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

第六十一回 张仪赴楚受屈打 苏秦故意傲学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下册

第六十一回张仪赴楚受屈打苏秦故意傲学友

回前词《苏幕遮》

倡合从,待响应。忽闻警讯,秦欲寇边庭。谋计妙施须友助,派人寻觅,恰巧家中逢。设隐策,暗怠迎。刁难至甚,怒从心生。谁晓内中藏玄机,何能显露?事后方梦醒。

话说苏秦在秦国求仕,由于发生了卫鞅被害惨事,又兼新国君厌恶说客,并未获得成功,且困顿难熬,便不顾路途艰辛,徒步回到洛阳家中,却遭家人蔑视相待,使其伤心欲碎。但却不灰意丧志,自认所学游历已有大成,只是思谋运筹或显偏差,便想到师尊所留书嘱语,从中悟出策略活用之道,以逆向反思之妙法,谋划出进身计策。于是说服两位亲弟,便得出资相助其游说路费,却遭赵国相阻挡,难见国君之面,不得已去了燕国,却也难有人举荐,未能顺利见到国君,且生计窘迫难捱。多亏店家好心相帮,借贷给其花费,才勉强度过难关,也是感激不尽,后采取非常手段,方拦车见到了燕国君,却极赏识其才能,给予敬重高待。又听从他的说辞,联络六国合从,齐心协力抗秦自保之策,派其出使到赵国商办此事,却得到了赵国君重用,拜为相国重任,并兼办合从各国大事。

正当苏秦安排就绪,准备动身前往列国,游说商议联合抗秦之策时,却接到了边城警报,说是秦兵伐魏,取得大胜获十城,野心更加膨胀,又欲对赵国用兵。此信令苏秦大惊,心说自己的谋划设计遇困,若是赵国兵败,必然也效魏国割地求和,此计何能成功?运谋便不成了,于是心中甚为焦虑。也是其急中生智,却想到一条妙计,当先应付过去后,再作下步打算,于是故作安闲之态,坦然对赵肃候说道:“臣度秦兵与魏交战,已然军兵疲惫,尚需整备待机,以恢复元气,未能迅攻我赵国,就是秦兵万一来到,臣自有计退之!”赵肃候便道:“先生且暂留国都,待若秦兵果然不到,方可远离寡人,还指望你操持国政,谋划御敌之策,事关国之安危,须臾不宜离开远行。”这话正中苏秦之意,他也不想此时离开,生怕出现不测,就不能实施自己计谋,于是便应诺暂不离开,肃候这才安下心来。

苏秦回到府第后,便唤来一个门下心腹,名字叫作“毕成”,是个精明干练之人,当即来到密室中,便私下暗作交代,这也是早已盘算想妥之事。只见苏秦吩咐道:“吾有个同学故友,名叫张仪,字余子,乃是大梁之地人氏。我今付给汝千金,可扮作商贾之人,改变姓名就叫作‘贾舍人’,即刻赶往魏都之地,去寻访张仪此人,要多费心力才行,不可懈怠行事。若是见到时,便须如此如此!若来到赵都后,又须如此这般,定要小心在意,不可露出破绽,谨防使其产生怀疑,破了我的计策,可要谨办无误!有赏。”那贾舍人当即领命,自是应诺照办,随后稍作准备,便同随伴一起出发,不分昼夜紧赶路,前往魏都大梁,急忙找寻张仪下落,也是想尽心尽力,完成主人交办的使命。

却再说张仪,自离开鬼谷山中后,在卫都朝歌稍作停留,拿上鬼谷先生所赠路资,也是为乐池付给,骑上赠送的马匹,兴冲冲的赶回了家乡,也是急想见到家中亲人。当家人见张仪学成归来,都很高兴接待,也指望他有大作为,或能从此摆脱家中贫困,也是期望甚高。可张仪资财有限,只能拿出师尊所给的余钱,添补些家用,其它花费便无从筹措。张仪本想到魏都游说求仕,可却不愿去庞涓府上求拜,也是知道这个二师兄,本就看不起他这个穷学友,还不定如何对待,弄不好还会受到羞辱。以此寻求别的门路,也是因缺钱少财,难能达成意愿,听闻说大师兄孙膑,早已疯魔不见踪影,于是无计可施,只好回到家乡过活,等待有利时机。这样过了些时,看到魏国兵祸不断,在家居住实有不安,便携了妻子去了楚国,也是想以游说之能,在楚国站住脚,以求得进一步发展。于是便投奔到楚国相昭阳门下,做了相府的门客,勉强混事。

