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俦谱》

第 53 章 西行漫记 2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崔兆麟此次西北之行仍是受《大公报》所托。眼光独到的《大公报》意识到如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西南和西北地区必然是抗日的大后方,而在西北活动的红军力量不可小觑。所以继《大公报》特派记者范长江在西北五省为期10个月的旅行通讯、以及张继鸾发表《西北纪行》之后,崔兆麟再次奔赴陕北与红军接触,报道他们在陕西的活动。

崔兆麟此行的目的早由《大公报》西安分销处传达到陕北。崔兆麟到达西安后,经分销处李天炽的介绍,受到陕西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的款待。在杨虎城公馆里,崔兆麟见到了陕北的高层,两人相谈甚欢。

“我读过你写的东北通讯——《沦陷二年之东北概况》,非常好!”双方寒暄落座后,对方正式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打消了崔兆麟原本抱有的陕北高层也许不好接近的顾虑。对方欢迎崔兆麟访问延安作如实报道。

第二天早上,崔兆麟先去西京招待所与美国医生马海德汇合,马海德医术高明,专门被请来改进陕北的医疗水平。随后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将军的秘书刘鼎,带着由少帅出具的特别通行证,调拨一辆东北军的“道奇”卡车,亲自护送崔兆麟和马海德医生北上。

“剿匪”剿到双方亲如一家,若是委员长知晓会作何感想?崔兆麟心里暗笑。

因为有特别通行证傍身,又有少帅秘书陪同,他们一路畅通无阻,连例行的一般检查都被免去。

当晚,他们投宿黄陵一家小旅馆,破烂的茅草屋,肮脏的土炕,夜里身边有东西窸窸窣窣地爬来爬去。崔兆麟横下心来不理,但是后半夜大家都坐起来,因为身上痒得不行。众人扯开衣服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地挠,刘鼎说应该是跳蚤作怪。天蒙蒙亮的时候,大家终于安睡下来,可是不久院子里的公鸡又一叠声地叫起来。

第二天下午,众人到达肤施城,在一个东北军团长的家里落脚。饭菜丰盛,枕席干净,崔兆麟一夜安睡,两天来的疲劳一扫而空。次日早上吃过饭后,刘鼎把他们送出城外,与他们告别。因为再往前去,便是敌我双方进行拉锯战的地域了。

事先安排好的一个五大三粗的骡夫把两人的行李甩上骡子,扬起鞭子,招呼两人上路。骡夫说他们将要穿过几无人烟的地带,那是商贩走私货物进出苏区的山道。

曲折的山路在壁立的山岩间和干涸的河床里盘旋,炎日将行人体内的水分蒸腾出来。医生走得气喘吁吁,脚上的皮鞋成了累赘。崔兆麟渴得嗓子里要冒烟。走了四个小时,他们没遇见一个人!骡夫领着大家在山岩投下的阴影里休息,他去骡子背上取来一壶水,医生和崔兆麟一口气把水喝了个罄尽。骡夫又拿出银白透亮、手掌一般大小、薄如纸的荞麦煎饼叫他们卷了咸菜吃。

傍晚,大家来到一座破败的山神庙前,骡夫说今晚就住在这里。崔兆麟问会不会有土匪,骡夫说从前这里匪患猖獗,后来67军来了,土匪被清剿干净。67军军纪不错,迥然不同于国民党的其他军队,他们不骚扰百姓。

骡夫叫崔兆麟二人安心睡觉,自己去外面守夜。崔兆麟刚要朦朦胧胧地睡去,门外猫头鹰扑啦啦地扇动着翅膀落到树上,它尖厉的叫声在寂静的夜晚格外瘆人。“猫头鹰叫,不吉利啊。”马海德突然说。这美国人居然了解中国的风俗。

当猫头鹰终于结束它的号叫飞走后,夜风又送来狼的叫声。再加上风一刮,破碎的窗纸呼啦呼啦地响,崔兆麟和马海德躺在门板上竟一夜未眠。

“快起来!快起来!快!快!”清晨,骡夫突然跑进来,“敌人来了!”。

崔兆麟和马海德跟在骡子后面一路疾跑,当他们拐过一片青石时,崔兆麟不由得回望追兵。高处的山神庙前一个飒爽军人领着一队士兵。两人望见彼此,俱是一愣。后来,谢统勋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崔兆麟知道他不用再跑了。有一个美貌的妹妹是多么好的一件事!

高高的山岩终于消失在身后,他们来到长满绿油油麦苗的山谷,骡夫指着远处的村落说就要到了。

这是红区边上的小村庄,村庄里的贫农协会主席热情地接待他们,把他们安排到村公所休息。村公所里来了很多村民,争相观看他们,不为崔兆麟,为那美国医生。毕竟这个物种在小村庄里头一回出现。胆子大的人摸一摸马海德的皮鞋,对医生卡其布上衣的拉链赞不绝口。

午饭是小米饭、炒鸡蛋、白菜炒肉。两人先狠狠地灌了一通水,然后吃将起来。老乡替他们添了几回饭,两人吃了个酣畅淋漓。

吃过饭后,在贫农协会主席指派的向导带领下,他们继续向目的地进发。沿途经过几个村庄,在每一个村庄里,他们都接受了手持红缨枪的儿童团的盘查。崔兆麟惊讶于孩子们的认真。

后来,在一汪小小的、用石头围起来的水潭边,他们遇到一位红军战士。战士穿着天蓝色布褂,帽子上有一颗红星,他的手按在腰间的毛瑟枪上。向导向红军战士递上路条,介绍外国人和崔兆麟的来历。战士说他正巧要去安塞县城,大家同路,很高兴与他们同行。

众人边走边谈,翻过一道山梁。身后的山谷里突然传来一阵枪声,红军战士催促向导带着崔兆麟他们快走,自己则跑回去探看究竟。一会儿,战士跑回来说有一股白匪进犯,被他们自己人拦在山谷里打。白匪,是红军对国军的蔑称。崔兆麟此际十分担心谢统勋的安危。“身在曹营心在汉”,说的就是他吧。

四天,八百里秦川,道路崎岖,惊险如影随从,他们终于到达“红色中国”的临时首都保安。

在保安,人们的生活像斯巴达人一样清苦而简单。他们住在窑洞里,每人除了一两身衣服和简单的铺盖外,别无他物,每一餐的食物几乎是没有变化的。他们的生活忙碌、紧张而活泼。

保安好似桃花源,街衢清洁,遍植槐桑,百事乐业,耕者有田,崔兆麟感概。除了没有“设酒杀鸡作食”,他颇有些想念。这里没有乞丐,看不见烟馆、赌场和勾栏。这里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敦厚的风尚。

桌上是一盘从山里采来的野杏,用红糖腌一腌,便是军人招待他的美食。土炕上挂着蚊帐,那是军人独有的奢侈品。军人的个头高出普通人,一头许久没有剪过的浓密黑发,双眼炯炯有神。两人聊得起劲后,军人突然解开衣服,“身上痒”,他说。他一边捉虱子,一边与崔兆麟说话。

中午他们一起吃玉米饼子,就着用油炸过的陕北红辣椒。

崔兆麟在保安呆了十天,他为《大公报》撰写了三篇文章,介绍红军在陕北的活动。“绥德以南丹州以北,数百里间,几成赤化区域,赤化民众殆有六七十万……”崔兆麟写道,他说以现时的形势,陕北已成边防要区,亟需安民固边之计划;陕北因穷而乱,因乱而愈穷,治理之关键是勿征发,勿筹款,而需办赈济。他指出陕北的问题是政治问题,而非军事问题。

阅读鸾俦谱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鸾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