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

第六十回 苏秦求仕遇阻困 返家谋计任赵相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六十回苏秦求仕遇阻困返家谋计任赵相

回前词《丑奴儿近》

满腹谋策,欲献明君识货。却难见真容,皆因贪臣阻隔。好不容易,拜国主、论道不合。羁困贫极归家,羞遭亲人辱没。坚定志向,恒心秉持,终悟因错。正反透观,顿生奇妙推测。继往游说,巧改变、喜纳丰获。高车驷马,使命合从,封相掌舵。

话说卫鞅趁魏将庞涓败亡,其国势弱无抵御能力之际,怂恿秦孝公出兵伐魏,以使自己有率兵建功之机,还真是如愿以偿,国君命其为主将,亲率大军攻向魏地。魏惠王只好派出公子卯率军,企图以旧友身份前去讲和,此计早被卫鞅猜到,于是便将计就计,使出诈谋诓骗公子卯上当,在玉泉山相会中,生擒了魏军主帅。而后又打着魏将车队的旗号,轻易地赚开了吴城重镇的城门,致使秦军轻易夺取了吴城,及西河多座城垣,建立了丰功伟绩。后又直逼魏国都城,迫使魏惠王派使讲和,答应将西河之地割给秦国,这才勉强结束了这场战争,使魏国遭受了惨重损失。也为秦国将来攻伐各国,建立起了一个坚固的桥头堡,因惧秦军兵锋东指,边境太近都城安邑,魏国只好将国都,迁到国东边的大梁。从此显些败落之象,却为争夺中原有利,而卫鞅受赏商地,却隐伏了杀身之祸。

再说苏秦知道了庞涓已死,又知魏国新败于秦,将都城迁到大梁,以躲避灾祸,正是人心慌乱之际,自己也难能立足,于是便决定去往秦国求仕,顺便观其国情。好在此时车马尚在,还有一些路资可用,苏秦便一路西行,路过洛阳也未回家,只想抓紧时间往前赶,到达秦国再图进取,也是相信孙膑之言。当到达秦国边境时,好不容易进入秦国境内,却在商地听闻一件更加震惊的消息,说是秦国老国君病逝,新国君刚继位不久,却将功臣卫鞅抓捕,并残忍的车裂害死。苏秦这一惊非同小可,并不知其到底发生何情,那赴秦求仕的愿望,还能否实现,却成了无底的悬念,于是便详细打听事由,也是想弄清原因,然后再作判断。原来是那卫鞅,如今都叫作“商鞅”,也是因其封地为商地,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省商洛市之地,处在秦都咸阳之东南方向。原为楚国领土,后被秦国侵占,并设立武关城隘防楚,也是得到了一块不小的疆土。

卫鞅在变革国政时,曾得罪秦太子驷,是因太子漠视新法,故意违背,不好处置太子,商鞅便说为其师之罪,将太傅公子虔剃掉鼻子,还将另一师傅公孙贾,脸上刺字,施于黥刑。因此深怀仇怨,借太子驷继位国君,便进行谗言报复,秦君驷也深恨卫鞅,便下令追捕。卫鞅逃跑中欲住店,却因自定律条受困,店家不敢留宿,好不容易逃到魏国,却因侵魏仇怨太深,决不肯收留,他也真是作茧自缚,弄到走投无路之地步。不得已回到商地集人拒捕,却不敌国兵,竟被逮住处极刑,五牛分尸而死,也是不计其前功,只认其有罪而惨亡。苏秦探听明白之后,也是感到心惊胆战,但既然已来到秦地,便不能空转一回,若不作游历,或许再没机会,于是决定在秦国周游一番,再看情势而动。看到秦地虽然发生商鞅之事变,却还算国政稳定,并未以此而改变什么,便决定继续考察秦地。苏秦观看了西北高塬,游历了八百里秦川,也算秦国丰饶内地,最后沿秦岭东行,回到了秦都咸阳城。

这咸阳城为卫鞅实行新政后,从西面旧都雍城迁此,也就是如今的宝鸡凤翔县,经历了十数年发展建设,已经成为相当繁华的大都市,人们都已习惯了此地。这里距中原较近,利于物资交流,也接纳了许多战乱流民,所以各国民众聚集不断,自是逐渐兴盛起来,苏秦便游览其山川地势,也想暂住于此,以察看秦君臣国政究竟如何。这时秦国由于卫鞅变法,国内情势还算稳定,军民勇于征战立功,以便提高身价等级,喜好垦荒农耕,收成好给予奖励,可说是国泰民安,市面经济繁荣。这时苏秦游走各地,并未遇到多少困难,顺利考察了秦地风物人情,虽然发生商鞅叛逃拒捕,却也未影响到国情变化,依然未改变新法国政,继续执行既定法条。并听说秦国自战胜强魏,夺取西河诸城后,便曾逼迫东方各国,都要献地纳贡,否则便会被攻伐,其强势霸道之举,使各国心怀畏惧。

