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

第 11 章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荀彧口中的志才,姓戏,名斐,志才是他的字。与他们同为颍川的文人,如今在许县东侧的外城定居。

陈群和戏斐没有什么交情,但戏斐是荀彧的朋友,因此陈群和戏斐也能算是点头之交。

得知戏志才生病,陈群问道:“文若可去探望过了?”

荀彧点头,又摇头:“已到他的住所,但去的时候,他尚在沉睡。听闻此病半夜磨人,使人睡卧不宁。他难得安睡片刻,我又怎可打扰,于是回了客舍,正巧得遇长文上门。”

陈群叹息:“他竟也不与我说一声,我家门客有人略通岐黄之术,兴许能缓解一二。”

“他那病乃是沉疴痼疾,看过无数疾医,均找不到治愈之法。以志才的性子,定是不想给你添麻烦,这才不让你知晓。就连我,也是收到奉孝的传信,方知他已病得如此之重。”

荀彧神色黯然,敛袖失语。

“民间有走街串巷的铃医,许多都深藏不露,仁心仁术。或许能有办法。”

陈群如此宽慰道,款款起身,

“总要让医者看过才好。我去家中找擅医之人。”

荀彧同样起身,朝陈群郑重一揖:“有劳长文。”

……

刘昀和陈纪谈心完毕,刚准备出门逛逛,就在门口看到行色匆匆的陈群。

“表兄。”刘昀讶然,“何时如此急迫?”

陈群派自己的随从进府找人,自己转身面向刘昀,和他解释:“有一友人患病,我让家中擅医的门客过去看看。”

找医生?这不就巧了。刘昀这回出门,带了两个“援济堂”的主医。

“我的随行车队中也有两个擅医之人,不若同去?”

陈群不想烦劳他人,下意识地想要拒绝,但转念一想,志才那边正是需要名医的时候。陈国乃是皇族封邑,设有少府,内置医官,能跟在皇族身边的医者,医术必定不俗。

遂改口道:“那便叫上那两位医官,一同前去。”

刘昀让身边的侍卫去请两位主医过来,自己和陈群在门口驻足等待。

不多久,陈家会医术的门客,和刘昀手下两位主医先后被请到门口,上了马车。

刘昀与陈群上了另一辆马车,车轮轱辘转动,当驶过两条街时,与第三辆马车相遇。

第三辆马车是一辆轻巧便捷的轺车,上面端坐着一名仪表容华,气质斐然的士子。

刘昀一怔,不慎与士子对上视线。

微风拂面,带来一阵清爽的香气。

香气……等等。

第三辆马车已跟上他们的车驾,竟是同路。

陈群先对刘昀道:“这是荀文若,出自颍川荀氏。”

后对荀彧道,“这是陈王世子。”

刘昀意外地看向荀彧:“幸会。”

荀彧并袖一礼:“未能想到能在此处见到世子,实乃荀彧之幸。”

陈群向荀彧解释刘昀跟来的缘由。当知晓刘昀主动出借医工的善意,荀彧再次一揖,极为郑重:“彧替志才,谢过世子。”

刘昀连忙制止:“随手之劳,何足为谢。”

说完,才意识到荀彧刚才好像说了什么耳熟的名字。

志才……等等,是他想的那个志才吗?

心中浮现黑猫倒抽冷气的表情包,刘昀面上却依旧淡定。多年养成的微笑扑克脸很好地掩饰了他的真实想法,甚至连语气都不带漂移。

“荀兄莫要担心,志才兄承天之佑,定会否极泰来。”

从城南到城东,从内城到外城,马车缓缓行驶,很快抵达目的地。

那是符合典型秦汉民居的三间小屋,“一宇二内”,被一条方形的土墙包成小院。

荀家侍从去敲院门,一个书僮打扮的少年拉开门闩。少年显然是认识荀家侍从的,小声和侍从说话:

“郎君已醒,只是精神不佳……”

说完,往侍从后方扫了一眼,顿时惊在原地。戏家的书僮却没想到竟然来了这么多人,向来口舌伶俐的他,连话都变得不利索起来:“这……怎么来了这么多人?”

侍从道:“我们家郎主与他的朋友,带了几位医工过来,希望能对戏处士的病情有所帮助。”

一丝微弱的光芒从书僮眼中猛然绽开,又迅速熄灭。

“你们不知道,郎君的病情……也罢,多谢各位,还请各位稍待,容我进去禀告一二。”

书僮没有关门,转身往屋里走。

过了好一会儿,书僮回来,将院门拉到最大。

“各位请。”

荀彧三人先踏入院落,紧随其后的是五位医者,再往后是三个侍从。

其余人马,皆被留在院子外,由护卫看管。

院中有一口井,几条竹杠支撑起的晾衣架。

刘昀没有多瞧,跟随荀彧与陈群进屋。

屋内略有些昏暗,泛着浓浓的药味。

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文士虚弱地坐在榻上,盖着薄被,见几人进来,稍稍弯起唇角。

“恕斐无法招待各位,请坐。”

房内另摆了几张茵席,用以待客。

刘昀三人入座,稍作寒暄,便由五位医者替戏斐看病。

书僮道了扰,拉过来一面屏风,挡在三人与戏志才之间。

一阵衣物摩擦的簌簌声。

未过多久,几位医者面色凝重地走出屏风。

荀彧率先起身:“几位,如何?”

