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

第七十九回 燕王招贤筑金台 中山灭国死君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七十九回燕王招贤筑金台中山灭国死君王

回前词《齐天乐》

统领大军赴燕邦,路收廉颇童郎。檄文广布,兵民反抗,齐将畏撤仓皇。国破庙毁,满目疮痍象,新君忧伤。励志奋起,黄金台传招贤忙。老将惊闻友逝,不幸归天去,祖茔隆葬。中山君哀,知运难久,珍宝墓穴埋藏。赵王乘丧。横扫围都城,逼迫顺降。灭主迁族,谨防复旧疆。

话说老将乐池辞秦相,后被赵武灵王召入赵国,给予大将高卿敬待,意想为其训练骑兵军伍,将胡服骑射变革之策,成为骑军善战的现实,顿使兵强马壮,横行天下。就在这时,北面燕国却出了燕王哙,愚昧让位给相国子之,激起了太子平的不满,联络将军市被起兵,攻击新王子之,在燕都混战不休,最后以失败告终。逃出隐藏的燕太子平,不甘心失败,便派人前往齐国求援,想以齐军的援助夺回王位,却未想到齐湣王有吞燕之心,派将率军进入燕境,攻陷其国都蓟城。将新国王子之生擒,装入囚车解往齐都,齐将还捣毁了燕王宗庙,掠夺了府库财宝重器,大有灭亡燕国的恶意,却激起了燕人反抗,拥太子平为新君王,与齐军恶战不断。赵武灵王不愿让齐阴谋得逞,便接回了在韩为质的燕公子职,委派乐池为大将,带兵入燕扶持为王,也是遏制齐国野心,以利赵国战略之争。

乐池奉了王命,率领赵国大军出兵燕境,路过中山北部苦陉地方,却遇到了小廉颇扳倒牛奇事,问知为不凡少年,喜学武艺之道,是个可造之才。于是便想收留在身边,经过了解知其家人不喜,只因爱打架惹事,本人却愿从军入伍,在回家说知此事后,并无人干涉挽留,小廉颇便如愿跟从乐池出征。开始只做侍从勤务,如同今日的小通迅员,跟随在乐池左右,之后便习学武艺,成为了得力护卫,乐池还教会了廉颇些兵法战策,成为了赵军的少年雄将,此为后话。

再说乐池率军急进,向北一直攻向燕都,也是骑兵当先,锋芒甚锐,大有雷霆万钧之势,并发檄昭告国内,奋勇起来抵抗齐军,燕国从前已降齐者,均都叛齐归燕。在国内外之兵的共同抗击下,齐军竟被弄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狼狈不堪,一日三惊,已没有安生时日,成为招架难支之状。这时又闻赵军入境,派强兵介入纷争,又闻燕国自立新王,原军民群起拥戴,万众一心,降者倒戈相向,乱杀齐兵报仇,本就危机四伏,出现军心动摇。此刻自知难敌赵国劲旅,那齐军将领匡章,畏惧与赵强兵对战不利,只好率了入侵齐军,迅速班师撤回齐境,竟未敢与赵军交锋。

乐池拥公子职进入燕都,召集燕国旧属僚归朝,确立为新的国王,由于数年战乱,黎民逃散未归,宗庙社稷残损严重,真是百废待兴,只得励精图治。在此值得说明的是,这新立燕国王,就是后来很著名的燕昭王,到底为哪位燕国君后人,在史册中不甚明确,有的写成是燕太子平,带国人反抗齐军获胜,而被拥立为王。有的史书则写为是乐池带兵入燕,拥立公子职为燕王,也就是后来作为不凡的燕昭王,因记载差异不清,使后人难于辨别明白,这是历史中的一大疑迷。本作者根据推测,还是倾向于为乐池入燕,而拥立的公子职,因为有书记载,燕太子平与子之对战中被杀,还有说与齐军抗战中战死,均难判断对错。据后来燕昭王复国,筑黄金台招贤,曾集聚了不少贤能人才,为燕国恢复出力,其中便有乐毅,后率五国之军灭齐,与燕昭王关系极为亲密,应是公子职较相符。

