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啼血》

第23章 溥仪出逃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溥仪出逃(下)

“御前会议”没有什么结果,会后的“从长计议”也没有得出决定。但是,土肥原与溥仪相见的消息第二天就登了报,并且还点明土肥原这次的目的就是要溥仪到东北搞复辟。民国政府很快就派了监察委员高友唐来做说客。

高友唐五十四岁,汉军旗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一度任过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文案。他以前也是张园的客人,还曾自动替溥仪向南京国民政府索要“岁费”,虽然没有结果,但溥仪认为他还是“心怀旧朝”的。在“帝妃离婚案”之前,他与五十一岁并已分居多年的妻子离婚案也轰动一时。

“皇上,我接到电报,受托来告诉你。”高友唐对溥仪说,“民国政府愿意恢复优待条件,每年照付优待费,或者一次付给一笔数目,数目由你定。至于住的地方,希望你选择上海。”

溥仪冷冷地说:“民国政府早干什么去了?孙殿英掘了我的祖陵,民国政府管都不管,现在才想起优待。我哪儿都不去,你还是大清的旧臣,不必替他们说话!”

高友唐陪着笑脸说:“民国政府过去做得实在不算好,但这次是认真的。如果皇上认为有必要,可以由外国银行做保。有了外国人做保,民国政府自然就不敢不兑现。”

溥仪挖苦道:“我不过是一介平民,实在不值得中央挂心。况且,当前内忧外患,灾民遍野,国家要是有钱花不完,我建议救济灾民。”

高友唐继续劝道:“皇上,优待条件恢复了,当然也要恢复帝号,假使想回北平,也可以商量。就是想出洋,除了东北和日本以外的任何地方,也都是可以的。”

可是在东北,皇帝的宝座正向他招手。溥仪没有兴趣听下去了,挥挥手:“你的话我知道了,今天的谈话可以告一段落了。”

走不走尚未定,治安情况却越来越糟了。有人往院子里丢死猫死狗,玻璃窗被人扔石头砸碎。有人送恐吓信,有人打恐吓电话,甚至还有人送藏有炸弹的果篮。在静园的周围,还出现了“形迹可疑的人”。据日本人说,那些人都是张学良派来的。虽然是日租界,又有日军装甲车的门口“保护”,溥仪还是整天心惊肉跳,寝食不安。天津不能呆了,本来就想“启驾”的溥仪,决定立即动身。

动身的日期订在十一月十日。可是怎么走呢?溥仪虽说已经不是皇帝了,只是中华民国的一个“公民”。但他这个公民比较特殊,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受人关注的。现在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周围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在盯着。而且在静园,还有日本驻津领事馆派驻的警察。因此,溥仪决不可能堂而皇之地出走。要是消息传出去,事情就不好办了。不仅是肯定走不了,而且还会引起别的事情。

出走事也不能向“大臣”问计,因为很容易走漏风声。溥仪正在愁眉不展之时,他的随侍祁继忠为主分忧,倒是想出了好办法:用汽车“偷运”。祁继忠只有二十出头,在溥仪被撵出紫禁城之前不久入宫。他机敏聪明,深得溥仪的宠信。在天津这几年,他晚上作为溥仪的陪寝人员,白天掌管司房财务开支。

初冬的天津黑得早,残阳直线坠落,一晃就不见了。很快,院子里在寒风中摇曳的树叶,也变和模糊了。院子内,院墙外,人声也逐渐稀少了。溥仪这一次很有耐心,一直等到天已经完全黑了才动身,而且不要说众多的“大臣”不知道,连他的“皇后”也没告诉。

汽车是一辆双座敞蓬跑车,是花了一万五千元大洋买进的。为了掩人耳目,溥仪躲进跑车的后箱里,佝偻做一只虾状,样子极为不雅,但此时也顾不上了。祁继忠坐在副驾驶位上,另外叫一个佟功永的侍卫当司机,把“空车”开出了静园。