来自陈家的三名医者面面相觑:“背疽之疾……我等无能为力。”

严重的背疽,对于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而言都是绝症,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够自愈。

荀彧蓦然怔愣,似乎没想到会听到这个词,愕然喃喃:“怎会?”

刘昀家的两个主医同样面色郑重,但是没有急着表态,而是一个劲地往刘昀的方向瞄。

陈群注意到异常,询问:“二位,可有不同的见解?”

两人没有第一时间回答,只是略作沉吟:“抱歉,可否让我们先与世子探讨一二?”

刘昀从没听过“背疽”这个词,还在想这到底是什么病,为什么这些人表情都这么严肃悲观,难道是恶性肿瘤?

正疑惑间,忽然被两位主医点名,愈加不解。他随着两位正医来到屋外,问道:“二位,情况如何?”

韩主医道:“世子可知道‘背疽’这一恶疾?”

刘昀如实回答:“未曾。这是什么病?”

“火毒内藏,气血凝塞,导致背部生出痈疽,寒热失调。”

另一个淳于主医知道刘昀对医术上的专业词汇知之甚少,便换了一个通俗的解释:

“痈疽,毒疮也,脓也。”

刘昀将之代入原先的几句话,总算明白“背疽”是什么病。

它不是什么肿瘤,而是一种发于背部的细菌感染。

疮,一种皮肤表层的病征。www.youxs.org——现代人经常出现的口腔溃疡——说的就是这个“疮”。

而背疽,就是更大更严重的疮,长在背部。

据说范增、刘表、徐达、努尔哈赤都是死于这个疾病。

这个在现代用一管药膏就能在发病初期遏制的局部感染,在既缺乏抗生素,又缺乏消毒手段,且卫生条件不佳的古代,却是人人闻之色变的恶疾。

而刘昀也终于明白这两个主医为什么要叫他出来。

“需要开创引流?”

“是。”韩主医回答道,“以前也有使用火针,或是开疮切脓,而使病人得救的案例。可大多数病人,都死于开疮后从伤口侵入的外邪。所以我二人想问一问世子,您之前让我们研制的‘膏油’与‘陈芥菜卤汁’,对于此疾,是否适用?”

“稍待。”

刘昀闭上眼,在图书馆中翻阅以前摘录的笔记。

关于开创引脓和膏油消毒,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的痈疽篇,原文是“疏砭之,涂以豕膏”。之后的朝代,也有医者用中药结合油膏,制成药剂,用来给轻度感染的疮口消毒。

例如紫草膏,一直流传到现代,仍有人使用。

而“陈芥菜卤汁”,是明朝天宁寺僧人所创的,可以理解为最早期的青霉素。只是这种青霉素未经提纯,没有分离毒素,亦无法确定浓度。

一旦生出大量展青霉素,还没等青霉素杀菌救人,展青霉素就先把病人给毒死了。

这也是“陈芥菜卤汁”没有得到推广的原因。

而医用酒精、双氧水等消毒剂同理,制作工艺和流程非常严苛,不是知道个公式和原理就能简单造出来的,中间隔了工业革命近百年的生产力与发展水平,而东汉末年的生产关系,更是与之差了千年之久。

所以目前能利用的,就是后世一部分外科医疗知识,与华夏传承千年的中医拱壁。

“‘陈芥菜卤汁’……尚存在不安定因素,不到势不得已,万万不可使用。”

刘昀警示道,“至于开创引流,宜用十字法。引出脓水后,用蒸馏水洗净,涂上诸位研制的‘紫草油膏’。只是开创用的刀具,一定要未生锈斑才可,还要放入高温窑炉中‘消毒’……”

韩主医知一反三:“开创时宜选用干净无邪炁的房间,清去毒疮后,也要注意衣物的清洁,用药草消除病灶。”

三人取长补短,商量出一套可行的办法。

回到屋中,荀彧凭借几人的神色,猜测他们或许已找到了治病之法,但因为难言之隐,不便开口。他一揖到底,恳切道:

“几位若有顾忌,还请直言。三人为众,亦可谋也——纵是千难万难,未尝没有解决之法。”

刘昀伸手拦住荀彧:

“医者含仁怀义,自当尽力而为。荀兄莫要如此。我和二位医者确实商量出一个法子,只是这法子繁琐,需要将病人送到陈国,并且……我们也仅仅只有三成的成算,未必能治好志才兄。一旦失败……”

背疽本就是凶险之症。一旦失败,怕是性命不保。

众人对此心知肚明,荀彧亦然。

他能为戏志才尽心尽力、四处奔走,却无法替对方做出抉择。

屏风后,低沉的男声,夹着极力压抑的低咳,轻缓而坚定地响起:

“那便劳烦世子了。”

阅读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