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兵雄传》

第七十八回 学让国燕哙召兵 助平乱乐池挂帅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七十八回学让国燕哙召兵助平乱乐池挂帅

回前词《阮郎归》

弃秦从赵练骑兵,老将建卓功。燕王愚昧学让位,招来乱国情。齐趁机,攻占领,子之遭酷刑。欲平侵并立新君,挂帅又出征。

话说赵武灵王对中山国,早已蓄谋已久,想借机灭掉这个,横亘在赵国中间的毒瘤,也是为打通南北交通,增加国土面积和人口,达到增强国力的目的。只是原来中山依靠齐国,后来在房子城下遭惨败,短时难于恢复元气,只好实行胡服骑射变革,中山国又与强大的秦国交往,赵国因顾虑秦国的干涉,不敢直接对其下手。就在其变革卓有成效之际,正好听说秦国相张仪出使楚国,暂用乐池为相国,知其为中山国君所不喜,才致赴秦远避,或不会为中山国出力。于是集结倾国之兵,从三面大举围攻中山国,采取突然袭攻手段,竟打到了其国都灵寿城下,经过多日围城攻打,竟难攻破该城,也是其拼死抵抗的结果。却接到秦国派使送信,是为秦相张仪所书,威胁要出兵干预,在赵地决一死战,武灵王惧怕秦军,只好妥协索要了四座城垣之地,却至为关要,取得胜辉煌胜利。

这时张仪关注楚齐两大国通和,将外交重点放在打破两国联盟上,于是放开与赵之争,专心对付楚国,暗设了各种策谋,达到了预期目的。而后便实施连衡之策,出使各国威吓说服从秦,以使强秦成为中原霸主,总算破了苏秦所倡合从之计,但却命运不济,其依靠信任的秦老国君去世,却遭新继任者厌恶疑忌,只得另谋出路。张仪设谋出走魏国避难,这却带累了老将乐池,亦因此辞去相职,只好应召到了赵国,却受到国君武灵王高待,授予大将高卿之职,为其训练骑兵队伍,自是成效显著。使赵国从此骑射军队占优,再不惧与各国交战,多次打败各国强军劲旅,就连西面的强秦,也多次受其侵伐,惧怕其骑军之威,轻易不敢进犯,俨然成为了新崛起的强国。由于乐池老将军常率骑军,在多年的征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加上早年王栩教会的各种战法,又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将骑兵快速迅猛,机动灵活的战法,发挥到极致。

这使得中原各诸侯大国,原来陈旧的车战之法,明显处在劣势,实也想效法赵军,却难于得到优良马匹,远远落后于赵军,很是惧怕赵骑射大军,凸显了变革成果。在此期间,赵军主动四面征战,夺取了周边很多城垣,灭掉了几个小国,进一步壮大了赵国实力,只是还留着中山国未灭,也是因乐池老将祖根所在,不好违意行事。但已不对赵国形成威胁,自是成了从属的傀儡之地,与本国境内一般类似,只是尚存在名义之国而已,也是想等待时机成熟,再实施彻底吞并之计。当时还可利用其国境,有效挡住齐燕等国的侵战,也是算计的精妙,这与武灵王的战略设想相合,皆因赵国所处为四战之地,为缓解周边各邻国压力,所采取的一种暂时缓冲策略。此时因征战频繁,锤炼了赵章乐毅两位小将,均在战场屡建功劳,受到武灵王的青睐奖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本自是结义兄弟,赵王更为器重,深受乐池教导,因而成熟极快。

就在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国内臣僚将帅紧密配合,使赵国迅速崛起,成为中原最强盛国家之际,地处东北面的燕国,却在国内发生了一件大事,引起了动荡纷争。原来燕国王名叫作“哙”,是一个昏庸少智之人,易受它人摆布,听从别人谗言迷惑,却不能辨别是非,还梦想做个有道明君,令人可笑!也只是个浑浑噩噩的国君。当时在国内任用子之为国相,原在燕易王时便掌国权,开始也是个极为能干之人,长得身高肥壮,虎背熊腰,面阔口方,行走如飞,威武不凡,在治理国家上很有谋略。在担任国相时间长久后,看到新国君昏聩无能,将国事全交由他处置,贪图逸乐,不肯临朝听政,就如木偶一般,实在容易糊弄,便逐渐有了篡国野心,想替代其做新的燕王。这子之原与苏秦交厚,苏秦深知其能为,且长期握有朝政权柄,便刻意与其往来密切,以掩盖与那燕国太后私通之事,还让亲弟苏历苏代,与子之密结为兄弟,多有姻亲之联。