虽说是日本租界,但街巷也是破旧狭窄,坑坑洼洼的。佟功永的开车技术基本上是坐车“看”来的,而且一共也没开过几次车。这次又是晚上开车,心情更紧张,开得摇摇晃晃。汽车一出了静园大门,就撞上了电线杆,溥仪的脑袋被后箱盖狠狠地碰了一下。但在紧张和兴奋中,溥仪并不觉得疼痛。

此时保安队和便衣队正打得热乎,枪炮声不时在近处响起,日本租界和周围一带整日戒严,路上寂静无人。有吉田的汽车在后面护送,一路通行无阻,溥仪顺利地到达了预定地点—日本的料理店。溥仪爬出车箱,在料理店里匆忙换上日本军装,打扮成日本军官,乘上日军的军车,沿着白河一直开到码头。码头上停泊着一只日本运输汽船,走进船舱,看到早已在此等候的郑孝胥父子。而且他的警卫官工藤铁三郎,关东军的代表上角利一也在,溥仪这时心情才稳定下来。

汽船顺着白河向海口疾行,一路有惊无险,紧张刺激,半夜时分到达大沽口外。到了这时,几个人才放下心,津津有味地吃着日本兵给的酱汤、咸白菜,喝着日本清酒。早上,他们登上日本商船“淡路丸”,向东北驶去。兴奋之中,一行人无法入睡,听郑孝胥讲了一整天治国平天下的抱负。 溥仪历经种种艰难,“龙”作狗状,终于从天津出逃到了东北。本以为当他登岸时,必定有一场民众欢呼的场面:无数的“子民”摇着黄龙旗,向他高呼万岁,欢迎他这个“真龙天子”。但轮船驶近岸边时,从船上往岸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动静。船靠码头时,根本没有什么人群,更没有他想见到的黄龙旗。不但迎接的人很少,而且全是日本人,有的穿军装,有的穿便装。除此之外,只有初冬的寒风呼呼地吹过海面,使人倍感凄凉。

这样的场面使溥仪感到浑身发冷,他木然地,脸色苍白地踏上了码头。这时一个彬彬有礼、戴着一副细腿近视眼镜的一个日本人迎了上来,上角指着他对溥仪介绍道:“这位是阪垣大佐派来的内藤雄一君,内藤君和我一同照顾宣统帝。”

这个内藤雄一的真名叫甘粕正彦,在中国名不见经传,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但是在日本,他却是大有“名气”。提起甘粕正彦,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中午,日本关东地区突然发生大地震。此时正是家家做午饭的时间,地震引发大火,燃遍了东京和横浜几乎所有的住宅区,被大火烧死的人近十四万人,财产损失无法准确统计。地震刚过,为了寻找替罪羊,也为了趁机拔掉“眼中钉”。谣言无故四起,说是朝鲜人和左翼分子冒犯了先祖英灵,引起了地震。于是日本宪兵、警察和极右分子四处搜捕朝鲜人和左翼分子。被捕之人,有的当街就被砍了头,有的被投入监狱,随便乱问几句便杀掉。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工人运动领袖大杉荣,他的妻子伊藤野枝叶,以及七岁的外甥橘宗被宪兵抓捕。

甘粕当时是东京麹町区的宪兵大尉,受上司之命,他在九月十六日的晚上,悄悄地进入东京宪兵司令部关押大杉荣的牢房,突然从背后把大杉勒死。然后甘粕又到大杉妻子的牢房,把伊藤和橘宗也勒死,裹上棉被投入井内。

后来,这件惨案被揭露出来。军人残害儿童触犯了众怒,并且还有传言说是天皇指使的。为了天皇的名誉,甘粕被抛出来当了牺牲品。经过东京地方法院的审判,他被解除军职,判了十年徒刑。但他仅在牢里呆了三天就获得释放,在一位自称是“天皇的朋友”的资助下,到法国去学习“美术”。一九二九年夏天,他改名换姓窜到了东北。“九·一八”事变前后,他在吉林、哈尔滨煽动日本浪人四处散布谣言,搞破坏,为关东军出兵找借口。

