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抹最美的乡情》

第16章我教你拉琴吧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军哥回到村子径直的来找阿泉。叶松说:“周老师好像是去村后边的小河洗衣服了。”军哥哦的一声,刚一转身,叶松又说:“那个,黄志伟也去了,当然,他只是去拉琴。”军哥说:“是吗。”

……

阿泉到了兴仁村不久,原本是自己个在院子煮吃的,但是老师们都是家不在村里的,就有人提议大家干脆合伙算了。全员同意。起先是大家轮着做饭,但是大家的做饭技艺有高有低,最后又再议,就由另一个女老师全职了,校长在安排课程时就照顾到了女老师的便利条件。

阿泉教两个年级的数学和音乐。音乐一般都是下午开课。授完课,阿泉也会去厨房帮忙着做饭。吃了晚餐,收拾好阿泉才会回到住所。

村中有一口水井,供着全村人的所有日需用度。本来阿泉是到村后小河去嬉水洗澡顺带着把衣服洗了,但自从感觉到有人窥视,便不到村后小河去了。

可是,阿泉是爱着这小河潺潺的流水,远处惹人的山景,徐徐降山的夕阳,夕阳的余辉里鸣啾着倦归山林的野鸟儿。舍弃不下,求其次只得是在住所洗过澡,将衣服来到后山浆洗。这招致了村里人说她嫌弃村里人脏的闲话。

在星期日,阿泉到小河边边上更早,洗了衣服常是独坐在河边的山石上,呆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这时刚到小河边上,忽听得小提琴的声音,细听之下,正是收音机里经常播放的友谊地久天长。而这拉琴之人,必定就是黄志伟了。黄志伟干嘛到这来拉琴?虽是不得而知,只是此情此景,添上这样的曲子愁绪自是又叠增几分。

阿泉一边听黄志伟拉曲子一边洗衣服。衣服洗完,还是听着,直到天要黑时才惊觉过来,起身回村子。没料想,黄志伟此时也收了小提琴,俩人在岔口相遇。

黄志伟说:“周老师。”阿泉说:“你好。怎么跑这来拉琴了?”黄志伟说:“这一段农活比较忙,今天星期天也只放半天假,大家都累了,总感觉睡不够,在宿舍拉琴翻来复去也就那些曲子,别人也听得腻了,怕吵了别人,只能跑这来了。”

阿泉说:“怪不得,这一段都没听到你拉琴了。”黄志伟说:“我大学主修的是文艺表演,这拉琴算是半路出家跟音乐系的一个老师学的,才学不到三个月。拉得不行。”阿泉说:“我听着挺好的呀。”黄志伟说:“这就算是我的爱好。消遣烦闷的。外行人只能听听热闹,内行的人听来一团糟。”阿泉说:“多拉拉就好了。”

黄志伟说:“这不是勤能补拙的问题。这方面的天赋决定了人在这一行的高底。我拉琴的天赋只能是业余水平。倒是我看你这手纤细修长,如果你拉琴的话,道行肯定比我高很多。而且,你也很喜欢音乐吧,我常听到你开收音机听歌。”

阿泉说:“不好意思。吵着你休息了吧?”黄志伟说:“不不不,你误会了。我也有一台收音机,只是怕吵了别人的休息,就一起藏着没敢开。你一般都喜欢什么风格的曲子?”阿泉啊的一声,说:“风格?”黄志伟笑了一下,说:“风格就是……我的意思是,歌曲,你喜欢听什么乐器演奏的,比如小提琴,钢琴,大提琴或者是其它的乐器。”

阿泉说:“我喜欢钢琴的。”黄志伟说:“是吗?这钢琴吧又称乐器之王。不论用来弹什么风格的曲子都很搭。我教你拉琴吧。”阿泉说:“什么?”黄志伟说:“说实在的,现在的生活太烦躁枯味了,我就怕,过不多久,我连拉琴的兴趣也没有了,就跟其它人一样,只知道累只知道睡觉。我对这样的生活很恐惧。所以,我得要找到别的事情做做。”

