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背诵天团[历史视频]》

第 58 章 赤壁赋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冒学大家自行搜索,就不多说了,真的嘎嘎毫克,蒸煮多年的在意让这对好磕了不知道多少倍、但是太属于近现代范围了,所以就简单提一下。

“震惊,苏大学士在惠州,真实情况却令人大跌眼眶。”

什么鬼啊,刘彻读着天幕接下来的字幕嘴角抽搐。

但是这一手炉火纯青的UC体,成功引起还未被信息轰炸的众人的好奇心。

【不得不说,苏轼虽说在惠州属于被贬谪,但那小日子过得是真不错。都以为苏轼是来受苦的,结果没想到,苏轼在惠州享上福了,衣食住行样样都合苏轼心意。】

【比如说吃,苏轼这个人真的很爱吃肉。相传苏轼有一首打油诗,就充分抒发了他对肉食的热爱。咳咳,给大家念一下。】

只见一个小人被各类肉食围绕着,摇头晃脑地念道: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嗯,对仗工整,肯定一下。

刘彻批阅进行时。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啊哈。

听到这里刘彻怔了一下,以手掩口。紧接着“噗嗤”一声,

憋笑挑战。

但挑战失败。

“苏轼……”他被这打油诗逗乐了,抹了抹笑出来的眼泪,“真是一个妙人!”

自然,这类表现不仅仅局限于刘彻一个人,诸天万界里听取笑声一片。

【被贬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是苏轼从来都不会少了肉吃。在黄州,他吃当地人都不爱吃的猪肉,惠州没有黄州那样的好猪肉,但是有富贵人家不要的羊脊骨。】

【没办法,羊肉太贵,苏轼吃不起啊。】

女声唉声叹气,似是十分同情。

“不知为何,朕总觉得天幕没什么好话……”

刘彻喃喃,面上是端的是一个无语。

【与我们现代社会不同,羊肉才是北宋时期的王牌肉食,上至皇帝下至庶民都流行吃羊肉。然而惠州市场上每天只杀一只羊,这就导致了羊肉在惠州价格高昂不说,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苏轼给弟弟苏辙写信的时候就道出了其中缘由,因着自己是被贬罪官的身份,不敢与官员争肉,所以只能买回点羊脊骨。不但如此,在这封信中苏轼尽显成熟哥哥的风采。】

成熟哥哥?

不信。

虽然天幕没有深讲苏辙,但是苏辙能当宰相,这城府……肯定比苏轼不知道高出了多少个level。

不给苏轼擦屁股就不错了,刘彻摇头。

在刘彻的诸般推测下,《与子由弟书》徐徐展开。

【白话翻译一下,苏轼说,弟啊,哥今天教你一个生活小妙招。你看这羊脊骨烤一烤,也挺好吃的。】

【你原先做宰相,都没机会啃羊骨头,现在跟着我倒霉了,跟着着哥哥学,哥教你怎么过苦日子。这法子除了狗不开心,都挺好的。】

“他们兄弟感情真好。”

确认了,是亲哥没错了。

刘彻有被这感天动地兄弟情感动到,bushi。

这要不是亲兄弟,还真不敢这么写倒是真的。

【但是羊脊骨,您别说,还真别说,这东西确实好吃,羊脊骨在后世有另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羊蝎子。我们现在常说的羊蝎子,是一道鲁菜,主材料就是羊脊骨,因其形跟蝎子相似,故而俗称羊蝎子。】

有人的反应belike:好家伙,分分钟又吃出来一道名菜。

也有人的反应belike:好,羊脊骨可以吃,拿小本本记下来了。

【比如说住,要知道被发配到惠州的苏轼是戴罪之身,到这里算是来进行改造△”的。然而苏轼初到惠州住的是什么?——惠州太守詹范安排了当地高级驿馆“合江楼”。】

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天幕配上一首苏轼的《寓居合江楼》,表现了一番。

【如果不是风紧扯呼,上面有人勒令詹范不要与苏轼同流合污,相信惠州太守能让苏轼一直住下去。】

上面有人?

“坡公都已经被贬到惠州了,怎么还有人这么针对他啊……”

真的栓q,我家苏轼都到这个地步了,怎么还不放过他,住的好一点招谁惹谁了?