对此一无所知的溥仪一行,从营口上岸后,跟着他们又是火车又是马车地赶路。一路上没有任何解释,稀里糊涂地到了鞍山汤岗子温泉疗养区,住进了对翠阁旅馆。

汤岗子温泉位于鞍山市的南郊,昼夜不息滚滚喷涌的泉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水内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水温高达72c。据说汤岗子温泉在唐代贞观十八年即被发现,唐太宗李世民,金太宗完颜晟,清帝乾隆都曾在这里“坐汤”。日本人在这个“名池”胜地,也修建了“玉泉馆”和“对翠阁”。

对翠阁旅馆是座日本风格的欧式洋楼,有三十余间客房,一应家具俱全。温泉浴池由大理石所造,各种设备也相当华丽。溥仪被带到楼上一间客房,在这里见到了一直为复辟奔走的“臣子”罗振玉和商衍瀛、佟济煦等人。

见到溥仪,罗振玉拖着一条花白的辨子,按宫廷礼节一本正经地向他跪叩请安,然后说:“皇上,臣正和关东军商洽复辟建国的事,在商谈结束之前,不宜把皇上到达这里的消息泄露出去,而且除了臣之外,别人也不宜出头露面。”

“原来是这样!”溥仪点点头,自作聪明地说,“怪不得我没见有人在码头迎接,原来人们还不知道我来。没有关系,这我理解。”

温泉区环境优雅,景色秀丽,一片湖光山色。优雅的环境,高档华丽的住处,美好的未来,溥仪的心情变好了。他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餐日本饭菜,在窗口眺望了一下美丽的夜色,心旷神怡地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漱洗之后,溥仪兴致勃勃地招呼随侍祁继忠:“我要出去蹓跶蹓跶,看看附近的风景。”

不料祁继忠搓着双手,苦着脸说:“不行啊,皇上,不让出去了!”

“怎么不行?”溥仪惊异地问道,“谁说的,到楼下去问问!”

“连楼下不让下啊!”

啊!溥仪四处一瞧,果然到处是持枪的日本兵,顿时觉得浑身发软。祁继忠见“皇上”快要瘫倒在地上了,急忙把他扶到屋里。

“这、这、这是怎么一回事?”溥仪坐在沙发上气呼呼地说不出话来。

闻迅跟着进来的郑孝胥父子也大为生气:“罗振玉呢,他跑到哪里去了?怎么能这样?皇上,应该找日本人问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跟着来“照顾”溥仪的日本人只有上角和甘粕,上角笑嘻嘻地用日本腔的中国话说:“这是为了安全,是为了宣统帝的安全。”

“我们在这里要住到什么时候?”郑孝胥问。

“这要听阪垣大佐的安排。”

“熙洽他们呢,”溥仪问,“不是罗振玉说熙洽要接我到奉天的吗?”

“这,也要由阪垣大佐安排。”

“那罗振玉呢?”郑孝胥的儿子郑垂问。

“他到奉天找阪垣大佐去了。他们现在还正在讨论新国家的问题,待讨论出一致的意见,就来请宣统帝去。”

“哦,讨论新国家的问题,”溥仪听了怀疑地问,“土肥原和熙洽都说一切没问题,就等我来主持大计了吗?你说的这新国家的问题还在讨论是什么意思?”

上角不作正面回答,含胡其词地说:“这样的大事,哪能说办就办的呢!宣统帝不要着急,到时候自然要请宣统帝去的。”

“到哪里去呢,”在一旁的郑垂插嘴问道,“是到奉天去吗?”

“这也要听阪垣大佐的安排。”

“什么都要听阪垣的安排,”溥仪气恨恨地跑到另一间屋问佟济煦,“你从奉天拍电报说的‘万事俱备’是什么意思?”

“这是袁金铠他们说的,”佟济煦说,“我也不知这是怎么一回事。”他是溥仪身边的管家,只是个跑腿的角色,哪里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哪你说,”溥仪转脸问商衍瀛,“你说这是什么一回事?”