这位昭阳重臣任楚相国,也是因其率兵伐魏,大败魏师,曾夺取了魏国襄陵等七座城池,楚威王嘉奖其功劳,便以有名的美玉“和氏之璧”赏赐之,乃国之宝物也。却为何叫作“和氏之璧”呢?这里竟有个趣闻故事,便是在楚厉王末年时,曾有个叫“卞和”的楚人,说在荆山之畔,得到一块绝好的美玉石璞,携带来到都城,要献于楚王。厉王便让宫内玉工验看,确定是否如其所说,那玉工看后道:“这就是块石头,非为宝玉!”楚厉王顿时大怒,忿说卞和欺君获罪,命人砍下其左脚。等到楚武王继位,卞和还不死心,便又去献此石,坚说此为美玉无疑,武王又命玉工查验,那玉工还说为普通石头,并非是玉石,且言之凿凿。楚武王更是大怒,又命人砍去其右脚,以惩其屡次欺君获罪。待到楚文王继位,卞和又欲献宝,可其双足被刖,无法走路,难进都城,只好怀抱着玉璞石,痛哭于荆山之下,连着三天三夜,眼睛都见哭出了血来。

这时有个认识卞和的人,走到其前询问道:“你前后两次献宝未成,还被砍了双足,难道还不止住,是不是希图得国君大赏呀?又因何如此痛哭呢?”也是出于好心,似或劝慰之意。卞和即说道:“我非为求赏也!所恨者,本为良玉,而非说成是石头,本为贞士而说成是欺君!是非颠倒,不能自明,被人耻笑,何能甘心?所以在此悲哭耳!”那人听了,忙问果真无假乎?卞和便道:“我可以性命担保,此石内藏美玉也!不信可剖看即明。”那人道:“既如此,我就将此话传给新国君,看是如何对待!您可不必再哭,请耐心等待便是,如何?”卞和听后忙道:“多谢转告,至死感恩!”由此得到了再次献宝之机。那人果然守信,借到国都行商之便,设法报给楚文王知道,述说卞和之语及愿望,使楚文王听后深受感动,心说可将那石剖开看,即刻就知真假。又何必空说无凭呢?于是命人赶赴荆山,找到卞和取走玉璞,说明是楚王所派,让其等待结果即是。卞和才相信那人无欺,不禁心怀感激。

这正是:楚地山民怀精诚,屡献玉石显真情。抱屈被刖双足惨,却恨不识宝贝迎。连哭三日感天地,幸遇好人传都城。新君得知竟欣幸,派吏取回剥验明。

且说楚文王听说,那卞和哭诉之情,也甚觉怜悯,自想剖开验看便知,不必听那玉工凭空臆断,若是不为美玉,又何必责怪那献玉之人,岂非小题大做。于是派吏前往荆山,找到卞和说明此意,并送上抚慰礼物,告知且等结果如何,使卞和大为感动,相信自己的判断无错,也是怀抱希望耐心等待。当楚文王命宫内玉工,剖开那玉璞石之后,果真得到一块绝世美玉,晶莹剔透,美艳无瑕,即令制为玉璧,并为纪念此事,命名此玉璧为“和氏之璧”,也就是世称的“和氏璧”。今日湖北省襄阳市,南面的南漳县境内的荆山上,有个天然水池,池旁有石室,称为“抱璞岩”!据世传闻,即为卞和所居之处,亦传说为卞和报璞石哭泣之处也!此或为后人所断想,未必是真,姑且听之。楚文王得到此玉璧后,大喜过望,即嘉赏卞和真诚,可怜为此受难,便赏赐其为朝大夫俸禄,直到终其一生,卞和有了钱财,便找寻那传报之人,想给予恩报却未见。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出处或来源,后来此玉璧之奇事,风传广为人知,声名影响不断扩大,以致有“国之第一美玉”之称,可说是名至实归。因其名闻响亮,国人视为无价之宝,从此又引伸出许多历史故事,可说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传闻不断,也算是我国历史中,所传扬的一大奇趣故事。还如赵国忠臣蔺相如,到秦王面前献此玉璧,竟然不畏强暴,却能以智谋取回,从而成就了“完璧归赵”或“价值连城”这两个成语,为世人所熟记能祥。可谓早超出了其本身价值,具有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不能不说是我国先民,创造智慧的结晶,也从中显示出,任何事情成功背后,都要付出代价。

