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选刊(2013年第8期)》

第42章 评论:不可名状的依恋(李一鸣 张俊平)

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

马拉的中篇小说《青瓷》,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我”通过网恋不可理喻地爱上了一个叫青瓷的姑娘。

虽然彼此相恋,甚至为了青瓷,“我”不惜放弃工作,抛弃深爱“我”的秦琴,与女友虚与委蛇,却终究没能收获与青瓷的爱情。小说的结尾,青瓷罹患癌症而去世,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远不可触碰的痛。

小说在意蕴上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这使得《青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小说中的“我”和青瓷,对待爱情有着非你莫属的近乎偏执的态度。虽然表面上玩世不恭,有着游戏人生的小小乖张,却格外吝惜自己的真爱,绝不轻易付出。所以他们的网恋虽然潜流暗涌,却是亦行亦止,彼此始终小心翼翼地维持着那层尊严的窗户纸,不肯轻易捅破,而一旦打破暧昧的沉默,他们的爱就有了不管不顾的决绝和那么点真爱至上的意味。

正是有了这种对爱情理解上的默契,青瓷可以在婚后离家出走,投入别的男人的怀抱;“我”则忍心抛弃深爱自己的秦琴,和女友维持着名存实亡的爱情,甚至“背叛”纯洁无瑕的小艾,扑向魂牵梦萦割舍不了的青瓷。这种种为世俗所不忍的“行径”以真爱的名义为“我”和青瓷赢得了心灵上的解脱。

这无疑是颇具现代意味的爱情叙事,是身处当下复杂时代中的人的独特爱情观念及其体验。小说中“我”与青瓷因为后者家庭的原因终究未能走到一起,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故事,这种处理方式尽管并不十分高明,却坦露了现代社会中爱情的困境,与之相对立的是的泛滥和责任的缺失。就这点来看,小说的批判意味也还是明显的。

小说围绕青瓷还着意安排了另外四名女性,她们在“我”不同的人生阶段带给“我”身心不同的体验。从这一层面看,《青瓷》无疑是“我”的爱情成长史,“我”对青瓷不可名状的依恋实际上源于灵与肉的共同参与和完美结合,对比“我”与秦琴、女友单纯身体的达成,不难理解其间的差异。就以上两点来说,《青瓷》可谓一篇时代性、批判性和普遍人性兼具的小说。

《青瓷》在结构上亦颇具匠心。“我”与青瓷的四次会面构成小说的主线,但青瓷的角色并不显性地贯穿于小说始终,这条主线因为青瓷间歇性的“不在场”而若隐若现,作者笔触因而可以从容旁及其他诸多情节,从而使小说扩充了容量,呈现出张力。

围绕与青瓷的感情纠结,“我”与初恋女友、秦琴、不知名的女朋友、小艾分分合合的交往构成小说的另一重线索,这重线索与小说的主线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情节不断向前发展,小说结构因而舒放有致,紧松自如。同时不可忽视的一面是,小说以回忆形式展开叙事,在回忆中插入回忆,作者有意在过往与现实、过往与过往之间造成一段段距离,镜头越拉越远,小说层次渐趋明晰,立体感也得到不断增强,有效强化了小说的延伸力。

当然,《青瓷》文本并不完美无缺。最明显之处表现在“我”与青瓷深厚的感情基础立足不稳,读者很难相信素未谋面的两人仅仅通过网络就能达成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心灵上的极度吸引;其次,青瓷居然因为家庭原因而放弃对“我”的爱,这与青瓷不羁的性格显然不符;再次,小说在处理青瓷对MBA的态度时有些混乱,这在小说的结尾表现得尤为突出;最后,小说以青瓷罹患癌症结尾,主人公复杂的情感纠葛似乎可以此告一段落,这样的处理不仅俗套,也有简单化嫌疑。

尽管如此,《青瓷》应该可称是近期文坛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小说。

[李一鸣,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文学博士、教授、作家、评论家;张俊平,鲁迅文学院教师、文学硕士、青年评论家]

阅读小说选刊(2013年第8期)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www.oaksh.cn)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

其他热门小说

小说选刊(2013年第8期)