“我也不是很清楚。”商衍瀛苦着脸说,“这地方真是糟透了,连个‘乩坛’都没有,否则的话,我可以请大仙出来问一问。”商衍瀛是进士出身,任溥仪的“南书房行走”,善长算卦求神、扶乩问卜之术。

“你们这些人到底是怎么办事的!”溥仪此时气得无话可说了。

溥仪在惶恐不安中渡过了一个星期,终于这天上角告诉他:“宣统帝,刚刚接到阪垣大佐的电话,叫你搬到旅顺去。”

“去旅顺!”溥仪不解地问,“为什么不去奉天呢?”

“这还要等和他们阪垣大佐谈过妥了才能定。”上角笑嘻嘻地说,“因为汤岗子这地方附近有土匪,很不安全,不如住旅顺好。旅顺是个大地方,一切都很方便。”

已经到了这里了,还有什么说的。溥仪叹了一声:“好吧,你说的也有理,那就去旅顺吧。”

到了旅顺大和旅馆后,仍然和在对翠阁旅馆一样被软禁着,溥仪总是听到无时不在他身边的上角和甘粕对他说的几句话:“新国家问题还在讨论,不要着急,到时候就会有人来请。”

溥仪最不安的倒不是因为受到封锁、隔离,他知道日本人不至于把他弄到这里来加害他,而是所谓的新国家的国体问题还未确定。这对于他来说,比起没有人在码头迎接更为堵心。没有人在码头迎接,可以说是“筹备不及”或“尚未公布”的话来解释。但这“国体未定”又是什么意思呢?

“你说,”溥仪问郑孝胥,“既然国体未定,土肥原干嘛要请我到满洲来呢?”

“皇上,”郑孝胥解释说,“土肥原没有说谎,关东军支持皇上复位和主持大计的话全不错。不过这毕竟是满洲的事,当然还要和满洲人商量。没有商量好之前,自然叫未定了。”来到旅顺以后郑孝胥父子不再受软禁了,可以自由地与日本人“商谈国事”。

“皇上天威,不宜出头露面,一切宜由臣子们去办。待为臣子的办好了,到时候皇上自然就会顺理成章地面南受贺。”郑孝胥劝慰道,“在事成之前,不宜宣扬,因此也不要接见一切人员。关东军目前是这里的主人,在皇上未登极之前,在这里暂时还算是客人。客随主便,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是这样么?”纵然是自己的“近臣”和“皇亲”,但溥仪此时也不太相信了。但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耐着性子等下去。

溥仪在等待,等待就是有希望。而恭亲王溥伟此时已经绝望了,正收拾行装,离开沈阳回大连。

爱新觉罗·溥伟,祖父是咸丰皇帝的六弟、第一代恭亲王奕欣。因为是出生于恭王府的王孙,溥伟十岁时就获得了头品顶戴。一**八年二月,奕欣病故,其长子载澄早死,由过载澄继子、十七岁的溥伟承袭恭亲王的爵位。溥伟后来任过正黄旗汉军都统、镶黄旗蒙古都统、正红旗满洲都统、禁烟大臣、内书房行走等等一大串职位和名衔。

溥伟长像不错,一个风度翩翩佳公子,而且文才口才也不错。但毕竟太年轻,少不更事,有些狂妄。不仅和宗室亲贵相处得不太好,对汉人的大臣将领也不尊重。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国藩之后汉大臣第一人。而且他比老恭亲王奕欣还年长十岁,溥伟见了他竟直呼其号“少荃”。因此,溥伟虽身兼多种职位,但却没有实权。

光绪皇帝去世时没有子嗣,溥伟二十八岁,正当年。按理说,他是继承帝位最合适的人选。但据说慈禧太后欣赏溥仪的父亲载沣,痛恶溥伟的名义父亲载澄,同时也为了能继续垂帘听政,选定了三岁溥仪做皇帝。没有继承帝位,溥伟为此忿忿不平,嘴不饶人,更是为人疑忌。