阿泉说:“可是,我怕我笨学不会。”黄志伟笑说:“我有感觉,你肯学的话你拉琴的技艺肯定比我这个启蒙老师高很多。”阿泉没有出声。黄志伟说:“你是不是有什么顾虑?那算了,当我没说。”

此后俩人再没说话。回到了村子,阿泉在院子晾好衣服,刚要进屋,就听到了从仓库那边传来的电动机声音。不禁一笑,,小跑着赶往仓库,只是在军哥的木工房前才变回正常的步伐。

军哥一抬头,看到了阿泉,俩人四目相觑,脸面上都荡着微笑。阿泉嗨的一声,军哥也嗨的一声。阿泉晃动脑袋,背着手走进房,说:“我闻到味啦。”突然几步到了工具立柜前把柜门拉开,拿出一个油纸包摊开放到鼻翼下闻了闻,说:“真香。”接着又啊的一声,说:“还是芋头膜。”忍不住拈起一个一口咬了下去,嚼得咯咯响。

军哥说:“慢点,小心噎着。”赶紧给倒了杯水递过去。阿泉说:“放一边去。我现在满嘴的喷香,这喝了水,味就不是那个味了。”军哥说:“你倒是会吃。”阿泉说:“那是当然。怎么回来了?”军哥环指了一下,说:“我总不能叫这些木头的主人把他们的木头拉回去吧?”阿泉说:“这就是说,以后你不会十天半个月才回一次村子了。”

军哥说:“不一定。这一次从县城回来后,估计公社没什么事,下午我下班早一些,利用晚上时间赶工。”阿泉说:“我听说,你们这一次到县里抓了很多的人?”军哥说:“我们民兵是协助公安机关。不是抓了很多的人,是抓了很多的坏人。对于坏人,就是不能手软,要一抓到底。”阿泉笑说:“真行。咱们公社也抓了好几个吧?”

军哥嗯地一声,说:“立马就送到县里去了。”阿泉说:“然后呢?”军哥说:“当然就是交给法院按罪定罚呀。”阿泉说:“对于坏人,就是要重重的罚。”军哥说:“这是肯定的。谁?”

叶松从门外现身,嘿嘿笑说:“不好意思,打扰了。”军哥说:“你有什么事?”叶松说:“我是受大家之托过来的。就是呢,咱们吧没有个餐桌,饭是无所谓,但这做好菜呢就东放西放,就是问军哥能不能给我们做个餐桌?”军哥说:“这没问题。”叶松说:“当然了,钱呢我们会付。”军哥说:“这到时再说。”叶松说:“这样。那谢谢了啊。走了。”

阿泉说:“你还真的给他们做啊?”军哥说:“举手之劳的事。好多人家做好了家具剩余的木头都没拉回去。就是这姓叶的有些阴阳怪气,你以后注意他点。”阿泉说:“这你又会看人了?”军哥说:“感觉是这么个感觉。”

……

阿泉是待到了十一点多才回了住所。次日一早醒来开了房门,就见院子里摆着用几块几十公分厚木板拼排做成的长方餐桌,还有两张长条凳。黄志伟他们也起来了,看到了餐桌,叶松一下跳上了餐桌屁股扭了几扭。

赫文丽说:“叶松,你这是干嘛?”叶松说:“这一晚上就弄下来了,我看结实不结实。”赫文丽说:“那结实吗?”叶松又扭了扭,说:“看着挺结实的。”赫文丽说:“无聊。”阿泉一路走就一路想,军哥昨晚说的话果是不错来,这个叶松就是有些阴阳怪气儿。

中午放学,阿泉没听到从仓库那边传来的电动机声,还去木工房看来着,木工房房门紧闭,想着昨晚军哥说这几天都没事,莫不是昨晚熬了一夜还在睡不成?岂料晚放学军哥也不在,倒是洗过澡去村后边的小河洗衣将要完了时,却听到了黄志伟的琴声。这一次,黄志伟就一直拉着友谊地久天长,没拉别的曲子。