苏秦了解了这些实情,心中不禁大喜,暗想可凭自己的才智,辅佐秦君能趁势攻灭各国,却能一统天下,建不世之功业,应当是大好时机。于是便设法去接近朝臣,以求能拜见新立国君,得到其赏识重用,施展自己的宏大抱负。由于苏秦说曾就学于鬼谷先生,与魏将庞涓和齐国军师孙膑,本为同窗学子,且曾周游列国,对各国情形深入了解,并有所撰写十万字巨著为证,也得到了首肯。于是引荐给秦惠文王,受到秦新国君召见,待苏秦进至朝堂中拜见,秦惠文王便问道:“先生不远千里,来到我秦国,不知有何见教?”苏秦便直抒己见道:“吾闻秦逼诸侯割地,意欲安坐而并有天下乎?”惠文王便点头说:“确有此意!”苏秦即说道:“大王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此为四塞之国也!沃野千里,奋击百万。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某请为大王效力,并诸侯,吞周室,称帝而一天下,易如反掌,岂有安坐而成其事乎?”说的很为夸口,也是想仗自己所学辩才,挣到富贵。

这时秦惠文王初始继位,立足未稳,却不想即行扩张,还是立足于国内治理,且刚诛杀了商鞅,还未将其余党清理干净,平日又最恨游说之士,不想重用。于是便辞说道:“孤闻‘毛羽不成,不能高飞’!先生所言,孤有志未时,更待数年,兵力稍足,然后再议之!”苏秦听后已明,看来这新秦王不喜此说,已是拒绝不用之意,只好拜谢辞退出宫。等回到住处,还是不肯死心,要做最后努力一搏,便将自己所写的,三王五霸攻占而得天下之术,以及自己对各国分析论断,心血著就之书,一并献给秦王。实指望这秦国君看后,会惜才转念,或能录用自己,可那秦王虽然留下阅览,却绝无用己之意,杳无回音传出,苏秦也是无奈。后还不甘于受挫丧志,思谋再三,于是又设法求拜秦国相公孙衍,却因其嫉妒苏秦才能,怕其将来盖过自己,根本就不为引进,使苏秦彻底绝了,在秦国致仕之念。

这正是:怀才不遇常有情,却非智贤欠躬行。心高勿怨时运蹙,乾坤斗转亦失灵。人生奋搏当恒毅,天道酬勤助功成。前行道路多坎坷,胜败留待后世评。

苏秦已在秦国逗留年余,此时所带钱币已经花尽,吃住也是捉襟见肘,再待下去恐怕连回家都很困难,所穿貂裘衣袍已破旧损坏,迫使苏秦不得不想归计,也是窘困难当。于是苏秦只好变卖了车马,以充路资,自己身担包囊,徒步走回家乡,路上着实吃了不少苦楚,就如同乞丐相似,总算回到了洛阳家中。父母见其狼狈之像,竟出言辱骂不休,其妻子正在织布,见到夫君如此模样,却也不肯下机相见,真是人情冷落到了极点。苏秦实出无奈,肚中饥饿至甚,只好向大嫂恳求吃顿饭,却以家中无柴推诿,不肯为他起炊做饭。这可真是:“富贵途人成骨肉,贫穷骨肉成途人。试看苏秦貂裘敝,举目皆亲尽不亲!”苏秦见此,不觉落泪叹道:“一身贫贱,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皆我之罪也!”于是便自己动手,在家中翻找旧衣穿上,却也不失志向,继续攻读学问不辍。

苏秦在翻看所学书籍时,也在暗自思索,觉得自己智识已远超它人,可说是满腹经纶,却不能游说致仕,到底误因出在哪里?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翻阅所学之书时,偶然看到“太公阴符”篇一书,他忽然记悟到,师尊鬼谷先生临行时,曾言道:“若游说不得意,只须熟读此书,自有进益。”不禁心中豁然开朗。于是闭门细读探讨,定要穷其内旨,昼夜诵读不息,当疲倦欲睡时,却学古人之法,采取悬梁刺股之手段,竟能克服困难,使其醒悟到其中奥秘。细思从前作为,还是未悟透内涵,所以不能应势利导,想出非凡办法,才能出奇制胜,达到所设想的目标。于是想到,若是正路走不通时,何妨走向反路,或许便谋得与众不同的想法,才可另辟蹊径,唯有拨开迷雾,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质,这就是反象之学问。想来恩师教导,不可硬读死学,才可理解其中玄妙之处,看来死记硬背,真是害死人呐!苏秦从此以反正看事,真却大有长进。