辛亥革命时期,溥伟与肃亲王善耆等人组织“宗社党”,拒绝在清帝“退位诏书”上签字,主张整兵与革命党决战。但隆裕皇太后等人已经吓破了胆,拒绝了溥伟等人“忠勇”,溥伟愤而离京到了青岛。一次大战开始,溥伟等人在青岛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党,妄图复辟清王朝。在日本军部的支持下,他们组织起“勤王复国军”,进行了两次“满**立运动”。但随着袁世凯突然病死,日本政府对华政策的改变,以及这倒行逆施的运动没有多少人支持,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宗社党也再次被迫解散。

伤心之余,无奈之下,一九二二年秋,溥伟移居大连,建起了一座“星浦山庄”做起了寓公。清王朝被推翻后,皇亲贵族们头顶上那些金灿灿的爵位,以及把老百姓吓半死的名衔没有用了。昔日八面威风的王公,今天成了默默无闻的平民,门前冷落车马稀。只能结交一些无聊的文人,赋诗作画,借以打发虽奢华却又惆怅而漫长的岁月。

“九·一八”之后,几天的时间,日军就占领了十余个市县,傅伟又开始兴奋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过,他认为这是一个时机,便从大连窜到了沈阳。在一帮遗老遗少的支持下,也靠着他多金,就当上了“辽宁四民维持会”的副会长,负实际责任。

建立“新国家”需要民意,有溥伟这样一个有王位的满清皇族之人跳出来,日本人那是求之不得,自然是大加鼓励。而有了日本人信誓旦旦的支持,溥伟也就信心十足,准备在东北建立一个“明光帝国”,重振大清雄风。他当上会长后,便四民维持会里设了五个部,作为将来“明光帝国”的内阁。

过了几天,溥伟在日本军警的保护下,率领他那一帮遗老遗少、食客随从跑到北陵祭祖。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加,以壮声势,他们放出话:“凡是参加仪式者,每人发一套新衣服。”这一来,为了这一套新衣服,贫民穷汉,赌徒乞丐蜂涌而至,竟有两千多人,场面一时颇为壮观。

上百喇嘛在陵前诵经,溥伟身着亲王的蓝袍紫褂,头戴瓜皮平顶帽,在众人的簇拥下,跪拜致祀,宣读祭文,最后还高声三呼中日亲善万岁。

两千多人耐着性子站了半天,好不容易等到仪式完结,却什么也没有发。眼巴巴地看着溥伟一行扬长离去,大呼上当,一片怨骂声。

有了日本人的支持,有了一帮遗老遗少的帮衬,溥伟马不停蹄的四处奔忙,不断出席各种集会,进行演说。月底,他在大和旅馆召开“建国”准备会议,讨论关于“明光帝国”如何建立,采用什么政体等问题。在会上,他表示要承担责任,带领“新国家”走向富强。

溥伟做梦都想复辟大清,但此时却打着“明光帝国”的招牌,而不是打大清的招牌。一方面是关东军要建立一个新国家,并不打算复辟清朝。别一方面,他是想撇开溥仪,自己坐上“龙位”。但以维持会委员、原内务大臣金梁为首的一帮遗老认为:你溥伟虽是亲王,但“皇上”还在,就轮不到你。

在土肥原主持、日本特务、满洲青年联盟的参与下,这一帮遗老遗少开了好几次会,沸沸扬扬地闹了好些天,还是没有定下来。

直到得知在日本人的帮助下,溥仪已从天津到达了东北。溥伟才醒悟过来,原来日本人是利用他搞热身宣传,根本就无意于他。他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大戏前的跳加官。现在溥仪到了,他的作用也失去了。如果他执迷不悟,妨碍了日本人的计划,恐怕连命都难保。溥伟是个聪明人,他赶紧摘下招牌,收拾行李,乖乖溜回大连继续当寓公。

溥仪在为“国体未定”而不安,其实是日本政府并不同意关东军的“建国”计划。国联在十一月十六日要召开会议,外务省正使出浑身解数,为日本的出兵进行辩解。得知关东军自作主张,已经把溥仪弄到了东北,恐怕国际舆论对日本不利,坚决反对让溥仪露面。陆相南次郎为此还特意发电给本庄,命令关东军不得让溥仪参与政权问题。

