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民学院的穿越客》

第14章束发欲闯天下求收藏求推荐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玩玩闹闹,摸摸鱼捉捉虾,平时和便宜二哥翻山、打架,权当就是在锻炼身体,韦鑫在这悠闲的过着惬意的童年生活。

时间也慢慢到了大唐咸通八年,韦鑫也慢慢长大,已经十五岁了,得益于农村无拘无束的生活,所谓心宽体胖,虽然他并没有长宽,但是却长长了,才十五岁的年纪,身高已经将近一米八,而他那便宜二哥也已经只比他高出一小头而已。

半大小子饿死老子,说的一点没错,虽说家里三个儿子说出去确实有脸面,但是仅仅有点点薄田,加上朱名诚的塾帐的那点点微薄收入,仅仅在养活全家五口上就严重的入不敷出了。

特别是这几年正是两小子长身体的时候,特别的能吃,不论碗里稀和寡,都能有多少吃多少,王氏也是想尽各种办法,不论野菜还是麸皮什么的,只要能吃的都想着法子做成吃的。

两个小子心里也知道增加了负担,虽然白天还是出去玩闹,却也尽量在外边自己解决一顿,还在外倒腾各种能吃的东西回家。

如果依照别的穿越人士发展轨迹来说,韦鑫应该要发挥自己的现代知识,搞发明、搞经济发家致富的,但是处在砀山这个地方,不是山区,没有矿藏,没有大城市,周边都是农村,百姓们家里情况都差不多,赚谁家的钱?

最重要的是自咸通元年开始,江浙一带的裘浦发动了农民暴动,打了好几年,唐王朝为了镇压,一再的拉丁和增加底层百姓的税收杂捐,让附近几个州的百姓苦不堪言。

好不容易镇压下去,宋州旁边的徐州,以庞勋为首的一伙人不满唐王朝一而再的增加捐税,实在是要活不下去了,又在前一年发动起义暴动,朝廷军队初时未能正确判断局势,起义军几战下来朝廷军队被很快击溃,起义军迅速发展到三十多万人,动乱早已涉及到江淮地区几个州府。

所以这个时候先不谈韦鑫才十五岁,就算已经孔武有力的二哥朱存,朱名诚和王氏都不放心儿子们走出宋州,否则就是要么被抓壮丁上了战场,要么死在这乱世不知名的角落。

惶惶的,时间慢慢到了咸通八年的六七月。

这样的乱世里,人心不定,社会紊乱,民不聊生,粮价飞涨,朱名诚的塾帐也就成了受灾最大的焦点了,本来塾帐主要的生源就不是富户,只是附近的普通庄户,随着乱世的到来,粮价的上涨,庄户们也没有多余的钱粮,随之而来就是朱家的收入急剧减少。

除了教书,朱名诚一个老知识分子什么都不会,看着王氏在家努力节衣缩食,到处不顾脸面的寻找任何可以吃的,旁边这一年瘦了一整圈的大儿子,还有底下两个正在疯长身体的小儿子,心力憔悴。

朱家顶梁柱朱名诚病倒了。

最后的一点点银钱请了附近的野大夫,看诊后告知已伤根本,加之心火上涌,已时日无多。

韦鑫作为现代社会的过来人,心知自己的这位老父就是心急上火,伤及了根本,加上本来身体就不是很好,即便现在的状况放到现代,也只能延缓而已。遂和便宜二哥也不再捣乱和调皮。

每日帮着王氏去田地里搜寻野菜,下河捕捉点鱼虾和螺丝,但在这青黄不接的时节,又是乱世,野地野河早已被人搜寻了无数遍,又哪里还能找到什么。

终于,这一日,朱名诚仿佛神经了很多,召唤王氏和儿子们到床边,看着又瘦了一圈的发妻,叹了口气,接着每个儿子看了一眼,点了一下头,然后对着大儿子说道:

“全,我的儿,爹没本事,爹是不行了,长兄如父,你娘和弟弟们,以后就靠你了。”

说着又转向王氏:“老婆子,苦了你了,自嫁入朱家,忙里忙外,为夫也没有让你过上一天好日子。”

仿佛说出这些,还是无法抹去心里无尽的愧疚,朱名诚无力的放松全身,抬头看天,重重的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嘱咐道:

“老婆子,全儿,我走后,就随便安葬吧,我留了一封信,你等将家里有用的东西变卖掉,凑了盘缠去旁边萧县,找刘府的刘崇世兄,当年为父和刘世兄尚有一点香火情,供我儿们维持生计吧。”

说完,朱名诚努力的转向韦鑫和便宜二哥,韦鑫也知道自己这位父亲是要对自己交代什么了,急忙挪过身去,练满道:“爹,您说。”

“存儿,阿三,你大哥身子弱,存儿你憨直,阿三心细且性子活络,将来一定会有一番抱负,存儿多多护着阿三,也好好照顾你娘。”

虽然只是做了四年不到的便宜老爹,朱名诚作为一个父亲,以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来说,是不合格的,平时除了拿回来钱粮以外,不是看书就是看书,家里家外都是王氏在忙碌。

但不可否认,朱名诚为了养活这个家,不惜放下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身段,不再建树,日复一日的起早贪黑教着塾帐,不到五十岁的年纪,多年下来心力憔悴之下,已犹如年近七旬的老人。

“您放心,父亲,儿子一定会努力有出息的!”