看到这个消息,已经被苏轼圈粉的其他朝代人都忿忿不满,更别提苏轼本人所在的大宋了。

有艺高人胆大的江湖人士。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等天幕告知是何许人也后,无论是多大的官,都要狠狠给他一个教训。

【后来苏轼觉得岭南真不错,虽然是穷了点,但远离了官场的争斗,他的生活充满了诗和远方。于是见回调无望后,他便起了在惠州养老的打算。】

【而且,听闻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后,他之前特意安置在别地的两房,大儿子苏迈和二儿子苏迨,都纷纷携家带口地来惠州跟他团聚。于是已经是花甲之年的苏轼再度享受起了含饴弄孙,其乐融融的惬意生活。】

“真是……和美之家。”李世民面上忍不住露出艳羡的神色,“观音婢,我们以后也要过这样的生活。”

长孙氏含笑点头。

青雀的孩子会像他一样圆滚滚吗?虽说胖了些,但是手感真是好啊,青雀小时候李世民就真的很爱上手捏。

多生几个,到时候换着捏。

李世民心下盘算,一时有些沉浸在儿女们长大后和和美美的畅享之中,但殊不知日后等待他的是天家争斗的另一场你死我活。

【此情此景,诗情画意,如此舒畅顺心的生活,作为大文豪的苏轼一摆手,写,这就写。】

天幕又列出了几首苏轼在惠州期间的作品。

【这些诗作的意思可以这样概括——】

闲。

偌大的一个墨字被放到了天幕上。

【报

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睡美了。哎呀,我好闲啊。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二余。吃了睡,睡了吃,哎呀,我闲得慌啊。】

哎呀,好欠打啊。

刘彻暗自磨牙,苏轼的闲在诗词里也许只有七八分,但是天幕这番添油加醋,就不只是闲这么简单了,还好讨打。

天幕这么一说,刘彻觉得苏轼笔下的这种生活居然比他当皇帝还舒坦。

离谱!

【所以这一时期苏轼的诗作大多以恬淡写意。闲逸安适为主,兴许是这种态度契合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苏轼的作品一经面世,就洛阳纸贵,广为流传。】

【这一传,传着传着,就传到了京城高高的楼阁里。看到苏轼在惠州活得如此惬意,有的人就不愿意了。当时担任宰相的章惇与苏轼苏辙是政敌,读着苏轼闲情逸致的诗词,章惇心里不由无名火起。】

好啊,原来就是你啊!

思及先前天幕所言的上头有人,众人悟了,原来就是你小子!

被cue到的章惇在自己庭院里倒是泰然自若,听天幕所言只是冷哼一声。

天幕懂什么?

天幕什么都不懂!

与苏家兄弟之间的恩怨,是他们对不起我!

【本以为贬谪贬得远远的,贫穷困顿的生活会将苏轼彻底压垮,没想到,苏轼倒是过的自在,比他这个宰相还舒坦。】

【于是十分不爽的章惇又奏请皇上下了一纸诏书,鼓捣皇帝把苏轼贬谪到比惠州更困顿,更艰苦的地方——儋州。而此时的苏轼已有六十二岁高龄,可以说章惇就没想让苏轼活着回来。】

章惇!

大家的惊怒更甚,毕竟在天幕刻画出的形象里,苏轼是什么?是好人,也是好官,现在有人对他们心里认定的好人出手,如何不惊,如何不怒?

【但是我要说,嗯,以上内容有待商榷,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

啊?

大家仿佛拳头打在了棉花上,迷茫。

【也许有很多人对章惇可能是一个“带奸臣”的形象,但还真不是。实际上,我纵览苏轼诸多CP里,什么骨科弟弟,什么一生之敌王安,好磕吗,好磕,但不是我的口味!相爱相杀,情于利后,家人们,谁懂。】

章惇闻言厌恶地闭上了眼睛,他现在真的不想自己和苏轼有任何的干系。

而苏轼也不像之前那般活跃了,自打天幕提及到章惇,他的状态就很不活跃,提不起精神来。

他不明白,或者也不想明白,为什么明明是好朋友,却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首先,顶着锅盖说一句,up主磕cp奉行的原则,痛苦才深刻,BE最好磕,章惇和苏轼,堪称北宋冒学典范,磕死谁了,磕死我了。】

冒学?这是什么?