苏秦结合所了解的列国形势,进行细思揣摩,不断肯定与否定对比,逐渐对天下大势,有了明晰的判断。如此苦学数月,竟将各种设想,利弊分析,胜败结论,如在掌中!足可令人无不信服,难能驳倒。苏秦心中想到,既然秦君不肯用己之策,何不去劝说,惧怕秦国吞并的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也会起到平衡作用,使各国都能获益,天下就可暂时免于祸灾。这样一来,恐怕六国都能接受此策,岂不就是各国的功臣,还怕没有荣华富贵可享吗?真乃绝妙之谋,可行之法,当前去尽力实施,或有成果可得。想到此策,苏秦不禁暗思到:“今我苏秦有学如此,以此策游说各国主,解得各国危急,岂不争相出金玉锦帛,取卿相之荣位何难也!”此计想好后,苏秦便劝说亲弟苏代苏历,述说自己所学,还有周游各国见闻,道明求仕策谋,以求得资费相助,好去到各国游说途中所使用。

苏秦还应许道:“吾学已成,取富贵极易耳!弟可助我行资,当百倍偿还!你俩也要苦学此道,待有所成之时,吾若有出身之日,必当援引,同享富贵!”并将那阴符篇学问,详细讲说明白,使两位兄弟相信为善,竟都想若能学会此道,却要好于经商务农甚多。苏秦出此招术后,那俩亲弟竟被他说动,情愿各出资费若干,供其到六国游说所用,还指望能有一日,这兄长出人头地,做了大官,可就能跟着沾光受益,自是不惜出资相助。这样苏秦便不愁了路费,于是便告别父母小弟妻嫂等家人,决定北往赵国游说,以尝试此计行否?再行判断何办,也是满怀信心,坚韧不拔,不惧程途艰险,定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当时赵国为赵肃候在位,用其弟公子赵成为相国,号作“奉阳君”,苏秦便先去拜见国相赵成,可这位奉阳君不喜此辈,更不肯向赵肃候推举,苏秦没了指望,只好奔向燕国。

这正是:赴秦本欲辅明君,却遭婉拒志难伸。满腹经纶怀才具,不省夸口碰壁因。狼狈回家受蔑待,恒心未减思探深。反观求得合从计,再游列国转乾坤。

且说苏秦一路风尘,到了燕都蓟城,也就是如今的北京附近,意想求见燕文公,可是其身边近臣,却都庸碌多贪,不肯为其通达国君,苏秦此时钱财匮乏,无力贡奉孝敬。只好等待机缘,居困也有年余,资费已经用罄,在那旅店中饥馑难捱,总是可怜悲甚。旅店掌柜经与之交谈,知苏秦实有才能,深为哀怜相助,贷给百钱费用,使苏秦暂时度过了难关。苏秦时刻打听燕君动静,决意不避风险,施非常之举,硬闯銮驾求见燕文公,以抒胸中智谋,或能有所转机,也是已走投无路,不得已采取的下策手段。等时候一长,天公不负有心人,还真叫他等来了机会,有一日偶听旁人说,那燕文公要到城外出游。苏秦便暗中等在道旁,待到国君车马经过时,苏秦便不顾一切,闯到其车前下跪求见。当即被卫士阻拦,却也被车内的燕文公看到,便让卫士住手询问,问其姓名是何人,苏秦便自报名以拜,当知道是名士苏秦时,燕文公不禁大悦。

燕君高兴说道:“快快请起来说话!闻先生昔年,以十万言献秦王,寡人心慕之!恨未能亲读先生之书,今先生幸顾本邑,惠教寡人,燕之幸也!”说罢,便命回车入朝,不再去游城外了,请苏秦同车而坐,待之甚恭谨。随从见君主尊重,哪个不是躬身伺候,顿使苏秦身价倍增,骤改前时颓然潦倒之状。待回朝之后,燕文公即整衣召苏秦入见,亲为鞠躬请教。苏秦也便躬身还礼,然后慨然说道:“大王今被列在战国,地方两千里,兵甲数十万,战车六百乘,骏骑六千匹,可谓雄壮!然比与中原各国,还未曾及半,实力相对悬殊。却能耳不闻金戈铁马之声,目不睹覆车斩将之危,安居无事,国泰民康,大王可知其故否?”燕文公忙道:“寡人不知也!”苏秦即道:“燕国所以不被兵者,以赵国为之掩蔽耳!大王不知结好于近赵,而反欲割地而媚远秦,不是堪愚至甚么?”说的道理深刻至明。