待苏秦避难赴齐后,这苏历苏代二人,依然做燕国大夫,与相国子之关系更为密切,甚至结成死党,对子之的野心也是心知肚明,却为其保守机密,只为多捞好处。这样相处多年,却也顺风顺水,子之与这诸人秘谋,教唆蒙骗燕王哙,想让其主动让贤,就可顺理成章的接替其王位,省的朝臣国人不服,避免多生事端,盘算的很是精道。苏历苏代既与子之亲密,每对诸侯国使者面前,便多为国相子之延誉,以扬其贤名,使之树立威望,协助达其目的。这时正好遇到苏代,被派出使齐国,去看望问候质齐公子,事毕返回燕国,燕王哙便问苏代道:“闻齐有孟尝君,天下之大贤也!齐王有如此贤臣,遂可以霸天下乎?”苏代回答道:“不能。”“何故不能?”燕王哙紧忙问道。苏代便答说道:“虽知孟尝君为大贤臣,却不能专任之,又怎能成霸业?”燕王哙感叹道:“寡人独不得孟尝君为臣耳,又何难专任哉?”看是最期望得到世间贤臣。

苏代便说道:“今相国子之,明了政事,治理有方,即为燕国之孟尝君也!何愁不能成就一番伟业呢?”燕王哙听后说善,便更加宠信子之国相,使其专决国事,听信不疑。忽有一日,燕王哙问大夫鹿毛寿道:“古之人君多矣!何以独称颂尧舜?”这鹿毛寿亦是子之同党,早就被子之授意,多在国君面前吹耳旁风,以迷惑愚弄此蠢主。此时见问,鹿毛寿遂说道:“尧舜之所以称圣者,是以尧能让天下给舜,而舜能让天下给禹也!”燕王哙即道:“然则大禹,何以独传与子?”鹿毛寿道:“禹亦当让天下与益,但使代理政事,而未尝废其太子。故禹崩之后,太子启竟夺益之天下。至今论者谓禹德衰,不及尧舜,以此之故。”燕王哙被其言所惑,便说道:“寡人愿以国让与子之,此事可行否?”鹿毛寿即道:“大王若行之,与尧舜何异哉!”也是故意迷惑这愚昧无知的傻国君,竟然还真要让国。

这正是:国君失智权旁落,当初何如免继做。只为享乐安逸事,躲闲公子无忧涉。愚昧还望成尧舜,臣僚沆瀣一丘貉。蒙混窃得掌政柄,阴谋篡夺易天舵。

却说燕王哙愚昧至甚,听信鹿毛寿的弥天大谎之言,竟还真的召集朝中众臣相议,废太子平,而禅让国于子之,那子之佯为谦逊再三,然后才敢欣然受之。乃去郊天祭地,以王服加冕,行执圭易主之仪礼,登宝座称王,竟是略无惭色,原燕王哙却下座称臣,真是主仆颠倒,搬出王宫到别殿居住,竟然成了天上地下的愚顽笑话。在这之后,子之便称孤道寡,俨然成了燕国的新君主,而苏代鹿毛寿之流,全都因拥戴其篡位有功,俱拜上卿高职,可说是弹冠相庆,均都不亦乐乎!尽情喜享飞来的显爵富贵。可事后不久,那被废的太子平,因不忿其无故被废,将大好的家国让与他人,便暗中联络将军市被,也是不服子之篡国,心中怒气难消,竟与太子平合谋,欲行争位。暗中起兵反叛新国君,在燕都城中作乱,率军攻击子之,都城百姓也多响应,跟从其攻向王宫,子之不甘就擒,急派兵抵御,两军在城中混战十余日,死伤达数万人。

