说着,朱业的手指也点向了地图,食指和中指各按在了东莱和琅琊的地界,往左一合并拢,划过鲁国、泰山、安平、清和等地,最好落在了巨鹿:“你看着青、兖、徐、冀四周的位置,我们若是夺下琅琊、东莱,不就等于从后方围住了黄巾军吗?”

周瑜的想法其实也没错,拿下琅琊、东莱,就等于控制住了海岸线,按照目前科技研究司所掌握的技术,以及制造南昌号的经验来说,海岸线就等于是一条安全稳妥的补给线。

有了这条补给线,就可以沿着东莱跨海直渡抵达幽州,布兵辽东辽西。

但问题是,暂且不提以琅琊为主的大士族是否反抗,一旦拿下琅琊、东莱两郡,就等于是在张角的背后扎下了一颗钉子,而且还是补给永远不缺的那种。

张角如何考虑朱业不知道,但若是以朱业的想法,那就很简单了。

打汉庭这事完全可以放在一边,不然的话,后背被人偷了,我在前面打,后面的人捡现成的,这不就等于是我在给别人打吗?

肯定是想办法先和汉庭结束战斗,甚至还会通过某些手段贿赂汉庭,双方一起出兵攻打朱业。

到时候,朱业一方的情况可就不是当下所要面临的了。

现在表面上的形势虽然也是在同时对抗汉庭和黄巾,可这仅仅只是长江以北地区的形势,江夏、庐江、九江三郡已经平复,经营的也可以说是接近铁桶。

三郡部署的部队也早已熟悉地方,相互之间稍一挪动,那就是一条完美的对抗阵线,其压力并未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因此,拿下琅琊、东莱,以海岸线运输补给,布兵幽辽之地确实很好,单单是幽州的矿产资源就能让朱业淌着口水馋个不行了,但说到底还是时机的问题。

现在形势不明,没有时间给朱业在拿下琅琊、东莱之后稳定当地局势,一个不稳定的地方就算拿下,最终伤害的还是战士们已经当地百姓的利益。

甚至也可以说是生命。

当然,有人就会说了,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帅的成功本身就是用万千战士的生命来成就的。

朱业既然敢干掀翻汉庭的事情,为什么不现在去赌一把,输了大不了撤出琅琊、东莱不就行了吗?

现在你朱业的决策犹犹豫豫的徘徊不前,考虑这里考虑那里的,很明显是在惺惺作态嘛。

你有大炮火轮船,有着超越当下近两千年军训资料,政策教育民生多头领先,干就完了。那来那么多屁事。

对此,朱业不想争论。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朱业还做不到用无辜百姓的生命为棋子,去博取所谓的大汉江山。

假仁假义也好,什么有的没的也罢。

这也是朱业拿下目前的地盘以后,并不兴兵北上,一鼓作气冲入洛阳的原因。

是他冲不进吗?

并不是!

历史上的闯王,当时不冲了吗?

不仅冲了,他还冲进了京城,而且还成功了。

可结果呢?

他造成了什么后果?

盲目的进军牺牲了多少生命,导致了各地出现了多少惨烈的现状?

朱业手下的兵卒战斗力不敌闯王吗?

开玩笑!

说是做作吧......

世界上坏人很多,但好人也不少。

在没有穿越之前,从小就是孤儿出生的朱业可以依靠着社会福利,以及各界好心人士的捐助才一步步的生存下来的。

有的人因为被抛弃,会怨天尤人,更甚者会因为自己童年的悲观去报复社会。

但有些人不一样,他们从心底摆放着的就是两个字。

感恩!

感恩这个社会,感恩所有的幸与不幸。

以正能量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充满了正能量。

反之的话,你累不累?

在说完局势过后,朱业就产生了这个想法,想法没有说出来,他就这样望着周瑜。

周瑜是个聪明人,他简单一想就明白了这里面的东西。

到底是新政的影响,周瑜明白过后,也就没有再提这件事了,有些感慨道:“主公仁慈,真乃天下百姓之福。”

“呵呵。”

朱业笑着摇了摇头:“有些事情嘛,是人都要给自己一个底线,这并不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我们可以将混乱御之以外,让我们辖下的百姓生存在一个和平的地方不是?”

“战乱,亮眼的是那些个谋臣猛将、帝王名帅。”

“受伤的,永远是百姓啊。”

说到这里,朱业望着桌上的地图,脑海里浮现出了一首词,随即就念了出来。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

“呃......”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话有点不合时计,朱业微微一顿,感慨道:“兴!”

“百姓苦。”

“亡!”

“百姓苦啊!”

周瑜闻言,浑身一颤,明显是被触动到了,就连往日埋藏在眼底的那些报复,此刻似乎都有些了晃动。

嘴里跟着低声的念叨着:“兴,百姓苦。亡,百姓......”

“突发感慨罢了。”

朱业听着周瑜的声音,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不用当真,现在这个天下非得下一剂猛药,仁慈与不忍我们要留着,但残忍与狠心同样不可少。”

说完,也不管周瑜如何作想,朱业唤来张立,两人向着九江郡码头赶去。

在那里,朱自、陈栩早已等候了许久,朱业这一上来,南昌号的轮转就滴溜溜的转定了起来。

“呜!呜!”

蒸汽机特有的轰鸣声响起,浓烟沿着南昌号中间的的烟囱徐徐升空,这艘没有风帆的火轮船就这样离开了九江,顺着江流往西南而去,目标豫章。

......

与此同时,九江以北八十余里的位置,临淮、东海两郡联军经过了急行军,也在这里扎了营。

江夏东北、庐江西北,豫州境内一个叫做六安的地方,吴皮带着其所属的两个团,驻扎在这里。

在吴皮驻扎的围着靠西北往上约三十余里的地方,有着一个黄巾营地。

阅读我在汉末举明旗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我在汉末举明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