不过三个月以后,情况不同了。占领了锦州、哈尔滨,马占山已经服软,整个东北业已在握。而且几个省、区都已经宣布脱离中国,独立自治,军部中央和内阁政府又已经换了人,形势是一片大好,“建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日本人攻占哈尔滨已是春节,中国人惯称的阴历年。这年还没有过完,张景惠就按到本庄的传话,要他到沈阳去一趟,有要事商量。

张景惠作为张作霖的把兄弟,他资格高,地位尊贵,旧部下、子侄遍及整个东北。而且他与人和气,不大张扬,多取低姿态,与各部队首长从不交恶,和日本人的交往也很密切。土肥原在上报东京的材料中,对他的评价是:“……在满洲有一定的声望,但毫无学问,人既颟顸又无大志远谋,手下尽是阿谀之辈,全无人材可言。”当然,关东军看中了张景惠的可利用资源,阪垣曾向他许诺,如果能带领东北能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就让他坐上东北的第一把交椅。

张景惠虽然学识不高,但社会阅历丰富,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对“难得糊涂”体会最深。当年他就心甘情愿地把保险队头领的位子让给了张作霖,自已当副手。因为他很清楚,张作霖是不甘居人之下的,如果不让出位子,不仅统驭不了张作霖,到时也许连小命都没有。日本人许诺的东北王这个宝座当然是诱人的,但他知道,自己不是这块材料。离开东北军中枢已多年,感召力大不如从前,最致命的是自己手上没有军队。在这乱世当中,军队就是一切,仅靠日本人扶助起来的一队警察,那是那是撑不了台、掌管不了东北的。再说,在日本人的控制下,这个东北王是那么好当的吗?

因此,张景惠观风使舵,采用敷洐政策,对谁都说好,谁也不肯得罪。虽然是在日本人的压力下成立东省特别行政区维持会,但他是报告了张学良的,是得到了张学良默认的。日本人要他当黑龙江省长,他与马占山谈好了,应承但不到职,虚着位子给马占山。李杜和丁超他们组织吉林自卫军保卫哈尔滨,他不仅同意,还把警察总队交给自卫军指挥,表示他支持抗战。但是,他和日本人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张景惠就是这样,什么都要盘算清楚,遇事留有后路。由于他应付得面面俱到,虽不象熙洽那样有权有势有枪,但也不象臧式毅那么受挤压。同时,又与北平张学良保持联络,文电往来仍不断。

既然是本庄的传话,张景惠二话没说,起身到了沈阳。

“张先生,”本庄开门见山地说,“虽然目前张学良的军队已被逐出了满洲,各省政权也已经恢复,但各地分治,于事很不利,希望能统一起来,建立一个新组织,以便安定民心,安定社会,发展经济,统一政治。”

“是的,我很赞同司令官的意见。”这还有什么可商量的?本庄既然说了,那就是要这么办,反对是没有用的。张景惠点头附和道,“东北本为一体,现在各省分治,政令不统一,确实不妥。”

“阁下地位尊贵,以阁下的名义召集各省长官来商议一下,提出一个统一的方案如何?”

“很好,应该。”张景惠说,“不过应该如何统一呢,本庄司令官是否能示意?”

“既然张学良已被逐出了满洲,那么满洲的事当然要由满洲三千万民众来做主了。”本庄说,“各省已经独立,与南京政府脱离了关系,现在所说要统一,就是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以便政令统一。”

“既然是这样,那我就明白了。”说好话讨人喜欢,又不花钱,张景惠说,“有了日本的帮助,新的国家必定能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张先生如此有信心,我就更有信心了。”

“不仅是我一个人有信心,辽宁的臧式毅,吉林的熙洽,以及其他大多数人,对此都很有信心。”

“嗯,马占山已经表了态,我们也同意他将仍主政黑龙江,他当然要到会。”本庄担心如果马占山不到会,那这个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当然,当然,马占山肯定是要到会的。”

马占山与多门会谈后,从哈尔滨回到海伦,便召集全军营以上的军官开会。他把敌情及赴哈尔滨交涉的情况一讲,会场立即就象开了锅似的热闹起来了:

“我们和日寇势不两立,怎能向敌人低头?这样做怎么对得起战死的弟兄!”