说到这卞和献玉的故事,却与本作者经历相似,也曾以数十年心血,所著写出的三部书稿,见有四五百万字之多,献于各出版社付印出书,并未想得任何报酬。却遇碰壁遭拒无数,其情亦哀甚!但坚信总有一天,或会遇到楚文王那等贵人,有所赏识相助,能将所著付印成书,也即实现本人心愿,就看天意若何!如今只能是网上发表,供大家欣赏。并未见到一分一厘稿资酬劳,但还是矢志不渝,奋笔疾书不辍,只盼有开天之日,许能有所放光,此愿也或遥渺无期,但却无怨无悔!笃信只有“无私无欲者”,方著经典。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再说张仪拜在楚相昭阳门下,权且只是做了门客,以能够勉强在楚国度日,并未得到任何重用,也是其时运未到之磨难使然。这昭阳国相因率军灭亡越国,后又率兵击败魏军,夺得不少城地,因此建有大功于楚,楚王故以重宝赏之!昭阳得了这和氏璧,便即随身携带,不敢稍离惧失。忽有一日,昭阳出游于楚地赤山,四方宾客随行者甚众,足有百人之多,都登山畔观景赏玩,也是愉悦相国之心,足显其豪华气派之象,为楚廷朝官习俗惯例。这赤山中有深潭,相传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曾在此潭边垂钓,因此建有高楼层阁,以供游人在内赏景歇坐之用,众人便在楼中饮酒作乐。及至半酣之时,有人提议说,众人都倾慕那和氏璧之美,可否请国相取出,让众客饱下眼福,趁此盛景,顺便借观一番。昭阳因此时心情高兴,又喝了不少客敬美酒,即便答应赏观。

于是昭阳国相命近侍,到那藏宝车厢中,取出宝匣献上,昭阳亲自用随身钥匙开启,解开三重锦缎包袱,只见那和氏璧玉光闪耀,辉美灿烂,照人颜面,真为至宝。于是宾客次第传看,无不交口称赞,正在大家兴奋相议,争相赏玩此宝,,真是羡慕崇仰不尽,便传到了外圈之时。忽然有人大声叫道:“潭中有大鱼跃起!”昭阳忙站起凭栏观看,众人也都跑到楼边出看,只见那大鱼又跃起来,足有丈余长短,群鱼都随着跳跃,煞是奇妙无比。俄顷乌云突起东北方,眼看大雨将至,昭阳忙吩咐手下,赶快收拾东西回转,那守藏玉璧之人慌急,便找寻和氏璧欲归匣中,却不知传递谁手,竟自不见了踪影。于是忙乱了一阵,还是无从找到,昭阳也只好无奈回府,忙叫门下客从侍,严厉追查盗璧之人,有那门客反映,说张仪本是赤贫之家,平日又素无好品行,要说有盗璧可能,除非此人无疑。

这正是:和氏璧美本有名,无价之宝风传成。奖赏功臣藏私室,相府宾客欲睹容。恰逢游玩登楼观,却遇深潭鱼跃龙。丢失奇珍无处寻,竟将贫贱作贼惩。

昭阳听后思谋判断,本也对其深有怀疑,便命人将张仪拘住,使用棍棒狠打一顿,让他招认盗罪,张仪本不曾偷窃,如何肯服?坚决不肯招认。竟被打的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昭阳见张仪垂死不招,也只得释放,从此被赶出府门。旁边有可怜张仪的,便好心扶其回家,也是只好将养棒伤,真是屈惨至甚。张仪之妻见丈夫悲惨模样,也是心疼的犹如刀绞,即垂泪说道:“今日你之受辱,皆由读书游说所致,若安居务农,宁有此祸乎?”张仪忍着伤痛,张口让妻子观看其内,便苦笑问道:“吾舌头尚在否?”其妻便也笑道:“舌头还长在嘴里,你要问这干嘛?”张仪便道:“舌还在,便是我的本钱,不愁终日受困于此。待我有朝一日发达了,定要报这受辱之仇!”说的是愤恨不已。张仪知道在楚国,是很难待下去了,等将息到半愈时,便携了妻子,艰难走回到了魏国家乡,勉为居家度日。