这一晚,军哥没有回村子。和往常一样,阿泉批改学生的作业完了后,便又开始备课。备完课躺在床上,不同的是,往日躺在床上的阿泉会打开收音机,而此时收音机的开关没有被打开。她的脑子里总是响起黄志伟拉的琴声,想着拉琴人的心情似乎跌落到了极点,如若不然又怎会一直拉着一首伤感的曲子。

不只是黄志伟的情绪低落,叶松,赫文丽其他的人也是一般。大家收工回到住所,没有了往日嬉戏的打闹和欢笑。院子里少了年青人的勃勃生气。

阿泉隔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星期六下午放学了回去,星期一早起赶回村子。骑得自行车是军哥家的。铁匠在的时候,借隔壁家的自行车要阿泉学骑,说是学会了就给她买。阿泉怕摔倒伤着就没敢学。到了小兴仁村,在军哥的督促下,或许是觉得军哥在身旁的缘故,安全无虞,仅用了不到一个半小时,就能自己在晒场转圈了。还大叫说这也太容易了。

铁匠虽然是打铁的,但是家里总是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也码得整整齐齐。阿泉回家就是打扫来着。开门的一刹,总是有疑幻铁匠还在的,仿若是听到铁匠说:“妞,回来啦。”就会愣着。

上次军哥回公社后,就没有消息。军哥住的地方是在一条小巷街的中间,一间无主房。军哥住过来的时候,叫上村里的两个人一起收拾了好几天,渐渐的自己又添了些东西。阿泉回公社来先上了军哥小屋,门是锁着的人不在屋里。这是上哪了?也不说一声。

小学老师大家都是在一个屋子办公。星期一的早上,阿泉刚进办公室,校长就说:“阿泉,刚接到公社通知,这不是国庆节就要到了么,说是县里为了庆祝国庆节,下发通知让各公社组织人员排练节目,到时上县里去汇演。排练节目公社那边有名单了,名单里就有你的名字。”

阿泉说:“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呀。”校长说:“汇演的节目我看也简单,就是唱歌而已。只是这唱歌的人要好看。嘿嘿。你是教音乐的这唱歌对你没有难度。时间很紧,说是下午你就得到公社去报道。”

县里下发的通知里,要求汇演人员的组成要有各阶层的人员如:农民,学生,老师,政府工作人员,当然,也包括知青。军哥家的自行车阿泉原本是想放学后再还回去,这下也不用还了,但还是去说一声。

骑车出到村口,遇到了黄志伟。黄志伟扛着他的小提琴。阿泉下车问:“你怎么在这?”黄志伟笑说:“我在等你呀。”阿泉啊的一声,说:“你在等我?”黄志伟说:“不是啦。我去公社,本来想借村长家的自行车,但村长说你借去了。所以,我到这来碰碰运气,看看有没有顺路的可以搭个车。你要是还不来,我可就用走的了。你是不是……。”

阿泉说:“你也是吗?”黄志伟说:“早上出工,村长通知的。”阿泉把自行车支好,说:“你来。”

黄志伟把小提琴交给阿泉,跨上自行车等阿泉上来了,才蹬起来,说:“我还不认道。怎么走你可指着点。”阿泉说:“去公社的路认不来?不是吧?”黄志伟说:“到了村子这么久,除了上次和村长去公社拉东西,就没走过。再说,这么七拐八弯的,不多走几趟谁认得了啊。”

阿泉说:“这么久你才到公社一趟?”黄志伟说:“你以为。”阿泉说:“你们,挺想家的吧?”黄志伟叹了口气,说:“你说呢?其实,我们这六个人吧,到这来时离开家最长的时间也就是一至两天。赫文丽她们宿舍,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听过好几会压低的哭泣声了。要过年才能回去呢。”

阅读那一抹最美的乡情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那一抹最美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