此时的众人还不知道,向他们走来的是另一种对二观的冲击,是的,向他们走来的是冒学金桔语录。

在一众

疑惑的眼神里,一张名言警句图表出现了。

Wait,wait,wait。你们现代人玩的,玩得都这么花吗?

?酸甜可口砂糖橘提醒您《开局盘点背诵天团[历史视频]》第一时间在更新,记住[(

刘彻恍恍惚惚,但是诚如天幕所言,好像……还挺好磕的。

虽然磕cp也是老传统艺能了,但是见惯了甜甜蜜蜜如胶似漆,这种爱恨交织的言辞,别说,还真别有一番风味啊。

刘彻想开了,老刘家祖传的双性恋令他无所畏惧。

欣然接受,而后满怀期待。

【苏轼与章惇这一生的关系,也许可以用一首词来概括,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苏轼愣神,反复咀嚼这一句。

无他,真的太契合他与子厚的状态了。

年少时的欢乐仿佛一场早该醒来的旧梦,早已斑驳掉原本的颜色,而现在留下来,只有永不停歇的党争。

苏轼的嘴角勾出了苦涩的弧度。

大汉

U1s1,这比天幕自己说的痛苦才深刻,BE最好磕好多了。

刘彻瞬间就get到了其中的复杂意味。

大唐

终不似,少年游……这句引用的词,却让他又想到了反目成仇的兄弟。

李世民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母同胞,血脉相连,年少时怎么可能关系没好过呢。

龙凤猪,我龙呢?

什么?你问秦始皇,秦始皇不磕cp。

【最初的最初,二人相识在龙虎榜那一年。那年二人都进士及第,但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苏轼欢喜章惇愁。】

【为何?二十二岁的章惇是进士不假,但他的侄子是章衡。】

啊,状元啊,那没事了。

李世民现在想想那年的进士榜都会怦怦心动,人才,全都是人才!

因耻出侄章衡下,委敕而出。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刘彻看到字幕欲言又止,他有点想对章惇说,你侄儿那年二十二,比你多吃了十年饭呢。

输了不丢人,真不丢人。

【章惇年轻气盛,比苏轼还傲啊,录取通知书说扔就扔,直到两年后卷土重来,名列一甲第五名,开封府第一名,章惇才长舒了一口气。】

【后来苏轼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惇为商州令,两个人同在陕西为官,来往更是密切。同样年轻,同样是天之骄子般的人物,现在又在一起做官,两个人的关系迅速升温。虽然性格异,但都互相爱重,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同时也有了二人发经典故事——绝壁题字。】

刘彻看了一眼天幕,是一处陡峭的山崖。风景也就一般般的秀美,但是里面的人可不一般。

“好胆量!”

刘彻眼前不由一亮。

只见一人如将绳索的一端绑在树上,而后深吸一口,一路攀至绝壁之上,虽是绝壁之境但此人神色不动,用毛笔蘸着浓墨在石壁上写了几个大

字,

章惇、苏轼来游。

这是章惇?,此前也不是没见过苏轼的样子,所以刘彻十分肯定。

章惇回到岸上,果不其然刘彻看见有人在等候。

章惇眉目长舒,相当的意气风发,听他对同行的苏轼说道:“子瞻,你看我胆量如何?”

年少的炫耀之意不言而喻。

苏轼哑然失笑,不同于好友的大胆,他此刻却是为好友心有余悸,他不禁拍着章惇的肩膀感叹,“子厚啊,你将来必好杀人。”

“哦?子瞻为何这样讲?”