且说燕昭王回至国都,看到城中破败不堪,过去兴旺繁华景象荡然无存,心中甚为悲哀,只得召集燕国旧臣,一同卧薪尝胆,努力恢复国家社稷,志报齐仇。自有原太傅郭隗等朝臣,陆续依附在其身边为用,整修宗庙,聚集整饬军伍,填充国库财富,以补救战乱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不遗余力,奋发图强。燕昭王只好拜郭隗为相国,自己则卑身自躬,简衣缩食,与众臣共同奋斗,还望招来贤臣辅佐,以提振燕国大业。有一天,燕昭王对郭隗说道:“先王之耻,孤早夜在心,无时不想重振国兴,若能得贤士相助,可与共图齐事者,孤情愿以身事之!就请先生为本王择其贤者,前来助我中兴,则喜甚!”郭隗便道:“古之人君,曾有以千金使从人,求购能行千里之马。而其路途中遇一死马,见旁人围绕叹息,便问其故,答说是‘此马活着时,能日行千里,如今却死了,真真可惜!’从人便以五百金买其骨头,装入口袋背回来。”说的很是奇异。

燕昭王听后不解,便问此为何意?郭隗便道:“那国君见后大怒,高声斥责道:‘此骨何用?而靡费我很多钱呢?’只见那从人忙说道:‘大王息怒!我之所以用五百金,实故意买千里马之骨为奇闻,说君主喜千里马,就连其骨都珍视,不惜重金买回。这样一来,人相竞传,说死马且给高价,何况是活着的千里马呢?这千里马不久将至矣!’果然不到一年,竟得到三匹千里马。如今大王欲得天下贤士,不妨以下臣为马骨,那自量高许贤者,有谁不求价而至哉?”燕昭王听后大喜,认为真是善策。于是特为郭隗营造宫府,执弟子之礼,坐于北面听教,且亲自端供饮食,表现极为恭敬。后又在易水之旁,筑起高台,并积垒黄金于台上,以便奉待四方贤士,传名曰“招贤台”,又叫“黄金台”!于是燕王好士,传布远近各国,顿时声闻甚广。

先后有剧辛自赵国来,苏代自周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屈景自卫国来,燕昭王亲自敬重接待,知为当时出名贤才,悉数拜为客卿高待,相与谋划国事。这就是后世广为传说的,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故事,后代有人作诗赞曰:“燕山不改色,易水无胜声。谁知数尺台,中有万古情!区区后世人,犹爱黄金名。黄金亦何物,能为贤重轻?周道日东渐,二老皆西行。养民以致贤,王业自此成。”此诗显示燕昭王,选贤任能,殚精竭虑,艰苦奋斗多年,才使国力恢复起来,成就了一代伟业,此为后话。这其中乐池率赵军,帮助燕国重新组织起军队,训兵选将,以能够巩固国防,抵御齐军攻击为目标,并逐步撤出了赵军回国,以减轻燕国的经济负担。燕昭王对此十分感激,也认识了乐池乐举乐毅三辈帅将,对其留下了深刻印象,建立起了深厚友谊,为其后来重用乐毅,起到了很好铺垫。

这正是:国破家亡倍凄惨,老将扶持登王冕。卧薪尝胆复宗社,重用贤才谋计揽。寻觅良臣效马骨,黄金台筑传闻远。君主志高求辅弼,千里投奔任遴选。

待燕国逐渐恢复些元气,乐池老将军即圆满完成使命,便率余军回到赵国复命,受到武灵王奖赏甚丰,从此与燕国通和友好,使臣往来不断,经贸异常频繁。这两个北方大国互为联络,对燕国起了很大帮助作用,使其迅速医治了战乱的创伤,成为了紧密的联盟友邦,赵国也因此专注于中原争霸,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乐池继续从事骑军的训导,对赵章乐毅两个小将,着重培养成才,教授兵法战策,及骑军兵战之术,使两位小将长进很快,逐渐成为率军的能将,武灵王很是满意。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倒也能使乐池发挥余热,赵国骑军战力进一步提高,周边各国都望而生畏,不敢与赵军交锋,使得赵国成为强兵大国。正在赵武灵王筹划,对外进行扩张征伐之际,却传来一个令乐池震惊的消息,就是回到魏国任相的友人张仪,不幸病逝于魏国,因均为王栩弟子,这对乐池是个致命打击。