这样悠忽过了一年多时光,张仪有一日出门,正碰上个商贾打扮之人,在门前驻车观望,于是上前答话,才知是从赵国来,张仪便问苏秦之情。也是听闻些风信,不知是真是假。那人便说苏秦已担国相,荣耀无比,问其如何认得,张仪听说苏秦做了国相,必定是发达富贵,自是高兴对那人说道:“吾与贵国丞相,本为师门同窗好友,却不知其已发达,竟这等荣耀!”那人便说道:“既如此,何不往游赵国?相国必当荐扬,又何不能取得荣耀?”张仪便说路资艰困,无从筹措。那赵商便道:“我买卖之事已毕,正欲返回赵国,若不嫌弃微贱,不如与我同载而归,也好有个伴当,一切费用无须费心,均有我来支付,不知君意如何?”张仪便问其姓名,那人便说叫贾舍人,张仪便欣然同意,并感谢其高义。贾舍人忙道是为交个朋友,今后还可有个靠山,自会跟着相助受益,不必有所顾虑才好。

张仪当下感谢不已,便回家与妻子说明,又经贾舍人资助些钱物,以助家中生计费用,使其妻子等非常高兴,稍作收拾之后,便随那贾舍人登车,一道赶往赵国。原来这苏秦所派的贾舍人,来到大梁之地打听张仪,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只因其家贫无名声,自是不易寻找,好不容易找到其家,恰好会面说起,便顺利接其赴赵。这也是按苏秦嘱咐办事,并未显露自己身份,使张仪始终蒙在鼓里,便心甘情愿跟随此人,赶赴赵都交差完事。一路倒也顺利,张仪的吃住行等,都由这贾舍人照料,自是无须操心费力,只管情现成了事,却也十分惬意。当到了赵国都城郊时,那贾舍人便说:“寒家就在这郊外,因有事只得暂别,城内各门自有旅店,可供远客安歇,且容卑人过几日再来相访。”张仪只得辞谢别过,即走入城内寻旅店安歇,第二日便写了简书,投到国相府,欲求谒见苏秦。

张仪此时心情格外激动,实渴望见到昔日同窗好友,必定是贵宾高待,引荐显官,荣华富贵,垂手可得,还能共做出一番事业,竟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可是等了几日,却不见相府动静,也无人前来问津,不由甚觉冷落,心中顿感惶惑,于是不断到相府门前问询,也却无有音讯,自是显些不安。原来是苏秦暗中告知门人,故意不为通报,其实早已知道张仪情况,也为那贾舍人即时回报,对张仪家中状况及到来细情,自是了如指掌。待等候到第五日时,张仪才投进了简书,苏秦推说事务繁忙,答应改日会见,张仪只好耐心等待,又过了数日,还无苏秦会见消息,张仪心中甚怒,欲待返家。可旅店主人却留住,坚决不肯放走,出言说道:“你已投书相府,未见发落,万一相国来召,我等何以应之?岂不获罪不轻!虽是一年半载,也不敢放去也!”张仪听后,不禁有些傻眼,心甚烦闷无奈。

张仪实在无法,只好寻访那位贾舍人,却如石沉大海,绝无其任何消息,真是走不得也待不住,急的象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整日坐卧不宁。张仪只好又复作书,投进相府,欲作辞别,却见传出话来,说相国传命,来日相见,张仪得了准信,忙向店主人借了身衣帽鞋裤,准备停当,以备进相府会友。到了次日,张仪一大早未吃饭,便去相府门前等候,可等到近午时分,也未见其召进,竟饿的饥肠咕噜,却又不敢离开,总怕错过这次会面,便更难找到机会,只好强自忍耐。就在这时,相府内传话见客,却见中间大门已关闭,只让张仪从侧边小耳门进入,也是苏秦故意为之,并在府内院中排好威仪,显示其高贵气派之象。

张仪心中慌谨,走到殿前便欲登阶而上,左右侍卫忙止住,急说道:“相国公事未完,请客且稍待!”张仪只好站在廊下等候,也是不敢造次。无奈睨视张望,看到许多官属拜谒者甚众,禀事者一拨连着一拨,好久才将办完,这时已是中午时光,才听到里面堂上呼道:“客今何在?”左右侍卫便高声道:“相君召见!”张仪忙整好衣帽,走上台阶进入殿内,实指望苏秦能降座相迎,谁知其在上安坐不动,张仪只得忍气上前施礼,苏秦只是抬身站起,微举手答之,竟傲慢以待。

这正是:乘兴千里入赵邦,

意欲傍沾学友光。

却遭相门凄冷待,

难入觐见非慨慷。

羁留旅店投书谒,

竟被虐延饿饥肠。

高坐无礼傲慢举,

谋计令子受辱诓。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阅读战国兵雄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战国兵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