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齐国风云》

第10章齐灵公第5节国氏被灭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齐国的这场内乱貌似一开始轰轰烈烈爆发,最后是轻轻巧巧通过一场谈判居然结束了。国佐回到齐国朝堂继续履行他的执政职责,齐灵公有时看着他离开朝堂的背影,心里冷笑道:“什么上卿,在寡人眼里,就象捏死一只蚂蚁般容易。”

既然齐国内乱平了,那么就应该向盟主晋国报告一下齐国发生的事,毕竟上次国佐率齐军参加晋国组织的联合国军讨伐郑国,因为齐国国内有大事才准假回来的。

公元前573年春,即齐国内乱平定后的第二个月,齐灵公国佐之子国胜出使晋国。齐灵公对国胜说:“大夫去晋国聘问后,就请直接到清邑,寡人还有要事请大夫去处理。”

国胜哪里会多想?带着礼物便出发了。

国佐哪里会多想?他照常上班,作为齐国执政的上卿,国佐每天的公务繁忙。

他刚到朝堂,就见齐灵公侍从前来请他去一趟后宫,说有要事相商。

国佐急匆匆赶往后宫,遇到大夫士华免居然还持着戈在后宫。国佐奇道:“你怎么会在这里?居然还带着戈?”

士华免是谁?齐灵公的心腹,当时是齐国大夫。按规定,没有国君的命令,除非是寺人(即后世太监宦官),否则不能出入后宫,更别说持着戈矛的大夫了。

士华免冷冷道:“奉国君之命,在此斩杀叛臣。”没等国佐反应过来,便一戈刺死了国佐。

可怜国佐,累世为卿,为齐国江山社稷作了那么多贡献,到头来居然惨遭杀害。说起国佐,我们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他当时在鞍地之战齐国败后代表齐国前去晋营和谈。

要知道,谈判双方如果是平等地位的,谈判尚有公平性。国佐作为象齐国这样的战败方谈判代表,当时的处境是非常艰难的。但国佐凭着自己的智慧与辩才,硬是为齐国争取了最大的利益。

史料记载中,把国佐被齐灵公刺杀的原因归咎于国佐自身的责任,有一定的道理。一是国佐带着齐军代表齐国参加联合国军,却未经批准,擅自率军回国,并公然维护反叛的高弱,这便是直接参与了反叛,把国家大义置于家族小利之下。二是未经国君批准,擅杀大臣庆克。虽然庆克不是什么好鸟,但国有法度,哪能随便?

国佐作为齐国执政上卿,做事显然不够成熟。国佐为人刚直,心直口快,想到什么便说什么,而且往往把道理讲个透,这样势必会得罪不少人。

比如在对待庆克这事上,当他得到鲍牵汇报说庆克与声孟子私通后,居然直接把庆克找来大骂一顿,结果得罪了声孟子,也得罪了庆克。国佐的强势,更是令齐灵公不安,这为国佐走向悲剧埋下了隐患。

直接导火线则是公然支持高家反叛国家,这是不允许的。一个臣子哪能公然跟国君叫板呢?国佐并非是奸雄之辈,如果他是,那他就应该向齐灵公叫了板后,直接三下五除二,将反叛进行到底,另立国君。

但国佐没有,他只是感觉自己做的是正确的、正义的事,于是便悲剧了。他甚至还是一个缺乏警惕心的人,试想,当齐灵公将他的儿子国胜派往晋国去时,他便应该有所反应。为什么不派别人去,而派国胜去?自己作为执政上卿,一般情况下自己完全可以作出决定,哪需要齐灵公亲自委派?其中必有原由啊。

这原由便是齐灵公已经作好了对付你国佐的准备,首先是向你国佐示弱,在当时的谈判中同意免除国、高两家叛国之罪。国、高两家仍旧官复原职,这相当于什么也没发生过,但这可能吗?

然后便是调离你的亲信。国胜作为国佐的儿子,如果在自己国氏的封地,那便有足够的力量制衡公族,谁敢对国佐不利,那国胜便可以再次反叛,再次联合高氏家族。现在齐灵公一记釜底抽薪,将国佐的最有力的依靠力量给调离了。

而且,根据齐灵公的要求,国胜自出使晋国回国后,便傻呼呼地在清邑等候新的命令。命令来了吗?来了,齐灵公派士华免刺杀了国佐后,再派人去清邑,宣布了国君之命,然后让清邑大夫直接杀了国胜。

搞定国氏家族,至此对齐灵公来讲那简直就是玩个七巧板一样,三下五除二,干净利落,累世为卿十数代的齐国第一家族国氏家族就这样基本玩完了。

再加上原来搞定高氏家族,此时的齐灵公可谓是春风得意。多少代来,齐国国政均由这两家把持,除了齐桓公时代有着管仲、鲍叔牙、宁戚、隰朋等等贤良时,国、高两家貌似暗淡了一点,到后来,没有这两家支持,就没有一位成功的齐国国君。

现在,在寡人手里,解决了这个大问题,从此,齐国总算由公族说了算,由寡人说了算!齐灵公洋洋得意。

那谁来接替国、高两个上卿位置呢?人选早就有了,崔杼和庆封。崔杼我们已经讲到过了,他是自齐惠公时代出现在齐国政坛上的,当时只是齐惠公的一个红人而已。到后来在国、高两家的压制下,基本无所作为。

庆封又是谁呢?庆封是庆克的儿子,这是根据声孟子的要求,庆克为自己而死,那自己得保护好庆克的后代。庆克有两个儿子,庆封和庆佐,庆封被封为上卿,与崔杼共同执政齐国,而庆佐则被封为司寇。

司寇是一个重要官职,齐桓公时代,大名鼎鼎的公孙隰朋、鲍叔牙都曾经担任过此要职。按周王朝官职体系,司寇是司法官吏名称,掌管司法和纠察,位仅次于三公。在齐国的话,那位与司马、司徒、司士、司农、司工、司空等一样,仅次于上卿。

齐灵公重用庆氏,并非仅仅是声孟子的要求,关键是因为庆氏本就与齐灵公一样,均为齐桓公之后,相比以前的国氏、高氏,庆氏的血缘上要更亲更近。显然,齐灵公急需要组建自己的班底。

这个班底现在基本已经搭建了,那便是崔氏、庆氏、晏氏!而以前的国氏、高氏、鲍氏则慢慢被边缘化。尤其是国、高两大家族,不但被边缘化,更是遭到了齐国公族的持续打击,在齐国的政治影响力越来越弱,直到最后终于淡出齐国历史舞台。

阅读春秋之齐国风云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春秋之齐国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