乐池得到此消息后,知道赵国要派使前去吊唁,便让亲儿乐举代己,跟随前往魏都,去吊唁张仪之丧,顺便慰问其家人,也算尽到昔友之义,亦为报恩之举。可乐池也是年老心重,常思怀念这位忘年恩友,却至生出病来,竟然难于治愈,卧床不起,乐池此时已年过八十,自知命不长久,便交代后事给亲子乐举。这时武灵王还亲自来探望,也是极为关心老将军病情,乐池便说出若离世,还想埋葬于中山之地祖墓,能与祖上亲人在一起的愿望,请大王准允,武灵王当即答应准办。乐池还特意叫过身边的廉颇,也已长成高壮小伙,虽才有十六七岁,却显现出威武之态,便对武灵王说道:“此子是个可造之才,老臣已教习些武艺兵法,其竟能领会贯通,将来定是位好将才,可着意培养,使之成赵军能将,定为国之栋梁!”武灵王见廉颇虽小,却颇有雄气,也是十分喜爱,即答应乐池之托。

后来武灵王甚为器重,让廉颇跟随在身边参战,逐渐培养成为能征善战之将,后又特意命其为守护太子亲将,受到格外信任,廉颇遂成为赵国名将,此为后话。时过不久,乐池老将辞世,武灵王便让乐举将军,护送灵柩归葬于中山地祖茔,中山国君姬厝感念乐池,曾为三代护国能将,为中山国立下不朽功劳,岂可忘怀。其当即率领朝中臣将,共同为乐池举行了隆重葬礼,也便埋在了国都灵寿城西的林山脚下,亦为其乐家祖坟之地,建起了巨大的墓冢,以示尊敬之意。但中山国君姬厝心中明白,这位老将军本是中山的护身符,有他老人家在世,那赵武灵王便不会吞灭本国,也是怕其阻挠,难于灭其祖国。如今此人去世,本国或会危在旦夕,武灵王已然无了顾忌,必定加快攻灭中山的步伐,而本国却难于抵挡,也只能坐于待毙,因此忧心如焚,只得谋划保国之策,却计无从出。

这中山国君姬厝的担忧,还真得没错,赵武灵王此时,确实在谋划盘算,何时灭掉中山之事,使赵国疆域成为一统,而且欲采用逼迫之法,让中山屈服而亡。此时距前次攻中山,夺取了四城之胜,已然过了四五年时间,对中山国内之情,也是了然在胸,不必再象从前那样,顾虑它国干涉,只须发兵攻占即可。因此赵武灵王暗中做好准备,只等适当时机动手,这使中山国君姬厝倍感压力,因是无计可施,只得加速营造墓穴,也是想死后安葬有备,这也是他所能做的。因为焦虑忧愁过甚,姬厝不久便生病不起,亦是交代完后事,便与世长辞了,此刻才做了十来年国君,正值国家多难之时,征战不断,国弱被欺,也是个不幸的君主。近年才被发现其陵墓,后据挖掘看,设计极为巧妙,竟在主墓旁设了两个耳室,以防被盗,这才保住了近万件珍贵葬品,成为河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由此可判断出,姬厝是其将原宫中宝物,全数埋在地下墓穴中,也或知国将难存,与其被敌国所得,还不如暗掩地下,尽量埋藏珍宝,为不留给赵国而密设的。

这正是:奉命护王燕国行,扶持立稳感恩情。返回交差继军务,惊闻师友辞世冥。思念成疾难治愈,八十老将葬礼隆。中山君主忧愁逝,巧设墓库存宝盈。

且说中山国君姬厝在重病期间,将君位传给世子姬尚,嘱咐其要守住祖业,使中山国尽量延续下去,若是被赵国侵吞攻陷,要设法保住国号不失,则为善果。他其实也知难保完全,只是尽人事而已,又嘱托顾命重臣公孙喜,也还兼着国相与帅将之职,若是赵军大举进攻,或能与其周旋即可,尽量减少军民之损。此也是为中山国民众担忧,不想其再受过多伤害,但却已是无能为力,意思是万不得已,可以退为进,先降服待机,再图复国之计,将国宝埋入地下珍藏,以备后用。在其安排好后事毕,未待多少时日,便辞世升天了,也即结束了其担惊受怕的余生,只好去与祖先诸君地下作伴。在中山国君姬厝死后,其世子姬尚继承了君位,仍然以国王之称,因国力财力不济,只能简办登基典礼,随后却隆重埋葬了先王,尽量符合规制。也是暗自埋藏了宫中财宝,不让闲杂之人参与,却张扬安葬其父王,随葬些车马陪兽,仪礼却算丰隆。