“可现在没有别的办法呀!敌强我弱。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现在首要的事情是保存自己,别的以后再说。”

“脱离中央搞什么‘联省自治’,这岂不是卖国当汉奸吗?”

“这怎么是当汉奸呢?自治就是自己治理,又不是放下武器、屈膝投降,当然更谈不上卖国了。”

“笑话!自治要经过日本人同意,由日本人给军费,不是投降是什么?”

“可现在有什么办法呢?兵疲力竭,外无援军,硬顶下去岂不是死路一条!”

“这是怕死要当汉奸的说法!我宁死也不当汉奸!”

“我们打了这么久,结果呢,江桥守不住,省城守不住。如果日军再进攻,我们还往哪退呢?”

“是啊,几个月来,关内一兵一卒不发,一座又一座城池陷落,眼看我们被敌人重兵攻打。”

“中央和张副司令都不要东北了,我们已是没有了爹娘管的弃儿了。现在死活全靠自己,再打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呢?”

争来吵去,多数人认为,中央和张副司令不下令与日军开战,也不发兵回来,甚至连锦州都不守,显然是要放弃东北。所以,现在只剩下黑龙江部队在海伦、海拉尔、满洲里几个地方硬撑,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也撑不下。能和日军讲和,实行自治,获得喘息的机会,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散会时马占山说,“我们并不是投降当汉奸,我们抗日的决心,是不会改变的。现在和日军讲和,只不过是为了缓和目前紧张形势的一种暂时办法,借此机会争取时间,整理部队,筹集军需,为继续抗战做好准备,所以我们不可因此松懈下去。你们回到部队后,要加强训练,向士兵讲清抗日的道理。至于外交方面,由我完全应付,你们不必挂虑。”

可是一出门,宋承文就快步跟上苑崇谷,不满地问道:“这到底搞什么名堂,一会要打,一会要和。苑旅长,你是怎么看?”

“我也弄不清,但我绝不投降。”苑崇谷铁着脸说,“从大的方面来说,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族。从小的方面来说,对不起张副司令的信任和栽培,对不起战死的弟兄。”

“是呀,”宋承文气恨恨地说,“我们以死相拼,死了那么多的弟兄,到头来还要向小鬼子低头求和,那还不如当初不打。我咽不下这口气呀!”

“你们旅长怎么看?”

“他倒觉得利用机会喘一口气很好,也可以等看中央和张副司令有什么动静。”

“嗯,这口气就这么好喘的吗?那是要付出大代价的。”苑崇谷说,“我对马主席说了,这是小鬼子在套降,那是要吃大亏的。我决不会这样做,大不了我一走了之,不当这个旅长。”

“干嘛一走了之?”宋承文瞪大眼睛说,“要走也要把部队带走呀!”

“不行!宋团长你不能这么干。”一个温和的声音在他俩背后响起。转身一看,原来是参谋长谢珂。谢珂说,“我说过,现在是非常时刻,情况复杂,心态不稳。你要是拉部队走,肯定会造成骚乱,极有可能发生火拼,自相残杀。这么一来,不用日本人来打,我们自己就完了,这事千万干不得。”

“难道听任他投降吗?”

“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劝阻马主席,要他丢掉幻想,抗战到底。”

“可要是他铁了心,劝阻不了呢?”宋承文问。

“那也不能那么干,只有等待静观。”谢珂轻轻地说,“就是要走,也只能个人走,绝不能让黑龙江的部队自相残杀。我和徐团长、朴团长、吴团长他们也谈过,目前稳住部队是最重要的事。中央和张副司令没有命令,马主席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们一时还搞不清,但我看他不象是个甘心投降的人。不管怎么样,如果内部先打起来,后果非常严重,我一直担心的就是这个。”

“是这样啊,”宋承文想了想,说,“那好吧,我就等一段时间,看看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阅读东北啼血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东北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