章惇挑眉,追问苏轼。

“子厚胆子大到连自己的性命都不顾,难道会是个不能杀人的人吗?”苏轼调侃。

章惇闻言大笑。

原来……我当年曾经这么开心过吗?那可真是好久好久之前了。

章惇的脸上似喜非喜,似笑非笑。

可惜,我早已经不是当年的自己了。

两地的人,却有着共同的沉默。看着天幕上年轻又陌生的脸,苏轼也只觉恍然如梦。

“两人的性格或许本身就不太适合。”

秦始皇幅度不大地摇了摇头。

二人都是人才,苏轼不必多言,能两次中举,能担当宰相,章惇自然也有才能在。只可惜眼下交心的二人竟落到后面章惇将苏轼一贬再贬的局面。

但这也不意外,一个勇敢果决,但生性气傲,容易钻牛角尖,另一个则与之相反,宽和豁达,但面对艰险会更为谨慎,依秦始皇看,二人迟早会闹出矛盾。

不是章惇自己钻牛角尖里出不来,就是苏轼好心干坏事。

事实也诚如秦始皇所设想的那般,二人走到后面的狼狈,是命运,更是性格。

【苏轼虽然与章惇志趣相投,但在政治观点上却是大相径庭,一新一旧,章惇新党,苏轼旧党,而这也为他们的最终决裂埋下了伏笔。】

【如果大宋比作一辆马车,那么宰相就是那个指引方向的人,那么现在走到了岔路口,到底哪一路对于积贫积弱的大宋而言更好呢,没有人知道。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所支持的那一路才是最好的那一路。】

知道了,别骂了。

赵匡胤心里苦啊,名臣很多,但是党争怎么破?

【不得不说,宋神宗和王安石酝酿出来的那场变法这场变法改变了太多太多。不仅改变了宋朝的政治格局、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哦豁,熟悉的党争,直接玩完。

哪个朝代没党争啊,但是毫无疑问,一旦陷入党争,无论愿意与否,此后二人的命运都身不由己了。

刘彻有点惋惜,党争有多毒?政见不同,连父子兄弟都会反目成仇,更何况只是朋友。这一点没有人比皇帝看得更清楚。

【还是那句话,王安石的思想太先进了。他试图用政府的“有形之手”去管理经济活动的各个要素,王安石变法的五百年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换汤不

换药。】

【讲真,如果不是张居正死后,明神宗直接将一条鞭法全盘推到,相信明朝还能延续得更久一些。就像王安石给大宋续了命,张居正也给大明续了七十多年的命。】

好家伙,吃瓜吃到自己家了。朱元璋深深吸了一口气。

“标儿啊,日后你记得,一定要跟后代说,叫张居正的千万不能杀。”他语重心长地说道。

朱标答应,但是没有一分一毫的笑意,而是对大明的忧心忡忡。

至于其他儿子倒是没有什么因为老爹对大哥格外重视而产生的落差,笑死,太子之位稳如磐石,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年轻的judy先生也只是默默把张居正不能杀的命令记在了心里。

至于另一边翻身做皇帝的朱棣,也是对自家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虽说是初期,但是小心使得万年船。

万一没过几个皇帝就是王朝末年了呢。

呸呸,这话不吉利。

只能在心里念叨,年长版的judy如是想道。

【米国总统实施新政,一方面实施农业贷款,一方面收购多余物资和粮食食品。新政的实施,让米国成功度过了经济危机,没让这个新兴国家自此土崩瓦解。】

【这一套组合拳是不是似曾相识?不是别的,正是与王安石当年推行的青苗法不谋而合,而这一政策,我们比米国早了九百年!】

嘶——

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

天,思想领先近千年。

“王安石的变法确实太先进了。”

刘彻又悟了,人不行,别怪路不平。大宋就是太落后了,才配不上这么先进的王安石。

不像我们大汉,从黄老到儒家,与时俱进,能依据时代要求灵活施政。

猪猪骄傲脸。

【不知不觉又说多了。】

天幕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懊恼。

【但是家人们,请把王安石牛逼打在公屏上。】

大宋

王安石的脸微微发烫,按理说经过多年政治斗争,他早应该练就万事波澜不惊的神功了。

但是面对天幕这么粗俗,呃不是……直白的赞美,他还是招架不住,甚至内心欢喜不已。

这可谓是扬眉吐气啊。

至于其他的朝代,对王安石变法的渴求更甚,都想见识见识有多牛。

所以王安石变法呢?