再说赵武灵王正觅时机,听说中山国君驾崩归葬,虽也派使者前去吊唁,不失大国之礼,只是给外人看的,其实心中暗自高兴,认为吞并中山国的机会临近,只待动手即可。在时过不久,赵国便寻找个借口,突然出兵攻击其东部诸城,说是从前为赵国所有,被中山夺占多时,此刻当收回归还,中山国军兵自作抗拒,却也攻破数座城垣,逐渐迫近国都。武灵王趁势率两路大军,实施南北夹攻,进行了全面灭国之战,其它各国惧赵国强盛,谁也不敢出兵干涉,这就更加助长了赵军气焰,中山军抵御失利,国都灵寿城遭围困。在此期间,武灵王指挥大军,不断攻占中山各城垣,使其逐渐失去反抗能力,并对灵寿城中的新国君,采取劝降之策,威逼利诱并施,也是想迫使其不战而屈服。这时中山国内外交困,已无力再行坚守,这中山新国君姬尚只得请降,但求保留君主之称,以全颜面。

赵武灵王深知这中山国,曾是根深蒂固,其国民有桀骜不驯习性,若是当即取消其国君之称,必将会引起内乱,到时更难于控制,于是答应保留其君主之称。只是要听从赵国法令,遵从赵国礼制,军伍受赵军指挥,等于并入赵军之中,国之君主只留名誉,当对赵王俯首称臣,可继续住在王宫内,生活照旧供给,却无实际权利。中山国君姬尚,如今已是站在人家屋檐下,也是不敢不低头,经派使臣议定好条款,便开城出降,姬尚只得向武灵王下拜称臣,再无从前地位。赵武灵王接受了其请降,便率军进入灵寿城中,在原来王宫殿厅中接见姬尚,见其也为成年之人,看是尚有豪气,只是不得不屈服以待,但却隐含不服之状。武灵王便暂且采用怀柔之策,除发令收取国库物资钱币,还命给其留下部分资财,以供原家族日常用度,准许穿戴依旧,不受太多限制,还是显示出雍容大度。

赵武灵王命姬尚发书,送给域内各城守将,以便纳降归顺,并分派将吏去接管据守,召集原中山之军将兵卒,率队与赵军互相混合调防,一律改编为赵军,民军自回家中操业。武灵王也善待乐家族人,下令不许动乐家原房屋财产,然后安置好臣将,在中山之地守卫治理,也是早有安排部署,使得那姬尚彻底失权,只好做个挂名的君主罢了。待一切安排妥当之后,赵武灵王还不忘到乐池墓地,去亲自祭奠一番,仪礼十分隆重,也是为了安抚中山民众之心,表示其友好善待之意,为尽早达到统治安抚成效,下足了功夫。这也是和赵国相肥义,提前商议好的策略,却使乐池得到了极大荣耀,也算是受到赵国王高待,若是其地下有知,足可算是得到安慰了。其实这位老将,曾辅佐三代中山国君,如今却未能保住国本,也是大势所定,并不影响祖上之荣耀,足可明标史册,只因中山国灭亡失传,很多史册中记载模糊不明,或才留下些遗憾。

赵武灵王待中山之地,经过一段时日治理,逐渐稳定下来,但那原国君姬尚王族,还在灵寿城内居住,寻思终究是个隐患,其毕竟尚有威望,且很难消除。武灵王真为担心,中山国民众暂被镇服,要是遇到时机,说不定就会发生反叛,过去桓公复国即为教训,还听说中山国前代君王,也曾有过死灰复燃先例。这个隐患不除,赵国就难得安宁,武灵王终于想出个办法,就是将这位挂名国君,迁徙到远地安置,使其脱离国民境地,便可永远消除隐患,才会安稳无虞。他选择到了西面边境之地,却暗中下令,将姬尚及其王族诸家人,派军押送到一个叫作“肤施”的地方,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延安所在地,远距千里之外。此后过了两三年,据说是中山国君姬尚,还有反叛举动,竟被杀死了事,其族人下落不明,也有说后来迁往了两湖等地,改姬为“易”姓,乃易姓始祖,难得证实。武灵王灭中山后,使国力大为增强,为加强控制守卫,还重新修筑了灵寿城垣,在内高处筑台以观全城,号称“赵王台”,将灵寿改称“赵王城”,至今遗迹尚存。

这正是:旧王离世新王立,

正逢攻灭好时际。

赵兵长驱困都城,

逼迫国君屈降计。

挂名保誉虚应对,

终究被害千里域。

百年古邦遭吞并,

千载高台留遗迹。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阅读战国兵雄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战国兵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