燕文公便问道:“然则如何?”苏秦便对说道:“依在下愚见,不若与赵从亲,因而结连列国,天下为一,相与协力御秦,此为百世之安也!”燕文公听后,甚觉有理,便说道:“先生合从以安燕国,实为寡人所愿,但恐诸侯不肯为从耳?”苏秦便道:“在下虽不才,愿去面见赵侯,说明利害关要,必然依从此意,然后与定从约,再约列国相从,就便容易多了。”燕文公听后大喜,于是将苏秦留在宫内,以便叙谈请教学问,命人备好高车驷马,助与金帛路资,派一队壮士卫兵跟从护卫,送苏秦为使客赴赵国,去完成既定使命。待苏秦赶到赵国后,适逢奉阳君赵成已死,赵肃候闻听燕国,送使客来赵都,遂降阶相迎,知为名士苏秦,更是格外敬重,于是大殿内隆待。只见赵肃候高兴问道:“上客远来,何以赐教?”也是想听苏秦有何高论。

苏秦便说道:“吾闻天下之布衣贤士,莫不夸贤君之行义,皆愿陈忠言于君前,可是奉阳君嫉才妒能,是以游士裹足而不进,卷口而不言,今奉阳君离位而逝,吾方敢来献上愚忠之言。臣闻‘保国莫如安民,安民莫如择交’!当今山东各国,唯您赵国最强,拥地广有二千余里,带甲兵将数十万,战车千乘,骏骑万匹,粟米可支数年。秦国之所最忌害者,莫如于赵!然而不敢举兵伐赵者,乃因畏惧魏韩两国,趁机袭其后也!顾为赵国南屏障者,乃为魏韩两国。可魏韩无雄关大山之险,易被攻伐蚕食侵吞,一旦秦兵大举出动,攻占两国之地,若是两国降秦,则祸必及于赵矣!臣曾游历各地,常观列国地图,深自了解情势。知列国之地,远超秦国万里,诸侯所拥之兵,多秦十倍不止,设使六国合一,并力西向,何难破秦?今为秦方谋者,以秦锐锋恐吓诸侯,命必须割地求和,否则必遭征伐。故而割地图存,此为自破其国也!破人与破于人,二者孰益,显而易见!依臣愚见,莫如约列国君臣,齐会于洹水,交盟定誓,结为兄弟,联为唇齿,抱团取暖,荣辱与共。秦攻一国,则五国共救之!如有败盟背誓者,诸侯共伐之!秦虽强暴,又岂敢以孤国,与天下之众争胜负哉?”赵肃候听罢,信为善策。

肃候不禁喜说道:“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闻至计,苦无良策!今上客欲纠集诸侯,合从以抗秦,实对各国有利,寡人敢不敬从?”于是朝议决定,即拜苏秦为国相,佩以相印,赐予豪宅大第,又赏拨以饰车百乘,黄金千镒,白壁百双,锦帛千匹,以供前往各国游说合议之用,并将其立为“合从长”。苏秦自此飞黄腾达,意气风发,朝掌权柄,一步登天,荣耀无比。便作书通报燕国君,重赏护送来赵护卫将士,并遣回燕国报信,还不忘那旅店掌柜的恩德,派人送去百金以报,还那所贷百钱人情,也是做的无比大方。正当苏秦梳理好国政之事,准备择日起行,赶赴诸国商定合从之计时,忽然赵肃候这日,派人急召苏秦入朝,说有急事商议。苏秦不知何事,慌忙来见肃候,只见赵君急说道:“刚接边吏来报,秦相国公孙衍,率军出师攻魏,擒其大将龙贾,斩首四万五千,魏王只好割河北十城以求和,公孙衍又欲移兵攻赵,将之若何?当请国相拿主意。”苏秦猛然听后,不禁暗暗心惊。

这正是:龙困浅池无所终,

人逢艰难智计生。

拦车拼得性命损,

见拜君王敬待隆。

聆听谋策赏识贤,

高遣使客说合从。

赵主依赖拜卿相,

却闻秦将欲用兵。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上册完,续下册.}

阅读战国兵雄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战国兵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