不怕你不说,就怕你只说一点点。

越说越把人说得心痒痒,李世民恨呐。唐和宋也就差了几百年,瞅瞅这时间,多近。

【不过不同于苏轼和王安石,政治观点上的差异并未影响两人间的交往,两个人友谊的小船经受住了考验,不但没翻。还划得稳稳当当,差一点就升级成了巨轮。两人的交游那叫个情深意切啊。】

苏轼:《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

章惇:《寄苏子瞻》

你一首我一首,二人的互相唱

和摆在了天幕上。

【听闻章惇平定叛乱,苏轼发文:功名谁使连二捷,身世何缘得两忘。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

而章惇的回答是——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注意啊,这个要考。】

“哼。”

知道其中缘由的章惇又是一声冷哼。

这不就是很寻常的相互约定吗?

但既然天幕这么说了,刘彻留了个心眼,特意注意了一番。

【众所周知,苏大嘴巴名不虚传,“乌台诗案”让新党逮住了苏轼的把柄,于是苏轼蒙冤入狱。但就是在这大多数新党欲把苏轼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情况下,章惇为苏轼挺身相救,力驳新党罗织的那些捕风提影的罪名。】

天幕放出了章惇为苏轼在朝堂上仗义执言的视频。

“哈哈,这脾气合咱胃口!”

“舒曹之唾亦可食乎?”看到章惇一脸嫌弃地回怼拿御史舒曹当挡箭牌的宰相王珪,朱元璋大笑出声。

章惇这人,也能处,有事他真上啊。

仗义啊。

朱元璋对章惇的评价一下子就高了起来。

如果不是把苏轼当成了真朋友,章惇何必淌浑水呢。

朱元璋忍不住为自己一开始在心里对章惇的激烈言辞感到抱歉,无论后面如何,但是现在章惇的行为……

没毛病!

【之后苏轼被贬谪黄州我们就都知道了,在这“亲朋多畏避不相见”的局面下,除了苏轼他亲弟苏辙,官场上也就章惇不顾会有冒犯君王的奉献而常常与苏轼有来往了。】

紧接着天幕放出了一封信,名字是《与章子厚参政》。

一旦有患难,无复有相哀者。惟子厚平居遗我以药石,及困急又有以收恤之……此等深情厚谊,可和我与太白兄的情谊相比。

杜甫看着苏轼这段文字觉得他和李白的情谊亦是如此,听闻李白有难,他也是为其牵肠挂肚,如果不是家道中落,实在接济不了,他早就给李白大包小包安排上了。

正当众人为二人的情谊感动之时,天幕话音一转。

【可惜,或许在章惇看来,这段感情,终究是他错付了。章惇呐,真心能换来真心吗?曾经的章惇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但是现在,章惇不知道了。】

……

能说吗,其实现在的章惇也不知道。

谁能想到,这些年过去,但他到现在也无法释怀。

来了来了。

血雨腥风?还是恨海情天?

刘彻兴致勃勃。

【到了旧党上位的时代,时任新党二号人物的章惇是肯定要被清理掉的。苏轼和苏辙都有上书抨击了章惇。】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苏轼德行有亏的理由之一,人章惇都为你挺身而出了,结果到你这儿不帮也就罢了,还落井下石?什么人呐!】

对,什么人呐。

朱元璋情不

自禁地点了点头。

【但是首先很重要的一点,他们二人是实打实的亲戚关系?_[(,章惇的姐夫是黄几道,而黄几道的儿子黄寔,他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苏轼和苏辙。也就是说苏家兄弟在处理章惇的事情上是需要避嫌的。】

【其次,当时的局面很无奈,章惇是在被旧党围攻。而苏家兄弟呢,过得也不算好,在旧党里面还受人排挤呢,属于自己都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呵,合着就我一个人是傻子。”章惇自嘲。

我可以为苏轼挺身而出,但是他们却要明哲保身。

从理智上可以理解,但是情感上说不失望,那都是假的。

继续继续,朝堂上这样的弯弯绕绕听天幕叭叭倒是挺有意思的。

刘彻听得津津有味,如果手里再抓着一把瓜子,可以说他现在的表现和现代的吃瓜群众没有任何区别。

【尤其是苏辙是台谏官,在所有人都在指责的情况下,你不骂?不骂就等着自己前途尽断吧。】

【前面说了,苏辙当年在乌台诗案被苏轼虐了个大的,苏辙由此产生的想上爬的欲望是很强烈的。而且如果他为章惇说话的话,不仅是他,他哥哥也会受到连累。】

原来如此。

有太多人都是第一次得知此中缘故与曲折,于是大家认真听着天幕的解释。

【所以,与其说苏辙在前途和章惇选择了前途,不如说是苏辙在哥哥和亲戚之间选择了哥哥。】

……

友情和亲情哪个更重要?

