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之大拯救》

第两百二十九章 富弼:不慌,我还年轻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

宋朝的省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答题时间,但是却有禁止继烛的规定。

何谓继烛?

唐制,礼部试举人,一半可以给蜡烛三根,哪怕到了晚上,依然能够答卷,直到蜡烛烧尽为止。

五代后唐时期,改夜试为昼试,考试不在给蜡烛,后来虽然偶有反复,但宋朝并没有恢复唐制。

【稳定运行多年的小说app,媲美老版追书神器,老书虫都在用的换源app,huanyuanapp】

而是延续了昼试制度。

眼看夜幕将至,宋祁、宋痒两兄弟也不在多留,直接选择了交卷离开。

与此同时,富弼仍在旁边奋笔疾书。

第一场试诗赋。

在考官评定中,赋的权重明显更高,首场诗赋,最重赋,省题诗虽然难,但只是添头而已。

相比于省题诗,赋的写作难度也更高一点。

毕竟,赋的字数更多,且严格限定了格式。

在这些条条框框中,考生还要写的足够出色,其实,这也是当下文风浮华的缘由之一。

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什么?

大部分人都是希望以科举入仕,改变命运。

所以,科举的考试标准是什么,读书人就研究什么。

科考中的赋题,格式被严格限制,想要写的出彩,自然要尽可能的堆砌辞藻,让考官阅卷时眼前一亮。

同样的,明清时期的诗词为何不如唐宋?

是唐宋时期的文人更有天赋吗?

显然不是,区别只是在于明清时期科举不重诗词而已,朝廷既然不重视,研究诗词的读书人自然便越来越少。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这是历史规律,改变科举制度,不是一朝一日之功,所以,李杰才没有直接将策论推到第一位。

诗赋,仍然是第一场考试。

此科若是将策论放到第一场,那么考试结束后,局面怕是会如同历史上的嘉佑二年一样。

嘉佑二年,欧阳修是贡举官。

众所周知,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旗帜性人物,那一科中,欧阳修便摈弃了浮华的文风,抛弃了声病对偶之学。

辞赋,重要的不是声律之学,而是借辞言物!

得益于欧阳修的试点改革,苏轼、苏辙、曾巩、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得以脱颖而出。

历史也证明了嘉佑二年榜的含金量。

然而,考试结束后,欧阳修却遭遇了大批士子围攻。

因为章衡、苏轼、曾巩这群人,压根就不是考试前的热门种子选手。

事后,那些落榜的举子,不止是围堵欧阳修,直言黑幕,更是对其破口大骂,指责其品行不端。

欧阳修最知名的绯闻,即和外甥女有染,也是那时传出来的。

纵观欧阳修的改制,确实有利于遏制华而不实的文风,但他的手段难免太过急切。

某些时候,快,可不是一件好事。

冬!

听到耳边传来的鼓声,富弼顿时加快了下笔速度。

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约莫一刻钟后,天色愈发的昏暗,考场内的隔间本就很小,自然谈不上什么采光。

写到最后,富弼的头几乎凑到了桌桉上,如果不是这样,根本就看不清纸上的笔墨。

阅读诸天万界之大拯救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诸天万界之大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