这场乱战终归是力量悬殊,子之毕竟拥有国家军队,可调集四面八方来援,而市被所率军队数量有限,独立难支,竟被子之援军击败杀死,逐渐平息了这场叛乱。燕太子平见事不好,便与太傅郭隗密商,趁乱悄然换了平民便服出城,一同逃往无终山中避难,也是如丧家之犬,惊慌不可终日,总算逃出了子之的魔掌。于是便商议借助齐国,出兵干预打败子之,即忙暗派心腹人带信,潜往齐国都城临淄,拜见齐湣王求救,齐国早已接到消息,正想派兵借机侵入燕国,见到太子平求援书,正好给了其出兵口实。于是齐湣王即派临近燕齐边境,共五城之兵十万,使匡章为大将,从渤海边进兵,一举攻入燕国境内,疾速奔驰,兵不留行,直逼燕都蓟城,也就是如今北京市房山附近。燕太子平也在暗中,收集市被所剩散兵,准备与子之对战,子之这时也正派人,搜捕太子平,准备进山剿灭其余党,却未防备齐军攻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齐大兵入境后,长驱直进,并未遇到阻挡,因燕人恨子之入骨,都是箪食壶浆,以欢迎齐师,来援救国危,无有持兵器拒战者,因此月余便开到蓟城下。百姓蜂拥开城纳入,也有市被所余留军将配合。子之周围臣卿将士,见齐兵强盛势众,长驱直入,兵锋甚锐,顿觉悚惧奔窜,并未组织有效抵抗,竟变成散沙一片,多逃走躲避兵祸,只剩子之守护军将抵挡。子之无处可逃,也是自仗斗战勇猛,与鹿毛寿等率兵,狙战于国都大街要路,奋力搏斗多时,场面异常惨烈,满街死尸横陈,真也腥风血雨,燕军兵士渐散,鹿毛寿战死。子之身负重伤,犹奋力格斗,竟斩杀齐兵数百人,力竭被擒,也算尽了全力,誓不屈于敌威。燕王哙此时惊慌无措,自知此事因己起,被擒也无好结果,只好在别宫自缢而死,也有说被齐兵所杀,总归是由愚甚让国,造成了难于挽回的悲剧,令后人唏嘘。

在这场混战中,只有苏代见事不好,趁机混迹于流民中,总算逃出了燕都,无奈奔回了故乡周国,苏历本还在齐国陪质子,未赶上这次乱国横祸。那齐将匡章却命军士,毁弃燕国宗庙,尽收燕国府库中的宝货,却将子之装入囚车中,派军兵先解往齐都临淄,去向齐湣王献功,此时燕地三千余里疆土,大部均被齐军侵占。匡章便留在燕都内,俨然成了燕国的统治者,实想任意作威作福,鱼肉燕国百姓,却遭到了愤怒的反抗,也是尽都后悔引狼入室,却发生了灭国之难,均怀愤而不服。而齐湣王见子之解到国廷,便亲数其罪难赦,即命凌迟处死,还将其肉做成羹食,遍赐群臣品尝,子之为燕王才一年有余,痴心贪位,自取丧灭,真乃心高智失,堪笑愚甚!却也尝到了恶果。燕人虽恨子之,见齐王志在灭燕,众心不服,便寻得故燕太子平,奉其为新君,纷纷纠集起义,到处反抗齐军,造成烽火战乱不断,竟持续了将近两年时光。

这正是:易主激怒太子平,引得燕都起刀兵。反叛军将攻新王,却被斩杀未成功。齐军趁机侵入境,竟擒祸首毙元凶。毁弃宗庙掠宝物,灭国恶举遭抗争。

却说燕国内乱,齐军入侵占据其境,意图吞并若大燕国,定会实力大涨,显露齐湣王称霸一方的野心,这举动却激怒了,逐渐强大起来的赵国,决心进行阻止。赵武灵王怕齐国坐大,将对赵国不利,即趁燕国内乱之时,便悄然将在韩国做质子的,燕国原公子职接到赵国,准备送其回到燕国继承王业,也好联抗齐国。这燕公子职为燕王哙庶子,也就是其中一个儿子,早先与韩国交好,便派去在韩国做人质,也是战国时期,各国通好使用的一种手段或做法,表示信任之意。赵武灵王想助公子职做了燕王,定会感恩戴德,与赵国友好往来相助,还可联合抗强齐,抑制其称霸野心,对本国将大有好处,所以善待公子职,以结其心。公子职也是因祖国大乱,受到灭国伤残之祸,深恨齐之恶行,感恩于赵国君的慷慨相助,若能使自己幸喜登上燕王位,自当与赵国固好,绝不失信义,发誓笃志。

赵武灵王大喜,便即刻任命老将乐池为大将,也是其威望卓著,又熟悉燕国境内之事,率领强大的赵国骑军劲旅,携带燕公子职归国,扶助其做新的燕王。这时中山国君姬厝,虽然受赵国制约,但也还想壮大自己,所以趁燕国内乱,无暇顾及边境城垣之地,便派将公孙喜亲子,率军攻占了燕国多座城垣。扩大了国土面积,也算弥补了赵军所占,已献出四座城的损失,赵武灵王明知此事,却并不加干预,也是想着等灭其国时,早已成为中山之地,燕国便不好再行索要。其算计倒也精明,这次便也让中山国出兵,协助乐池去援燕复国,发挥其熟悉燕境之长,且为乐池的原部属军伍,能服从其指挥,也是武灵王的如意盘算。乐池受命之后,便急速集结军伍,共率了三万骑军,五万步军,对外号称十万大军,携乐举乐毅等亲将,率领赵国军伍,迅速开进燕国境内,准备给齐军以颜色。