虽说对章惇有些残忍,但是这个答案在很多时候都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一边是友人,一边是弟弟,苏轼可能以为自己不发声,就可以装鸵鸟躲过去。然而有时候不站队,本身就是一种站队。】

【而这段友谊的悲哀在于,本质上,是苏轼选择和弟弟双向奔赴了。】

“你这么说,朕倒是觉得苏轼苏辙他俩挺好磕的。”

刘彻自言自语。

我们刘彻,作为一只健康的优质猪猪,青史留名的猪猪,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不挑食。

苏轼闻言头低了下去,这件事上。没办法,朋友可以有很多,但他只有这么一个弟弟。

【所以说,他们的做法无可厚非,只是对比乌台诗案章惇的行为,显得落了下乘。吊诡的是,二人最后的选择和行为冥冥中却与友谊初期的那次出行交相映衬。】

“是绝壁题字。”

秦始皇道出了后世给那次出行冠上的名字。

想到自己刚开始下的定论,果然,一语成谶。

【于是乎,章惇下课,被贬到了汝州。想也知道,他那么一个心高气傲的人,自然心里十分窝火,憋了一肚子气。】

【元祐元年,见旧党势大,章惇干脆请求罢职,提举洞霄宫。我不干了,我去管道观去还不行么,这官场我不玩了。】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章惇这一举措太过。”

要知道像道观这样的官职,就算是在他们大唐,也是属于无所事事,一般都是用来安置年老或者久病官员的。而章惇正值壮年,却要这样做,属实是赌气之举。

因为他的意图不是想隐居,而是极度愤恨,对朝廷极度失望。

“天幕没说错,此人的气性确实不小。”

李世民很赞同天幕的看法。

【这样的举措,你是在对朝廷不满么?毫无疑问,章惇自然招致了旧党更猛烈的攻击。】

【苏轼一看不妙,给好友送去了一封安慰信。而这封信……苏大嘴巴有时候可能情商真挺低的,笑死,火上浇油。】

《归安丘园》全文,天幕倾情献上。

“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

窒息。

在科普过二人之间的故事后,刘彻越发觉得他俩迟早药丸。

【还记得之前章惇的他日扁舟约来往,共将诗酒狎樵渔吗?章惇记得,苏轼也记得。但是在这样的关头,苏轼说,我真羡慕你啊,先归隐田园了。】

【依照章惇这脾气,气可不就一下子就上来了。章惇又不是真的动了归隐的心思,但是,苏轼没看出来。所以对章惇而言,苏轼的表现是这样的:你这是冷嘲热讽呢还是冷嘲热讽呢?】

对呀,刘彻深表赞同。

将心比心,这要是他被人嘲讽该退位让贤了,刘彻高低要让他知道什么叫做皇帝。

【但是我觉得苏轼可能就真没想那么多,如果苏轼在官场上能像他弟那般看得明白,他这一生就不会是这样的,不是因言获罪,就是在因言获罪的路上了。】

“可以,这很苏轼。”

李世民嘴角抽搐个不停,没办法,这句话糟点太多了。

【苏轼的意思是,既然蔡确顶雷了,支持新党的下场你也看到了,就不要再做那出头鸟。在地方上以出世的心态,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仕途权位都是过眼云烟,不必执着。】

【苏轼的建议其实适合苏轼,豁达乐观,心态超然,但是问题在于章惇不是苏轼。所以他的建议在章惇眼里完全变成了另一种味道。】

“志不同,道不合,所以二人根本做不了真正的知己。”

一路看下来,秦始皇只觉得两个人真是哪哪都不适合,但偏偏又真的成为了朋友。

也许……最开始的交游才是两个人心贴得最近的时候,就像是两架在道路上擦肩而过的马车,在交汇的那一刻,可能是距离太近,才有了类似于知己的错觉。

此后都只是沿着不同的方向离去而已。

而谁都无法回头。!

阅读开局盘点背诵天团[历史视频]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开局盘点背诵天团[历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