“好阿三,为父就知道,你娘生你的时候为父就知道,你长大后定有出息,这也是为父为何这几年不要你乱闯,就是怕早早的误入了这乱世,如今朝廷也将收付江淮一带,我儿届时可投军,在这乱世必有一番建树,还可保身。”看着已经到了束发之年的小儿子,朱名诚甚是安慰。

是夜,朱名诚死在了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家中,虽有些许不甘,但走的也还算安详。

天没亮,作为长子,朱全带着韦鑫就跑遍了午沟里的每家每户,报了父亲的死讯,还相请了村里长者来主持下葬事宜。

王氏也拿出仅有的几件好衣裳和最后一点剩下的针线,换了点银钱,加之邻居们的帮衬,勉强也把朱名诚顺利的安葬了。

接下去的几天,王氏强撑的精神也垮了下来,每日就是在床上休息,家里家外全靠这朱全在张罗,作为儿子要候着过头七。

然后,朱全也就到处寻人,将朱家里里外外不再所需之物,还有那一块薄田,尽数变卖,凑足了盘缠,接着全家人一通收拾下来,才发现也就每人几件衣服,几本书而已。

一家人不禁一阵唏嘘,朱名诚忙活了一辈子的家,却也经不起这乱世不到一年的祸害,能拿出去变卖的早已都拿去换取钱粮了,能剩下的就几套衣服和几本书了。

*******

江淮那边消息慢慢传来,老将康承训已将庞勋农民军压缩至淮河口一带,不日将镇压下来。

朱家四口前往萧县刘府,一路无事,暂且不多提。

不日,一家人寻到了位于萧县县城西南郊外的刘府,周围都是即将迎来收获的良田,刘府是一座三进的大宅院,朱全上前叩门,开门是一位自称管家的刘老汉,手下朱名诚的信件就关门通报去了。

再次开门,迎出来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韦鑫想这应该就是刘崇刘世叔了。

之间刘崇一出来就向王氏一拜,说道:“兄嫂,节哀!世兄在信里已经和弟说了,以后刘府就是兄嫂的家,兄嫂,几位侄儿快请进!”

王氏忙让过半个身子,诚惶着说道:“刘员外客气了,你世兄这一走,嫂子也是没法子了,你给我们安排干活就行,不能白吃饭。”

又回头连忙拉住儿子一一介绍了起来,韦鑫和两个哥哥也乖巧的摆件了刘崇。

当听到老大朱全跟着朱名诚念过几年书,剩下的韦鑫两兄弟没念过书,却也人高马大,当即就答应到:“兄嫂,那弟就就逾越了,兄嫂这边就在前院帮忙做作帮厨,全儿贤侄既然读过书,刚好我儿也在读书,就一起做个伴读吧,将来可以了也可以去科举一下,舒展抱负!”

顿了一下,看着韦鑫和那个便宜二哥继续说道:“存儿和温儿两位贤侄,刚好外院有几匹牛马没人照看,辛苦两位侄儿了,剩下的时候看顾下周围的佃户,兄嫂,您看可否?”

“多谢刘员外了,他们都能干活,有口吃的就行!”王氏忙不慎的拜谢到。

如此,当晚一家人就住进了刘府前院一个偏僻的小院子。

一夜无话。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送来的稀饭馒头,刘老管家就笑呵呵的过来,和王氏打了招呼,接着就要身边的小丫头领着去了厨房,等丫头回来又要她领着朱全去了内院的书房。

然后就是自己领着韦鑫和朱存,来到刘府外的一个小山包,这里是一片牛栏和马羁,都是给佃户们用来耕地的水牛,和拉车的骡马。

刘老管家拉着两个小伙子,和负责打理这里的刘长工说了一堆,然后也不多言,就自顾自的回府了。

刘长工待刘管家走后,就给两个棒小伙说着这边每天要做的事。

无非就是牛马不干活的时候,怎么喂养,多久喂一次,什么季节喂什么,还有什么水牛要拉出去河边遛弯,骡马要经常查看蹄子有没有烂掉什么的。

其他的琐事,就是刘府什么时候开饭,到哪里吃饭,需要注意什么等等。

簌簌叨叨的刘长工还和他俩说,府上是有十多位看家护院的,叫他们在府上不要随便乱跑,尤其是晚上,估计是已经刘管家的交代。

“看家护院的?刘哥,他们很能打嘛?”韦鑫好奇道。

“是啊,你有看到他们打架吗?”朱存也兴奋起来。

“我这样的,可以放翻十多个,你说能不能打?”

韦鑫听完,低头对着刘长工那一米六多的身材一阵打量,心想:你这样的我也能打五个。

接下来两人也就开始学着和刘长工忙活起来。

休息之余,韦鑫坐在马羁旁边,抬头望天:十五岁,终于走出了小乡村,庞勋历史上的起义,注定是不会成功的,唐朝廷这几年因为镇压起义,年年用兵,年年拉丁还增加赋税,江淮和山东那边老百姓已经是民不聊生了,这两年的战争已经耽搁了生产,今年也来不及了,明年估计老百姓会很难过。

坐在这好好分析了一番,韦鑫继续翻阅着自己脑子里面的五代史,依照历史,明年年底、后年应该就是王仙芝、黄巢要开始起义了,王仙芝是贩卖私盐出身,韦鑫如果能早点接触上,必然要发展快一点。

至于要不要直接效忠唐王朝,韦鑫感觉自己会被玩死,末年的唐朝,世家、军阀一样的节度使这样的势力更加猖狂,自己一个没读过书的小农民,前世也没多少政治觉悟,还不如先依这历史线,跟着王仙芝和黄巢攒下自己的势力再说。

和自己穿越过来的时候想的计划差不多,唯独不知道是,没想到那位便宜父亲会提前走了。

可惜了。

随即,韦鑫站起身来,喊了一声:“二哥,我们有空去请教护院们好不?我们大家都是野路子,去学点正经的。”

“可以啊,我也这样想来着。”

阅读大民学院的穿越客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大民学院的穿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