乐池为了保护燕公子职的安全,特意让小将乐毅,亲率将士护卫左右,也知这位燕公子,将来会是燕国新君主,乐毅在其身边护卫,也算早些熟识,将会大有益处。乐毅也深懂祖父之意,便与这年轻的燕公子,吃住均在一起,简直是形影不离,无微不至的照顾伺候,因而结下了深厚友谊,后却受益终生,实自此而始。乐池率大军穿中山国而过,也是受到军民欢迎,都争相目睹老将军的风采,看到其威势依旧,虽是白发染头,却更加神采奕奕,全都欣佩赞叹,说不愧名将宿帅,真是宝刀不老。当大军路过一个叫苦陉地方,也就是如今河北省,安国及深泽县一带,为古代地名,正逢在此暂住宿营,在一乡村中见到个奇事,使乐池大感惊异,由此收了一个孩童,后却成为赵国栋梁。原来他是看到一个小孩,正与一头小犊牛较劲,那孩童身壮有力,竟然两手抱住牛头,猛一用力,顺势将那头小牛摔倒在地,还真是力大出奇,真乃世上少见。

乐池甚觉有趣,便问小孩如何能扳倒小牛,看那孩童虎头虎脑,瞪着一双机灵的大眼,瞧着身着铠甲战袍的老将,并不显得害怕。却很坦然说道:“这小牛从小跟我玩耍,在长大一些后,还是对己依旧亲热,所以经常与之较劲,却能凭着自身力气,将那小牛拧翻在地,竟还是与我亲热不离。”乐池感到惊奇,于是问他几岁?叫什么名字?那小孩道:“我名叫廉颇,今年十二岁,是这村中小孩长个最高的,也是力气最大,平日与人打架,总能占上风,谁也打不过我,就连大我几岁的,都是手下败将!”乐池便逗趣说道:“你想长大后,要做些什么?”小廉颇即道:“我想去跟你打仗,便做个无敌将军,才是我的志愿,不知老爷爷肯要我吗?”乐池猛地一听,顿时感到好奇,便说打仗不光靠勇猛,还要靠善动脑筋,才可当好将帅,你行么?也是想看这小廉颇如何说,恰似考问,等待回答。

就见廉颇忙道:“我准能行!因为这小孩中数我能吃苦,也数我不怕费力,练武学得最快,舞刀轮枪最得劲,不信可试试看?”乐池见此子从小,便热衷武战之术,或是个可造之才,听其脑筋灵活,口辩熟练,确实超过同龄孩童,心甚喜爱之。于是便叫随将拿过一柄短剑,让廉颇舞上一回,看其却能舞动自如,还有些剑术动作,做的很是到位,心说恐是见大人练武,悉心看过学会的,于是点头啧啧赞赏。周围军将也不禁连连叫好,很是值得夸赞,待廉颇舞剑完毕,收势也很露娴熟,便说更喜舞动长枪,与大人角斗也不会输,尽可试给大家看。乐池便让身边军将,提过一杆长枪,让廉颇试舞一回,看是如何?廉颇却也不惧,还真舞动起来,一招一式很显威势,确是个神奇不凡的孩童。乐池不禁欣然,已有了收其为小徒孙的想法。

乐池看廉颇年纪尚小,确是个学武的好料,以武道世家之眼光看出,若是教习得当,还真能成为武学奇将,因此心中喜爱非常,便想收留在身边。等舞枪完毕,乐池便问道:“你家中都有何人?愿不愿意跟从我去练武?”廉颇道:“我从小没了父母,是跟着伯父长大,因我调皮捣蛋,经常与人打架,没人喜爱我,要能跟着从军,就会有饭吃了,伯父一家人还巴不得呢!”乐池听后便道:“那你就去跟家人说,我愿收你从军,若不硬留便跟随我走,如何?”说的话语分明。

这正是:燕国平乱立新君,

却派老将助为尊。

精兵锐旅入境内,

欲与齐师抗较真。

路遇少年奇妙举,

收留麾下却有心。

洞察考践无虚妄,

良材锻造待趋奔。

欲知后事,下回分解。

阅读战国兵雄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战国兵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